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樂閱讀/讓孩子運動已成為現代父母的義務

樂閱讀/讓孩子運動已成為現代父母的義務#運動

理由1)運動能力低落/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體力‧運動能力調查」結果,學童的體力與運動能力,從西元1985年左右至今,持續呈現下滑趨勢。此調查也顯示,男女學童的身高平均都長高了兩公分,身高長高了,體力與運動能力卻都下降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不只是「電玩等室內遊戲愈來愈多」,還包括「家長不帶小孩出去玩」。由此可見,家長對於「孩子運動能力低落」的結果也要負很大的責任。理由2)肥胖兒童增加/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年齡別肥胖傾向兒童(注)出現率變遷調查(1977~2006年度)」結果,比較1977年與 2006年的數據,發現小學入學的6歲學童「肥胖傾向兒童出現率」,從2.62%增加2倍,達4.76%;國中入學的12歲學童「肥胖傾向兒童出現率」,也從6.64%增加至10.26%,高出1.5倍。現代社會豐衣足食,再加上運動不足等種種原因,不難想像會有這個結果。讓孩子適度運動已成為現代父母的義務,不僅能預防疾病,也能避免因肥胖導致自卑等心理問題。注)根據性別、年齡別、與身高別計算出的標準體重來計算出肥胖度,體重超過基準20%以上的兒童,即稱為肥胖傾向兒童。(本文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摘自/跟運動教練教出專注不放棄的孩子/臉譜出版)

浩角翔起任大使 陪你「跳」過開學壓力期

浩角翔起任大使 陪你「跳」過開學壓力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賴床、易怒、想哭」是孩子面對新環境、新學期時容易出現的壓力反應。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建議,孩子面對新環境時,常出現精神不佳、疲倦想睡等情形,這些都是正常反應,通常在1~2週內就能恢復,這段期間父母可以陪伴帶其多運動,能讓他們情緒穩定。培養孩子正向情緒,父母陪伴及運動是關鍵。吳佑佑醫師說,在新學期開始,總會出現所謂的「開學症候群」,因為孩子突然要改變安逸的生活形態,造成適應性環境困難的問題,他們會出現精神不佳、常打哈欠、疲倦想睡等情形,嚴重者會出現整日不想動,脾氣暴躁易怒,容易生病等壓力反應。其實這時候父母不用過於擔心,就像大人的「星期一症候群」一樣,是能改善的。要緩解孩子面對新環境的壓力,家長可陪伴孩子養成運動習慣,到新環境後一樣進行運動課程或和朋友運動,就能平撫不安定的心情。而跳繩可說是一種入門運動,能增加孩子繼續運動的動機,也能增進親子間互動,讓雙方都有好心情。但她也提醒,若孩子出現上述的壓力症狀時間持續超過一個月就需要注意,需要帶他們尋求專業評估,避免變成身心疾病。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去年與可口可樂基金會合作推廣跳繩運動,短短幾個月,參與同學們就累積了一億六千三百多萬下。跳繩運動能為孩子帶來及正面的影響,不管是身體、心理及學習專注力,所以今年再度與可口可樂基金會合作推廣跳繩運動,期望能影響更多親子一同參與。浩角翔起  PK親子雙人跳浩角翔起分享自從去年開始參與代言跑跳活動後,就會抓時間去跳繩,因為孩子還小,就邀請老婆一起跳,讓夫妻感情更好!而當了兒童節目主持人後,也發現很多有才藝的孩子,表演都令人印象深刻,共同原因就是喜歡運動,除了讓身體變得更健康外,情緒也可以獲得紓解。記者會現場也找來迷你版浩角翔起,讓浩子、阿翔體驗與孩子一起跳繩的默契,PK挑戰「同向親子跳」及高難度團體跳大繩。浩角翔起也呼籲小朋友邀請爸爸媽媽12月7日到中正紀念堂,來挑戰千對親子雙人跳的記錄!跑跳好心情官方網站: http://www2.jtf.org.tw/psyche/happy_jumping/index.php

