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才近50歲工程師許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隨著疼痛的狀況越來越明顯,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掛了骨科就醫,醫師診視結果表示許先生並沒有關節炎,是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疼痛的「肌少症」。長時間久坐、缺少運動和營養不均 是罹患年輕化肌少症的成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吳俊毅醫師表示,一般而言,40歲後肌肉質量逐年下降1-2%,60至70歲肌肉量流失開始加速,是一種老化過程,「肌少症」(sarcopenia)過去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出現的症狀,在台灣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近來門診病患不乏出現40-50歲中壯年就醫主訴蹲下後起身會有膝蓋疼痛的現象,詢問醫師是否有退化關節炎狀況。然而經過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不難發現這類病人都有長時間坐辦公室工作、缺少運動、愛吃高熱量美食等不良習慣,導致出現肥胖、肌力不足、肌肉量過低的「肌少症」症狀。雖然膝蓋尚未有關節炎發生,卻因為肌肉太虛弱而出現疼痛現象。年輕化肌少症 增加肥胖與各類疾病的風險年輕化肌少症病人外觀跟一般人沒差別,但心肺功能差、活動力下降、容易疲勞,加上基礎代謝持續變低,相同食量卻一直變胖。肥胖再進一步惡化,這群病人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台灣成人肥胖率已經突破4成,全民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4成,使得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人口不斷上升,對於國家長照系統及公衛來說,無疑是一大負擔。正確運動 找回健康與體力吳俊毅醫師提醒,肥胖和肌少症問題需要一併改善,建議從營養攝取及運動二方面著手。營養攝取方面,以原型食物為主,戒除含糖的飲料和點心,多食用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指的是瘦肉、魚肉、蛋、黃豆製品。正確運動方面,建議每週150-30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再加上至少2次肌力重量訓練。從年輕做好減脂與養肌,不僅讓自己更健康有活力,還能有效抗老,絕對是值得民眾投資。

