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當心情感冒時 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當心情感冒時 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連續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覺得心情低落、睡眠及體重都產生變化,對事物也失去興趣,小心憂鬱症可能悄然上身。有人說憂鬱症是「心情感冒的疾病」,這意味著一般感冒只要多休息、多喝開水及適時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一段時間感冒就可以痊癒。憂鬱症既然被視為「心情感冒的疾病」,也就表示是可以治癒的。焦慮和憂鬱症困擾全球1.2億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張一賓表示,憂鬱症除了會出現心情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食欲或是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症狀。憂鬱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痠痛、頭痛、頭暈等。一般民眾都知道當身體出現病痛,要去看醫生;不過,當心理出現困擾或問題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要去正視或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最常見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困擾全球約1億2000萬人,憂鬱症容易因延誤治療,令病情嚴重,更甚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如何防治憂鬱症與維持身心健康,張一賓提供以下建議:1.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保持7~8小時的睡眠,優質的睡眠可以讓人活力充沛,以最佳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2.多做運動: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方法,美國杜克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大量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愉快的腦內啡,憂鬱症患者大量運動後,效果等於服了一顆抗憂鬱藥物。3.培養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壓力。4.找人傾訴心中不悅:當遇到苦惱及困擾時,向你信任的人傾訴,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5.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及發現,快樂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令人流露自信,同時快樂可以令人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更有意義。做好心理健康保養 減少憂鬱症發生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你我身邊的人都可能得過,而且是可以經過治療而康復,就像心情的感冒一樣。所以我們無需要諱疾忌醫,平常做好心理健康保養,也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體育課跑兩步就心悸 竟是心臟長腫瘤

體育課跑兩步就心悸 竟是心臟長腫瘤#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7歲廖同學熱愛運動,但最近上體育課跑步常會心悸,赴心臟內科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一顆如網球大的黏液瘤,隨著心臟猛烈收縮,幾乎快甩破二尖瓣,隨時有猝死風險,猶如不定時炸彈,所幸經心臟血管外科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成功後,廖同學恢復以往運動表現,也讓家人鬆一口氣。若腫瘤衝破二尖瓣塞住瓣膜口 可能瞬間致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國峰表示,患者發病前喜愛跑步、打籃球,並無任何症狀,直到近兩周常心悸、呼吸喘不舒服赴醫院檢查,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患者心臟有肥大情形,以年紀而言,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竟長了約7公分大的黏液瘤,僅靠有如香菇蒂頭般的繫膜黏住左心房,一旦腫瘤衝破二尖瓣塞住瓣膜口,就可能瞬間致命。 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後,廖同學心臟收縮功能恢復、心率恢復正常,二尖瓣中重度逆流情形也大幅改善,於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的高中生活。心臟黏液瘤大多為良性且偶發 好發於中高齡 劉殷佐指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大多為良性且偶發,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如廖同學年紀的患者較少,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至於心臟黏液瘤臨床症狀不典型,多會出現胸口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與心臟衰竭相似的症狀,故難以被診斷。 當心臟黏液瘤越大,或是腫瘤碎片脫落,都可能阻塞心臟出口而危及生命或造成中風,一旦心臟腫瘤合併瓣膜問題,會引起瓣膜閉鎖不全,往往無法靠藥物治療,必須接受心臟腫瘤切除術,通常術後預後佳,且症狀多能緩解。 劉殷佐提醒,心臟黏液瘤患者術後仍需於門診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再長出,提醒民眾若出現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的檢查與治療,才能降低猝死風險。

