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

傷口難以癒合? 成大找尋突破性治療

傷口難以癒合? 成大找尋突破性治療#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2009年3月成大醫院由皮膚科及整型外科開設全國獨特之「慢性傷口聯合特別門診」,至今已有三年,該門診結合了皮膚科及整形外科,由皮膚科王德華醫師、整形外科潘信誠醫師於每週三上午在皮膚科門診區共同看診,提供慢性傷口治療。成大皮膚部部主任王德華醫師指出,有鑑於慢性傷口病友日漸增多,雖然在該門診已經推出許多特殊的治療,成功幫助了許多病友,但仍然有部位難以治療的病友需要有突破性的新治療。王德華表示,成大醫院在黃煌輝校長全力支持下,邀請國際知名學者: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中研院鍾正明院士,在成大醫學院成立「傷口再生及修復研究中心」,進行最尖端的傷口研究,並委派同校的專家長駐該中心,將臨床所遭遇的困難,以動物實驗及分子生物學方式解決,找出新穎有效的方法後,再應用到臨床治療中。目前該團隊成員包括基礎醫學的生物化學、解剖及分子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工程的教授們,臨床醫學部分則有皮膚學科、整型外科、麻醉科的醫療團隊。王德華指出,初步的研究已掌握到傷口再生的數個關鍵因子,將在動物實驗中驗證後,未來即可進入臨床試驗,造福病友。(圖:成大醫院提供)

豬鏈球菌可致死 食用豬肉務必煮熟

豬鏈球菌可致死 食用豬肉務必煮熟#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越南中部峴港市發生三位民眾因食用遭感染豬肉後感染豬鏈球菌,該國近幾年已發生過嚴重感染的零星病例。疾病管制局指出,東南亞地區民眾因感染豬鏈球菌造成的細菌性腦膜炎並不罕見,容易因吃到未煮熟的被感染豬肉、或於處理被感染豬肉、豬內臟過程中遭感染。呼籲民眾食用豬肉、豬內臟等需充分煮熟,於處理生豬肉時應戴上手套慎防損傷,並避免手部傷口直接接觸生肉、內臟等,保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降低感染風險。豬鏈球菌是一種廣泛發現於全世界許多養豬地區的細菌,主要感染畜養的豬隻,但有時也會從野豬、馬、狗、貓和鳥身上發現。豬鏈球菌至少有34種血清型別,一般可造成人類致病的為第二型豬鏈球菌。首例人類感染豬鏈球菌發生於1960年代,在東南亞某些地區,豬鏈球菌造成的細菌性腦膜炎並不罕見;民國94年7至8月間並曾在中國大陸四川省造成215人感染,其中39人死亡;我國近十年則未曾有病例發生。人類的感染主要跟屠宰被感染的豬隻有關,民眾若吃到未煮熟被感染的豬肉或是處理被感染豬肉、豬內臟的廚師,都有被感染的風險。細菌常經由皮膚上的傷口,包括小擦傷感染,像是處理受感染豬隻的屍體時所造成的皮膚傷口或磨損,亦可經由食入或黏膜,如眼結膜接觸病菌而感染。潛伏期一般為數小時到3天,臨床表現以腦膜炎、敗血症、心內膜炎等為主,可能發生毒性休克性症候群而有生命危險。免疫功能較差人士,如已切除脾臟者、糖尿病患者、酗酒人士、惡性腫瘤患者等,有較大機會受感染。疾管局提醒,民眾處理生豬肉時,應戴上手套慎防損傷,如有傷口須徹底治療及妥善包紮,處理時區分生肉及熟食區避免污染,處理後要徹底洗手;豬肉、豬內臟等需充分煮熟後食用。如出現豬鏈球菌感染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時診斷及接受治療。

傷口怎麼處理 才不會留下疤痕?

