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小萍是上班族女性,約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經診斷為乾癬,平時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後,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大腸檢查,竟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
偏頭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前20大失能疾病之一,台灣的偏頭痛盛行率更高達約10%。只要頭痛就是罹患偏頭痛嗎?偏頭痛的症狀與成因為何?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陳龍主任逐一為大家解析。
88歲婦人平日體能狀況不錯,還能下田工作,最愛吃下飯的醃漬食品,家裡備有大醃缸自製醃菜,長年搭配煮粥、炒高麗菜等各種料理,隨著歲數漸長,口味越吃越重。去年感覺胃部痠痛且持續脹氣,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原本自行煮青草茶搭配服用中草藥,卻一直沒改善,就醫檢查結果,確定罹患胃癌。
營養豐富的牡蠣有「海中牛奶」的美譽,在台灣俗稱「蚵仔」,現在養殖技術進步,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不過在台灣,從夏季開始到中秋節前,是蚵仔最肥美、最適合食用的季節。蚵仔有哪些營養成分對人體最好?怎麼挑選最新鮮?綠綠的可以吃嗎?《優活健康網》整理了幾個關於蚵仔的常見問題,讓你吃得安心。
這兩年的疫情,我想,大多數的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避免接觸、選擇要打哪一種疫苗,或是確診後該如何照顧自己或是親人,但有一件事情卻悄悄的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新冠肥胖。問題不只是體重增加而已,肥胖更是許多慢性疾病的起點,像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動脈粥樣化、第二型糖尿病,當然,也包括走沒幾步路就會覺得累與喘。
人們常說「要活就要動」,而年長者行動能力的關鍵,就在兩隻腳上,因此正確認識足部照護,並且平常對足部做好保養,才能幫助長輩保持活動力!
新冠疫情流行期間,無症狀確診者潛伏數量大,家用快篩試劑已成為居家常備用品。但台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瑞興提醒,快篩試劑結果應以測試15分鐘為準,時間內出現微弱T線有意義;但若超過15分鐘才出現,就不具參考價值了。
63歲曾女士是長期洗腎的病人,最近洗腎完總感到呼吸喘、心悸、雙腿水腫,以為是洗腎時體內多餘水分沒能順利排除,調整了透析脫水量,也嚴格控制平日飲水量,不適狀況卻沒改善。經腎臟科醫師檢查排除各種因素後,懷疑是心臟問題,請心臟內科醫師會診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血性心臟病。
陳先生坐在輪椅上被太太推著進來看診,表示自己之前因長期喝酒,大腿骨出現了缺血性骨壞死,在大醫院換了髖關節的人工關節,手術後半年卻發現傷口感染,雖經抗生素、清瘡手術多次治療,感染還是時好時壞。
有不少人在打完新冠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血栓或血小板低下等不適反應,但若是下肢冒出密密麻麻的紅色出血點或紫斑,得當心患上「過敏性紫斑症」。醫師提醒,孩童比成人更容易得到過敏性紫斑症,若家長觀察出現4大症狀,應及早送醫治療,否則可能會引起腎炎,損害腎臟功能。
自己確診了與家人同住,如何降低家戶感染風險?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頁分享居家隔離「模擬演習」,告訴你該如何選擇或自製適合居隔的房間環境、快速準備好隔離生活用品,以最快速度進到隔離房間,降低傳染給家人的可能。
每年5、6月是梅雨季,水氣特別豐沛,今年更是一路下到端午過後仍不停歇,敏感的人或許會感受到身體出現各種小毛病,伴隨情緒煩悶低落,這些狀況通常會在天氣轉晴時,恢復正常;但部分族群卻會明顯感到頭暈、身體沉重無力、食慾不振、昏沉等狀況,京都堂中醫師蘇映慈提醒,這很有可能是「濕邪」上身。
黃體素對拚懷孕、進行人工生殖技術的媽咪們有多重要?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黃千倉十多年來幫助超過3,000名媽咪順利懷孕,他指出,黃體素是讓胚胎能順利著床關鍵。 不可小覷的黃體素大功用 女性的月經週期中,會分泌兩種重要荷爾蒙,一是雌激素、一是黃體素,而黃體則是肩負著分泌這兩大荷爾蒙的任務,都是為了子宮內膜進行胚胎著床的準備。 在排卵後的卵泡就是黃體,它是卵巢內暫時性的分泌腺體,壽命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