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照顧失智累人 大林慈濟設支持團體

照顧失智累人 大林慈濟設支持團體#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指出,家中有罹患失智症的親人,常讓主要照顧者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因此成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將定期舉辦活動,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服務,也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在昨(14)日的活動中,除了邀請心理師許秋田與家屬分享「疼惜自己與所愛的人」之外,在暑假期間來醫院當志工的台南慈濟中學同學們,則在一旁陪著阿公、阿嬤玩遊戲,例如丟沙包、撿彈珠、擲尪仔標、挑橡皮筋等,原本靦腆的老人家在志工和同學們的熱情帶動下,也放開心與同學們玩成一片,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大林慈濟指出,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在全臺名列前茅,但失智症問題過去卻較未受到重視。大林慈濟醫院除開設失智症特診外,也成立了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由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志工等醫療團隊成員,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的服務。包括配合活動時間,就近開設失智症特診,病友能就近看診,並有志工協助拿藥,陪伴病友,讓家屬能輕鬆參加活動,學習更多照護資訊,也能有機會喘一口氣。  許秋田心理師與家屬分享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在面對疾病時的心理狀態,讓家屬對於自己和病患的狀況都能有更深的了解,例如男性失智症患者常會懷疑太太外遇,這是因為疾病使患者失去優勢地位,突然由強者變成弱者,認為自己是太太的包袱,擔心會失去太太,因此疑心太太外遇。而失智症照顧者在照顧患者時,也需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許秋田表示,失智症照顧者有十大壓力警訊,包括否認、憤怒、逃避社會活動、焦慮不安、憂鬱、疲憊不堪,睡眠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康問題等,這些問題與照顧者的態度有關。他提醒照顧者,要看清事實、疼惜自己,因為照顧失智親人是一項長期抗戰,喘息可以紓解壓力,增加照顧能量,自己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才能給親人優質的照顧。 活動中一位家屬分享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因為母親十分依賴她,外籍看護申請不易,其他家人又不願分擔照顧壓力,讓她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甚至中斷生活中的其它活動,專心照顧母親,長期下來卻感不堪負荷。醫療團隊及其他家屬在聽完她的狀況後,建議她可以適時將壓力分攤給其他兄姊,也可以申請居家照護,或是安排母親至日間照護中心,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放鬆一下。 病患家屬施冰華帶著母親來參加活動,她表示,在這裡可以遇到有類似問題的人,彼此分享、鼓勵,讓自己感覺「我不孤單」,還得獲得很多醫療上、生活照顧上的新知,希望活動能一直辦下去。對此,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表示,這個活動將會持續舉辦,不但失智家屬能得到支持力量,醫療團隊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更多照顧者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有助於後續的診斷和治療。 圖:活動中,在暑假期間來醫院當志工的台南慈濟中學同學們,陪著阿公、阿嬤玩遊戲。(照片/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失智症專屬照護 為北榮高齡醫學中心推動方向

失智症專屬照護 為北榮高齡醫學中心推動方向#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辦理台灣社區及長期照顧機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資料推估,截至98年底,我國社區失智病患超過十四萬人,而調查資料也顯示失智病患在未來20年間,每年將增加5,800人,由於失智人口急速增加,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推動失智症專屬的照顧模式早已成為先進國家老人照護政策的指標性議題,也是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持續推動的方向。行政院退輔會所屬的安養機構目前建構有失智照顧機構597床,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失智照護網絡,提供患有失智症的榮民能在接近住家的居住環境中,接受和居家生活一般的日常生活照顧服務,以維持其整體身心功能。失智症照顧的推動是世界各國發展優質高齡照護的重大政策方針。陳亮恭主任指出,舉凡日本、英國、澳洲、加拿大與美國等都已針對失智照顧模式的建立與品質提升進行全方位的推動並已陸續建立國家失智照護標準,進而推廣至全世界。目前國內針對失智照護在各界的努力之下雖已萌芽,但仍欠缺系統性的政策整合,針對失智症的疾病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進行整體性的規劃與研究,希望藉由北榮「失智照顧教研專區」的成立,針對各失智專區的人員訓練、照顧模式建立與品質提升研究進行整體性的規劃,以提升失智專業照顧能力、減緩失智症狀的惡化、增進失智長者照顧品質,進而達到滿足失智照護需求、建立失智照護標準、持續失智照護教育及發展失智照護研究等四大目標。

