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一張靠背椅 在家也能練肌力OK操

一張靠背椅 在家也能練肌力OK操#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體肌肉量隨年齡而流失,30歲以後每年減少1%,70歲後更加速流失,這種與老化相關骨骼肌流失稱為肌少症。肌少症若又伴隨身體機能下降,易造成日常活動能力變差、衰弱,易發生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等意外。因罹患癌症接受開刀及電療後造成的肩膀僵化,在還沒接觸肌力訓練前,每天都要作復健、每二週要找推拿師報到的護理長王境堪,在肌力訓練一陣子後完全擺脫肩膀僵硬困擾。忙碌沒時間上健身房 肌力逐漸流失台東馬偕李春香護理師,因參加衛福部的預防及延緩失能方案運動指導師資培訓,無心插柳吸引了一群需要運動的同事,而組成了「肌力健身社」。他們在家也大都是家庭主婦,在忙碌的工作中,沒時間上健身房,又覺得肌力的重要。每週利用週二下班之餘集合運動,讓肌力不因為年齡而流失。經過二年的訓練,每人都覺得受益良多,有的人說自己長高了,有的說自己身變美了,更重要的是規律運動讓他們都變健康了。提升肌力 改善肌肉酸痛、降低跌倒風險李春香護理師表示:研究證實,適當的肌力強化運動可延緩肌肉量流失、強化肌力、增進柔軟度,進而能改善肌肉酸痛、降低跌倒及傷害風險,更是一項在冬季可以居家進行、安全且方便的運動。一套簡單的「徒手肩胛帶穩定運動」,以英文數字I-Y-W-L-T為形狀的動作,不僅可強肌力也可改善上班族肩頸酸痛的問題,值得大家推廣。訓練肌力 提昇功能性肌群冬日運動,因為氣溫較低,致使身體肌肉延展性降低、關節較僵硬,神經敏感度下降……等,若未加注意,易造成肌肉拉傷、肌腱炎、血壓升高,甚至引發心肌梗塞、中風或猝死等意外;尤其是高齡長輩,建議在室內進行強度中等、緩和的肌力強化運動。訓練的肌力以能提昇日常活動能力的功能性肌群為主,有助於提物、控制走路時姿勢的穩定與平衡,並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居家簡易運動 健康滿分居家中可利用非滑輪、標準高度的靠背椅,採坐姿進行以確保運動時的安全;運動時應隨時維持標準坐姿,即坐在椅面二分之一位置,兩腳平行微張開、與肩同寬、膝蓋對準腳尖平踩於地面,兩側肩膀自然下垂,下巴微內收靠近脖子,胸、腰挺直,縮小腹,雙眼直視正前方,自然呼吸、避免憋氣。運動次數建議每週進行2 ~ 3次,每次運動包含三項運動程序,即熱身及伸展、肌力強化及緩和運動,依個人狀況漸進性增加時間及次數進行。

