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

怕痛不敢做大腸鏡?無痛大腸鏡減低篩檢壓力

怕痛不敢做大腸鏡?無痛大腸鏡減低篩檢壓力#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一名45歲張姓男子,因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平常也喜歡吃油炸燒烤類食物,有次在公司健檢發現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張男趕緊到醫院就診,當醫師提到要做大腸鏡時,張男有些畏懼,認為檢查過程會相當疼痛,最後以灌水式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有一顆1.8公分的大瘜肉,經內視鏡水下黏膜切除術將瘜肉移除,病理組織顯示為絨毛狀腺瘤,張男慶幸自己提早檢查及接受治療,避免日後癌化風險。過度肥胖、氣喘、孕婦不宜做無痛大腸鏡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讓大腸鏡篩檢受到重視,不過民眾往往聽聞大腸鏡檢查時,第一直覺反應就是「怕痛」,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宿鴻說,近年隨著技術突破和儀器進展,無痛大腸鏡成為另一種新的選擇。王宿鴻表示,近年來透過軸保持短縮法、灌水式大腸鏡及不形成套環式的大腸鏡前進法等技術,可減少民眾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的不適,而無痛大腸鏡也是另一種新選擇,但需經麻醉專科醫師評估麻醉風險,部分過度肥胖、嚴重氣喘、孕婦等民眾較不宜做無痛大腸鏡。疫情影響癌篩意願 醫籲控制穩定後速安排王宿鴻指出,過去這一年因疫情影響,降低民眾就醫癌症篩檢的意願,去年度約有2355位民眾進行自費的無痛大腸鏡檢查,需提醒民眾,大腸瘜肉和癌前病變的變化是不會停止,待疫情控制穩定後,需盡快接受篩檢和檢查。

開會狂跑廁所腹瀉 2年才確診病因

開會狂跑廁所腹瀉 2年才確診病因#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上班狂跑廁所,一天拉十幾次,真的很困擾!尤其遇到公司開會,我就更緊張,因為肚子不聽使喚,必須頻繁在會議室廁所折返跑,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跟同事觀感。這樣的腸胃症狀時好時壞持續一年多,原以為是腸躁症,自行到藥局拿藥吃,但是近來發現症狀加劇,還伴隨血便、頭暈、疲倦等症狀,這才驚覺不對勁來就醫。」三十多歲的邱先生一臉憂慮地問。「你的狀況恐怕不單純是腸躁症,我們趕快安排抽血並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確診治療。」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章振旺回憶這起個案,當時藉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腸子黏膜有大片表淺潰瘍及許多細小糜爛斑,同時根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不易確診的潰瘍性結腸炎 三成患者耗時2~3年確診章振旺醫師表示,約有三成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平均就診超過五位以上醫師、歷經二到三年才能確診,期間往往讓患者身心俱疲。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診斷不易,症狀表現容易與腸胃炎及腸躁症混淆,無法透過單一指標確診,必須根據患者病史、抽血檢驗、大腸鏡檢並搭配病理切片等資訊綜合評估。此疾病常見症狀為腹瀉、腹痛、疲倦、食慾不振、發燒,當大腸黏膜發炎潰爛嚴重時,可能解出血便、黏液便。一旦血便持續發生,恐導致貧血、頭暈。章振旺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年輕人,以學生、上班族居多,疾病症狀對課業、工作影響甚劇,尤其疾病發作,患者還得向公司、學校告假,甚至住院接受治療。章振旺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只會攻擊侵入體內的外來物,但是當免疫系統出狀況時,對體內組織發動攻擊,導致慢性發炎。潰瘍性結腸炎就是一例,除了侵犯腸道外,還可能伴隨腸道外症狀,如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關節炎等,等於全身都受到影響。在台灣,至少有一成患者伴隨有腸道外症狀,但根據國外研究可能高達四成,其中最常見的是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外症狀有四分之三在診斷後才發現,但仍有四分之一在被診斷前就有腸道外症狀。除了腸道外症狀外,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能有併發症或共病的產生,如貧血、營養不良、腸穿孔等,罹病時間越久,產生的機會就愈高。該名患者確診後,先後接受口服藥、塞劑及短期類固醇治療,症狀一度緩解,但幾個月後,血便症狀再現,在使用免疫調節劑後,因為發生副作用只得暫時停藥。後續追蹤發現腸道發炎狀況加劇,因此,隨即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所幸使用生物製劑後,臨床症狀好轉,患者黏膜發炎的狀況明顯改善,也解決他上班時得經常跑廁所的窘境,生活及工作品質獲得改善。章振旺醫師解釋,在1970年代,5-ASA抗發炎藥物被使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而後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類固醇開始廣泛用於急性期患者,但不建議長期經常性使用。時至1990年代,免疫抑制劑漸漸成為治療選項,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嚴重度,給予不同治療組合。若上述傳統治療效果不佳,會進一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近年來,隨著生物製劑發展,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成效相對提升。目前的治療目標不只是緩解症狀,而是持續治療使腸道黏膜癒合。根據病患治療反應調整,持續治療能控制疾病,減少住院的機會。除了藥物治療外,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導致穿孔或出現毒性巨結腸等嚴重併發症時,患者就得需要外科介入,接受手術切除部分腸道。若能早期接受治療、控制病情,有助減少反覆手術的機會。腸保健康有3要 用藥飲食作息要注意潰瘍性結腸炎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提醒患者腸保健康有三要,一要遵照醫囑,切勿自行中斷停藥;二要飲食也需掌握定時定量、避免刺激性、增加腸胃負擔的食物等原則,患者平時也可自我觀察,若吃了某些食物會出現不適時,可與醫師與營養師討論,未來盡量避免食用,降低不適發生;三要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助維持免疫系統穩定。章振旺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患者的治療配合度較高,不過症狀緩解,很容易掉以輕心,未能按時服藥,甚至擅自停藥,如此一來,容易讓病情復發,也更難控制。提醒即使症狀緩解、沒有不適,也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才能穩定病況,與潰瘍性結腸炎和平共存!(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做大腸鏡找病徵 如何清腸更重要!