傷口怎麼處理 才不會留下疤痕?#傷口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受傷了該怎麼辦?而這些傷口該怎麼處理,才不會留下疤痕呢?皮膚科醫師簡銘成表示,許多民眾在遇到意外受傷後,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傷口縫合會留下不美觀的疤痕,因此會自行到藥局購買美容膠帶、免縫膠帶等自行處理,但其實,有些過大的傷口一定要經由醫師診斷,以免更糟。簡銘成說,傷口雖不一定要縫合,但評估傷口嚴重度需要交由專業醫師進行判斷,傷口和疤痕的照護並不難,但正確的知識,並非所有消費者皆知。而意外傷害後則需立即就醫,有些過大的傷口也許需要縫合,較不適宜自行處理,經專業診斷後若不需外科處理,也建議由專業醫護人員給予治療較為妥當。那出現了傷口,該怎麼進行處理呢?簡銘成解釋,傷口處理最重要的是初步清潔,例如食鹽水清洗傷口、接著進行消毒、避免感染。需小心保護傷口,讓它順利恢復。結痂脫落後的新生皮膚仍相當脆弱,需更注意保養,此時也是淡化痕跡的黃金時期,可使用含洋蔥萃取精華的修復凝膠,或是其他含有維他命B3、玻尿酸、保濕性的產品。最後為後續保護期,持續使用可淡化痕跡的產品,並注意如防曬之類的保養,整體時間約三到六個月,就能逐漸恢復。他建議,如要加速傷口的癒合,以及防止留下疤痕,可以選用維他命B3、洋蔥萃取精華、黏多醣等成分的修護產品,而洋蔥精華能幫助組織再生、加速細胞更新、抗發炎減少紅腫的效果。黏多醣則可加速皮膚穿透以及吸收能力,可增加膠原蛋白的增生和彈力纖維的生成,對疤痕的癒合有正面的效果。(圖片來源:由皮膚科醫師簡銘成提供)

靜脈曲張及早治療 術後傷口小復原快

靜脈曲張及早治療 術後傷口小復原快#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許多久站的人擔心自己有靜脈曲張,為何會產生靜脈曲張?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是因為我們的血液積存在血管裡,造成靜脈高壓,進而變形浮凸出,腿上可見青紫色彎彎曲曲浮出像是蚯蚓或蜘蛛絲般的血管。阮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趙廷光表示,患者應避免站立不動、避免長時間靜坐、睡覺時將腳稍微墊高、避免抽煙、小心食用避孕藥,某些避孕藥可能引起這種問題、穿著彈性襪等避免靜脈形成血栓。靜脈曲張在發生之初,往往是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人會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酸痛、腿部沈重感,站立時在小腿的後面及腿部的內側會出現明顯的藍色、腫大的靜脈,會愈來愈明顯。女性特別是在月經來前及經期中會變得更嚴重。尤其是站了一整天下來,小腿酸痛、腳踝腫脹,把腳抬高就比較舒服。站著的時候下肢靜脈血要回到心臟,主要靠二個機制:靜脈血管主要靠周遭的肌肉組織協助,以及靜脈血管裡杯狀的靜脈瓣膜會交替地開合讓血液通過,然後關上以防血液倒流。除適當運動外,要避免久站或久坐不動,可選用下列方法:壓迫治療法:穿彈性襪或以減少靜脈逆流及鬱血現象;最好早晨一起床就穿,晚上睡覺時不必穿硬化劑治療;硬化劑打入靜脈,破壞內皮細胞、發炎反應而形成血栓、纖維化,達到消除靜脈曲張目的;手術治療:目的在去除曲張的靜脈,靜脈曲張嚴重時醫生會建議開刀,因開刀是最令人滿意治療方式。趙廷光表示,應儘早治療已發生的靜脈曲張。以通電閉合術治療靜脈曲張傷口小、復原快。傳統手術傷口大、住院天數長,術後帶給患者生活較多不便。維納斯電燒灼靜脈閉鎖治療的手術方法是只要在患者的足踝間開一個針頭大小的孔,將一根導管經由小孔穿入患者腿部靜脈內需去除的部分,整個過程醫師會以超音波掃描器密切監視。由於傷口很小,也大幅降低了術後發炎的機率,通常患者可於48小時內復原。

做回收不慎割傷 小傷口引發休克!

