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男子罹失智症 竟自認會通靈還自殘!

男子罹失智症 竟自認會通靈還自殘!#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者,或是你的老伴,如果突然出現行為怪異、幻聽等現象,別以為是神魔附身,把他帶去給乩童、牧師進行驅魔的動作,因為這可能是失智症在作怪!劉婦丈夫罹失智症 以為是神魔附身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研討會,研討會中有一名劉姓婦女個案,劉婦老伴在五十四歲時,突然出現幻覺、幻聽,自以為通靈,後來行為愈來愈怪異,大便在褲子裡,還拿美工刀自殘等行為舉止,因此,劉婦還曾請教過牧師、乩童等宗教工作者,進行驅魔,但她的丈夫的病情還是日漸惡化。之後,丈夫還被詐騙集團盯上,畢生積蓄一千五百萬,全部都被騙光,讓夫妻倆的財務變得極為困頓。經過一番輾轉看診之後,才發現,原來丈夫是罹患了失智症! 台灣失智人口 達十九萬人對此,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指出, 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台灣現有失智人口超過19萬人,每100人就有6人罹患輕度以上失智症,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5人罹患失智症。隨著人口加速老化,預估105年到135年,每年平均每年新增1萬7400個失智症患者。 因此,失智症若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藥物及非藥物療法,以及社會支持服務,不但可改善患者功能、減輕家屬照顧壓力,更能降低減少未來因病支出龐大社會成本。國人可以實踐「三動」為出發點,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活動,以降低失智風險。

瑞齡學堂 延緩失智退化

瑞齡學堂 延緩失智退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 新北市這兩年針對65歲以上長者,結合社區及醫療院所進行失智症篩檢,並針對初步篩檢有屬高風險者,進行追蹤轉介。失智症將是未來國人進入老化社會的重要議題。所以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自8月起舉辦一系列失智宣導活動,第2場活動是專門為失智長者設計的課程今年第一期「瑞齡學堂」成果發表會,讓市民對失智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預計8月底起辦理第二期課程。 衛生局也為輕度失智症者開辦瑞齡學堂及提供家屬支持團體課程,開辦瑞齡學堂的目的就是透過專業人員設計的課程來延緩失智症患者生活功能的退化及增加社會互動,也讓家屬藉由團體課程學習照顧技巧及相互情緒支持。負責板橋區瑞齡學堂的亞東醫院工作人員表示,在一系列的課程中,每次課程都有不同的感觸,透過分享看到、聽到每位家屬的故事及心情,而透過課程也讓家屬適時的抒發心中的壓力。

老年失智 透過專業課程減緩退化

老年失智 透過專業課程減緩退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安養、照護問題日益重要,因此新北市政府關懷老年族群、從8月起舉辦一系列失智宣導活動,希望讓民眾對失智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透過課程讓長者和家屬都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瑞齡學堂 家屬患者一同受惠新北市65歲以上的長輩約有36萬人,是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縣市,根據衛生福利部2012年的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4.97%,由此來估算,新北市約有1萬8千人的失智人口,因此市政府結合社區和醫療院所的資源,從去年起特別針對老年人口進行失智症篩檢、並持續追蹤屬高風險的患者;不只如此,新北市衛生局也替輕度失智症患者開辦「瑞齡學堂」、並提供家屬支持團體課程,讓失智症患者與家屬都能從課程中得到支持,學習如何陪伴患者和疾病共存。瑞齡學堂是希望透過專業人員設計的課程,可以延緩失智症患者生活功能的退化和增加社會互動,也讓家屬藉由團體課程學習如何照顧的技巧和互相情緒支持;家屬在課程中和成員分享心情點滴、適時抒發心中壓力、相互鼓勵、分享和支持,而失智症患者透過不斷的思考、活動,讓自己的生活機能不再快速退化。初篩失智 透過專業提早治療若是早期發現失智症狀,就能透過專業協助減緩,因此若家中長輩有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行為情緒改變等,可立即前往各區衛生所或醫院做初步篩檢;為了關懷老者,第二梯次的瑞齡學堂即將在8月底開始,有需求的民眾可上衛生局網站報名,且8月31日、9月7、14日還會舉辦失智症系列電影和營養講座,讓國人更加瞭解病患的照護問題。