久坐族當心馬尾症候群 釀癱瘓失禁

久坐族當心馬尾症候群 釀癱瘓失禁#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腳麻,嚴重時造成下肢無力、跛行,上述症狀看似為好幾個發散的症狀,事實上可能皆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徵,嚴重者為可能會出現影響大小便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讓病人小便解不出來、大便失禁!一名四十多歲的女子,兩年前患有椎間盤突出的毛病,但由於症狀不明顯,不以為意,平日也沒多加注意保健。日前因腰痠背痛、雙下肢麻痛,不良於行,且臀部有麻木刺痛感,連小便的感覺變得遲鈍,才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是「馬尾症候群」,當日隨即安排緊急手術予以減壓,術中取出長達六公分的椎間盤,病人術後尿液的感覺有恢復,但因為神經受損嚴重,麻木和無力的症狀有改善但仍存在,目前還在接受術後的復健治療中。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久坐一族馬尾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經常坐在辦公室的上班一族,而患有脊椎退化和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部立苗栗醫院神經外科吳聖文醫師表示,人體在腰椎一、二節以上是所謂的脊髓,以下就變成一條條的神經,也就是所謂的「馬尾」,如果這個部位受到嚴重的壓迫,一開始會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嚴重一點,臀部地方會刺痛麻木,最後無知覺,再不處理就會出現大小便無感覺的狀況,甚至下半身癱瘓,此症候群通常發生在腰椎四、五節間,或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間。通常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叢造成,其他原因包括突然彎下腰拿取重物、外傷、腫瘤及開刀造成的後遺症等。吳聖文醫師說明,要診斷馬尾症候群,除了透過醫師詳細的理學檢查外(包括感覺皮節分布的評估,肌力測試,肌腱反射等),尚須透過X光,電腦斷層以及核磁共振,做最後的確定診斷。拖延坐骨神經痛 嚴重恐導致下半身癱瘓吳聖文醫師指出治療上,若影像學表現出嚴重的壓迫,而臨床上出現類似馬尾症候群的情況時,儘速向神經外科醫師求診是必要的,因為若是單純的坐骨神經痛表現,此時開刀處理通常不會有太多的後遺症,但若是等到臀部麻木刺痛甚至無知覺,或者大小便無感覺甚至下肢無力時再處理,通常會留下神經損傷的後遺症,若拖太晚處理,可能下半身癱瘓,終身需要導尿管,非常辛苦。 吳聖文醫師最後提醒大家,預防勝於治療,平日應多注意脊椎和姿勢的保養,不要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彎腰搬重物低頭等,突然出現腳麻症狀勿輕忽,小病可能就是身體警訊,正確保健之道應即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國中男生因肛門腫脹坐立難安而求醫,醫師以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口有一顆3公分大的「痔瘡併血栓」病灶,造成原因恐是連日熬夜玩手機遊戲引發痔瘡。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智慧手機普及後,臨床上已出現痔瘡年輕化現象,生活作息不要被3C產品操控,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林醫師進一步了解家族史,此名國中生的爸爸也有痔瘡病史。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史遺傳會讓子女體質比較容易發作痔瘡」。孩子放假後作息大亂,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久坐玩手機遊戲,再睡到自然醒,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在不正常的壓擠下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痔瘡的產生與肛門邊緣靜脈叢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擴張形成血管瘤有關,根據發生的部位,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兩者混合,它平時沒有症狀,但惡化時常會發炎、疼痛或出血症狀。造成痔瘡常見的原因: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60歲,而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久坐或久站、排便時用力過度、長期便祕或腹瀉、懷孕時下腔靜脈壓力增加、舉重、家族遺傳等。痔瘡常見的病症: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痔瘡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脫肛、出血過多導致的慢性貧血或腫脹、組織壞死等症狀。避免痔瘡發生的方法:1)生活作息正常,放假期間仍應維持正常作息2)不要帶手機進廁所,避免排便過久3)飲食方面少糖、少刺激食物,儘量採用高纖飲食,如蔬菜、木瓜、香蕉、番茄、奇異果、黑木耳、黑棗果乾等。4)避免久站、久蹲或久坐,上班族在辦公室最好每100分鐘起來倒水喝起來動一動。5)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6)每日至少喝水2000cc(每小時200-300cc)。罹患痔瘡年輕化 術後維持也很重要一般的痔瘡多半不會影響生活也不需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因痔瘡出血厲害、無法久坐、疼痛不適等因素需要尋求外科手術治療。至於痔瘡手術後的注意事項,手術前可先練習溫水坐浴(泡盆)5-10分鐘,術後泡盆就能駕輕就熟。林醫師說「痔瘡併血栓」屬於外痔,前幾天的急性期會讓屁股變得很敏感,就算不碰也很痛,門診的處理方式可以打麻藥後把血塊取出,達到緩解疼痛目的。由於國中男生求醫時已過急性期,痔瘡被碰到才會痛,所以開藥膏塗抺並囑咐泡水坐浴以加速消腫、減緩不適。林醫師強調「肛門出血、疼痛並不等於痔瘡」,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尤其臺灣大腸癌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年年快速增加,有症狀最好由專科醫師檢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性,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久坐等同吸菸 對健康危害巨大

久坐等同吸菸 對健康危害巨大#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科技創新與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靜態或久坐的生活型態在現代社會已是無處不在。何謂靜態行為(sedentary behaviors)?依據目前國際間的專家共識,認為是除睡覺以 外,生活中其他「坐」或「躺臥」等清醒時間之行為,且其代謝當量小於或等於1.5。這包含:看電視、用電腦網路、手機與平板、閱讀書報雜誌、駕駛騎乘運輸工具、用餐行為、工作、社交聊天等,涵蓋內容廣泛。部分學者或譯為「坐式行為」或「久坐行為」。因與目前國際上的定義不完全一致,以下統稱「靜態行為」。成人每日從事久坐的靜態時間相當高靜態行為已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多篇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已指出:過多的靜態行為會提高死亡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膽結石、部分癌症等生理性疾病之罹病風險,甚至對憂鬱、焦慮與認知受損等心理疾患,亦有顯著負面影響。 一項根據54個國家的數據進行研究之統合分析顯示:成人的全死因死亡率約有3.8%可歸因於靜態行為所致,且這效果是獨立於身體活動的影響之外。無怪乎有學者呼籲:「久坐是一種新的吸菸行為」(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意謂它對健康的巨大危害可能與抽菸相距不遠。靜態行為盛行,久坐時間過長,是現代人的主要生活型態。目前因應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1) 發展有效介入策略,減少成人每日久坐時間。2) 提升中強度身體活動的機會。3) 增加靜態期間中斷,也就是每久坐50分鐘,站起來動一動,從事5-10分鐘的輕度活動(走動、伸展)。