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 有效增存活率

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 有效增存活率#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幾年許多國際的重症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入住加護病房超過48小時之後,不明原因卻常常產生全身性、對稱性的四肢與呼吸肌肉無力。這些肌肉無力往往在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使用升壓劑或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會更嚴重。肌電圖與神經傳導檢查發現,這些肌肉無力合併著神經、肌肉病變。然而這個肌肉無力卻對加護病房病人的預後產生極大的影響,包括會延長住院天數、增加死亡率、延長肌肉無力長達數週到數月,造成運動功能不良或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長達數月或數年。要預防或改善加護病房產生的肌肉無力現象,學者提出要控制敗血症與多重器官衰竭、嚴格地血糖控制、避免長期的類固醇或升壓劑使用,但是最被推崇的是早期的運動介入。佳里奇美醫院院長暨奇美醫學中心總監周偉倪表示,研究學者Morris觀察發現,在1,449次加護病房早期活動介入時,並不會造成管路脫落、增加治療、增加醫療費用或增加住院天數。在114位接受加護病房早期復健的病人當中,也沒有產生嚴重的不良事件,例如需要急救、死亡等。個人認為可能的原因包括:一、依據病理生理的運動訓練需要入住加護病房常見的心臟疾病、胸腔疾病、手術治療均有其病理生理演進,如果能夠詳細了解相關的醫學依據,對於運動訓練項目的設計,就不容易產生立即的危險。二、危險篩檢奇美醫療體系復健部針對加護病房病人施予早期活動前,均有訂定相關安全篩檢標準,首先是神經系統評估,病人必須要意識清醒,能夠接受遵從醫囑,方能配合早期活動的執行。之後會做呼吸系統評估,確定病人對於呼吸器的依賴已經降到穩定安全範圍(含PEEP<10、FiO2<0.6、血氧濃度大於90%、呼吸速率<35/分鐘),表示已經脫離嚴重的呼吸衰竭。最後要對心臟血管系統做評估,確認病人的心電圖沒有進一步心肌缺氧、嚴重心律不整的現象,血壓能夠維持在合理範圍,心跳速率不致過速或過緩。合乎以上三個系統篩檢安全標準,就會啟動早期加護病房運動訓練。三、完整訓練復健團隊執行加護病房活動訓練的團隊成員,除了急重症加護專科醫師以外,尚包括復健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與護理師。每個專家都有其重要的專業角色,他們能夠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適當運動強度、有經驗早期發現可能的不良反應、訂定共同的治療目標。此外,團隊成員也必須要更新醫療專業知識,參與國際學術研究會與發表相關論文。四、良好訓練空間與設備進行加護病房中的運動訓練在溫度、濕度、高度與明亮度都有其要求,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有中樞監視系統,了解病人在活動中的心跳、血壓、心電圖、血氧濃度等生命現象,確實掌握病人運動中的安全性。同時也必須要備有標準的急救系統,以因應不時之須。早期的心臟加護病房運動介入 可增加存活率佳里奇美醫院在2019年ISPRM(國際復健醫學會)中曾經提出研究成果,早期的心臟加護病房運動介入,並不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產生,也不會造成住院天數的延長;重大事件當中,包括管路滑脫、需要急救、產生死亡均為0%,這個成果表示,台灣在執行加護病房運動訓練上,與國際醫療先進國家有相似的結果,並且不輸給國際論文所發表出來的成效。學者Morris與Schweickert所發表的醫學報告中,發現加護病房早期的運動訓練可以增加病人行走的機會、促進早期的下床、達成更高的獨立功能、減少呼吸器使用的天數及住院天數、增加存活率。佳里奇美醫院院長暨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總監周偉倪表示,雖然在這幾年研究當中發現,早期的運動介入對於入住加護病房的病人是安全的,藉著減少加護病房肌肉無力症,可以帶來病人運動功能的改善、認知能力的恢復、減少住院的天數、減少呼吸器依賴的天數、降低再急診或再住院率,進而減少死亡率。但是也發現,國內推行此項有效且安全的醫療,雖然早年已經有健保給付的支持,在推廣時仍然有許多的阻礙,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病人或家屬的猶豫、傳統專業醫療的堅持、醫院缺乏團隊合作的文化、相關團隊的未訓練成熟等因素,有賴我們更加努力的宣導,讓安全有效的醫療可以幫助我們的病人。

年後胖一圈!攜手走出鼠年健康運!

年後胖一圈!攜手走出鼠年健康運!#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農曆春節歡聚時刻往往容易多吃少動,國外研究指出,民眾在節日後會平均增加0.4-1.5公斤。國內研究也指出近4成民眾在過年期間體重增加,平均增加1.7公斤,另外過年期間近5成的民眾運動量比平常少。為避免節日後體重直線上升,年後腰圍多一圈,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過年期間趁全家團圓一起攜手運動,讓健康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多吃更要多動 連假五天攜手走起來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國民健康署提供運動生活化的好撇步:初一:賀新年,“走春”祈福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初二:回娘家,左鄰右舍“走動”拜年恭喜。初三:睡到飽,把握還剩的三天假期約三五好友一起走到社區公園賞櫻花。初四:接財神,與家人來趟財神社區繞境活動,聚財又健康。初五:開工大吉,團拜後來“健走”整個公司動起來。掌握以下5原則 減少發胖機率1.清蒸水煮最健康/多採用蒸、煮、少油的烹調方式,減少油炸物。2.天然食材最美味/多吃蔬果和高纖的天然食材,減少醃製品和加工品(香腸、臘肉)等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此外,可改選低脂類的食材,如去皮魚肉、雞肉或豆製品(豆腐)來取代。年節期間的團圓火鍋,建議以蔬菜為湯底,若是外購的佛跳牆、火鍋等年菜,可自行增加蔬菜量。3.無糖飲料最好、零食餅乾少碰/瓜子、開心果、糕點等高油脂、高熱量的點心建議少吃,可選擇無糖飲品,如白開水、茶或低糖點心取代。4.把酒言歡宜適量/過量飲酒易傷身,且增加肝臟負擔,同時酒精熱量也高,喝多易胖,建議適量就好。5. 健走是易入門的運動,無需特殊裝備,著輕便的運動服、運動鞋,運用健走口訣:「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 現在一起邁開雙腿 走向健康!年菜豐盛又美味、餐餐美食佳餚,民眾難免大吃大喝,一個年假下來恐變胖!無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適當的身體活動都非常重要,而每個階段需要與適合的身體活動各不相同,國民健康署針對各個年齡段,設計了身體活動指引,讓大家身體健康動起來!