失智症十大警訊 及早發現失智

失智症十大警訊 及早發現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阿成爺爺是一位90歲經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根據媳婦說明,爺爺自97年起就常常至附近的照相館、鞋店、滷肉飯店串門子,與老板及來店客人重複陳述同一件事情、重複發問,造成店家困擾,而且爺爺在家中待不住,頻頻要求家人帶他外出散步,導致家人沉重照顧壓力,所以帶到醫院求醫治療。透過藥物治療及接受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行為治療,由跨專業團隊,提供認知訓練、音樂訓練、感官訓練、懷舊訓練、肢體訓練、藝術訓練等相關課程,媳婦表示,爺爺有了固定的地方可以去,有同伴可以陪伴聊天,是他最開心的事情了,不但改善了爺爺的生活作息,減少家屬的照護壓力,並提升了爺爺的生活照顧品質。以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5%及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3萬人推估,臺北市可能有1萬7,000位失智症老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這資料也同時告訴大家,並非每位老年人均會罹患失智症,所以,如何早期找出失智長者,並協助家屬面對,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議題。甄瑞興主任再強調一名失智症老人可能影響22.7人的生活,其中包括親人及朋友。此外,失智症長者20至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研究顯示約有30至83%失智長者之照顧者有憂鬱的情形發生,早期介入提供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長者及其家屬而言倍顯重要。衛生局亦提供失智症十大警訊資訊供市民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與早期治療」之事半功倍效果,這十大警訊包括: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9、個性改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衛生局呼籲「關懷失智長者一起來!」民眾透過失智症十大警訊的學習,可以及早協助失智長者及早獲得相關照護資源,以延緩病情進展。並請失智長者家屬踴躍透過家培班訓練及參加家屬支持團體,提升照顧技巧與降低照顧負荷現象,進而減輕家庭負擔。

衛生局提供十大警訊 助早期發現失智

衛生局提供十大警訊 助早期發現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以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5%及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3萬人推估,臺北市可能有1萬7,000位失智症老人,實際上臺北市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者計有5千多人,顯示社區中仍可能有許多在發展過程中,未達身心障礙標準、病情不等的失智長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所以,如何早期找出失智長者,並協助家屬面對,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議題。甄瑞興主任強調一名失智症老人可能影響22.7人的生活,其中包括親人及朋友。此外,失智症長者20~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研究顯示約有30~83%失智長者之照顧者有憂鬱的情形發生,早期介入提供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長者及其家屬而言倍顯重要。因此台北市衛生局提供失智症十大警訊資訊供市民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與早期治療」之事半功倍效果,這十大警訊包括: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9.個性改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衛生局也呼籲大家一同「關懷失智長者!」透過失智症十大警訊的學習與隨時使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可以及早協助失智長者及早獲得相關照護資源,以延緩病情進展。並期盼失智長者家屬能踴躍透過家培班訓練及參加家屬支持團體,提升照顧技巧與降低照顧負荷現象,進而減輕家庭負擔。