靜脈曲張有解 口服錠劑一顆搞定

靜脈曲張有解 口服錠劑一顆搞定#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上班族習慣久坐、缺乏運動、加上排便不順,因此「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一語道破了痔瘡的高普及率,但因難以啟齒而羞於就診。久站族腿上的藍色蜘蛛網不但影響美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截肢。痔瘡也屬靜脈曲張台北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醫科姚偉明醫師表示,靜脈主要作用是將身體血液輸送回心臟,而血液要從下半身回流至心臟,需倚靠靜脈中的瓣膜阻擋血液逆流至低處;若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造成靜脈因壓力過高而失去彈性,使得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就會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長期久站族群,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在傳統市場工作,會使得腿部壓力上升,造成靜脈曲張;經常用力排便、或長時間蹲坐廁所,也很容易導致肛門靜脈高壓而膨大凸出,形成痔瘡。切勿等到爆菊惡化才就診「假裝看不見,並不會讓問題消失。」所以千萬不要等到痔瘡越來越大顆,必須藉由手術來處理卻又有復發的可能,建議患者從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著手,並搭配藥物改善血管擴張情形,才有機會真的擺脫難纏的痔瘡之苦。口服靜脈活化劑 解救痔瘡與靜脈曲張靜脈曲張發生之初,症狀往往不明顯,患者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搔癢或夜間抽筋,讓人以為只是疲勞所致;而若輕忽問題,隨著症狀加劇,靜脈曲張可不只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腿部皮膚潰瘍,嚴重時需截肢。針對痔瘡與靜脈曲張的治療,大家常說的抬腿只能暫時舒緩痠痛,治標不治本,且台灣天氣潮濕悶熱,根本穿不住彈性襪,因此建議靜脈曲張在輕度症狀時,就可及早服用目前新型來自天然日本槐樹萃取物的「口服靜脈活化劑」,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血液循環,服用兩個月後可改善靜脈曲張的抽筋與水腫等症狀,對於急性痔瘡發作則約一週可得到緩解,讓患者不再「坐立難安」,同時也能從根本改善,避免進一步惡化。

年後沒空運動?新運動指南:走路也行

年後沒空運動?新運動指南:走路也行#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期間放縱,餐餐大魚大肉,親友打牌打麻將、各種塞車及坐躺沙發看電視,9天連假下來,許多民眾腰間肉都肥了一圈,甚至因久坐腰痠背痛。雖然知道該運動維持健康,但是年後開工忙碌,又擠不出時間上健身房運動,該如何是好?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建議,參考最新版運動指南,強調運動生活化,簡單的走路、走樓梯都能達到運動目的,促進健康。運動生活化 別放過走路、家務、遛狗時間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睽違10年在去年底更新全民運動指南,最新版的運動指南強調將運動生活化,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才算是運動。例如停車時,將車停到較遙遠的地方,增加走路的時間;遛狗;爬樓梯取代搭電梯;倒垃圾等,簡單、自然的運動效果,也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根據體育署調查指出,台灣人不運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時間、工作太累及懶得運動。但有研究指出久坐不動與心臟病、高血壓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全球每年超過320萬人死亡原因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久坐危害大 重點在起而行 就算1分鐘也有幫助運動的好處很多,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運動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也可降低罹患癌症、精神疾病的風險,提升睡眠品質。新版運動指南建議的運動時間沒變,仍建議每週至少2.5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或1.25小時以上的高強度運動。周建文主任表示,過年期間有些人長時間坐在麻將桌上、沙發上,而開工後上班族也因久坐、長時間固定姿勢造成身體僵硬,長期下來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以前我們總認為運動至少要持續10分鐘,心跳持續達到一定程度才有效,但由於久坐造成的危害太大,因此鼓勵民眾站起來、多動,就算只有一分鐘,短時間運動也能帶來短期幫助,如降低血壓、減少焦慮和改善睡眠等。建議民眾不妨利用空檔離開座位,站起來走動。只要願意動,就算簡單容易的動作與行為,多動也會獲得身體給予的正向回饋。南投醫院也提醒心肺功能不佳者或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民眾,運動前可諮詢專業醫師,針對個人情況,提供適合的運動處方。

