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小萍是上班族女性,約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經診斷為乾癬,平時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後,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大腸檢查,竟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
偏頭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前20大失能疾病之一,台灣的偏頭痛盛行率更高達約10%。只要頭痛就是罹患偏頭痛嗎?偏頭痛的症狀與成因為何?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陳龍主任逐一為大家解析。
88歲婦人平日體能狀況不錯,還能下田工作,最愛吃下飯的醃漬食品,家裡備有大醃缸自製醃菜,長年搭配煮粥、炒高麗菜等各種料理,隨著歲數漸長,口味越吃越重。去年感覺胃部痠痛且持續脹氣,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原本自行煮青草茶搭配服用中草藥,卻一直沒改善,就醫檢查結果,確定罹患胃癌。
火燒心、胃灼熱、乾咳沙啞⋯你今天又胃食道逆流了嗎?在多種胃食道逆流症狀中,「喉嚨異物感」是相對難痊癒的症狀之一。到底為什麼會引發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又該看哪一科治療?
王女士是位40歲的上班族,因為自己摸到乳房腫瘤而就醫。博田國際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魏銓延表示,初步切片檢查認為是良性腫瘤,便安排微創手術切除,結果病理報告意外發現有HER2陽性乳癌。
不少新冠確診者在康復後,都出現長新冠症狀,儘管持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但仍明顯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分享,康復者其實可以透過「3階段運動」來緩解相關後遺症,以漸進式的復健方法為佳。
37歲陳小姐因突發不明下腹痛、嘔吐、拉肚子到急診就醫,到院時已臉色蒼白、呼吸急促,且腹部肌肉僵硬、按壓會疼痛,經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左側骨盆腔有3公分大的硬塊合併子宮及腎臟積血,加上驗孕結果為陽性,確認為子宮外孕合併大量腹腔內出血。
許多民眾可能都曾有類似經歷:偶然出現鼻塞、鼻涕倒流等現象,進而導致咳嗽、濃痰、鼻涕呈現黃綠色,以為是小感冒或鼻子過敏而不予理會,持續不適好幾週才求診。在疫情期間,這些類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可能會優先求診胸腔科,卻因找不出相關病因,直到耳鼻喉科,才發現是鼻竇炎。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恐惡化成慢性鼻竇炎。
27歲的蔡小姐(化名)長年有乳糖不耐現象,只要攝取少量的乳製品,即會出現輕微腹瀉或脹氣現象。由於症狀不致嚴重影響生活,她為了方便及營養攝取,幾乎天天喝一杯以上的牛奶、鮮奶茶或拿鐵,或間而享受冰淇淋、蛋糕,而造成頻繁需上洗手間、漲氣及肚疼的困擾。
一位4歲小弟弟從學會走路後,多年來就像企鵝般搖搖晃晃地走,一開始媽媽以為是小孩子剛學會走路才不穩,沒有特別在意,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情況並沒有改善,走起路來還是一拐一拐的,家人才感覺事態嚴重。帶至小兒科就醫檢查,照X光時意外發現雙側股骨頭脫臼在外面,髖關節對應不齊,難怪走路快跌倒的樣子。
27歲從事視覺設計的「小紫」,因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嚴重時連筆都拿不穩,經轉診至醫院安排核磁共振,赫然發現竟是脊髓空洞症,幸好未嚴重到必須手術治療,但醫師仍建議後續必須定期追蹤,同時務必要減少低頭時間,維持正常姿態,以免症狀持續惡化。
新冠確診者在解隔康復後,可能會遺留長新冠(Long-Covid)症狀,造成呼吸、心血管或腎臟等多器官系統問題。是指10~20%患者若在染疫康復4週後,仍持續有新症狀持續出現,也稱為「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疫情期間,不少勞工因確診必須實施居家照護,因工作中斷而沒有薪水收入,此時若可請領傷病給付,就等於是救急的及時雨。但不少民眾疑惑,如何成功請領勞保傷病給付?若二次確診也能重複請領嗎?《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以下解答,保障勞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