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也會引起胸悶!70多歲郭老先生最近常因日常活動,造成胸悶喘與呼吸困難,就醫後發現,胸腔有一顆巨大約13公分且鈣化的甲狀腺腫瘤,醫師評估後此巨大甲狀腺結節已壓迫氣管和肺臟造成胸悶情況,建議手術切除,醫師在其頸部與胸骨上段進行微創開胸手術,住院1週後即順利出院,經病理檢查報告確認是良性鈣化的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也會引起胸悶!70多歲郭老先生最近常因日常活動,造成胸悶喘與呼吸困難,就醫後發現,胸腔有一顆巨大約13公分且鈣化的甲狀腺腫瘤,醫師評估後此巨大甲狀腺結節已壓迫氣管和肺臟造成胸悶情況,建議手術切除,醫師在其頸部與胸骨上段進行微創開胸手術,住院1週後即順利出院,經病理檢查報告確認是良性鈣化的甲狀腺結節。
沒減肥卻一直瘦、明明友善但看起來好兇?小心,可能是甲狀腺出了問題!甲狀腺亢進初期難以被察覺,不少藝人曾經受此病所苦,像是蝴蝶姊姊、李連杰、許富凱等人,往往都是外型、身體機能出現明顯差異時,驚覺不對勁才就醫。對此,《優活健康網》特邀內分泌專科醫師陳潔雯撰文,教你正確判斷甲狀腺症狀以及「3招」自我檢測甲狀腺。
甲狀腺癌患者治療後,需追蹤是否有殘留與復發,原本都是抽血進行檢測,台大醫院研究團隊今(31)日發表世界首創的甲狀腺癌術後追蹤指標,利用尿液中外泌體的甲狀腺球蛋白(U-Ex Tg)作為生物標記,可望提早3~5年掌握甲狀腺癌術後復發趨勢,是全球首創非侵入性,且更靈敏精準追蹤工具。
若有蟹足腫體質,要開刀怎麼辦?蟹足腫雖不會讓人感覺到嚴重的疼痛或不適,但在外觀上常造成了患者極大困擾,特別是長在胸口和手臂、四肢上的蟹足腫,且只要一有傷口或開刀,就很容易再產生其他凸起疤痕。不過醫師舉案例指出,蟹足腫體質者要開刀,其實有新選擇,可預防留疤,且安全性更高。
甲狀腺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導致新陳代謝低下,引發全身症狀包括容易疲倦、怕冷、便祕、心跳變慢、胃口變差等。然而,若長期處於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狀態,可能會造成黏液性水腫,造成臉部浮腫等狀況,建議民眾,若懷疑甲狀腺機能低下最好就醫檢查。
一位35歲女性,先前就有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又稱甲狀腺高能症)的病史,服用藥物後自覺改善便終止用藥,但近期又因出現怕熱、心悸、體重減輕以及近端肢體無力等症狀,才趕緊至新陳代代謝科門診就醫。
根據統計,以手觸診甲狀腺,約大概4~10%的成年人口中有甲狀腺結節,以超音波檢查,則高達40%以上人口中有甲狀腺結節,以婦女和老長者居多。但醫師提醒,若患甲狀腺結節不需過於緊張,因95%以上為良性,可透過治療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4歲周姓男子日前工作時突然四肢無力,連站起來都很困難,原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沒想到連續多天更半夜睡醒意識清楚,身體卻動彈不得,彷彿「鬼壓床」,求助門診診斷後,才發現是罹患「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低血鉀導致全身無力、持續疼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徐維謙表示,該患者主訴「鬼壓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白天生活作息。經過門診一系列檢查,發現反覆的低血鉀造成肌肉無力,再進一步揪出「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主因,這類疾病好發於亞洲男性,約佔甲狀腺機能亢進病患中的2%。 徐維謙指出,根據研究,亞洲男性罹患此症的機率為8.7%至13%,有8成的病患在20~39歲時發病,主要症狀多為清醒狀態下:1. 感到肌肉全身無力,尤其近端肌肉跟下肢肌肉無力感更加明顯。2. 部分病患出現肌肉疼痛症狀,持續發作數小時,通常是數週或數月發作一次,情況嚴重者可能每週發作。 高醣高鹽飲食、生活壓力恐誘發症狀與季節也有影響,一年當中以夏季、秋季的發生機率高,加上晚上或清晨期間,體內的兒茶酚胺的濃度較高,也較容易誘使疾病發作,此外包括大量運動過後或者是攝取過多的高醣類食物、生活壓力、高鹽飲食及疾病感染等,也都有可能是促發因子。 徐維謙進一步補充,目前在治療上,萬一急性發作時,立即補充鉀離子可改善肌肉無力症狀,但仍有40~59%的病患可能會出現反彈性高血鉀,因此需要頻繁監測鉀離子濃度及心電圖。預防此病發作關鍵就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上會給予正式的抗甲狀腺亢進藥物(如methimazole或propylthiouracil)及乙型阻斷劑(propranolol),讓患者甲狀腺機能恢復正常。 但除藥物治療、避免促發因子外,徐維謙也提醒病患更要同步調整生活作息,一旦甲狀腺素恢復正常,可避免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再發生;若甲狀腺機能亢進持續復發,則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就有可能再次發生,不得不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