#心理

擺脫憂鬱症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陪伴您

擺脫憂鬱症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陪伴您#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工作及生活的龐大壓力,是否讓您喘不過氣?您知道如何預防及治療憂鬱症嗎?當心力交瘁而想自殺時,您知道誰是您傾訴的對象嗎?依世界衛生組織研究,2020年可能造成人類失能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根據統計全台憂鬱症患者約有115萬人也就是每2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憂鬱症,而憂鬱症就醫雖然增加,但仍有超過七成以上未就醫者。自殺人口中高達70%生前曾患有憂鬱症,除了親友陪伴與支持外,必要時需尋求專業醫療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因此,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憂鬱症大多治療3個月後可緩解,但若3個月還不到即因自己覺得好轉而提前停藥則症狀會再次出現。基隆市於91年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建置諮詢轉介並結合社會資源提供各項心理衛生服務項目:包含自殺防治與心理會談關懷服務、精神衛生個案管理及轉銜服務、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與相關醫療轉介服務及精神心理衛生相關資源整合與轉介服務等。有鑑於此,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指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除了提供上述服務外,更針對一般市民,提供專業服務及免費關懷,為便捷即時的求助管道,讓健康由關心閞始以照顧基隆市市民的心理健康,心理會談服務時間每週三天開關懷會談,

心理照顧佳 低潮也能再出發

心理照顧佳 低潮也能再出發#心理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之數據顯示,100年12月之失業率為4.18%,創40個月以來新低,然而100年之平均待業人數仍有49萬1,000人,顯示即使景氣回溫,仍有一些民眾尚處在工作迷惘的狀態。然而,從林書豪自沉潛到爆發的例子可以看出,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當事人的自我心理調適,影響到個人如何由潮落再出發。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服務的民眾資料分析發現,13.2%有自殺行為的民眾是因為工作經濟因素造成,另有近一成因人際衝突而採取自殺行為的民眾是源於職場人際關係不和睦,顯示職場議題與自殺風險具有重要的關聯性。此外,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待業族的抽樣調查顯示,待業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的民眾幾乎都有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變差的狀況。其中,有37.9%的待業民眾變得「不敢和朋友、家人接觸」,而產生「恐慌、焦慮感增加」及「沒有自信、不如人」等負面反應,分別各占24.3%和21.8%。由此顯示,對於遭逢職場難關而陷入低潮的民眾來說,親友能否適切地對他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影響其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度過困境。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處黃筱懿個管員分享就業輔導的經驗時表示,服務過的求職民眾在未知中等待下一次機會中,民眾難免會感到挫折、擔心被家人責備而不敢回家,或是害怕沒面子而拒絕與朋友聯繫,嚴重的甚至還可能出現輕生念頭。在黃筱懿個管員服務的案例中,某位化名阿凱的長期失業民眾,既不好意思與家人聯絡,也沒什麼往來的朋友,曾經因為灰心而每隔三、五天便表示要「告別」,所幸就業服務個管員藉由擬訂就業計畫、鼓勵發掘優勢,以及陪伴心理調適等過程,協助阿凱重拾了信心,最後在接獲工作消息的契機下,阿凱才得以用準備好的就業心態與修正過的面試技巧獲得錄取的機會。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遭逢工作迷惘的民眾與其親友一些心理照顧小叮嚀,期盼能夠協助處於潮落民眾蓄勢待發,面對下一次的潮起。1.接納當下,保持信心:接受現狀並不表示承認失敗或放棄努力,而是避免自怨自艾而累積負面心理能量,坦然正視目前的處境,將更有助於重整就業心態。親友適時以理解與陪伴提供參考意見,將更有助於低潮者保持信心與接納暫時的不順遂。2.關心面對,避免比較:真誠的關懷可以使人倍感窩心,但比較的心態容易使人覺得抬不起頭而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引發社交退縮行為,反而使心理壓力更沉重,若能放下比較心態,較能以穩定的心情面對工作或是待業過程的不確定感。3.利用時間,調整步伐:趁工作低潮期調整生活步伐、審視生涯規劃,以作為再次起步的預備。

過年也能瘦/心理對於肥胖有影響嗎?

