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心包油 5萬人心病風險高20倍

心包油 5萬人心病風險高20倍#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1歲蔡伯伯也心臟病家族史,10年前曾因心肌梗塞開刀,沒想到兒子最近也因心肌梗塞送醫,醫師建議全家抽血驗血脂,證實多位家人都有「心包油」。33歲的卓女士發現身上及腳上出現一顆顆的黃色脂肪瘤,起初以為罹患皮膚癌,就醫後才發現多位家人皆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屬於典型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每18分鐘有一人亡 死亡率僅次惡性腫瘤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家族性遺傳疾病,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每18分鐘就恐導致一人死亡,死亡率僅次於惡性腫瘤。管理血壓、血糖及血脂可降低死亡風險,而高血壓及高血糖民眾易自行檢測,高血脂則常被忽略,猶如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一命嗚呼。台灣推估約有5萬名患者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較一般民眾得到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20倍以上,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醫師表示,膽固醇過高在臨床上常見,有遺傳性的患者其數值更可能高出一般人的2到8倍。健康生活飲食 搭配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台北榮總心臟內科常敏之醫師表示,患者從雙親同時遺傳到突變的基因,若未接受治療,患者在20歲時即有一半以上會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為避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外,還需搭配合適的降膽固醇藥物治療,才足以控制膽固醇。常敏之醫師指出,目前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或合併抑制腸胃道膽固醇吸收的藥物,可幫助患者降低膽固醇,但對於嚴重高血脂症患者和史他汀不耐受者,當無法達到治療目標時,目前已有新藥注射針劑 PCSK9 抑制劑,可進一步降低膽固醇,被認為是近年血脂控制的最大進展。 

小鹿亂撞?恐為中風前兆!

小鹿亂撞?恐為中風前兆!#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心跳忽快忽慢感像戀愛中小鹿亂撞的感覺恐為心房顫動,可怕的是,每5小時就有一人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愈晚愈冷,季節交替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增加近4成,雖然明日氣溫回升,但日夜溫差也應小心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醫師表示,最近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增加3至4成,其中不少患者被確診為心房顫動。每6位腦中風患者 有1人是心房顫動引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教授級主治醫師郭啟泰表示,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所引起,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亦隨之提高。65歲以上發生率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推估在台超過23萬名患者。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因為症狀並無特異性,致使心房顫動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心臟亂跳容易血栓中風郭啟泰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因為症狀沒有特異性,患者心跳會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就像初戀一樣心臟小鹿亂跳,但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症狀,當心臟亂跳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會引發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的缺血性腦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降中風發生率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要服用3至6天才有效果,服藥時也有多種禁忌、出血副作用也高,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NOAC)大幅改善治療限制,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藥物順從性。詹益欣醫師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可顯著降低38%缺血性中風發生率、42%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56%顱內出血發生率、55%死亡率。 

氣溫降1度 心肌梗塞率增2%

氣溫降1度 心肌梗塞率增2%#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鋒面過境又要冷颼颼,氣溫溜滑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當心!告別暖洋洋的好天氣,昨日入夜後受鋒面通過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氣溫明顯有下降趨勢,各地可能出現攝氏13度的低溫,氣象局也預計至少會冷5天。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會增加2%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以溫度降低前14天危險性最高。日夜溫差大 務必做好保暖措施日夜溫差大,冬衣先別收!國民健康署表示,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依據英國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未來2週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1.5%及2%。「春天後母面」春季氣溫變化大,尤其要注意日夜溫差大,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要在冷氣團來襲的時候適度增減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等,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發生。外出運動 注意氣溫變化心血管高風險族群最好等早上8-9點以後再出門,晚餐後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再運動。外出時除了穿著保暖衣物外,更要注意頭頸部保暖。另外,健康署提醒民眾,有部分病人是無痛性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性而輕忽了其他表徵,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的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胸悶、胸痛、呼吸困難 可能就是心臟病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4年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35,907人,平均每天就有98.4人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

