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幼童突頻尿、體重減輕 家長別輕忽

幼童突頻尿、體重減輕 家長別輕忽#胰島素

幼童突然頻尿或尿床,短時間體重急速減輕,家長千萬不要一味的責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兼急診小兒科主治醫師宋禮安表示,一位幼稚園中班的四歲小妹妹,就這樣被診斷出是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病童母親因不捨與憂心,一時情緒崩潰,哭紅著雙眼。有一名四歲的女童,經附近診所轉診至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時,病史發現該女童的小便次數比過去頻繁,最近甚至會經常尿床,還時時叫著口渴,一直想喝水,當送到急診室時,女童是軟弱得躺在媽媽的懷裡。宋禮安醫師表示,經初步診斷該女童有倦怠、虛弱無力、呼吸急促、腹部輕微疼痛、厭食等現象,尤其一星期內由十八公斤的體重突然掉了約兩公斤,顯然原因並不單純。再從抽血發現女童血糖值已偏高至700多,高出正常值約3.5倍,立即被收入小兒加護病房詳細檢查與緊急治療,最後女童被診斷為初次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這名小病患,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醫,很可能因為脫水嚴重與酮酸中毒,會有致命危險,目前這名幼童的病情已經控制穩定,不過未來終身必須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

「胰島素」可治失智症? 仍待臨床研究證實

「胰島素」可治失智症? 仍待臨床研究證實#胰島素

胰島素以往都是用來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但根據一項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的最新論文指出,胰島素竟然還可以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朱智邦醫師認為,這項研究並沒有經過大規模臨床實驗,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證據,才能證明是否真的有效果。

你的進食順序 可以看出是否容易發胖!

你的進食順序 可以看出是否容易發胖!#胰島素

眼前是一桌豐盛的佳餚,包括香噴噴的白米飯、美味的紅燒排骨、清脆的花椰菜、甜美的羅宋湯、綜合水果盤,請問你會先吃哪一種食物?這不是請你做心理測驗,而是,由你的進食順序可以看出,你容不容易發福?其實大部分的人的飲食習慣都一定是先動筷子吃飯,然後,配一些肉、魚,很多人就這樣地把一碗飯吃完了,最後覺得自己沒吃到蔬菜有罪惡感,所以就隨便夾幾口吃一下;之後再喝湯及吃水果。不過這樣的進食方式真的比較容易肥胖,因為先吃大量的精緻的米食,一方面很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二方面這些精緻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並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一分泌以後,也很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如果我們每一餐可以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緩慢,不但能舒緩高血糖的問題,也能減少胰島素的快速分泌,不讓脂肪堆積得太快;所以,把握進食順序也是減重者應該注意的飲食細節:順序一:先吃蔬菜我自己有一個飲食習慣,就是每一餐我會拿一個盤子,把餐桌上所有我能看到的五顏六色的蔬菜都夾到我的盤子中,每餐一開始我吃的食物就是這盤五色蔬菜。減重者一定要把握著一個原則:「熱量密度」愈低的食物要先吃,像蔬菜這種食物,不但熱量密度低,又是高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含有幫助我們預防疾病的「植化素」。我們可以把蔬菜想成在胃壁放置一個「柵欄」,這個「柵欄」可以防止之後吃進來的營養素被快速吸收,這對於延緩血糖的上升非常有幫助。記得蔬菜的烹煮方式應盡量用水炒的方式,不要放太多油或是肉燥。順序二:喝湯吃完那一盤蔬菜以後可以喝一些湯,幫助剛剛那一盤蔬菜在胃中更有飽足感;但記得在減重時,不要喝太多「濃湯」,應盡量選擇清湯為宜。順序三:吃肉、魚、蛋等蛋白質食物此時,你的胃已經快要半飽了,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補充每日的蛋白質需要,但要記得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用高溫油炸、煎的方式,因為不僅熱量會增加,還容易產生致癌物;建議這些高蛋白的食物多用滷、蒸、燉的方式。順序四:吃米飯我們習慣吃白飯,但白飯滿容易讓血糖上升, GI值算是不低的食物,選擇最後再吃白飯,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而且,此時應該不會感覺很餓了,就不會一下子吃太多高澱粉的食物。不過我們也不能不吃澱粉,所以最後再來吃飯這種方式,不但能均衡飲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如果,能把白米飯換成五穀飯或是糙米飯,對於體重控制更是有幫助。順序五:最後吃水果很多人會覺得飯前吃水果能幫助消化,但若以減重的概念來看,我建議水果放在最後吃,因為水果多含單醣,而且很多水果的甜度很高是屬於高GI的食物,若是空腹吃水果,其實很容易使血糖上升,並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時,建議多選擇甜度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番茄等。稍稍調整進食順序,會發現體重會慢慢下降!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73

