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肝硬化無根治藥物 防合併症發生為重點之一

肝硬化無根治藥物 防合併症發生為重點之一#肝硬化

署立花蓮醫院內科龔子翔醫師指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心器官,在人體腹腔的右上側。它負責的工作包括:合成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膽汁、代謝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與藥物。因為病症初期大多無症狀,因為也被稱為「無聲的器官」。正常的肝臟在一般狀況下具有自行修補的能力,然而當肝臟發炎太劇烈或長期發炎,就像傷口結痂一般形成纖維組織,產生所謂的「纖維化」,甚至在形成硬化結節,這個現象就稱為肝硬化。肝硬化初期並無特別症狀,常見為疲倦無力、厭食,有時會合併腸胃道不適:便秘、腹瀉、腹脹、噁心、嘔吐或伴隨右上腹部不適。等到有特別症狀如腹水、黃疸、下肢水腫、腹壁靜脈曲張、消化道出血、腹痛發燒、意識混亂或昏迷,經檢查後診斷肝硬化常常已經是晚期並有合併症的出現。龔子翔醫師說,目前尚無可以根治肝硬化的藥物,因此治療的目標在阻止肝硬化的發展與預防合併症的發生。除了戒酒之外,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建議每3個月至1年接受血清學與腹部超音波追蹤。已有肝硬化的患者,需定期接受胃鏡追蹤胃與食道靜脈瘤。日常生活上需限制水份、鹽份的攝取,避免便秘,必要時需投與利尿劑、緩瀉劑。

宅經濟興起 脂肪肝當道

宅經濟興起 脂肪肝當道#肝硬化

文/康聯預防醫學Maria(化名)在公司安排下進行了今年的健康檢查,這幾年她始終維持在48公斤的標準身材,想來應該沒問題。沒想到腹部超音波顯示她有輕微脂肪肝,雖然醫師表示沒什麼問題,但Maria心中不禁有許多疑問,脂肪肝到底是什麼?不是體重過重的人才會有嗎?檢查出脂肪肝後,要怎麼辦?會不會哪天變成肝硬化或肝癌?脂肪肝隨宅經濟興起而逐漸年輕化一般人印象中總以為體重過重的人才會有脂肪肝,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脂肪肝與體重雖然有關,但卻只是其中之一的因素,換句話說,即使體重未過重,仍是有可能有脂肪肝。由於現在經濟生活條件好,飲食習慣偏油膩,加上喜歡燒烤,往往攝取過多的營養熱量,加上運動量減少、體重過重,使得脂肪肝情形越來越常見,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國內成年人約有33%有脂肪肝,這也使得脂肪肝成為國內醫界繼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後的新熱門議題。林姿伶醫師從多年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觀察到一種現象,隨著宅經濟興起,脂肪肝的情形越普遍且越年輕化。林醫師表示,這類的宅經濟族群,由於生活習慣經常熬夜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使得身體新陳代謝功能變慢,逐漸使得肝臟堆積油脂,若再加上缺乏運動就會肥胖,更加導致脂肪肝產生。三大族群需注意脂肪肝林姿伶醫師解釋,脂肪肝俗稱「肝包油」,或許因為名稱而讓一般人有所誤解,其實主要是因為肝臟細胞內有脂肪滴的堆積所造成的現象,並非肝臟被油脂包裹住。通常脂肪肝在生活上不會有什麼異樣感覺或症狀,頂多偶而產生疲憊或食欲不振等感覺,所以並不會特別至門診就醫,因此,大多數人或者因其他健康問題、或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被醫師診斷出有脂肪肝。若是情形嚴重並長期置之不理的話,部分患者會造成肝細胞發炎,成為所謂的「脂肪性肝炎」,少數情況嚴重者,會導致肝硬化。林姿伶醫師表示,通常來說有三大類族群容易有脂肪肝,第一類即上述提到因生活、飲食習慣而體重過重者,第二類常見的族群則是糖尿病患者。這兩類屬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簡稱NASH),都是屬於新陳代謝症侯群,因此要特別注意體重、血脂異常、血糖代謝異常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三種是有酗酒習慣者,因為酒精對肝臟細胞造成傷害,導致肝臟油脂堆積,此類則是所謂酒精性脂肪肝,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不要喝酒。少油多動、生活正常 雖然脂肪肝不是疾病,但卻代表一種身體健康情況的症狀與相關疾病發展的可能性。面對許多民眾詢問如何消除脂肪肝,林姿伶醫師表示:運動: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讓自己養成運動的習慣。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除了三餐定時外,還要少油、少鹽,並且讓生活作息正常。戒酒:若有飲酒習慣者,要減少或改掉喝酒的習慣。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許多人對健康檢查都會抱持著有一種鴕鳥的心態,認為不檢查就不會知道有什麼問題。但林姿伶醫師特別強調,健康檢查應視為一種生活態度,要用正面的心態來看待檢查的結果,畢竟預防勝於治療。而透過健檢中的腹部超音波以及肝功能、血脂、血糖等代謝相關的血液檢查,就可定期了解脂肪肝的狀況與變化,提醒自己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以達成健康人生的終極目標。