輕熟女心悸胸悶 竟是胃食道逆流

輕熟女心悸胸悶 竟是胃食道逆流#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食道逆流是困擾現代人的疾病, 30歲張小姐近日因為覺得胸悶、心悸、頭暈,原以為是心臟疾病,就醫後心臟科醫師安排相關檢查無異狀,於是轉介肝膽腸胃科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作祟。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精緻化、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除了典型的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外,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表現。中藥健脾修復胃黏膜 按足三里穴預防保健胃食道逆流不僅需要藥物治療,也需要調整飲食習慣。除了西醫,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效果。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表示,就中醫觀點,胃食道逆流發病原因可能有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等。脾胃虛弱的人因先天體質不好或過勞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而發病。或者常見患者心情鬱悶或易怒傷肝而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脾胃消化而發病。或者患者飲食不節,偏食肥甘厚味、煎炸、黏膩等難消化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而發病。在治療上,賴卉蓮表示,除了使用直接制酸的藥物以外,常加以健脾及滋養胃陰的中藥來修復胃黏膜,再針對產生胃酸逆流的原因加以治療,如情志鬱悶加以疏肝理氣;飲食不節過飽或食積者加以消食;過食生冷者加以溫補脾胃等來改善病症。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也可經由按摩內關穴及足三里穴來預防保健。內關穴位於手臂內側中間的兩筋之間,腕橫紋旁開三指寬度的位置,有寧心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膝眼下四指寬,脛骨外一個拇指寬的位置,有調理脾胃的功效。三餐定時定量  少吃柑橘類、糯米製品及汽水賴卉蓮提醒,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蛋糕巧克力等)、少吃難消化食物(如糯米製品)等減輕脾胃的負擔,情緒保持穩定有適當的抒發管道,規律運動,避免經常熬夜、抽菸、喝酒、吃消夜等,都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

心悸纏身難入眠 中醫調理終紓解#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在銀行上班的患者來看診,焦躁不安的說:「醫師怎麼辦?我最近全身都不對勁,很焦慮、一直覺得心悸、手發抖、睡不著、很害怕、情緒很不穩、想哭、吃不下、頭暈……」她情緒緩和後繼續說:「我去大醫院做檢查,心臟科說心臟沒問題,新陳代謝科說甲狀腺沒問題、應該是壓力大,身心科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我吃了身心科開的鎮靜劑,症狀有稍微緩和,不過還是不舒服,白天工作變得很嗜睡。」辨別惊悸與怔忡 對症用藥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排除結構性的問題,通常都會被歸類為緊張、焦慮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以通常都是交感神經抑制劑、鎮靜劑之類的用藥。心悸在傳統中醫屬於「惊悸」、「怔忡」的範疇,在中醫古籍《素問.舉痛論篇》提到「惊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在《金匱要略》提到「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惊,弱則為悸。」後世醫家總結出「惊自外至者也,惊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賣弱而無力也」。另外,《濟生方》提到「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則點出了怔忡的相關病機。直到《紅爐點雪.惊悸怔忡健忘》篇明白指出「惊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補之也。」由此可知,惊悸和怔忡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亦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惊悸日久可發展為怔忡,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擾,而是動悸加重。毋需抑制中樞神經 無嗜睡副作用中醫治療上,則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因病機,加以不同的調理。首先要看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覺症狀。其次要依據症情區別心悸的性質,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挟痰還是挟瘀。再來要掌握惊悸與怔忡的區別。惊悸之證,臨床常因惊而悸,初起雖由外因而成,以實證為多,但也有內虛的因素存在。怔忡之證,則與一般惊悸不同,以虛證為多,並無外因,經常心悸、胸悶不舒,發則悸躍不能自控,甚則心痛陣發。臨床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心血瘀阻等等,加以不同的調理,可以得到良好的成效。中醫治療與西醫完全不同,不必用到鎮靜劑、安眠藥、中樞神經作用劑,不會出現嗜睡、疲倦、頭暈、噁心等等的不舒服,也可以正常工作及開車。(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吃太飽卻心臟不適 可能是胃心症候群

