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憂鬱症及焦慮症罹患人數比例上升,尤其兒童青少年的罹患率更高。根據一份2022年9月發布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發現:12~25歲的人口憂鬱症病例雖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療的卻沒有相對增加,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憂鬱症及焦慮症罹患人數比例上升,尤其兒童青少年的罹患率更高。根據一份2022年9月發布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發現:12~25歲的人口憂鬱症病例雖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療的卻沒有相對增加,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躁鬱症患者症狀包含情緒失調,許多人常與憂鬱症混淆,要怎麼分辨?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卻一定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可用「1關鍵」來分辨;且依研究指出,一生中若逢「這3個」年齡,要當心是躁鬱症的高峰發病期。
環境變遷快速,年紀越大的人越不易適應新世代的變化速度,也更難承受太大的壓力,而在自尊上感到失落和恐懼情緒,導致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比例,也較一般族群更高。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人可善用「4招」,來鼓勵自己嘗試和練習接觸新事物。
中風後的68歲陳伯伯,在太太陪伴下到醫院復健,治療師跟陳伯伯打招呼,陳伯伯便克制不住大聲啜泣,弄得一旁的太太十分尷尬,小聲地跟治療師說:「先生中風後,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都很容易哭,連上次去參加喜宴,也哭得引人側目,想請這是憂鬱症嗎?該怎麼辦呢?」
針對國高中職生「人際關係、壓力及憂鬱情緒現況」的調查發現,有3成以上學生覺得對人際關係不滿意,以及感受到壓力影響生活,也有3成有明顯憂鬱覺得需要協助。研究也顯示,青少年的快樂程度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親密度有關,提醒父母,切勿忽略孩子的情緒問題。
一名外商公司女主管長年因壓力導致憂鬱症,不僅有自傷、酒癮等情形,治療藥物已經換相當多都效果不佳,後來以顱磁刺激(rTMS)治療,不僅病況改善,也戒除酒癮、不再自傷、厭食。憂鬱症並非只能吃藥治療,透過正確治療方法,也可以獲得改善。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在台灣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憂鬱症狀,卻只有27%的患 尋求醫師治療,最終僅11%的患者得到有效照護。台灣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最主要就是怕被污名化,但迴避就醫卻讓病情惡化,家人負擔也更沈重。
精神官能疾病舉凡憂鬱、躁鬱、強迫症等等,在現代醫學已有適當的治療方式。但在古代,諸如思覺失調、癲癇或中風後口歪眼斜的病理症狀時,往往會被當成「中邪」、「鬼附身」。當時的醫學專家其實會在病患13個特殊穴位下針,緩解癲狂現象,即為「鬼穴13針」,是傳統中醫裡最博大精深的古老針灸技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