活的越老要越健康 8招讓老人多運動

活的越老要越健康 8招讓老人多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科技醫療發達、健康意識抬頭,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但很難改變的是,人從60歲開始,每年退化速度大約是36%。而退化的現象包含:身體行動變緩慢、容易跌倒受傷、心臟血管疾病上身、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等往身上來。若自身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延緩老化或病痛上身,對自己、對家人好處多。該怎麼開始?World Gym提到,最重要的是「建立觀念」,自然會朝正確的方式進行。哈佛大學研究說:「運動一小時,延長生命一小時,維持適合自己的運動量,減緩老化速度可以達到50%。」,就算已經是高齡,現在開始運動都不晚,給自己、給家人一起體驗健康又自由的人生旅程。8個建立老人運動觀念的秘訣1.先進行健康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是一個好主意。檢查血壓、膽固醇和心臟健康,還可以測量腰圍。了解自己的身體組成狀況,更容易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有效率又快速看到運動成效。2.戒除酒精有些人因為壯年時經常交際應酬,免不了喝酒助興,但隨著年紀增長,酒精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身體健康,飲酒過量容易讓身體怠惰懶散;而減少飲酒量意味著減少罹患癌症、心臟病或肝硬化…等風險,甚至可以因此而減輕體重,精神變好也更有自信。3.從最簡單的運動開始不知從何開始運動,就從最輕度的運動、活動,啟動身體。例如:在家裡附近散步、修剪家裡的花草、走路去購物、在家多爬2趟樓梯。4.不要給自己時間壓力建議老人運動的時間可以每天至少有30分鐘,而且從最輕度的運動開始,如果30分鐘太長,不妨嘗試短時間、但多次的運動,如一次10分鐘,每日三回的活動也等同於一日30分鐘。5.減少「臥躺」的時間走到人生盡頭,其實最怕的就是躺在病床上、眼睛闔不上,身上可能還插著一堆管子;為了避免臥床帶來的長期照護壓力,「延後自己失能」的發生時間,絕對是首要任務,要不斷提醒自己,有空就多活動、多走動,能站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躺。6.保持社交朋友會影響你的生活型態,不管在哪個年紀都一樣。子女們已經有自己的生活圈,你更需要和自己的朋友建立生活圈。和朋友一起出遊、散步、上健身房,會讓你不知不覺增加活動量,還能心情愉快。7.有疑問就找專家老人常見的阻礙像「我的腿沒力,沒辦法做腿的運動。」、「我的手曾受過傷,不知道該進行哪些運動,才不會舊疾復發。」,現在資訊發達,許多知識和別人的經驗都能在網路上查詢,但與其花時間尋找答案,不如直接將問題和需求交給專家,醫生、復健師、健身教練都是不錯的對象,讓他們了解你而訂定出合適的運動菜單。8.不要忘記營養良好營養對於健康地衰老和生活質量,扮演關鍵角色。舉例來說:病人做化療的時候,藥物副作用會讓人食慾不振,身體沒有攝取足夠的養分,會導致衰老極快,也使身體無力,進而影響活動意願;而當化療結束、副作用減緩,病人開始正常進食,臉上的氣色大幅好轉,情緒變好後,也有意願多活動。 培養老人運動習慣,已經不再是單純鼓勵就會進行,必須從生活習慣切入,同時也要搭配飲食控制才有效,而且不僅有銀髮族,全齡層都要記得這個概念,唯有養成健康習慣,才能有效增肌、延緩老化,達到健康好體態。