過年也能瘦/心理對於肥胖有影響嗎?#心理

其實肥胖除了身體的因素之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心理的問題。其實現在的腦神經科學逐漸認知到,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兩面,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到身體,所以如果真的要讓自己變受不復胖,除了照顧自己的身體之外,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圖片說明:美食當前,吃或不吃有時候不是只有肚子餓不餓的問題。攝影/林又旻。)根據《秘密瘦身法》一書的作者指出,身體會把所有心理的、情緒的壓力,都當作是真實肉體的威脅,也就是說,如果感受到壓力的時候,身體就會以為受到生存威脅,於是就會啟動肥胖計畫。這些心理的壓力包括:心理上的匱乏、對匱乏的恐懼、情緒壓抑、不正常的信念等。在書中也提到,如果沒有解決這些心因性的肥胖因素,那麼即使瘦身之後,還是有很高的比例會胖回來,所以如果要讓自己能夠順利瘦身,就必須要面對心理的問題。該怎麼樣處理心理壓力呢?其實紓解壓力有很多方法,像是聽音樂、唱歌、跳舞、旅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在書中提到一個有力的方法,那就是透過冥想、觀想來紓解壓力,譬如說觀想自己理想的身材,想像自己放鬆的狀態等,都可以有效地紓解壓力。其實最近有許多的研究已經發現到,透過冥想可以增加免疫力、紓解壓力,甚至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所以如果需要紓解壓力的人,也可以透過冥想來達成。

台灣勇士熊出草 守護目睹暴力兒

台灣勇士熊出草 守護目睹暴力兒#心理

台灣近年來家暴事件層出不窮,很多人都把關注點放在被虐的爸爸或是媽媽,但是其實最受傷的並不是當事人,而是目睹家暴事件的小孩。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紀惠容表示,目前家暴的直接受害者,可以接受法定的心理諮商服務,但是目睹這些暴力行為的孩子,其實是受傷最重的人,可是卻沒有對他們做出任何的輔導行為,因此勵馨推出捐款認養台灣勇士熊活動,希望能夠幫助這些無助的孩子。(圖片為勇士熊,翻攝自勵馨基金會網站。)參加台灣勇士熊活動的藝人六月表示,她從小就看到爸爸對媽媽施暴,不管是言語上或是身體上的暴力,都對她的內心產生不良影響,無法相信任何人,到了國中的時候,還是無法好好和別人相處。直到接觸了宗教信仰之後,才能慢慢走出心中的痛,對人逐漸有了信任感。所以六月強調,家人間的暴力傷害,受傷最重、最痛的人其實是孩子。勵馨基金會資深專員杜瑛秋表示,家暴受虐兒很容易出現心理創傷,像是自閉、人際關係不佳、發展遲緩、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至於目睹家暴的小孩,雖然沒有受到家暴,但是親眼看見暴力的時候,也很容易受到施暴者的言語暴力所影響,也會造成上述的心理創傷,往往這樣的小孩卻容易被社會忽視,這些無聲小孩人數是受虐兒童的好幾倍,表示有很多小孩的心理正等著別人來關懷與照顧。執行長紀惠容表示,勵馨從1997年開始,就已經開始提供目睹暴力兒童的心理療癒服務,每年約服務200位孩子和家長受到幫助。活動代言人六月與童星吳亞鄀則是率先認養台灣勇士熊,並邀請民眾認養台灣勇士熊,共同守護婦女與兒童。執行長紀惠容解釋,只要一次捐款超過3千元,或是每個月固定捐款5百元超過6個月,就可以帶一隻可愛的台灣勇士熊回家,還能夠幫助這些目睹暴力的兒童,能夠治療心理的創傷。

有時便秘、有時腹瀉 小心大腸激躁症

有時便秘、有時腹瀉 小心大腸激躁症#心理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李傑哲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簡言之是由於腸道的功能異常所表現出來的症候群。其症狀可包含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脹氣、腹脹、解便不完全的感覺,或糞便中出現黏液。幾乎每位成人都曾經歷過其中一或數種狀況。然而,當這些症狀一起出現,持續存在,且具有相當嚴重之生活困擾時,它們就傾向於被認定為一種功能障礙疾病。李傑哲醫師說,腸道激躁症不會致命,但很少被治癒,且終其一生均可出現,或持續進展。通常患者的解便習慣無一定之準則-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有時短期內同時發生這兩種狀況。大腸激躁症與器質病變之異,在於其症狀無法由具體的病灶來解釋,甚至也無法明確地以病理生理學闡明。雖然患者的腸道有明顯的功能異常,目前科技尚無法精確衡量,也缺乏適當的診斷工具及相關的檢查。因此,臨床上多只能由患者描述的症狀,來診斷大腸激躁症的存在。

