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突發性胸痛?50%恐致死!

突發性胸痛?50%恐致死!#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轉換,天氣變化溫差大,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跟著增加,40多歲的范先生,某天晚上因突發性的胸痛並伴隨右下肢無力,被緊急送醫,檢查發現,患者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醫師與病人詳細解釋討論後,立即安排緊急升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手術,術後病人恢復順利而平安出院。主動脈剝離 死亡率不亞於心肌梗塞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院區心臟外科主任游聖彬表示,提到胸痛,一般大眾最熟悉也最害怕被診斷的疾病是急性心肌梗塞,但同樣會有急性胸痛症狀的主動脈剝離,雖較不為人知,但它的死亡率並不亞於心肌梗塞。好發年紀為40~70歲 男性比例比女性高所謂主動脈剝離,指的是因主動脈血管壁內層的破裂,使得血液流入血管壁中造成血管壁的分離,好發年紀為40至70歲,男性比例比女性高,若血管壁剝離的範圍有到升主動脈,稱為A型,反之則為B型,A型的主動脈剝離若不緊急手術,病人在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以上,因此快速且正確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症狀為突發性胸痛、背痛或腹痛典型主動脈剝離的症狀為突發性胸痛、背痛或腹痛,但有些病人會以非典型的症狀如昏倒、中風、四肢麻、無力或疼痛等等不同方式表現,對於上述病人,診斷不容易,因此急診醫師的經驗和判斷就非常重要,對於有懷疑的病人,建議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診。A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以手術為主,雖然醫學日益進步,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的死亡率仍高達20%,B型主動脈剝離則以藥物治療觀察為主,除非有其他併發症才考慮手術,現今有覆蓋型主動脈支架,使得手術風險降低許多。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的結果,國內竟然每1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依據2009年至2013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有76.4人罹患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大幅增加了30%!因此民眾需更加重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抽菸、糖尿病、高膽固醇為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教授表示,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還有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影響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當中,整體心肌梗塞發生率也沒有明顯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壞膽固醇堆積過多 容易血管阻塞血脂異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堆積過多時,容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彈性不足,容易血管阻塞,在台灣,高血脂的控制率不甚理想,2010年台灣二級預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T-SPARCLE)登記調查中,只有54%的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到正常值100 mg/dL以下。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指出,高血脂症狀較容易被民眾忽略,想要了解血脂數值,可利用定期抽血檢查,檢測血脂當中的總膽固醇數值,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少喝酒 有助降三酸甘油脂李貽恆教授表示,對於高風險病人,如有發生過心臟病或缺血性腦中風、糖尿病等,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經由藥物的控制,做膽固醇有效的下降,同時應該戒菸,改善生活習慣。另外規則運動、減少酒精攝取、體重控制,對於減低身體裡的三酸甘油脂也幫助非常大。

醫訊/心臟血管疾病

醫訊/心臟血管疾病#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連續25年蟬聯前十大死因,心臟病一直是隱形殺手,許多人因飲食不均衡、身材沒有控制好,在天氣驟變時,突然心肌梗塞死亡,對家人來說都非常措手不及。關於心臟病飲食、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舉辦的講座給予建議,心臟科醫師李適宜將分享衛教講座主題「心臟血管疾病」,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心臟血管疾病時間:105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劉大任社工分機:(02)2791-9696轉1008        手機:0975-682-056(簡碼219148)           0932-155-634