做大腸鏡找病徵 如何清腸更重要!#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黃文威指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56歲林先生因為國健局補助糞便潛血檢驗陽性,至醫院消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小瘜肉摘除術。林先生這次回診病理報告皆為良性腺瘤,建議半年後追蹤大腸鏡,因此他很疑惑,因為隔壁鄰居陳先生狀況類似,卻是五年後再追蹤即可。腸道準備不足 會影響檢查效果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黃文威醫師表示,瘜肉從無到有到長大到癌變通常要好幾年,大腸鏡的保護力理論上可以有一、三、五年不等,和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肉特性等等有關,但為何卻常常需要追蹤呢?究其原因,最常見情況是檢查之前,腸道準備不足、檢查時腸腔裡還有食物或糞渣導致無法完整檢查腸壁黏膜。因可能有病灶被擋住沒看到,只好縮短追蹤時間,加上又清不乾淨而重做。清腸瀉藥應在檢查前4小時左右喝黃醫師說,腸道準備包括飲食控制和瀉藥使用,檢查前兩三天要採低渣飲食:纖維多、筋肉、籽、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都要避免。清腸瀉藥使用需遵照衛教指示,常見錯誤是喝藥時間不對或是水分攝取不夠,通常檢查前4個小時左右喝瀉藥是比較恰當的時機,太晚喝的話要檢查了還沒排完,如太早喝即使本來有清乾淨,久了還是會有上端腸液和膽汁陸續流下來問題,而清腸藥物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果,大約每次要有1500到2000毫升的水分最適合。黃文威強調,大腸鏡做完如果清不乾淨,要檢討是哪部分出問題,若是鏡檢中看到水果籽或食物殘渣,多半是低渣飲食不確實,如果各段腸壁都有糞渣殘留,那應該是水分不足,倘若下段乾淨而越上段越髒,大概就是太早喝瀉藥了。在知道原因改進下次就能夠有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如此才能跳脫惡性循環,獲得大腸鏡應有正常的保護力。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大腸癌家族史且5年前曾做過大腸鏡檢查正常的65歲女性,半年前糞便潛血陰性,兩個月前發現貧血,最近兩周出現右下腹劇痛,經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盲腸的「大腸癌第三期」。55歲男性,右腎臟癌接受手術切除十年,有長期輕度貧血,出現右上腹痛持續三個月且體重減輕達六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三期」。76歲男性,三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並切除,近期因左上腹痛,糞便潛血呈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位於脾彎部的「大腸癌第二期」。78歲女性,長期便秘藥物治療有20年,因左下腹痛、排便顏色呈現灰白色,且便中帶血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乙狀結腸的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安排接受手術治療。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上述四個案例均有不明腹痛持續一段時間,且每次疼痛位置都相同,其中兩案例還合併有長期貧血,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癌。觀察常見症狀 定期篩檢大腸癌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經由篩檢才得以發現,因此當出現症狀就醫時,常已是第二期或更嚴重,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邱展賢說,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為第三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 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從調整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做起!邱展賢提到,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加工肉品及高油脂食物,並戒菸酒;同時培養運動習慣,加強體重控制,避免過重。另外定期篩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目前政府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多加運用,對於沒有不適症狀的高危險族群,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這些習慣導致成為高風險族群邱展賢醫師提醒,一等親有大腸癌或息肉,本人有大腸息肉,有家族性息肉史,曾罹患慢性大腸炎,肥胖、平時活動量低、喜愛食用紅肉、脂肪,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此外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上升。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症狀,應就診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適當檢查。倘為高風險族群或年過40歲,最好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而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篩檢陽性及早做大腸鏡 腸道健康又保命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且完成大腸鏡的檢查者中,5.1%的民眾有大腸癌、1.1%者有進行性大腸癌、47.6%的民眾有腺瘤、13.9%者有進行性腺瘤;若能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防腸癌4步驟 你可以這樣做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腸癌是可預防的,記得少紅肉、多蔬果、多運動、要篩檢,全民一起“腸”保健康!」一、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三、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四、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有鑑於88%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安全又簡單,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排便後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呼籲篩檢民眾,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年輕族群壓力大 健檢揪出初期疾病

