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是科學園區工程師,年過50後開始感到耳朵出現像是蟬鳴聲的高頻聲音,從很深處發出來,卻又分不清是左右邊。到耳鼻喉科做檢查,排除是惡性因素,藥物吃了神經活化劑、血液循環促進劑,但症狀仍時好時壞。醫師指出,這是「神經性耳鳴」,因長期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聽覺神經細胞病變,以及大腦聽力中樞聽覺感受異常。
陳先生是科學園區工程師,年過50後開始感到耳朵出現像是蟬鳴聲的高頻聲音,從很深處發出來,卻又分不清是左右邊。到耳鼻喉科做檢查,排除是惡性因素,藥物吃了神經活化劑、血液循環促進劑,但症狀仍時好時壞。醫師指出,這是「神經性耳鳴」,因長期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聽覺神經細胞病變,以及大腦聽力中樞聽覺感受異常。
69歲的市場攤販王先生,食道癌手術後出現說話氣息音微弱、喝水易嗆咳等問題,工作需要用力叫賣的他現在卻只能發出氣音,經醫師診斷為「單側聲帶麻痺」,雖接受玻尿酸注射治療,但效果不符期待,所幸目前已有新式治療法,目前術後2年追蹤良好,不僅聲音宏亮,還可以每天唱卡拉OK,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25歲許小姐平常喜歡進行TRX懸吊健身,一次訓練後的隔日早晨,頭部轉至特定位置時會感到天旋地轉,甚至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後續至耳鼻喉科門診求診,診斷發現許小姐左側「耳石脫位」,經進行耳石復位運動後,1週後許小姐的頭暈症狀便得到大幅改善。
常常鼻塞、流鼻涕,卻找不出確切病因?耳鼻喉科醫師指出,鼻子最常見的疾病包括鼻竇炎、感冒、過敏性鼻炎,但由於症狀非特異性、易被混淆,民眾常不清楚該如何自我判斷,以下提供「症狀1表比較」幫助民眾分辨是感冒、鼻炎還是鼻竇炎,也建議鼻竇炎患者「自我照護8招」。
30多歲的王先生是一名國標舞教練,5年前開始莫名鼻塞,原以為是感冒,但隨著鼻塞嚴重、有膿鼻涕,造成嗅覺喪失、只能用嘴巴呼吸,不但聞不到媽媽煮的滷肉飯香,甚至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舞蹈表現,連飯碗也差點不保,就醫後確診為嚴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經開刀雖暫時改善,但幾年後卻再度復發,所幸已有新藥治療方式。
你也每天睡覺越睡越累,就算睡很久還是感覺睡不夠嗎?耳鼻喉科醫師提醒,除了每天睡不飽、睡不好,小心躺下「1秒就入睡」也不好!其實睡眠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長時間睡眠不好也會傷害身體健康,小心欠下「睡眠債」,民眾可透過7個問題自我檢測,來觀察自己的睡眠品質好不好。
不少人在爬高山、潛水、搭電梯、飛機起降時,耳朵有悶脹、疼痛的感覺,尤其是飛機下降時,耳朵更是悶痛,即便下機了,悶痛感還可能持續,小心耳咽管功能障礙上身。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致顯說明,這時打個哈欠或吞口水,或許可以舒緩悶脹不適症狀。
許多民眾都會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來清潔耳屎;也有人會因為洗完澡後耳朵進水,使用棉花棒挖耳朵,但這樣做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對此,耳鼻喉頭頸專科醫師建議,民眾平常不必刻意清理耳屎,因為用棉棒、耳耙,會把耳屎推入深處堵塞耳道,進而影響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