女大生體重破百難減肥 原來是「卵巢」惹的禍

女大生體重破百難減肥 原來是「卵巢」惹的禍#胰島素

夏季瘋減肥!不少女性為了在夏季展現曼妙身材,紛紛展開積極的減肥計畫。不過台中一名體重破百的肥胖女大生,多年來力行了無數次減肥計畫卻未見成效。後為了檢查經期問題到婦產科看診時,才意外發現自己長年肥胖、怎麼減都減不下來是「多囊性卵巢症」作祟的緣故。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蘇棋楓醫師表示,念大二的陳同學體重破百,多年來一直努力實行各種減肥計畫,從運動、節食到喝減肥茶等都曾嚐試,可是體重仍然高居不下,讓正值芳華的她非常在意。前陣子,陳同學為了長期經期不順的問題到醫院婦產科看診,從超音波檢查發現兩側卵巢都各分布了十幾顆一公分大小的囊泡,才發現是罹患了「多囊性卵巢症」,而讓陳同學更驚訝的是,原來自己長期肥胖的原因正肇因於此!蘇棋楓醫師解釋,「多囊性卵巢症」發病的原因目前仍不明,但根據研究顯示患者對於胰島素的代謝通常有先天性的缺陷,所以血液中有過多的胰島素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加上因卵巢功能障礙而出現過多不成熟的「囊泡」及過量的「雄性荷爾蒙」,因此使患者出現月經不順、肥胖、血糖過高、長青春痘,甚至出現體毛多、禿頭等雄性特徵,讓不少妙齡女變得男人味十足、怎麼也美不起來。「多囊性卵巢症」屬於女性常見的疾病,平均20個生育年齡的女性中就有一位有這方面的問題,其中約一半以上的患者會有肥胖的情形,若能在醫師專業的協助下以抗雄性荷爾蒙或排卵藥等藥物耐心來治療,將可望達到改善,若症狀嚴重也可合併施以腹腔鏡手術來消除卵巢濾泡。但由於許多民眾對此症認識不多,常以為自己就是比較容易發胖、體毛多,未加以注意。因此提醒女性朋友,若飲食正常體重卻居高不下,或合併有月經不規則、狂長青春痘、多毛、髮量少等症狀時,建議到醫院做一次詳細的檢查,釐清是否與婦女病或其他疾病有關,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糖尿病防治之道 讓你遠離三多症狀

糖尿病防治之道 讓你遠離三多症狀#胰島素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四位,這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會自動將吃進去的醣類飲食(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澱粉和纖維質)轉化為葡萄糖,藉由血液運送至身體各部位,成為身體的熱量、養分。然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必須透過胰島素(胰臟β細胞製造的一種荷爾蒙)的幫助,方能順利進入細胞。胰島素一旦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能進入細胞,留置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超過180mg/dl時,葡萄糖就會經由小便排出,形成尿糖,即稱為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對人體影響甚鉅,除了引發糖尿病,也會促使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長期高血糖和代謝異常,勢必破壞體內大小血管與神經功能,進而產生各種無法修復之併發症。目前對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主要是測量血中葡萄糖的濃度,若空腹八小時以上血糖超過126mg/dl,或任何時間血糖超過200mg/dl,並伴隨吃多、喝多、尿多,就是糖尿病。危機四伏的併發症與三多症狀黃醫師表示,併發症分急性、慢性兩類,急性併發症包括:酮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或高血糖昏迷;慢性併發症則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足部、眼睛、皮膚、腎臟、神經病變等。糖尿病友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由於高血壓與糖尿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兩者合併時,更易增加併發症發生機率。黃信揚醫師呼籲,糖尿病友務必嚴格控制血壓,目標為收縮壓小於130mm Hg、舒張壓小於80mm Hg,嚴格的血壓控制所獲得的保護作用,遠比血糖控制還大。糖尿病症狀為何?東基社區健康部門孫宜珍督導說,多數病人在發病初期並無特殊症狀,許多病患經由例行健檢,才驚訝的知悉自己得了糖尿病。若不積極診治,病情勢必日益加重,伴隨而至的症狀,最顯著的就是三多:吃多、尿多、喝多(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另外,疲倦、視力模糊、體重減輕、四肢無力、傷口難癒合、皮膚病變、易感染、女性外陰部搔癢等症狀,也可能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八月號第58~61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胰島素」決定糖尿病的致病機轉