年輕族群壓力大 健檢揪出初期疾病#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逐漸衰退,許多潛藏的疾病呼之欲出,該如何提前預防便成為重要的課題。醫師指出,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藉由數值得知身體機能狀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為寶貴的生命進行第一步把關;而若於海外旅遊、出差、就學期間需要醫療救助時,海外緊急醫療轉送服務,則成為延續生命的關鍵點!健康檢查項目多 依個人需求選擇目前國人普遍具有定期健康檢查的意識,但在面對為數眾多的檢查項目時,卻常常無從選起,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高級健康檢查中心劉曼莉醫師表示,可依據年齡、家族病史、慢性病史等做綜合考量,來選定檢查項目;而在檢查前應遵照醫囑停止飲食或其他注意事項,若檢查項目包含胃鏡、大腸鏡時,務必於前三日開始控制飲食,才能使健康檢查達到最佳成效。定期健康檢查從25歲開始 中壯年更應關注自我健康現今慢性病漸漸出現年輕化趨勢,而位居中壯年的家庭支柱,往往是家庭的主要照護者,上有長輩下有子女,在長時間工作以及高壓環境下,身心俱疲,往往忽略了自己是否健康的重要性。劉曼莉醫師提醒,若主要照護者因身體不適而倒下,將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除建議剛踏入職場,備受高壓碰撞的25歲至30歲族群應及早規劃健康檢查外,中壯年族群更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關注自我身體健康,才能讓家庭圓滿並持續朝幸福邁進!(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

講座/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經常因此飲食不正常或不均衡,導致腸胃不適或排便不順而求診,為了進一步了解腸道的健康,有時需要大腸鏡檢查。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4日(三)舉辦藥學部講座,由藥師陳書庭主講「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藥師將告訴您排便不順或鏡檢需使用瀉劑時,該如何正確用藥,讓您腸道好順暢。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瀉劑及鏡檢輔助用藥指導時間:107年3月14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不痛就沒病?腸癌陽性者3成逃避回診

不痛就沒病?腸癌陽性者3成逃避回診#大腸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做大腸鏡很痛」是一般人的認知,影響到糞便篩檢陽性者的意願,即使可自費麻醉做無痛大腸鏡,許多人還是擔心有不好的結果。一般人在大腸癌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時,仍有高達3成陽性者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是最可能延誤病情的地方。衛福部彰化醫院追蹤發現,3成患者不做大腸鏡的原因大多是不想面對真相,有人說「我要去問神!」也有人認為潛血反應是因為前一天吃了豬血。醫師表示,千萬不要以各種理由延誤大腸鏡篩檢,恐會誤了先機。將近3成的糞便潛血者不願做大腸鏡檢查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詩典指出,我國自民國99年推出大腸癌免費篩檢,50歲至74歲者每2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彰化醫院每年篩檢人數在2000至4000人之間,陽性人數約1成,癌症篩檢個管師列冊追蹤,發現100年至105年,每一年的陽性轉介率約7成,也就是說,將近3成的糞便潛血者不願做大腸鏡檢查。男性顯得更「固執」 不回診的人數男是女的2倍彰化醫院癌篩個管師張千慧表示,許多民眾會自己當起醫師,自我解釋潛血反應來自於採樣的前一天剛好吃了米血、豬血、鵝血等,向他們解釋現在的新式糞便潛血檢驗不受食物影響,反而受到質疑;也有人自我認定是痔瘡,還有人會認為「沒有痛做檢查就是多花錢」。彰化醫院副護理長邱小佳表示,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的男性顯得更「固執」,從近5年的數據來看,潛血反應陽性者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差不多,但不回診的人數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 陳詩典主任強調,大腸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就越好,零期至2期的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而最怕的就是延誤就醫,其中,從糞便潛血反應陽性到做大腸鏡的過程中,被太多人以各種理由逃避,常常是延誤治療的開端,雖然潛血陽性不見得是大腸癌,但也可能是癌前瘜肉,都是要儘快處理,民眾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