久坐釀扁塌臀 3簡易運動在家輕鬆做

久坐釀扁塌臀 3簡易運動在家輕鬆做#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多數人的工作狀態都是久坐的辦公室族群,臀部總是又扁又塌。現在因為健身風氣盛行,許多民眾開始勤跑健身房期待能練出渾圓堅挺的美臀,此外,最流行的臀部運動莫過於「深蹲」,但有太多人抱怨為何無法有效的練出蜜桃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吳琦淵治療師表示,這是因為許多人的臀部沉睡太久了,忘了怎麼收縮,所以力量無法注重在臀部上。又或者是原本脊椎穩定性不夠,執行深蹲動作時動作都不夠正確。南投醫院吳琦淵物理治療師提供三種簡易的臀部訓練運動,只要有毅力,在家也能練出蜜桃臀。臀中肌失能 將造成屁股鬆垮、腰酸背痛吳琦淵物理治療師表示,臀部的肌肉可以分成臀大肌,臀中肌與臀小肌。其中臀大肌與臀中肌除了會帶動髖關節的動作外,也在穩定骨盆的功用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臀大肌收縮時,會帶動髖關節後伸的動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作用更多,坐下與站起的動作需要它的協助,蹲式廁所的姿勢也是需要它的幫忙。一旦臀中肌失能,除了上述動作會有障礙,也會進而影響到脊椎的穩定,造成腰酸背痛。注重外表的人也會發現,屁股鬆垮,沒有臀部的微笑曲線。臀中肌失能 造成骨盆搖晃、膝蓋疼痛吳琦淵治療師表示,臀中肌的收縮動作可以帶動髖關節的外展動作,更大的作用是在下肢站立時,可以穩定骨盆防止傾斜。臨床上常見,下肢骨折後的病人,因長期下肢沒有承重,導致臀中肌失能,走起路來骨盆搖搖晃晃的。近來更多的研究發現,臀中肌的作用不足,也會進而影響到膝關節的穩定,造成膝蓋疼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跑者訓練,會著重在臀中肌的訓練上的原因。3個簡易臀部訓練運動在家做以下提供一些簡易的臀部訓練運動,先喚醒臀部肌肉,練好基本動作,再把訓練提升到深蹲的動作。另外,運用彈力帶,可以更有效率的讓臀中肌收縮,加速蜜桃臀的修練!1.平躺時,膝蓋彎曲,將彈力帶兩端打結(也可使用mini-band),套至兩大腿靠近膝蓋處,將兩腿用力將彈力帶撐開。臀部夾緊抬離床面,維持30秒,重複動作。2.站姿下,彈力帶套在大腿膝蓋上方,維持半蹲姿勢,膝蓋微彎約30度,上半身打直,練習側走動作。3.在軟墊上,臀部跪坐在小腿上,彈力帶套在膝蓋上方,練習上半身打直,感受屁股夾緊動作帶動上半身離開床面到高跪姿勢。(膝蓋疼痛者不適合此運動)

理想手臂粗細公式 檢視蝴蝶袖標準

理想手臂粗細公式 檢視蝴蝶袖標準#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粗手臂靠穿大衣遮住肥肉?其實更顯胖!如何檢視自己的手臂粗細度?可以使用以下這個公式得到標準答案!「女性上臂圍度計算公式:低限身高(cm)×0.145~高限身高(cm)×0.16例如:身高158公分,手臂粗細的標準範圍就是 22.91(公分)~25.28(公分)。如果超過標準範圍,那就趕緊學瘦手臂3動作,燃燒晃動的掰掰袖,打造結實線條,不論無袖背心還是長袖毛衣,都能美美上身。鍛鍊肩關節周圍肌群 可瘦手臂又挺胸其實,手臂好不好看雖然和粗細有一定關係,但更大的關係來自緊緻度,手臂肌肉結實但又不至於過度發達,變成金剛芭比,是人人羨慕的完美手臂線條!鍛鍊肩關節周圍肌群,讓你瘦手臂又挺胸!第1招. 球柱揮擊《組數》15〜20秒/3組《動作》(1) 雙手握拳舉起,掌心向前,手臂與地面平行,小手臂與手臂呈90度。(2) 手臂往前向下擺,球頭朝下,掌心向後。(3) 接著雙手往左右伸直,再依序回到(2)和(1),並且重複動作。第2招. 手臂內收《組數》15〜20秒/3組《動作》(1) 雙手張開與地面平行,掌心向後,大拇指朝下。(2) 再將手往身體方向收進來,過程中收微轉動手臂,讓掌心微微向上,最後讓手臂靠攏身體,重複動作。Tip:動作在瑜珈墊上或坐在椅子上做都可以,但過程中要記得,保持脊柱伸直,不彎腰駝背。第3招.反向伏地挺身《組數》15〜20秒/3組《動作》(1) 在瑜珈墊上,呈現坐姿,雙腳屈膝,腳底板踩好地面,雙手向後撐地,手指朝身體方向。(2) 身體後仰,利用手臂的力量Hold住全身,停頓一下後,再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動作。Tip:過程中脖子稍微內收,不後仰,避免頸部受傷。 以上3招的訓練目的,是活動及鍛鍊肩關節周圍肌群;在日常的動作中,比較少會運動到上臂,如果不特別針對這部位做訓練,肌肉量不夠加上脂肪堆積,就很容易出現蝴蝶袖!當然,任何減重瘦身目標,一定都要搭配飲食控制,效果才會好!下定決心、立定目標,一起愛運動,讓生活更健康。