久坐早死風險高 活動夠充足可防範

久坐早死風險高 活動夠充足可防範#久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辦公室久坐傷健康,每日起身活動半小時降早死風險!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約8千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只要花半小時起身運動,無論強度、時間長短,都可以減低早死風險35%。哥倫比亞大學行為醫學所助理教授凱斯·迪亞茲(Keith Diaz)表示,即使是一次數分鐘運動,累積起來也有效果。久坐與心血管病有關 運動半小時防早死《科學日報》報導,大量研究發現,久坐與心血管疾病、早死等風險有關。該研究團隊分析7,999名健康美國人,這些人都超過45歲,他們穿戴活動追踪器至少4天。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數據來計算受試者久坐與活動的時間,並隨後花5年追蹤他們的健康和死亡率。研究顯示,30分鐘低強度活動(如走路等),使早死風險降低17%,中等或劇烈運動,則降低早死風險達35%。團隊還發現,比起久坐相同時間但時常起來走動的人,時常久坐超過1小時的人,早死風險較高,而每次坐下不超過30分鐘,早死風險最低。這顯示每半小時起來活動,可降低死亡風險。短期運動可累積 動越多效果好迪亞茲向《時代雜誌》表示,過去運動有「沒有痛苦,沒有收穫」的概念,但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時間活動,僅有一兩分鐘,也有健康益處,例如起身走一小段路就有幫助。當然,更多運動效果更好。團隊發現,1小時運動所獲得的益處是半小時的2倍。但是每天大約3.5小時運動會達到最大效益。他說,如果活動得夠充足,可以消除久坐害處。現代人習慣久坐 籲運動免早死根據最近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美國成年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且幾乎沒運動,迪亞茲提到這項研究的助益時指出,短時間運動可能會納入每周建議150分鐘中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的統計。然而,該研究的局限在於沒有利用實證實驗,證實改變久坐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此外,也沒有發現影響哪些特定疾病的死亡風險。迪亞茲指出,未來將深究改變久坐時間,針對心血管疾病早死風險的影響。參考資料:1. Physical activity, any type or amount, cuts health risk from sitting.2. Want to Live Longer? For Just 30 Minutes a Day, Do Anything Else But Sit.3. Keith M Diaz et al. Potential Effects of 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Short Sedentary Bouts or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 kwy271.(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你「腸」保健康嗎?久坐恐罹SIBO