血糖控制好 可降43%截肢率

血糖控制好 可降43%截肢率#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成為台灣的新國民病!吳女士33歲那年,因頭暈、手抖,家人緊急送醫,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15年來與糖尿病為伍,隨著藥物越吃越多,體重更一度重達70公斤,在使用新型針劑降血糖藥物後,糖化血色素逐漸恢復正常,3個月內,體重也從70kg減至62kg。每8.5名成年人 1人罹患糖尿病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換算下來,平均每8.5名成年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全國糖尿病患者高達227萬,且每年新增2.5萬人,糖友人數持續上升中。臨床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如能下降一個單位,就能減低各種併發症的風險,包括降低43%因末稍血管疾病所引起壞死或截肢,小血管疾病風險則能減少37%,白內障風險則可減少19%,心臟衰竭、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的機率,則分別下降16%、14%、12%。口服降血糖藥物 吃到一半會有瓶頸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分析,在現有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往往會有瓶頸,無法繼續有好的控糖效果、讓數值達標,糖友也可能因為口服治療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或因服藥種類過多所帶來的不便性,因此沒有完全遵從醫囑好好服用藥物,導致控糖效果不佳。新型針劑降血糖藥物 腸泌素GLP-1助達標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針劑降血糖藥物有4種,注射頻率分別有1天2次、1天1次和1周1次,提供醫師與病人治療上不同的選擇,游能俊院長表示,新藥有機會幫助病人降低糖化血色素並控制體重,減少低血糖風險,透過控糖能有效預防腎病變、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

忽略心臟異常 半年死亡率83%

忽略心臟異常 半年死亡率83%#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肌缺血會造成心肌梗塞,除了心電圖檢查之外,並可以利用伽傌閃爍攝影機來檢查,由於屬於核子醫學的範疇,須經由同位素鉈-201注射於血管後,觀測血流變化,藉此了解心肌是否缺血,若是發現心肌缺血程度大於40% ,則6個月後的死亡率可達83%,就應立即進行心導管治療。 心電圖檢查 抽血檢查心肌酶有不少人會因為胸悶及呼吸不順暢而跑到醫院急診室,深怕心肌梗塞倒在路旁來不及救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醫科主任林明賢表示,對於懷疑是急性冠心症病人到急診室時,都會先以一般心電圖檢查,並會抽血檢查心肌酶,若是心肌酶三個指標中有2個陽性就要做心導管治療,但3個都是陰性,會4至6小時再做一次檢查。 伽傌閃爍攝影機 可觀察心肌缺血問題林明賢主任指出,心肌酶的檢查如果都正常,但若病人之前曾有裝過心血管支架,或是曾因心肌梗塞做過心血管繞導手術,可是仍有心絞痛的病人,就會進一步安排核醫鉈-201檢查,同時以伽傌閃爍攝影機可以觀察到心臟血流的分佈,藉此發現是否有心肌缺血問題,冠狀動脈疾病若以一般心電圖可以找到3至4名患者,運動心電圖則是可找到6至7名,伽傌閃爍攝影機則是可找到8至9名,診斷率相對較好。 檢查異常若未處理 6個月後死亡率達83%門診中,則是有很多老人已無法跑運動心電圖,院方就會安排核醫鉈-201檢查,林明賢主任進一步指出,做此項檢查若是心肌沒有缺血,在24小時內發生急性心臟病發作的機會小於2%,2年內心肌梗塞機率小於1%,反之,若本檢查結果異常,而未加以適當處理,則在24小時內再次發生急性發作的機會大於70%,心肌缺血程度大於40% ,6個月後的死亡率可達83%,不得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防缺血性中風 泡湯5點建議

防缺血性中風 泡湯5點建議#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秋冬時節將近,在寒冷的天氣下泡個湯總是讓人覺得全身舒暢,所以泡湯總是受到男女老幼的歡迎,然而不是每個民眾的體質都適合泡湯,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在冬天容易因為循環變差,加上天氣冷容易血管收縮造成血壓上升,泡湯反而可能讓疾病惡化,甚至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血管急速舒張 易引起心肌梗塞另外,許多人喜歡一下泡冷泉,一會兒再泡溫泉,提醒民眾,持續冷熱交替可能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而衛福部國健署曾特別提出相關注意事項,提醒心血管疾病病人參考:1)    時間不過長 /避免泡太久,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勿超過15分鐘,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2)    動作不過快 /動作放緩,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因此,泡湯後勿太快起身,以免暈倒發生溺斃意外。3)    泡湯不獨享 /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在個人池,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4)    冷熱不交替 /切勿忽冷忽熱,糖尿病病人、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病人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溫度勿超過40℃,冷熱溫差大易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心血管突然收縮或血流受到阻塞,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5)    酒後不能泡 /酒後需間隔2小時才能泡湯,若剛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因為酒精、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加上熱水、溫泉刺激,恐怕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規律服藥 降6%中風死亡率