肝硬化接受「肝臟移植」 男子幸運重生

肝硬化接受「肝臟移植」 男子幸運重生#肝硬化

56歲的陳先生是位慢性B型肝炎病患,後來肝硬化合併嚴重的肝機能代償不良,臉部已呈現肌黃的臉色,須要接受肝臟移植才能延續生命;很幸運的在5月份接受「肝臟移植」手術,術後在童綜合醫院肝臟移植團隊積極的照護與治療之後,患者的肝功能恢復正常,日前已出院,患者為了表達感謝,特別獻花給醫療團隊。童綜合醫院器官移植主任委員張子明副院長表示,患者在民國97年11月陸續因出現消化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倦怠與腹脹而前來就醫,經檢查發現是因B肝引起的肝硬化,而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與自發性的腹膜炎都是因嚴重的肝機能代償不良所引起的。雖陸續治療但他的病情逐漸惡化,他的肝機能代償不良已發展到末期病變,為了延續生命,唯有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很幸運的等了約3個月的時間,患者等到了可移植的肝臟,由本院的肝臟移植醫療團隊幫他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陳先生表示,幾年前公司的健康檢查報告知道患有B肝,直到有一天上大夜班,適逢星期天休假,女兒要我幫忙綁回收紙板,肚子突然絞痛趕緊至童綜合醫院就醫,住院第二天就出現血便,檢查發現已肝硬化了,往後就3天2頭跑醫院,告訴醫師:「怎麼好像喝醉酒暈暈的,站都站不住…」醫師說這是肝腦病變的現象,建議要登錄「肝臟移植」專案,老婆在旁一口就說好。陳先生說,隨後的心情就是一天過一天,內心常想哪天才能等到肝,很幸運的等了約3個月的時間就被通知可以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手術後的我有如換了另一個人生,存著感恩的心,感謝童醫院醫師們熱心的幫忙醫治及護士細心的照顧,對未來的生活會更加珍惜每一天。張子明副院長說,慢性B型肝炎在國內是常見的疾病之一,現在有不少藥物可治療,都有不錯的療效,呼籲民眾定期的檢查,如身體出現倦怠、腹脹、面黃飢瘦及皮膚騷癢症狀要有所警覺,應及早治療與預防,若延誤治療形成肝硬化而演變成肝機能無法代償,如腹水產生、肝機能下降及黃膽,則須要「肝臟移植」手術才能加以治療。

說不出的腸胃不適? 小心「肝」已出現狀況

說不出的腸胃不適? 小心「肝」已出現狀況#肝硬化

B型肝炎在台灣大約有15%的人身上帶有B型肝炎病毒,由B型肝炎引發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最近出現一件案例,56歲慢性B型肝炎男性病患,因消化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出現倦怠、腹脹等症狀,經醫師診療後,驚覺是因B肝引起的肝硬化,之後因病情逐漸惡化,經過肝臟移植手術後才重獲健康。

蜆精不能治肝病 高血壓、痛風患者勿過量

蜆精不能治肝病 高血壓、痛風患者勿過量#肝硬化

許多老一輩的中醫會建議肝病病患吃蛤蜊,因為牠富含蛋白質,可以促進肝細胞的修復,是常見的保肝食物之一。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提供資料表示,現代人營養豐富,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脂肪肝,蜆精不再是唯一補品,也不宜天天食用。根據研究,蜆精可以降低GPT、GOT(肝功能指數),不過僅在動物實驗證實而已,因此均衡營養的攝取,才是正確保健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指出,民眾罹患肝硬化或肝癌時,若沒影響到肝細胞,GPT仍會是正常,因此GPT在標準值內,不代表肝臟沒毛病;喝蜆精後GPT下降,與治癒肝病無關,並非將病毒消滅。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提醒,肝硬化患者併發腹水時,要限制攝取鈉與水,就不適宜喝蜆精,而併發肝昏迷時,要限制食用蛋白質,蜆精也不適合。此外,蜆精富含鈉與氨基酸,長期過量服用,對高血壓與痛風患者並不適合,因此均衡攝取加上足夠營養,才是保肝正確觀念。

「肝癌」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該如何避免?

