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

青春期想長高恐太晚,醫:「這年紀」做首次身高潛力檢視才是關鍵

青春期想長高恐太晚,醫:「這年紀」做首次身高潛力檢視才是關鍵#青春期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小兒科 林逸首醫師表示,在沒有疾病的前提下,通常生長板閉合後,能長高的空間就很有限;男生閉合時間通常在骨齡16歲、女生骨齡14歲,所以,根據當前台灣人的懷孕跟當兵年紀,生長板幾乎都已經閉合了,就不太會長高了。 林逸首醫師說明,能否長高除遺傳佔一半因素,也可能被疾病影響,如染色體異常、罹患重大疾病等。當排除以上疾病因素之後,就會看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問題;門診會先檢視孩子從以前到現在的生長曲線狀況看是否落後,並了解生活習慣來切入治療。 幼時長期處於3個百分位下,成人之後也難長高 通常青春期之前,一年成長4~6cm都算在正常值。林逸首醫師表示,若孩童的生長發展3歲前就已經是在3的百分位以下,成人之後恐怕也很難突破,如果沒有特別檢視並調整生活型態或治療,男生大概就只能長至160cm,女生大約150cm。因此,當孩童升小學時,建議就可以請兒科醫師做一次完整的檢視,看看生活作息是否規律、營養狀況如何,以及評估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問題。 通常透過生活作息的調整,如讓孩子11點前就要進入熟睡狀態以利分泌生長激素,均衡的補充營養以及培養運動習慣,這樣執行下來,長期就能看到效果。但若這些因素都調整卻沒有明顯改善,就會考慮補充生長激素。另外同步也要注意是否有發育過早現象,性早熟會讓長高機率變低,如果有症狀,就需要同步治療。 生長激素輔助治療1年可長8~10cm 生長激素作用於生長板,對於確認缺乏生長激素的孩童來說相當有效,1年可以讓孩子長8~10cm。不過林逸首醫師提醒,生長激素治療要儘早,生長板越密合,治療效果越差;注射率也是一個重點,生長激素的治療過程並不短,如果沒有遵照醫囑按照時間,按照劑量施打,就會影響治療效果。林逸首醫師強調,不管是否使用生長激素,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以及充足的營養都是必要的,否則光使用藥物卻沒有調整作息,就會像車子沒有油還硬踩油門,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差。 身高不僅關係到同儕互動,在職場或性向發展上也是一項影響因素,甚至是擇偶的條件;父母若從小開始至青春期關注孩童的生長曲線,叮嚀孩子不熬夜、均衡攝取營養並充足的運動,透過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為基礎,即便有先天生長激素不足的問題,目前也已經有治療方法,只要提早介入,就能改善身高問題。

一雙拖鞋要價上萬元⋯黃珊珊忍住爆炸衝動「這樣做」讓兒子主動放棄

一雙拖鞋要價上萬元⋯黃珊珊忍住爆炸衝動「這樣做」讓兒子主動放棄#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想購買奢侈品,作為家長該拒絕或回應需求?兩種作法都有令人為難之處。現任台北市副市長的黃珊珊,從政20餘年首度出版《黃珊珊:33個人生故事》難得披露家庭生活,提到與兒子為一雙拖鞋,出現價值觀衝突時,她控制情緒,拉出時間與空間做為緩衝,讓孩子有機會獨立思考,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以下為原書摘文:

青春期還沒到,為何孩子會性早熟?醫師圖解懶人包

青春期還沒到,為何孩子會性早熟?醫師圖解懶人包#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兒童生長發育門診中,常見到性早熟孩童家長擔心詢問:「為什麼一樣是性早熟,同學就有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但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安排,會不會是醫師疏忽?若沒有做腦部檢查,會不會腦部有病變但卻沒被發現?」 、「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中樞性早熟必做的檢查嗎?對孩子會不會有風險?」為解決家長長久以來的疑問,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邱巧凡,在2020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內分泌學前沿》(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研究成果,即針對林口長庚醫院自1997~2017年共20年間的中樞性早熟女童案例,進一步探討執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的結果分析,不僅提供臨床醫師在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安排決策上的參考,以下亦針對家長常見問題做詳細說明。問題1、何謂中樞性早熟?邱巧凡表示,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提早活化,使得兒童過早出現第二性徵,例如:女孩在8歲前乳房、陰毛發育、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9歲前睪丸體積變大、陰莖長大、陰毛發育、變聲、長喉結等。問題2、導致中樞性早熟的原因?整體而言,女生的中樞性早熟高達80~90%皆為「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即為成因不明,非腦部結構性病變導致。反之,在男孩中「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僅佔25~80%,足以顯見,男孩病理性腦部病變的機率相對高上許多!邱巧凡根據2018年美國一份整合分析研究說明:「根據1990~2015年共25年間,共整合6個資料庫、15個研究、1,853個案例發現,若以年齡層區分,6~8歲女孩只有3%有異常腦部影像;6歲以下女孩約有25%有異常腦部影像發現」。簡而言之,中樞性早熟的孩童中,以男孩及小於6歲的女孩,有較高的病理性腦部病變機會。而針對台灣,邱巧凡統計20年間403位中樞性早熟女孩個案,並以其中251位非其他因素排除且順利完成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的女孩個案進一步分析,發現當中76%皆無腦部異常影像,但其餘24.3%有腦部影像異常,又以年齡愈小的中樞性早熟,其腦部影像檢查異常發現的機率愈高。儘管如此,這些個案仍以性早熟針劑(GnRH agonist)治療為主,不需額外治療,如手術治療的介入。這樣的研究成果亦提供臨床醫師決策參考,以幫助評估中樞性早熟兒童進一步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的衡量,包含:1. 評估病史,了解病患是否有腦部相關病變或曾接受治療(如腦炎、腦膜炎、腦瘤、顱內出血、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等)2. 是否存在中樞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嘔吐、癲癇、肢體無力、視野障礙、多喝、多尿等)3. 青春期的進展速度4. 性別與年齡醫師建議符合「4大條件」,應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1. 所有中樞性早熟男孩2. 小於6歲的中樞性早熟女孩3. 中樞性早熟合併快速青春期進展(Rapid progression)4. 中樞性早熟合併中樞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嘔吐、癲癇、肢體無力、視野障礙、多喝、多尿等)經醫師評估存在一定的腦部病變風險時,為清楚鑑別腦垂體與下視丘部位可能存在的病兆,特別是大腦碟鞍部的核磁共振影像是必要的檢查且需要搭配靜脈注射顯影劑。而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會依據個別孩童的狀況,權衡檢查的利弊,適當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邱巧凡補充,一般而言,核磁共振檢查是無輻射性的安全檢查,可清楚呈現腦部結構異常與血管病變。但是檢查耗時(一般約需30分鐘),檢查過程須配合指令靜止不動,由於儀器發出聲響較大,年紀小的兒童單獨在儀器內常常會害怕、躁動,因此在年紀較小或不能配合的兒童,常常需要事先給予鎮靜藥物,讓孩子睡著以順利完成檢查。邱巧凡提醒,家長只需平時多留意孩子的相關症狀,看診時向醫師說明完整的病史資訊,並配合定期追蹤,幫助及時發現問題、早期診斷與治療。若醫師研判孩子腦部病變風險是低的,不需要進一步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也請安心配合醫師建議,不須過度恐慌。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