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變成重要的課題。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史丹佛長壽研究中心諮詢學者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於《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一書中,從醫療、文化、經濟、政策⋯⋯全方位解析,在這個平均壽命增加的現代,該如何實踐長壽經濟紅利,以因應全球高齡化的趨勢。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有心理創傷嗎?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影響,有時可能導致依附關係創」,讓人即使長大後,也難以對他人建立安全信任感。精神科醫生高橋和巳於《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一書中,詳述依附創傷的影響,與人生每個階段的課題,並歸納出心理規律;並針對拒學、暴走青春期、家暴這類現代常見的家庭問題,提出分析與建議,幫助讀者走出泥淖,找到自由。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個人會有抱怨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抱怨」會帶來什麼影響? 百萬暢銷書作家、知名生命教練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於《親密關係Ⅱ》一書中,結合多對伴侶的經驗,整理出45道親密關係課題,帶領讀者看穿關係的迷霧,直視內心最真實的情緒。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我們的教養文化中,不乏貶低孩子自我價值的羞辱性言詞,儘管師長出發點是「為你好」,但許多人會因此認定,所有遭遇都源自於自己不夠好,進而過分努力到近乎為難自己。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在《羞辱創傷》一書中,分享療癒創傷6大階段,其中第1步最為重要,首先必須探究、面對那份埋在心中的傷痛,憐惜自己,而後才能善待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是否羨慕過某些人活得宛如一天有48小時般,正職做得好,興趣也發展得游刃有餘?生活精彩,永遠都有餘裕嘗試新鮮事物。是天生資質不同注定了如此落差嗎?心理學博士黃揚名在《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說明,其實透過思維轉換,明確列出輕重緩急、捨去不必要的事、延後次要項目,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就讓效率提高,擺脫茫然、盲目、窮忙的狀況。以下是原文書摘:
總是被罵被兇被忽視,感覺好委屈,相信你可能想過「為什麼又是我」,對,為什麼呢?諮商心理師高莉娟在《不再裝沒事,我允許自己不開心》書中解析了「委屈」到底從何而來,除了從價值觀追溯,也跟個人習慣的心理狀態有關。以下為原書摘文:
理想的戀愛關係或許就是無話不談,然而你聽得出來對方的「話中有話」嗎?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建議戀愛中的人如果要好好經營關係,可以試著理解情話背後隱藏的需求和暗示,才能有效察覺對方的心意,加深彼此認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許多紅酒愛好者總不忘提及對心血管的益處,然而這件事大家往往只是聽說,有人認真去考就過嗎?美國知名小兒耳鼻喉科醫師妮娜.夏皮羅(Nina Shapiro)在《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一書中直接整理了相關研究,不僅喝得頻率和份量要控制,還有一些被過分誇大的細節。以下為原書摘文:
許多女性長期被經痛、經期失調、骨盆腔疼痛折磨,卻因害怕侵入式檢查而不敢進一步尋求治療,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未能被及時發現,延誤治療。《訂製你的無病生活》書中分享近年已有新的檢測技術,鼓勵長年飽受疼痛之苦的女性,能夠及早檢測治療,避免造成更大的遺憾。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感情中你是積壓委屈再一次爆發的人嗎?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全美暻在《你的愛情就像你自己》書中提醒,與其一直「體諒」、「包容」把話埋在心裡,反而讓對方失去了解你的機會,適時地溝通,把感受說清楚,更有助於經營感情。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何相愛的兩人,走入結婚後卻一切都變了?女人在婚姻關係中,必須同時扮演「好太太」、「好媳婦」、「好媽媽」的多重身分,不知不覺陷入自省自責的無限迴圈。知名皮膚科醫師蔡佳芬經歷兩段婚姻,在《離開,才是真幸福》中,鼓勵困在傳統婚姻框架中的女性,應該重新檢視自己的需求,勇敢離開不適合的關係、擺脫傳統框架對女性的標籤。以下為原書摘文:
因為想做個「好媽媽」而痛苦,甚至罹患重度產後憂鬱症,《身為媽媽,我很驕傲》的作者嚴柔拏,也曾在母職與個人期待之間,掙扎求生,她發現若想要照顧好孩子同時不放棄自己,必須務實地整合思考,才能有條不紊地面對生活中每個課題,並將實用的思考整理術,分享給所有在親職中感覺挫敗的母親。以下為原書摘文:
拖延症不只是一句拿來自嘲的笑話,還會深刻影響腦部。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分享了2個行為實驗,練習降低大腦負擔,讓「起而行」變得更容易。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