「肝癌」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該如何避免?#肝硬化

肝病一直是國人健康的強勁敵人,甚至被稱為「國病」。根據衛生署於2002年發表之統計資料顯示,肝癌高居國人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而肝硬化名列十大死因第六位。2003年,中研院院士宋瑞樓教授發表〈認識肝病﹒對抗肝病〉專文,提及國內B型肝炎感染者有二百六十萬人之多,感染C肝病毒者也有三十萬人,而B、C兩型肝炎病毒正是肝癌與肝硬化的罪魁禍首。 台東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梅彪祥醫師表示,肝臟沒有神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只要有四分之一可以運作,就能繼續維持人體的生理機能,由於沒有神經,患者對病症不易察覺,許多罹病者都是到了病情嚴重,才驚覺自己身患重症。最教人焦急的是,為數可觀的患者得知自己罹病之後,寧願捨棄正統醫學治療,選擇服用偏方草藥,等到病情不可收拾,再回頭就醫,已是病入膏肓,無力回天。梅彪祥醫師解釋肝臟的功能,肝臟呈紅棕色V字型、位於人體右側橫膈膜下方、胃上方、膽囊及右腎前方的器官,主要功能為排毒(負責藥物及毒物之排除代謝)、造血及調節血流量、製造酵素產生抗體,並也是賀爾蒙的主要代謝器官…等。而常見的肝炎有很多種,除了國人熟知的A、B、C型,尚有D、E、G型。A型肝炎及E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口腔與食物(海鮮、貝類是常見的傳染媒介),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尤其容易感染A肝,所以外出到較落後地區旅遊,更應格外小心飲食。B、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則是血液方式感染。另外梅彪祥醫師也強調,脂肪肝也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脂肪肝是聚積過多油脂和養分的肝稱作脂肪肝,遺傳體質、喝酒、飲食不節制,都是造成脂肪肝的成因。脂肪肝的併發症雖少,卻易使患者長期倦怠、缺乏鬥志、自我觀感低落。梅彪祥憂心地說,台北市教育局在200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國小學童有5%過重,因此,脂肪肝已不是成人專屬,越來越多兒童飲食行為偏差,提早過度耗損肝臟而不自知。梅彪祥提醒民眾保肝之道,施打B肝疫苗,(台灣因長年為幼童接種B肝疫苗,因此年輕人罹患B型肝炎比例大大減少)、充分衛教,使民眾避開危險的水平感染(如使用不潔針頭、刺青)、良好衛生習慣等。梅彪祥醫師再次叮嚀,均衡飲食、愉悅平衡的身心靈、勿隨便打針、少喝酒、勿亂服中草藥、定期健康檢查,才能保有好心肝。延伸閱讀「肝病三步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761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

酒喝多!當心消化器官的癌症找上門#肝硬化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仙李白在酒宴中,酣暢淋漓地譜下這首「將進酒」。多少騷人墨客酒後豪興,留下千古絕唱。但以健康的觀點,淺酌低嚐可能保護心血管,過量飲酒卻反受其害。除了腦神經退化、心臟肥大、骨頭缺血性壞死、胃腸黏膜損傷、肝硬化、胰臟炎等病變,飲酒還與許多癌症有關。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清睿,將就以下幾點,探討飲酒與消化器官癌症的關係。 一、口腔、咽喉、食道癌這些部位的癌症,多為扁平細胞癌。流行病學顯示,罹癌的危險性和飲酒量及期間成正比。而抽煙及嚼檳榔,也是獨立的危險因子,並且有加成的作用。至於較少見的食道腺癌,有些報告指出和飲酒有關,但也有相反的結論,須進一步釐清。 二、大腸直腸癌多個報告的合併分析,發現其危險性和飲酒有關,而且和飲酒量成正相關。甚至有報告指出,飲酒增加罹患腺瘤(息肉)的機率,而大腸直腸癌就是由腺瘤轉變而來的。飲食缺乏葉酸,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而酒精影響到葉酸的代謝,可能因此增加罹癌的危險性。三、肝癌大多數發生在已有肝硬化的病患,經由肝細胞發炎、壞死與再生,逐步形成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國內的肝硬化多為慢性B或C型肝炎患者,飲酒為另一獨立的原因,並可加強慢性B或C型肝炎轉變為肝癌的機會。四、胰臟癌少數報告認為和飲酒有關。因為抽煙是胰臟癌強烈的危險因子,煙酒之間與胰臟癌的相互關係,尚須進一步研究。飲酒可能造成慢性胰臟炎,久之轉變為癌症。飲酒如何導致癌症?謝清睿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指出幾種可能的機轉:酒精的代謝物乙醛破壞核酸(DNA)、酒精做為其他致癌物的溶劑、產生自由基、改變葉酸的代謝、降低身體的免疫力、酒類飲料中其他的致癌物等。而個體代謝酒精的基因變異性,可能影響致癌的程度。確實的致癌機轉,尚待努力研究。謝清睿醫師提醒,健康的角度,節制飲酒是必要的。因此,奉勸諸君莫貪杯,醒來追悔已太遲。