吃太飽卻心臟不適 可能是胃心症候群#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2歲女性平時生活作息規律,但只要一到連假熬夜或吃太飽腸胃脹氣時,常感覺胸悶心臟不舒服。偶有不規則跳動,嚴重時還常伴隨眩暈。前往心臟內科,心電圖檢查沒有任何異狀,轉往中醫就診,中醫師認為雖然患者自覺胸口心臟處不舒服,但其實問題根源在於腸胃,給予中藥與針灸治療並告誡其生活習慣,不舒服症狀幾乎消失。常腹部飽脹、打嗝困難 胃脹氣壓迫心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這是胃部疾病影響到心臟功能的病症。患者常感覺心悸、胸悶,心臟內科檢查卻常檢查不出來,其實問題根源在於腸胃,常腹部飽脹、打嗝困難造成胃脹氣,往上壓迫到心臟,造成心臟不適。但由於心臟症狀比較明顯,很少有人在看醫生時主動提起其他徵兆,導致誤診率非常高,這類問題在年節時暴飲暴食後非常容易發生。當嚴重到心電圖出現異常,代表這種問題由功能型的消化障礙,轉變成比較嚴重的實質上的器官病症,這種形況跟冠心病症狀非常相似,通常稱為「胃心症候群」。這時胃心症候群在症狀表現上,與冠心病的心電圖類似,都呈現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但仔細探究原因,心臟並沒有「自發性改變」,而是受到外力,也就是腸胃脹氣與胃酸逆流的影響較大,所以服用冠心病的用藥改善也不大。但是用一些中藥消食化積,如山楂、神曲、厚朴、枳實等協助患者打嗝或放屁,排除體內空氣,減低胃酸分泌後,症狀馬上緩解,那就非常有可能是胃心症候群的前兆。適量吃對、少熬夜 3招降低心律不整風險周宗翰醫師表示,年節飲食跟原來生活作息有差異,美食當前時令人難以控制口慾,不小心吃得太撐常令人有心律失常、心悸的感覺,加上熬夜睡眠不足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失衡,提高心律不整的可能性。以下3招請民眾特別注意:1) 餐餐八分飽/經常吃太飽其實對心臟衝擊很大,吃飽後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胃部的消化功能不好,飲食後胃脹氣,將橫膈往上頂,限縮肺部呼吸擴張的空間,導致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食用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包心菜、洋蔥、花椰菜、甘藍菜、青椒、茄子、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香蕉、麵包、柑橘類水果、柚子、甜點都要適量。2) 熬夜盡量少/為改善心肺循環,防止胃心症候群發作,必須充分睡眠,才能消除身體疲勞,睡眠不僅能讓身心休息,也可讓腸胃消化機能穩定。一般來說,每天需要7至8小時睡眠。然而有時候現實情況不允許有7至8小時睡眠,而且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同。7至8小時的睡眠很理想,但更重要的是維持睡眠品質與效率。為了善待心臟,請努力維持睡眠的品質與效率。3) 口味剛剛好/許多人心悸胸悶腹脹,是因為調味過度或是烤辣炸等刺激性食物攝取過多所致,減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巧妙減鹽,避免重口味飲食,不僅料理調味要淡一些,醃製食品、滷菜、火腿等鹽分較多的加工食品也要適量,以往飲食偏重口味的人,或許會覺得減鹽料理缺少些什麼,然而只要習慣,就能享受食材原本的味道,也可健健康康過個好年。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

心悸、頭暈、易喘 心房震顫增中風率#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原有在控制三高,但是近一個月常常覺得心悸、頭暈,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震顫,吃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卻不盡理想,近來甚至走一小段路就開始變喘。經詳細檢查發現,陳先生一整天下來,陣發型心房震顫發作次數高達5千多次,超音波也顯示左心房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功能下降,約只有40%。選擇心房震顫冷凍氣球燒灼治療,術後回復狀況良好。經半年以上追蹤,24小時心電圖沒有任何復發現象,超音波檢查也發現左心房開始縮小,左心室功能回復。心房震顫中風風險增為3至4倍、死亡率為2倍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鼎鈞醫師表示,心房震顫是所有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也是影響最重大的一種類型。心房震顫的中風風險是一般正常人的3至4倍,死亡率則是2倍左右。因此醫師對於中風風險指數偏高族群,會開立抗凝血劑使用。治療心房震顫的重點,包含速度控制或節律控制。速度控制部分,使用藥物單純控制心跳速度,減輕病患不適感;節律控制部分,則可利用藥物、電燒灼手術,或藥物及電燒手術並用,使原本混亂心律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常見治療心房震顫2種方式 一冷一熱黃鼎鈞醫師表示,研究指出,心房震顫的主要病灶來自於肺靜脈基部不正常放電點,手術主要目標便是進行肺靜脈隔離術。在許多臨床試驗中發現,電燒手術比起單純藥物控制,對心房震顫的控制更勝一籌。目前在台灣處理心房震顫的方式有2種:一熱一冷。熱指3D電燒灼手術,利用磁場搭配專門導管、機器及軟體,精準定位導管在心臟中的方位,醫師描繪出心臟的內部立體構造後,搭配電訊號的判斷,隔離肺靜脈不正常放電病灶;冷指較新的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特殊的氣球,一次性將肺靜脈病灶進行環狀隔離。這2種術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相當,差別僅在手術時間。電燒灼手術約3至4小時,冷凍氣球約2小時。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心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6歲的李爺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時經常出現心悸的症狀,但由於早已習慣而延誤就醫,直到近期回診時再次心悸發作,醫師立刻為他安排24小時的心電圖,結果發現,一天當中居然有高達七成的時間,心跳都是不規律的,透過心臟超音波更顯示,左心耳內已出現血栓;所幸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一個月後,左心耳內已無血栓現象,目前仍持續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與中風的發生。心房顫動患者75%沒症狀!恐因習慣成自然收治該名病例的汐止國泰醫院心臟內科葉勳龍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心悸、暈眩、胸悶,但卻有高達75%的心房顫動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的;然而,嚴格來說,並非無症狀表現,而是患者已習慣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不適,因此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忽略心房顫動 腦中風發生率高5倍!葉勳龍醫師說明,心臟跳動需仰賴體內電氣傳導,但若心房內電氣傳導不規則,使心跳紊亂,便是心房顫動。當心房顫動引發亂流,可能會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液流向左心室通往大腦時,就可能會引發腦中風,也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5倍;因此,可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來預防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的專一守備之力 反轉劑可恢復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顧名思義就是對抗血液凝結,當血液不易凝結,便不易產生血栓,藉此預防中風發生;但患者面臨意外時,卻可能因抗凝血功能導致血流不止而失去寶貴性命!所幸,目前已有健保給付通過的專一反轉劑,能短時間內與抗凝血劑中和,即刻恢復凝血功能,讓患者能在與時間賽跑的狀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接續下一步緊急治療,成為危及時刻的最佳守備之力。預防心房顫動 每天測量脈搏與血壓最後,葉勳龍醫師提醒,預防心房顫動可透過定期量血壓及心跳,並觀察每一次的心跳是否規律,同時控制三高、戒菸、少喝酒、維持正常作息等,冬天則要注意保暖,上班族則要避免過勞,因為腎上腺素分泌也可能促使心房顫動發生,預防心房顫動與中風從日常做起,但倘若出現不適症狀時,務必要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悸、怕熱別輕忽!甲狀腺問題恐上門