醫訊/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失智精神行為

醫訊/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失智精神行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精神行為問題,在失智症早期就會出現,但家屬往往認為「老了就是這樣」,而忽視它們的存在。下列精神行為可能在失智症早期就開始會出現:「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躺著睡不著,坐著打瞌睡」、「到處漫遊走,出門就迷路」、「東西一不見,直覺被偷走」、「問話重複說,行為反覆做」、「情緒欠穩定,憂鬱最早現」、「當面對質問,謾罵攻擊出」。因此,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2013行天宮精神醫學系列講座」,這次主題為「認識失智症的精神行為問題~漫談如何早期發現失智」,將邀請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黃正平副教授主講,黃醫師也是國立陽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部兼任副教授。進場時間:上午 9:30。報名者優先入座,開場前10分鐘,開放現場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失智症的精神行為問題~漫談如何早期發現失智時間:102年6月29日(六)上午 9:30地點:玄空圖書館(台北松山區敦化北路120巷9號;近捷運藍線南京東路站)4樓禮堂洽詢:02-2713 6165報名:http://www.ht.org.tw/education/ed5_2.asp

樂閱讀/你已成了失智症預備軍嗎?

樂閱讀/你已成了失智症預備軍嗎?#失智症

人生能否有完美的結局?指標因人而異。若到死之前,都能保有清晰的頭腦、沒有癡呆,我想這也算是成功的一例吧。再者,如果連身邊的大小事,都有辦法自己一個人打理得宜,那麼說這段人生是一場大成功,一點也不為過。最近,醫學界對失智症的研究有所進展,針對人為何會癡呆、什麼類型的人容易癡呆、如何預防癡呆等疑問,也逐步找出解答。失智症是獨居者的大敵,那麼,在此試著驗證一下最新的失智症研究資料,應該不至於徒勞無益吧。不管怎麼說,什麼類型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這個問題是大家最掛心的吧。有關這部分的研究,目前已有了相當的進展。譬如說,持有「等我退休後,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悠閒度日」這般想法的人,光只是如此,便已被認定是「失智症預備軍」的一員了。失智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是長年累月在體內進行、累積而成的。縱使如此,病症要表相化仍需要扳機(觸發因素);而「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悠閒度日」的想法,這些就是失智症的發病因素。這還真有點令人傷腦筋呢。因為,無論是誰,應該都會想在退休後,不再操煩瑣事,只想悠閒度日。想不到這竟是失智症的發病因素,教人該如何是好?然而,這就是冷酷的事實。據聞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在退休後容易罹患癡呆,而且病症在退休後的兩年至三年間,就會呈現出來。至於第二個令人掛心的問題,則是失智症的原因。雖說由腦中風等引起的腦血管疾病,或是阿茲海默症等疾病也是原因之一,但有九成以上的失智病人,都是屬於因為不用腦,導致腦功能一下子驟減的生活習慣類型。如此一來,不管怎麼看,「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悠閒度日」,都算是不用腦的生活型態。既然要多用腦比較好,那麼,看是要抱持好奇心,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或是要投注熱忱在將棋、圍棋等遊戲上,都是不錯的選擇。最後,有關容易罹患失智症的職業,聽說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以公務員、教師、醫師,以及銀行員等高學歷、高社會地位的人為最高。另外,就個人的稟賦與性格而言,只向工作一面倒且做事死板的人,或是興趣不多又不懂得玩、鮮少與人交際的人,都算是高危險群。那麼,你又是如何呢?(本文作者/川北義則)(摘自/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天下雜誌出版)

每4秒就有一人失智 「3動」救記憶

每4秒就有一人失智 「3動」救記憶#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失智症被稱為是「漫長的道別」,冗長的病程帶給患者及照顧者相當沈重的負擔。因此,臺北市衛生局與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20日在臺北市市民廣場合辦「全球為記憶而走-憶家動起來國際健走活動」。這是國際失智症協會首次挑選台灣做為年度國際研討會之主辦國,屆時將邀請各國失智症專家學者及全臺各地失智症相關團體一同參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失智症協會2012年4月11日發表的失智症報告指出,2010年估計全球有3,560萬位失智症患者,並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在台灣,失智總人口數在2011年底估算已超過19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超過17萬人,佔總人口數的0.75%。因此,預防失智症發生為首要的目標,今年活動宣導主題為「預防失智症的3大行動:動腦、運動及社交互動」,正是希望透過活動的宣導讓民眾更加了解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全家一起培養3動的好習慣。活動現場將有精采的表演、提供免費失智症篩檢,並邀請Janet作為活動代言人,歡迎踴躍參加。衛生局林莉茹處長表示,失智症早期常被誤認為正常的老化現象,因而錯失就醫時間造成病情惡化,也加重家屬的負擔。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如: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語言出現困難、搞不清時間或地點、判斷力變差、東西擺放錯誤、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等,應早期確診和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失智症宣導影片連結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5qao5uKXM。