有病吃藥、沒病補身?當心引發「肝炎」

有病吃藥、沒病補身?當心引發「肝炎」#肝硬化

「肝病」是肝臟疾病的通稱,所有肝臟的疾病都可稱是肝病。當肝臟組織受損而失去了正常的機能時,就是肝臟有病。在台灣,我們可以將肝病的病人歸為肝炎、肝硬化、肝癌三大類,台灣人口每五個成人中有一人患有肝炎,每年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四千人死於肝硬化,肝癌在癌症死亡率男佔第一位、女性佔第二位。肝炎是常見肝臟疾病之一,在台灣則以B型肝炎所引起之肝病為最廣,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 醫師表示,成人中平均五到七人就有一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因此全台灣目前至少有三百萬人以上為帶原者。這些帶原者不僅會傳染B型肝炎給別人,可怕的是病毒會潛伏在肝細胞內,可能引起為肝硬化,甚至變成肝癌。任何原因引起肝臟發炎,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為「肝炎」,柯萬盛醫師說,當外來物質或病毒侵入人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發動炎性細胞(例如:淋巴球)侵潤到組織內放出免疫物質,以對抗外來物,稱為「炎性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發炎」。會引起肝發炎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藥物、酒精,甚至某些先天性異常都有可能,因此肝炎的種類也很多,其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病毒性肝炎早期台灣經濟環境較差,一般人的飲食衛生習慣也不好,所以A型肝炎十分盛行。但近年隨著環境改善,A型肝炎也就比較少見了。E型肝炎跟A型肝炎一樣是經由飲食傳染,但在國內並沒有大流行過,多半是國人出國旅遊從疫區感染而帶回來的。A型、E型肝炎與B、C、D型肝炎最大的不同是在於A、E型肝炎病毒只造成急性肝炎,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B、C、D型肝炎是台灣慢性肝炎最主要的原因,它們都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的,打針或刺青、穿耳洞時,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就有可能受到感染。毒癮患者時常共用針頭,也很容易相互感染。B型肝炎可以說是台灣最「有名」的肝病,全國大約有三百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成人平均每五到七人就有一人,但是一般對B型肝炎的誤解卻很多,例如有許多人誤以為使用免洗餐具就可以預防B型肝炎,其實B型肝炎並不會經由飲食傳染。台灣的B型肝炎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而來,另一半則是「水平傳染」。柯萬盛醫師指出,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跟B型肝炎類似,也和B型肝炎一樣容易轉變成慢性肝炎,導至肝硬化或肝癌。根據統計,輸血感染C型肝炎後,約有一半以上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患者經過一、二十年後約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發會展成肝硬化。台灣地區C型肝炎大約有三十萬人,雖然不像B型肝炎那麼多,但一般人對C型肝炎認識不夠,很多C型肝炎病人一直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末期,才知道原來自己得C型肝炎。D型肝炎病毒它本身雖然可以複製繁衍,但是卻需要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配合,才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說D型肝炎無法單獨發作,一定要跟「B型肝炎病毒」同時存在,才能對人體構成傷害,所以臨床上D型肝炎病人都是B型肝炎同時感染,或是本來就有B型肝炎的人覆加感染D型肝炎。D型肝炎的傳染方式和B型肝炎一樣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但最主要的兩大傳染途徑是「嫖妓」和「毒癮患者共用針頭」。根據統計,台灣地區B型肝炎感染D型肝炎的機率約為百分之十,但娼妓的機率則為百分之二十;而毒癮患者的感染率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二、非病毒性肝炎有些肝炎並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是由其他因素直接造成肝臟發炎,稱為「非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例如: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一)酒精性肝炎:俗話說「喝酒傷肝」,因酗酒所導致的肝炎就是「酒精性肝炎」。酒精本身會直接或間接破壞肝細胞,抑制肝細胞合成白蛋白,不但會造成酒精性肝炎、導致肝的纖維化,久而久之甚至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酒精性肝炎一開始可能會先出現脂肪肝。一般來說脂肪肝不算是病,如果是肥胖、營養過剩所造成的,只要控制飲食、減肥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酗酒引起的脂肪肝,就有可能從酒精性肝炎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二)藥物性肝炎:中國人可以說是最愛吃藥的民族,有病吃藥、沒病補身,反正總要吃點什麼來強身。其實無論吃藥或進補不當,都有可能造成「藥物性肝炎」,不但強不了身,反而越補越大洞。柯萬盛醫師強調,我們所服用的藥物不管是吃的、抹的還是打針的形式,其代謝的過程幾乎都與肝臟、腎臟有關,藥物與肝臟之間的交互作用十分密切。所以用藥不當時,肝臟就可能受到傷害,引起肝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