年節出遊 這2疫苗一定要打

年節出遊 這2疫苗一定要打#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春節連續假期的到來,許多民眾已開始規劃旅遊行程,想到國外過年感受異地風情,順便避寒,卻又擔心南半球國家是否會有傳染病或慢性病,想要快樂出門、平安回家該如何保護自己? 赴南半球旅遊,記得有2種疫苗一定要打,走一趟旅遊資訊門診,讓醫師告訴你!有中風、心肌梗塞的患者並不宜出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醫師張炳勛建議,春節假期,民眾出門旅遊首先要記得查詢各國近期的通報疫情,以及當地常見的傳染病及預防措施,接下來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剛開刀後、近期有中風、心肌梗塞的患者並不宜出國,有慢性病的患者則應注意目前病情是否控制穩定。出國時藥品應多準備一些並分開保存,處方藥單也應該攜帶,以免在當地遺失藥物求助無門。需要使用安眠鎮靜藥品,或施打胰島素需要攜帶針頭者,請醫師開立診斷證明較保險,以免登機或出入境時遭遇麻煩。健康成人也該注意傳染病 有些南美及非洲國家規定,必須打黃熱病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後才能入境,這2種疫苗也是施打頻率最高的,瘧疾則是蚊蟲叮咬傳染,可以事前吃藥預防,國人喜歡去的中國大陸、東南亞都有瘧疾風險。健康成人也該注意傳染病,除了公共衛生比較落後的地區外,近年來英國、日本、澳洲等也曾出現麻疹等疫情,大都市人口密集,流感、諾羅病毒等疫情也常爆發,因此,張炳勛醫師建議即使是前往先進國家,也應該先查詢CDC網站,根據疫情施打對應的疫苗。留學生、孕婦、老人出國前應進行諮詢針對某些特殊族群留學生、孕婦、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應避免因氣候、壓力等干擾因素會打亂體內平衡,可能會讓原本控制良好的疾病變得不穩定,出國前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有萬全的準備,才能確保每趟旅行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醫訊/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

醫訊/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快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及相關死亡率更是逐年快速上升。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於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血脂肪異常的現象,更加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學習如何控制飲食,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亞東醫院將舉辦講座,由營養師賴巧憶主講「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希望大家藉由此場團體衛教了解相關飲食對策,常保健康。名稱:糖尿病血油高怎麼吃?時間:106年1月18日 星期(三)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突發性胸痛?50%恐致死!

突發性胸痛?50%恐致死!#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轉換,天氣變化溫差大,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跟著增加,40多歲的范先生,某天晚上因突發性的胸痛並伴隨右下肢無力,被緊急送醫,檢查發現,患者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醫師與病人詳細解釋討論後,立即安排緊急升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手術,術後病人恢復順利而平安出院。主動脈剝離 死亡率不亞於心肌梗塞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院區心臟外科主任游聖彬表示,提到胸痛,一般大眾最熟悉也最害怕被診斷的疾病是急性心肌梗塞,但同樣會有急性胸痛症狀的主動脈剝離,雖較不為人知,但它的死亡率並不亞於心肌梗塞。好發年紀為40~70歲 男性比例比女性高所謂主動脈剝離,指的是因主動脈血管壁內層的破裂,使得血液流入血管壁中造成血管壁的分離,好發年紀為40至70歲,男性比例比女性高,若血管壁剝離的範圍有到升主動脈,稱為A型,反之則為B型,A型的主動脈剝離若不緊急手術,病人在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以上,因此快速且正確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症狀為突發性胸痛、背痛或腹痛典型主動脈剝離的症狀為突發性胸痛、背痛或腹痛,但有些病人會以非典型的症狀如昏倒、中風、四肢麻、無力或疼痛等等不同方式表現,對於上述病人,診斷不容易,因此急診醫師的經驗和判斷就非常重要,對於有懷疑的病人,建議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診。A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以手術為主,雖然醫學日益進步,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的死亡率仍高達20%,B型主動脈剝離則以藥物治療觀察為主,除非有其他併發症才考慮手術,現今有覆蓋型主動脈支架,使得手術風險降低許多。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的結果,國內竟然每1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依據2009年至2013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有76.4人罹患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大幅增加了30%!因此民眾需更加重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抽菸、糖尿病、高膽固醇為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教授表示,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還有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影響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當中,整體心肌梗塞發生率也沒有明顯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壞膽固醇堆積過多 容易血管阻塞血脂異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堆積過多時,容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彈性不足,容易血管阻塞,在台灣,高血脂的控制率不甚理想,2010年台灣二級預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T-SPARCLE)登記調查中,只有54%的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到正常值100 mg/dL以下。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指出,高血脂症狀較容易被民眾忽略,想要了解血脂數值,可利用定期抽血檢查,檢測血脂當中的總膽固醇數值,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少喝酒 有助降三酸甘油脂李貽恆教授表示,對於高風險病人,如有發生過心臟病或缺血性腦中風、糖尿病等,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經由藥物的控制,做膽固醇有效的下降,同時應該戒菸,改善生活習慣。另外規則運動、減少酒精攝取、體重控制,對於減低身體裡的三酸甘油脂也幫助非常大。

醫訊/心臟血管疾病

醫訊/心臟血管疾病#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連續25年蟬聯前十大死因,心臟病一直是隱形殺手,許多人因飲食不均衡、身材沒有控制好,在天氣驟變時,突然心肌梗塞死亡,對家人來說都非常措手不及。關於心臟病飲食、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舉辦的講座給予建議,心臟科醫師李適宜將分享衛教講座主題「心臟血管疾病」,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心臟血管疾病時間:105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劉大任社工分機:(02)2791-9696轉1008        手機:0975-682-056(簡碼219148)           0932-155-63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