我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5%

我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5%#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衛生署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以隨機抽樣全台65歲以上人口資料,經專門訓練之訪員進行實地家戶訪視,以MMSE、AD-8及CDR等量表為工具,共訪查28,600戶,完成8,337份調查,完訪率29.15%,平均年齡為76.25歲,女性佔52%,男性佔48%。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失智症:公共衛生優先議題」顯示東亞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盛行率為4.98%;我國20年前65歲以上老年人失智症盛行率為3.38%,共約5萬人。而本次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輕度以上失智症患者共414人,其盛行率為4.97%,即65歲以上老年人20人中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失智症者共近13萬人。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失智症發生之主要措施。因應老年及失智人口急速增加,衛生署規劃整合相關資源,發展多元社區式失智長照服務網絡,擬定長照服務網計畫,未來5年內將全國劃分區域,結合衛政資源,分別建置失智照護資源;資源規劃包含提供失智專區、專責機構、失智症日間照顧服務等,並持續培訓失智症之優質專業照護人力,將失智症防治之相關知識及其技能,納入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訓課程。另長照十年計畫提供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基本喘息服務,為協助照顧失能或失智民眾的家庭照顧者得以獲得必要休息與支持,由照管中心到宅評估,經評估為輕度、中度失能或失智個案之家庭照顧者,每年最高可獲得14天喘息服務;重度者則可獲得每年21天喘息服務之補助。衛生署呼籲民眾關心家中長者,及早診斷與治療可延緩失智症的惡化。

樂閱讀/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樂閱讀/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失智症

良好的習慣包括正常的飲食起居、三餐定時定量、處理事情的態度和睡眠品質,是近年來呼籲降低失智症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實證:各國研究顯示,多看1小時電視,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會就高出1.3倍。臺大公衛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BMI值大於25.5且抽菸的人,比起BMI值正常又沒吸菸的人,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高出5倍,得血管型失智症的機率更高達10倍。美國研究指出,容易憂慮或緊張焦慮的人,年長時較易罹患老年失智症。專家推論焦慮荷爾蒙長期升高,可能損害腦部管理焦慮時行為和記憶的部位。《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0年4月26日刊出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同時具備吸菸、酗酒、不運動和蔬果攝取不足等四大不良生活習慣者,與沒有這4種不良習慣的人相比,罹患癌症與心臟病的死亡率,前者是後者3倍。哈佛大學一項針對68000名中年婦女所做的研究顯示,若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時會比平均睡足7小時的人平均重2.4公斤以上,而肥胖的機率多出15%。原因是睡眠不足的人體內管控食慾抑制的瘦素leptin荷爾蒙偏低,但促進熱量攝取的荷爾蒙ghrelin反而偏高。好的睡眠品質對注意力、短期記憶、情緒、工作能力和免疫系統都有所幫助,尤其睡足7小時的功效最佳。做法/• 享受早餐/晚上睡眠時,大腦仍在消耗熱量,起床後是大腦最缺乏能源的時間,好好吃一頓早餐,讓血糖緩慢上升,持續供應腦部能量。• 細嚼慢嚥/避免壓力進食,每口食物若能嚼20次以上,可促進唾液分泌和提高腦部神經連結。使用咀嚼肌時,刺激會傳到腦幹、小腦、大腦皮質,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不但能充分品嘗食物的美味,又能鍛鍊大腦活性。• 曬太陽/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也能減少憂鬱。• 做家事/必須先運用大腦規劃每件事的優先順序、安排居家空間、身體的勞動與伸展,這些都會用到大腦的額葉區。完成家事後的成就感,也可促進腦細胞的連結。• 不要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血壓上升,增加腦部受損的風險。• 不要酗酒/過量飲酒會造成前額葉及小腦機能低落,每星期喝酒不要超過五天。• 排解壓力/避免憂鬱,保持彈性和樂觀的態度。• 睡眠充足/失眠、睡眠障礙或打呼引起的睡眠中止症,容易影響大腦發展。(本文作者/褚士瑩)(摘自/忘了: 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