罹癌人數呈增加趨勢 與自由基有關

罹癌人數呈增加趨勢 與自由基有關#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衛教週報資料表示,近年來罹患癌症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發生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目前已知大多數的致癌因子及促癌因子都是自由基的誘發因子,「自由基」非常不穩定,會攻擊細胞膜上的脂質產生過氧化脂質,攻擊細胞質內的蛋白質引起蛋白質變性,並且使細胞核內染色體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癌症的發生。 人體內過多自由基也會促進老化的進行。黑斑、皺紋、動脈硬化、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眼底黃斑退化、甚至如老人失智症亦與自由基密切相關。而輻射線照射、香菸、肉類加工過程添加的亞硝酸胺類物質、烤肉中存在的苯環類物質、多氯聯苯、聚氯乙烯、殺蟲劑(如巴拉松)及重金屬元素(如鉛、汞、砷化合物)都是重要的自由基誘發因子。過量的脂肪及酒精也會增加人體內自由基的產生。血中氧自由基可以和脂質、蛋白質及肌酐酸反應,分別產生過氧化脂質、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等反應物,尤其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相當穩定,可作為篩檢標的。年過40之後容易有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偏高的問題,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抗氧化能力有衰退的現象。而腎臟病變、動脈硬化、微循環障礙、黑斑及癌症患者,血中氧化蛋白質及氧化肌酐酸容易偏高。有些病患臉上突然長出很多黑斑,懷疑是肝臟出了問題,經檢查後才發現,肝功能完全正常,可是血中氧化蛋白質及肌酐酸卻相當高。顯然地,黑斑的出現與肝病無關,而與體內自由基過度的產生有關。交感神經緊張促使白血球產生過多的自由基,這是許多經常過度忙碌或精神憂鬱的人容易老化的原因。劇烈運動會促進自由基的過度產生,但適當的運動則會誘導人體清除自由基;對老年人而言,練氣功、打太極拳、慢跑或快走都是不錯的運動。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社會人口結構不斷的老化,年齡越高,老人失智症也愈來愈多。當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健忘,或有些異常行為,家人可能會誤以為他故意在找麻煩,其實可能是得了失智症。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表示,老人失智症,已經是老年化社會必須要共同面對的疾病。目前還沒有可以讓病人完全恢復功能的方法,因此早期治療顯得特別重要。事實上,引起老人失智症,常見的病因之一是阿茲海默症,為一種腦部退化萎縮病變,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多在數年內漸漸發病,愈來愈嚴重。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病患歷經一次或多次中風後,智力及行為退化,有的會伴隨因中風造成的行動不便,語言或吞嚥上的障礙。多半是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目前已知道有些危險因素,對導致失智形成和惡化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若能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如中毒、感染、腦室積水、腦瘤或代謝異常等疾病,也都可能會表現出失智症狀。對預防血管性失智的發生有重要作用。若能早期發現、早期就醫,輕度阿茲海默症對藥物反應較佳。高血壓是造成血管性失智和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對老年失智症也有影響,因此有高血壓的人應選擇長效降壓藥,讓血壓能控制在24小時內都保持平穩,另外心臟疾病、冠狀心臟病和心肺功能不全都可能影響腦血液供應,誘發失智的形成和發展。高血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可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腦中風,影響腦部代謝而誘發失智,所以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心情,讓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是預防老人失智的有效方法。

失智症特別門診 協助早期患者恢復

失智症特別門診 協助早期患者恢復#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83歲的曾老先生因為近半年來記憶力持續的減退,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並會一再地詢問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就醫診斷後為阿茲海默失智症,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傅進華醫師表示,失智症在中重度之前治療較為有效,而大林慈濟醫院也已開設失智症特別門診,希望協助早期失智症患者正確診斷,及時接受治療。傅進華醫師說,初期失智症常會被視為正常老化現象而忽略,錯失治療良機,而初期失智症最明顯的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近期發生的事記不得,會一直重覆講過去發生的事,若能早期察覺問題,及時就醫,由醫師根據患者判斷力、計算能力等進行綜合判斷,確認其是否罹患失智症,尤其雲嘉地區老年人口偏高,但失智症問題過去卻一直未受到重視。傅進華醫師表示,初期失智症更進一步的症狀是原本日常生活常做的事情,突然不會做了,例如忘了怎麼刷牙、洗臉,或是開了瓦斯卻不記得關等,此時若是警覺,至醫院就醫還來得及。但若是已經變得疑神疑鬼、有被害妄想、幻聽、找不到路回家等症狀,已屬中重度,需要以藥物控制其混亂的情緒。綜合曾先生的病歷與檢查結果,傅進華醫師幫曾先生向健保局申請阿茲海默症特殊治療用藥,並通過審核,讓他開始接受治療,希望減緩退化並恢復部分大腦神經功能,同時也提供曾太太相關的醫學知識,以利其照護罹病的丈夫,傅進華醫師更進一步表示,失智症患者若能及早接受治療,可以減緩退化程度,改善失智症狀,恢復至一般老化的退化程度,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

是失智症或老化?務必注意徵兆

是失智症或老化?務必注意徵兆#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已超過17萬人患有失智症,推估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罹患失智症人口約1萬8,000人,但截至100年12月底止,全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智症患者僅35,783人、臺北市僅5,792人,顯示仍有80%的失智長者隱藏在社區中未被發現。失智的早期發病症狀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而錯失就醫的黃金時間,使得失智症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造成患者的病情惡化,也加重家屬的負擔。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民眾應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並於生活中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及採地中海飲食,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語言出現困難、搞不清時間或地點、判斷力變差、東西擺放錯誤、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開創性及主動性降低等,應早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北市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以及有效預防失智症發生,於北市衛生局網站及所屬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皆有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或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供下載,鼓勵民眾多加利用自我檢測或幫助家中長輩檢測。北市衛生局並透過失智症相關電影特映會活動,讓參加的民眾對失智症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關心身邊的長輩,並能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與接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