做回收不慎割傷 小傷口引發休克!#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小傷口千萬別輕忽!花蓮慈濟醫院日前收治一位轉診病人,到院時已休克,據了解,病人疑似在處理回收物時,不慎被利鐵割傷後感染鉤端螺旋體,經緊急投藥治療十六天,已痊癒出院。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表示,血液檢驗證實感染巨細胞病毒,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也同時感染鉤端螺旋體;特別是鉤端螺旋體的臨床變化多端,即使是小傷口的感染,也可能造成嚴重的症狀。 現年三十九歲的黃姓病人是在六月底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背痛等疑似感冒症狀而就醫,病情卻急轉直下,最後甚至須洗腎治療,在家屬的要求下於七月三日轉到花蓮慈院急救,到院時已休克,還出現黃疸、呼吸衰竭、腎臟衰竭、無法排尿等症狀,經插管搶救後,由副院長王立信收治,送進加護病房觀察。經過症投藥治療,黃姓病人的病情逐漸好轉,一星期後恢復意識,並在十九日出院。 王副院長說,黃姓病人在處理回收物時,右手被利鐵割傷,抹藥後未多加留意,沒想到數日後便出現發燒等症狀,且嚴重到生命垂危,他提醒民眾做資源回收時,最好戴手套做好保護措施,同時不要輕忽傷口的變化。另外,因為家禽與家畜是常見的鉤端螺旋體宿主,若家裡養有寵物的人也應多加注意。王副院長說,特別是颱風過後或發生水災,涉水、打掃宜小心,避免傷口感染,若有發燒等感染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輕忽小傷口 壯年男染鉤端螺旋體險死

輕忽小傷口 壯年男染鉤端螺旋體險死#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受傷時,可不要因為傷口小或不會痛就不在意,當心感染致命的病毒喪命!花蓮慈濟醫院日前收治一位正值壯年的黃姓男子,患者到院時已休克,經醫師診治後發現,病患疑似在處理回收物時,不慎被利鐵割傷後感染「鉤端螺旋體」,入住加護病房並緊急投藥治療十六天,終於痊癒出院。醫師提醒,鉤端螺旋體的臨床變化多端,即使是小傷口的感染,也會造成嚴重的症狀,民眾不可輕忽。花蓮慈濟醫院染科主任王立信指出,現年三十九歲的黃姓男子在六月底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背痛等疑似感冒症狀就醫,病情卻急轉直下,最後甚至須洗腎治療。家屬要求於七月三日轉院到花蓮慈濟醫院急救,到院時已休克,還出現黃疸、呼吸衰竭、腎臟衰竭、無法排尿等症狀,經插管搶救後,送進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診察發現,前陣子病人在處理回收物時,右手被利鐵割傷,抹藥後未多加留意,沒想到數日後便出現發燒等症狀。經血液檢驗證實,患者感染巨細胞病毒,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也同時感染鉤端螺旋體。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衛教文章指出,感染「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interrogans)後會產生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人畜共通感染病,在台灣其被歸類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可經由傷口感染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及家畜動物,主要宿主有老鼠、犬隻、豬、牛、馬、羊等動物。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會進而感染人類,當人們工作,或野外活動時可經由皮膚及黏膜傷口因接觸到受動物尿液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得病,少部份因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且目前為止發現鉤端螺旋體至少有25個血清群約277個血清型,感染過某血清型鉤端螺旋體後,還是有可能受其他不同血清型的感染,臨床變化相當複雜。圖:顯微鏡下的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interrogans)。(照片/翻攝自維基百科,原作者為Bluuurgh,上傳日期為2007年1月6日。)