「胰島素」決定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胰島素

整個糖尿病問題的中心是糖分在我們體內沒有辦法被利用掉。為什麼糖分沒有辦法被利用呢?主要是因為身體裡的一種荷爾蒙「胰島素」出了問題。於是糖分在體內就沒有辦法被消化,也沒有辦法儲存起來。血糖會在血液當中一直循環,到最後它無路可去,就會跑到經由腎臟,由小便排出體外。所以我們要了解糖尿病的致病機轉,就要先了解胰島素。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分泌科 - 裴馰 醫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就如同我們的男性荷爾蒙、甲狀腺或腎上腺一樣,它是由胰臟所分泌出來的,而胰臟的位子比較隱密,是位於我們肚子的後面、左邊及上方。所以它會被胃、肝及腸子的氣體所擋住。當醫師在做腹部超音波的時候,如果碰到空氣,超音波就進不去了,也就看不見下面的東西了。因此胰臟出了問題時,是很難用超音波診斷出來。而電腦斷層則是一種 X-光,它雖可以透過空氣,看到胰臟,甚至製作出立體圖像,但卻有輻射線。常常做的話,對身體是很不好的,不像超音波做很多次都沒有關係。胰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胰液,它會幫助我們食物中的脂肪的消化與分解。另外,胰臟有三種細胞,分別是α細胞、β細胞、C細胞。其中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即是胰島素。裴馰 醫師說,這個胰島細胞很有意思,在顯微鏡底下,胰島細胞會聚在一起,一坨一坨的。它和胰臟其他的細胞長的不一樣,看起來就像一個一個漂浮在胰臟裡面的小島,所以就叫做胰島。胰島素既然是一種荷爾蒙,因此它也是由胺基酸組成的一種蛋白質。蛋白質的特性,就像蛋和牛奶一樣。例如蛋在生的時候是清澈的水狀物質,一旦碰到熱就會變成凝固狀。而牛奶煮一煮就會變成起司了,如果遇到酸也就結塊了。所以蛋白質這種東西怕熱也怕酸,當然它也怕冷、怕鹼。  所以只要有一點物理的變化就會使胰島素變性,而胰島素原本的功能就喪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胰島素要用注射的,而不能用吃的原因。因若胰島素用吃的時後,一到胃裡遇到胃酸,就會變性而失去了生理作用了。雖然目前國外的藥廠也在不斷的研究發明,譬如改變一下胰島素的結構來抵抗胃酸,或是胰島素用吸入式的。但到目前為止,最新的消息是國外的藥廠,已經放棄了吸入性的胰島素的研發了。裴馰 醫師說,其中原因很多,例如:當我們吸入胰島素時,大部分的胰島素都會黏到口腔及上呼吸道中,而沒有辦法進到氣管中,因此也沒有辦法進到血裡去。所以,吸的胰島素是用注射型胰島素劑量的七倍之多。換句話說,它的價格會高七倍。而所使用的吸入器,更是複雜,它是一個像盒子狀的儀器,將粉末或水狀的胰島素放在裡面之後,再調控螢幕上的吸入劑量,才能使用。這些過程都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雖然有很多病友很怕接受傳統的胰島素注射針,但打針真的是最簡單的方式。◆ 胰島素是作用在什麼地方?它的作用是什麼?裴馰 醫師表示,首先我們要了解胰島素的作用地點有三個:肌肉、脂肪組織、肝臟;只有這三個地方可以接受胰島素的調節。換句話說胰島素和血管沒有關係,也不會作用在腦或心臟。在肌肉裡面胰島素的作用是什麼呢?胰島素就好像是一把鑰匙,當它與肌肉細胞的受體結合時,就好像鑰匙插到鑰匙孔裡一樣,就會把細胞門打開了。葡萄糖因此會進入細胞中,作為細胞的能源。而同時血液中的血糖會因此而降低。同樣的步驟在脂肪組織及肌肉組織中也是一樣的;胰島素可使脂肪細胞的門打開,葡萄糖進入後,變成脂肪而儲存。而進入肌肉的葡萄糖,則可提供肌肉所需的能源。