你「腸」保健康嗎?久坐恐罹SIBO#久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工時長、壓力大、久坐不起 都是 SIBO 高危險族群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的高危險群,通常都是工作時間較長、壓力龐大的族群,台灣罹患 SIBO的比例很高,尤其好發於 30 到 40 歲的中階主管,上有老闆、上司寄予厚望;下有部屬的帶人壓力,不僅平常工作壓力大,也較容易形成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久坐的上班族,亦是 SIBO的高危險群。一般人倘若多加行走、運動,就能增進腸道的蠕動,避免腸道出現問題,然而,相較於久站族群,久坐容易導致腸胃道活動緩慢、停滯,消化和吸收功能都無法正常運作。另外,久坐上班族往往也長期受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所擾,攝取了過多的制酸劑,或是罹患慢性病,導致必須長期攝取藥物,擁有這些日常生活習慣與因子的人,幾乎都是SIBO的高危險族群。隱藏在腸胃道症狀中的SIBO現象常見的 SIBO 症狀,表現在腸胃道和全身性的兩種症狀上,腸胃道常見症狀有:1) 腹脹/敲肚子時,肚子會有鼓脹的聲音,腹脹、食不下嚥、食慾降低。2) 打嗝/腹脹導致打嗝,打嗝出來的氣味,是上一餐食物的味道,進而造成口臭的發生。3) 放屁/有過度排氣、放屁的現象。4) 腹痛/因為腹脹,進一步引發腹痛、身體不適和腹瀉等症狀。5) 噁心反胃/因腹脹的關係,見到食物便有反胃、噁心、作嘔的反應。6) 胃食道逆流/同樣是 SIBO 會產生的症狀之一。這些腸胃道疾病往往被視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因為症狀太過籠統,而經常被忽略。就連腸胃科也統一將之歸總為 ――「消化系統不佳」的族群,認為多是心理因素所導致,醫生僅僅會囑咐病患心情放輕鬆,症狀自然改善。然而,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問題,不能因為症狀沒有顯現,就代表不存在,它往往只是潛藏起來而已。SIBO 的病患通常不會肥胖,因為食物消化不完全、細菌在小腸中發酵,長期累積而形成了全身性症狀,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種種問題。SIBO 症狀之一──糞便上浮著一層油的「脂肪瀉」曾經碰過一個 SIBO 的高危險案例,是一名胃癌患者,進行過胃部切除的手術,儘管病患沒有脹氣現象,但每天放屁多達 20 次以上,一直不斷在排氣。再來,他也有消化不良的毛病,某天晚餐吃的是茄子,如廁時,卻發現茄子竟然沒有消化完全,上面還浮了一層油。科技興盛的年代,這名胃癌病患自行上網搜尋了相關資訊,懷疑自己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或腸漏症的危險族群,因此主動前來求醫,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是造成腸漏症的原因之一。經過多重檢測之後,發現他的確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問題,且腸漏的檢測指數偏高,已幾近罹患腸漏症的危險邊緣。一如上述案例,有些SIBO的病人,會產生所謂「脂肪瀉」的問題,脂肪瀉指的是拉肚子之後,上面浮了一層油,代表脂肪經過身體,卻沒有被身體所吸收,脂肪瀉所影響的範圍不只是脂肪,維生素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人體內有些必須性的維生素叫做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 A、D、E、K,必須倚靠油脂的幫忙,才能讓身體吸收,一旦脂肪瀉的狀況嚴重,長久下來,就會導致這些維生素的吸收不足,成為營養不良的狀況。另外,維生素 A 缺乏會導致夜盲症及甲狀腺功能不足;維生素 D 近來被認為與許多疾病有關,如乳癌、攝護腺肥大等病症;維生素 E 則影響體內的抗氧化機制;維生素 K 則是與血小板、凝血功能相關,缺乏維生素 K 會影響體內的凝血機制(可藉由補充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甘藍菜等來改善)。長期缺乏維生素 B12 將導致巨球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病變小腸菌叢過度增生造成的另一影響,是由胃酸分泌不足所引起,體內的鐵和維生素 B12 吸收下降,導致貧血發生。缺鐵性貧血又稱為小球性貧血,鐵是形成血球的一個重要營養元素,缺乏鐵質則會造成體內的血球細胞變小。另外一種維生素缺乏導致的貧血狀況,則恰恰相反,會導致血球細胞變大的情況,是由於維生素 B12 的缺乏所致,當身體缺血,為了能讓紅血球能夠承載更多氧氣,紅血球的血球細胞將變大,形成巨球型貧血,影響身體健康。除此之外,長期缺乏維生素 B12,也會造成多發性的神經病變,如手麻等症狀;亦有研究證實,玫瑰糠疹、身體起紅疹、紅斑,都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無法吸收適當營養有關。小蘇打水喝完沒有打嗝,可能是體內胃酸嚴重缺乏?測量胃酸多寡的專業檢測非常繁複,必須使用類似胃視鏡的儀器,插入體內,抽取胃酸檢驗 pH 值;國外也有所謂的試紙檢測,但同樣檢測繁複。日常生活中,如果要簡易的自我檢測,可以採取喝小蘇打水的方式,藉此觀察自己打嗝的程度。將四分之一茶匙的小蘇打粉放入 200c.c. 的水中,於早晨起床空腹時喝下,當體內有足夠的胃酸時,5 分鐘內會打嗝,但若超過 5 分鐘後沒有打嗝,代表胃酸不足。當營養失衡,身體就會出現毛病,像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產生的這些問題,雖然補充葉酸與維生素 B12 都有助於血球增生,改善健康狀況,但如果小腸吸收功能本身就不好,改善的效果將十分有限。因此,補充酵素與胃酸,從改善 SIBO 的根本症狀著手,效果才會較為顯著。(本文摘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改善腸漏、血糖、內分泌失調、自體免疫疾病/博思智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