規律服藥 降6%中風死亡率#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因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不幸猝逝後,網路瘋傳為了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應該隨時備有藥品「耐絞寧」,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郁志表示,耐絞寧不像是感冒藥,不是家庭常備藥,屬於醫師處方用藥,若民眾有胸悶、胸痛等症狀,應就醫檢查,預防勝於治療,而不是把急救藥物當成保命符。頸部僵硬感、早晚頭昏 容易忽略近期天氣逐漸轉冷,早晚溫差大,又到了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高血壓患者由於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比方頸部有些微僵硬感、早晨或傍晚有些頭昏等,容易被忽略,因此又稱為「隱形殺手」,陳郁志醫師建議,要達到血壓控制目標,除了保持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外,規律用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亂停藥 血壓反彈、心跳加快更危險面對門診的高血壓患者,最讓醫師頭痛的就是自行更改藥物劑量,或者任意更改用藥頻率,等到血壓表現正常,也有患者會自行把藥停掉,陳郁志醫師表示,許多病人擅自停藥後幾天血壓正常,是因為藥物維持血壓效力還在,等到藥物濃度完全消失,血壓會再度上升,有些藥若驟然停用,可能會使血壓反彈、心跳加快更危險。血壓降2mmHg 可降6%中風死亡率最重要的是積極控制血壓,遠離中風,陳郁志醫師提及,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血壓只要下降2mmHg,就可以大幅降低6%中風死亡率及4%心血管死亡率,不過相較於高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的血壓更危險。定期量血壓、規律服藥 才能遠離中風心臟內科醫師王志鴻也提醒,每年秋冬交際都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提醒民眾應要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及早尋求醫師的協助且規律服藥,才能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讓自己活得健康長久。

戒菸、運動 3項建議好「心」情

戒菸、運動 3項建議好「心」情#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男性病友58歲,過去4年來稍有運動(走路爬樓梯至3樓)就會喘,經心臟內科轉診前來接受核醫心臟掃描,發現左心室心肌有嚴重缺血,經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置放1支支架治療,病友2週後竟可游泳2公里不停下來(原先只游25公尺就會喘),自述58歲年齡而有30歲體力,從此愛上運動,過去半年體重減重6公斤。戒菸改善心血管動脈硬化窄縮許先生67歲,平時有抽菸習慣,每天1包抽了30年,於97年2月急性冠心症發作,當時核醫心臟掃描有大範圍的心肌血流灌注缺損,從此許先生開始戒菸,在105年(戒菸8年)核醫心臟掃描追蹤檢查發現,大部份心肌血流灌注缺損恢復得差不多,表示心血管動脈硬化窄縮,在戒菸後仍會獲得改善。走路運動、吃黑木耳、川七單先生70歲,於99年1月檢查時,在左心室心尖有大的缺血區,當時醫師建議做心導管檢查,但單先生力行走路運動、戒菸、吃黑木耳及川七,1年半後,核醫心臟掃描發現缺血區有大輻改善,102年4月再追蹤檢查一次,心肌缺血改善得更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子醫學科主任林明賢表示,心肌梗塞是隱形殺手,症狀均是在非預期情形下發生,生活習慣必須小心謹慎,當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時,醫師往往以下3項建議:1)    改善生活規律/運動每周五天,每次30分鐘,讓心跳110以上,且勿熬夜、戒菸。2)    治療潛在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3)    保持標準體重/不暴飲暴食、隨意減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