心悸、怕熱別輕忽!甲狀腺問題恐上門#心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林女士20年前就知道有甲狀腺高能症,但多年來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及好好服藥。直到最近連續10幾天的噁心、食慾不佳、心悸和呼吸急促加劇,身體越來越虛弱,昏倒在客廳。送急診評估檢查,心跳很快且合併心律不整,胸部X光顯示心臟肥大,緊急處理後回復意識,甲狀腺功能檢測報告仍依然是「甲狀腺高能症」。住院期間規則服用抗甲狀腺藥物與症狀治療,也評估處理心臟問題。甲狀腺賀爾蒙 幫助嬰幼兒發育、調節心肌等4主要作用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貴文說明,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即氣管前方、甲狀軟骨下方。分成左右兩葉,看起來像一面盾牌故名「甲狀」腺。甲狀腺會製造和分泌甲狀腺荷爾蒙,藉由分泌適量的甲狀腺荷爾蒙,扮演重要的生理角色,如(1)正常胎兒和兒童生長及中樞神經發育、(2)調節心跳、心肌的收縮和放鬆、(3)影響胃腸道作用、腎臟水分排出、(4)調節人體能量利用、產熱、體重和脂肪代謝。心悸、變瘦、怕熱或焦慮 恐是甲狀腺高能症狀「甲狀腺高能症」指甲狀腺過度製造和分泌甲狀腺荷爾蒙,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常見症狀為心悸、體重減輕、怕熱、顫抖、焦慮。甲狀腺有豐沛血流供應,甲狀腺高能症發作時,甲狀腺血流量會增加,可能在聽診時會聽到雜音,甚至觸診時感受到震顫。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是葛瑞夫茲氏病,典型症狀的病人有雙側甲狀腺腫大、凸眼、甚至脛前黏液水腫。6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臨床症狀以心臟和肌肉病變為主,年紀愈大典型症狀出現率減少,可能觀察到較小的甲狀腺腫、慢的心房纖維顫動、憂鬱。還有一種少見的甲狀腺毒症週期性癱瘓,通常表現於亞洲男性,在夜晚或早晨發生突然的無力癱瘓合併低血鉀症狀。甲狀腺對人體很重要,若有甲狀腺高能症狀,如心悸、變瘦、怕熱或焦慮,不可放任不管,應及早就醫診治評估,以免危害自身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