3招全身伸展動作 讓你和腰痛分手

3招全身伸展動作 讓你和腰痛分手#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造成腰痛的原因,除了久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重複動作引發的滑鼠手…等,都會影響到脊椎,初期現象包括:駝背、圓肩、高低肩、歪頸…等不良姿勢,連帶長時間,腰部也跟著受罪!因此舒緩腰痛,不只針對腰做伸展,全身整體的舒展也是一大重點。運動教練傳授3招伸展動作,有助緩解腰痛。 第1招 胸椎伸展步驟:(1) 側躺在瑜珈墊上,左腳屈膝,可先墊一個枕頭或是滾筒在膝蓋下方,右手抓住左膝穩定身體。(2) 左手向外水平伸展,身體與視線同時向左邊延伸,停頓約10秒後,再回到起始位置,換邊動作,每邊可做3次,過程中注意呼吸節奏。另外,運動教練提醒,延伸身體時只轉動上背,屁股不會跟著移動。 第2招 腰部伸展步驟:(1) 採坐姿,雙腳平放於地面,雙手掌心向外,左手高舉過頭,右手握住左手手腕,輕輕向上拉,停頓約15到20秒,再慢慢回放。(2) 運動過程中配合深呼吸,換邊動作,一邊可以做3到5次。此外,屁股要坐穩,或是選擇有靠背的椅子,避免太多搖晃。 第3招 髂腰肌伸展步驟:(1) 首先在瑜珈墊上,左膝跪地、右腳屈膝,大腿和小腿呈90度,雙手輕扶右膝,保持身體穩定。(2) 吐氣時,將身體重心前移,直到左腳大腿前側有緊繃的感覺,停留約15到20秒。(3) 運動過程中保持呼吸節奏,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換邊動作,每邊可做3到5次。切記,背部保持挺直、核心用力,讓骨盆維持在正確位置,才有效果。 運動教練表示,雖然伸展操有助於緩解不適,不過要從根本解決腰痛,建議要從原因開始了解,再對症下藥!並且從改變日常習慣著手,例如:上班族大多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建議多起身走走、舒展筋骨;或是家庭主婦經常彎腰做家事,很容易造成腰痛,因此務必要減少重複性彎腰的動作,並且增加肌力、保持良好姿勢,才是正確方案!但如果腰痛一直沒有得到緩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才近50歲工程師許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隨著疼痛的狀況越來越明顯,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掛了骨科就醫,醫師診視結果表示許先生並沒有關節炎,是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疼痛的「肌少症」。長時間久坐、缺少運動和營養不均 是罹患年輕化肌少症的成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吳俊毅醫師表示,一般而言,40歲後肌肉質量逐年下降1-2%,60至70歲肌肉量流失開始加速,是一種老化過程,「肌少症」(sarcopenia)過去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出現的症狀,在台灣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近來門診病患不乏出現40-50歲中壯年就醫主訴蹲下後起身會有膝蓋疼痛的現象,詢問醫師是否有退化關節炎狀況。然而經過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不難發現這類病人都有長時間坐辦公室工作、缺少運動、愛吃高熱量美食等不良習慣,導致出現肥胖、肌力不足、肌肉量過低的「肌少症」症狀。雖然膝蓋尚未有關節炎發生,卻因為肌肉太虛弱而出現疼痛現象。年輕化肌少症 增加肥胖與各類疾病的風險年輕化肌少症病人外觀跟一般人沒差別,但心肺功能差、活動力下降、容易疲勞,加上基礎代謝持續變低,相同食量卻一直變胖。肥胖再進一步惡化,這群病人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台灣成人肥胖率已經突破4成,全民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4成,使得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人口不斷上升,對於國家長照系統及公衛來說,無疑是一大負擔。正確運動 找回健康與體力吳俊毅醫師提醒,肥胖和肌少症問題需要一併改善,建議從營養攝取及運動二方面著手。營養攝取方面,以原型食物為主,戒除含糖的飲料和點心,多食用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指的是瘦肉、魚肉、蛋、黃豆製品。正確運動方面,建議每週150-30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再加上至少2次肌力重量訓練。從年輕做好減脂與養肌,不僅讓自己更健康有活力,還能有效抗老,絕對是值得民眾投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