健保給付低能量雷射 有助傷口改善

健保給付低能量雷射 有助傷口改善#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容易除了容易造成血管、神經、腎臟及眼睛的傷害外,也會降低人體對抗感染的能力,一名75歲的糖尿病患者,在右足背不小心受傷後出現一個大約2×2公分的傷口,兩個月都無法癒合而且傷口一直往下凹陷,後在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門診接受醫師評估後開始接受低能量雷射治療與傷口照護,每週接受2~3次的治療兩個月後,傷口明顯改善癒合。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賴豐傑表示,所謂低能量雷射的定義是利用波長在450nm(奈米)到1100nm,輸出功率小於500 mW(毫瓦)的雷射都稱之為低能量雷射。低能量雷射其輸出的能量較小,不會破壞組織也不會造成組織變性,但是可引起生物刺激作用(Biostimulation),繼而激發組織生理反應。低能量雷射也可增加細胞膜穩定,促進血管的增生,改善微循環;除了在傷口癒合過程中增加白血球吞噬作用,還增加纖維母細胞之數量、促進膠原蛋白及蛋白質的合成,進而達到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且有抗發炎與止痛的效果,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及免疫等功能。賴豐傑主任指出,低能量雷射治療,原則上一週2到3次,每次10至30分鐘,一次療程最多開單6次,健保局最多給付次數為50次∕人,除了一般掛號門診費用以外,不需再額外付款。目前奇美醫學中心目前有660nm、780nm及808nm等三項低能量雷射提供治療。病人是否適合接受低能量雷射治療,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需配戴護目鏡保護眼睛,避免直接照射。在照射的部位不會有組織破壞,具有高度安全性及沒有副作用,也沒有一般雷射傷口需照顧的疑慮,更不會有色素沉澱現象等優點,提供民眾多一項治療方式的選擇。

傷口久未癒合 當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

傷口久未癒合 當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傷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九十歲的阿公發現腳趾頭有傷口,怎麼塗藥都不會好,傷口除了超過三個月沒癒合外,甚至劇痛到無法行走,最後檢查出原來是動脈阻塞造成,經過血管成型術解決動脈阻塞,再以自由皮瓣手術重建腳部功能,總算解除心頭大患,也避免截肢與敗血症的威脅。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黃介琦建議,如有長輩傷口超過一個月還未癒合,就應盡快至醫院查明原因,若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因為組織不斷的壞死而產生敗血症,甚至造成器官衰竭危及生命。阿公,發黑的傷口讓他感到劇烈的疼痛,不但寸步難行,晚上也痛到無法入眠,由於傷口感染的程度嚴重,醫師隨即替阿公進行清創手術,清除壞死的肌肉及組織。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黃介琦指出,因陳姓阿公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腎功能也只有一般人的十分之一,四肢不但冰冷,也摸不到腳的脈搏,研判血管應該是阻塞了,安排血流檢查後,證實是小腿處的周邊動脈血管阻塞惹的禍。周邊動脈阻塞時,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通常只是腳在走路時感到輕微的疼痛,走路會痠且無法走遠,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血管外科醫師張兼華指出,周邊動脈阻塞依症狀分為四級:一級患者的下肢容易感到冰冷,男性可觀察到明顯掉毛現象。發展到第二級會有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感到腿疼痛,須休息後才能再走,但走一段路又會感到痛而需要停下。到了第三級則會連休息時都覺得腳痛。阻塞到第四級時,腳趾頭末梢會開始變的蒼白甚至轉為紫黑,並且會因腳部缺血而出現水泡、逐漸潰爛,或是受傷後變成慢性潰瘍,而且治療都無法痊癒,甚至必須截肢。黃介琦提醒,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高齡、三高患者,或是腎臟功能不好的人身上,這類病人一旦傷口感染嚴重,很可能就必須截肢,因此若是一般傷口一直無法癒合,轉變成慢性傷口,而且開始感到紅腫熱痛,出現分泌物,甚至傷口的氣味改變,或是從原本不痛的傷口,突然感到劇烈疼痛,就要留意並及早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