聰明「選」健康吃 告別大腹翁與小腹婆

聰明「選」健康吃 告別大腹翁與小腹婆#胰島素

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日前發表北市百位里鄰長的健康腰圍調查,可知有近三成的里鄰長腰圍都超過標準值,且隨著年齡增長,腰圍都有隨之增加的趨勢。由於腰圍肥胖代表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性,如果持續無法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問題,最後將導致肥胖、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相關症狀及疾病,因此腰圍過胖之也被視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想要告別大腹翁與小腹婆無其他捷徑,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生活飲食型態,包括:健康飲食、控制體重及適當體能活動。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蔡玲貞營養師指出,飲食最主要為降低飽和脂肪酸及避免反式脂肪酸攝取,每天膽固醇攝取不要超過200毫克,同時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並提供小技巧幫助民眾改善飲食習慣,達到理想體重,像是少吃消夜、零食及加糖飲料、不要跳過正餐、良好飲食行為等。而每天至少維持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走路3-4公里,更可幫助提高體內好的膽固醇。因此建議民眾依自己體能多進行大步走、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是傳統健身如太極拳、八段錦、元極舞、外丹功等的運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提出呼籲希望民眾能及早透過保健飲食來執行健康促進行為,歡迎大家踴躍上十大防治代謝症候群超級食物活動網站來認識全穀根莖類、水果類、蔬菜類、油脂類、堅果種子類、乳品類、肉魚蛋豆類及保健食品類的相關食物,並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理想十大防治代謝症群超級食物,開始重視預防工作,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及三高慢性病的威脅。    代謝症候群宣導網站:http://www.1000-love.org.tw/ms十大防治代謝症候群超級食物活動網站:http://www.1000-love.org.tw/ms/top10foods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胰島素

一位50多歲男性最近2、3個月來因有視力模糊的情形,即便是閉目養神了一陣子,仍然是看不清楚,於是至該院眼科檢查,經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然而病人卻不知他本身罹患有糖尿病。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胡裕昇主任表示,在他的門診中發現,每月幾乎都會有病患是因為視力模糊或是有飛蚊症狀來眼科就醫,檢查後才被發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引起玻璃體出血,或是視網膜出血,或是視網膜正中心的黃斑部有了水腫,這代表了糖尿病發病至少有兩、三年了。胡裕昇主任表示,少數的糖尿病患者會忽略了身體的警訊,也沒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保險針對40歲以上的投保民眾所提供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包含空腹血糖的檢查),往往到了眼睛看不清楚才驚覺事態嚴重來求醫,才經由眼科醫師才診斷出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仍然是目前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具生產力的青壯年中,是造成非外傷性失明的首要原因。很多糖尿病病人只注意血糖的控制,而忽略身體其他狀況,病人往往在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時才來求診,此時眼底往往已是嚴重的黃斑部水腫、或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病人須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或是玻璃體手術,才可能回復部份視力。胡裕昇主任呼籲民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的病人是可以避免手術,而且可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因此每年定期一次在眼科追蹤檢查非常重要。民眾可多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即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三年可享一次免費成人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來早期發現糖尿病。在糖尿病的診斷確立後,即應至眼科,由醫師確認是否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少病人視力喪失的風險,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