被癌症嚇到不想活 罹癌患者自殺率多2.5倍

被癌症嚇到不想活 罹癌患者自殺率多2.5倍#心理

癌症患者常認為癌症是一種上天的懲罰,因此會出現「為什麼是我?」、「不公平?」等現象,癌症患者通常也擔心會拖累家人,這時「不想活了」、「一死百了」的念頭就會出現,嚴重恐怕出現自殺行為,根據平面媒體報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表示,癌症病患自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5倍,根據統計在10個自殺死亡的癌症病患當中,甚至有一人在罹癌後一個月就自殺。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督導長陳美碧發表於台灣癌症防治網上的資料顯示,台北榮總一項臨床研究調查發現,住院癌症病人200人中患有嚴重憂鬱症狀者約佔百分之二十左右,也就是說一百人中有二十位癌症病人就可能患有憂鬱情緒,在罹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和癌症本身的症狀混淆,通常以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睡不安穩甚至做惡夢、失眠等生理症狀呈現,接著心情隨著病情的進展而起伏不定,接著容易有輕生問題產生,陳美碧督導長也提醒當家人或朋友發現相關情況時就應加以注意,應儘快尋求專家的協助。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提醒,家屬要特別留意病患的日常生活狀況,如果發現有很大的變動,應即時多給予病患支持與關懷,且目前各醫院對於癌症病患多有個案管理師的設置,也就是在醫療團隊之外,也提供社工師及護理師的相關輔助服務,癌症病患若遇有困難,可向這些窗口求助。當親人罹癌治療時http://w3.uho.com.tw/focus.asp?sid=4&id=144治療結束後的營養http://w3.uho.com.tw/focus.asp?sid=4&id=255癌症飲食Q&Ahttp://w3.uho.com.tw/focus.asp?sid=4&id=256

爸爸罹患憂鬱症 會造成小孩情緒問題

爸爸罹患憂鬱症 會造成小孩情緒問題#心理

如果父親得到憂鬱症,那麼小孩會怎樣呢?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如果爸爸得到憂鬱症,會連帶影響到小孩子,讓小孩出現行為與情緒的問題,如果父母都有憂鬱症,會讓小孩的症狀更加明顯。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兒科暨環境醫學學院邁克爾威滋曼(Michael Weitzman)教授表示,雖然我們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連結,但是這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過去已有許多的研究在探討母親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小孩的心理,但是卻很少人談到父親對於小孩的影響,威滋曼教授透過這次的調查後發現,在2萬多個小孩當中,有7.5%的小孩會出現行為與情緒的異常,而這些小孩當中,母親有憂鬱症的佔了20%,父親有憂鬱症的佔了16%,父母都有憂鬱症的則佔了25%,表示無論是爸爸或媽媽誰得到憂鬱症,都會影響到小孩子。塔夫茲醫學大學(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精神疾病學家貝羅夕(Christopher Bellonci)助理教授表示,這個調查提醒我們,當父親感覺到鬱悶,甚至是憂鬱症的時候,小孩會看在眼裡,因此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或行為,所以父母應該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如果是憂鬱症,就需要早點治療,以免影響小孩的行為與情緒。啦啦隊員意外死亡 暴露運動傷害與安全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6國外研發超強效流感疫苗 注射一次即可終生保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8櫻桃汁有助提升睡眠品質 減少打瞌睡頻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31

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

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心理

近來一篇網路文章指出,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太快、精神負擔重,因而產生「情緒性腸胃疾病」,這類患者的共同特徵是,雖然有胃腸不適症狀,但是在器官上並沒有找到病灶。新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陳弘達醫師表示,這種疾病是可以用檢查來確認,如果器官沒有異常,同時又有情緒上的負荷,很有可能就是情緒性腸胃病。該文章指出,心理因素對於腸胃的影響很大,因為胃腸道功能主要受到神經、內分泌系統支配與調節,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因此對於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因此胃腸道可以說是人體中最大的「情緒器官」;心理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功能,也會導致腸胃不適,如果沒有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兩者互相影響恐造成惡性循環。陳弘達醫師表示,像是心理壓力過大、過度勞累、情緒緊張、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的確可能導致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下降、上腹不適、飽脹感、打飽嗝、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從而導致情緒性胃腸病。他更強調,這樣的疾病並不只有情緒功能障礙的人會發生,一般人在面臨情緒壓力下,也很有可能產生情緒腸胃病的症狀。陳弘達醫師提醒,透過臨床上診斷可以分辨腸胃不適,是屬於暫時性的或者是腸胃功能病變,若是腸胃長期不適沒有得到改善,伴隨著無法緩解的腹痛、糞便出血或體重下降等症狀,必須盡速就醫治療。陳弘達醫師建議,情緒型腸胃病可以藉由調整飲食,多吃清淡的食物,維持作息正常,保持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吃再多都不會胖的明星食物? 營養師不認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46名醫神棍詐財延誤病情? 器官移植排斥作用可能致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45吃多反式脂肪恐誘發多種疾病 何謂反式脂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4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