老人多運動!要動也要動得正確

老人多運動!要動也要動得正確#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提倡老人也要愛運動,臺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專業團隊,透過高齡者8項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及設計印製「銀髮族.愛運動手冊」,期望藉由手冊宣導,讓高齡者有正確的運動認知,了解個人的健康狀況與體能差異,在「安全」與「正確」的原則下,強化自我的健康體能活動。九成老人說有運動 實質上有動但沒真正動到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陳少卿主任表示,依國民健康署老人生活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老人沒有從事運動,另外,調查大同區長青健康活力站學員的運動習慣,9成以上學員認為自己已有運動的習慣跟能力,但實際評估後,有76.2%學員選擇的運動強度偏低,且未能達到維持健康體適能或者減緩因老化所造成的肌力、心肺耐力等退化程度的建議運動量。而「銀髮族.愛運動手冊」集結目前高齡者運動科學實證的相關資訊與建議,並融入社區鄰里環境與運動設施,內容包括,「高齡者運動知識」如運動的好處、正確認知、安全、基本型態及運動原則。「實用資訊」如運動裝備、推薦運動種類、社區運動去處、運動處方建議及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等。透過淺顯易懂的說明與豐富的插圖,幫助高齡者調整運動型態。如有需要的民眾,可到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下載。

新竹市民一起 APP運動趣

新竹市民一起 APP運動趣#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1年調查顯示:全國18歲以上人口運動盛行率為73.76%,為強化新竹市市民持續運動習慣,衛生局結合體育會於8月31日上午假十八尖山辦理一年一度的「全國登山日活動」,凡當日由博愛街口健行至自由車場,完成三個體能區闖關,即可參加摸彩活動及兌領1包精裝米,數量有限送完為止。現場還備有桂花甘梅湯,提供參加者飲用,歡迎民眾一同參與。為增進運動之趣味性及持久性,衛生局當日將啟動「一起運動趣」APP活動,當日凡參加競賽者,上午8~10時在十八尖山博愛街口(獅子亭1)報名,掃描起點QR CODE,比賽計時從打卡的時刻開始,至七處貼有活動QR CODE的地點打卡後,即完成比賽,耗時最少的前5位,將可獲得精美體重計各1台。詳情請洽當日活動起點處之工作人員,歡迎市民闔家揪團「一起運動趣」。

糖尿病患者易失明!該怎麼簡單控糖保健康?

糖尿病患者易失明!該怎麼簡單控糖保健康?#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因國人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各種因素的改變,導致我國的糖尿病患者一年比一年還要來得多,患者年齡層也越來越降低,而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恐怕會出現身體的各種嚴重併發症,包括,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指出,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失明的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出二十五倍以上!糖尿病患者 怎麼聰明吃才能保健康?因此,糖尿病患控制血糖,就成了病患每天必須注意且落實的必要行動!對此,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糖尿病衛教室提出聰明吃十大撇步,及健康動生活秘訣,要糖尿病患,能夠從生活中健康且簡單的達到控糖的目的。聰明吃十大撇步(1)多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 (2)細嚼慢嚥(3)正常三餐(4)低脂少油炸(5)天天五蔬果 (6)均衡飲食(7)睡前三小時不進食 (8)每餐不過量(8分飽)(9)多吃天然未加工食物 (10)不吃零食、宵夜、甜點。另外,雖許多糖尿病患者,都了解到適量運動的重要性,但是,許多人礙於工作的原因,所以很難找到時間運動,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糖尿病衛教室也提出生活健康動秘訣。沒時間運動?利用時間就能好好動一動包括,上下班途中,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爭取步行往返搭乘站時間。上班時間,上午10:30、下午3:30各做15分鐘健康操。步行去買午、晚餐,或步行去買餐;或利用午休時間步行去購買水果或日用品。上下樓層多爬樓梯、幫忙做家事、蹓狗、邊看電視邊騎固定式腳踏車或跑跑步機。步行前往超市、傳統市場、花市、到前一站或下一站倒垃圾。假日與家人去爬山或從事戶外休閒活動。減少靜態活動(看電視、上電腦及玩電玩)的時間。

背痛超過三個月運動時較不痛 恐是僵直性脊椎炎!

背痛超過三個月運動時較不痛 恐是僵直性脊椎炎!#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123 木頭人!如果不是在玩遊戲時成了「木頭人」,那就要小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了!愈來愈多年輕人一早起來就當低頭族,盯著手機螢幕猛瞧,加重頸椎負擔,容易下背疼痛,誤以為是運動傷害而找人推拿或是按摩,卻忽視了僵直性脊椎炎的危險性。背痛超過三個月 要當心!阮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孫俊明醫師指出,如果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運動比較不痛,休息不動卻疼痛加重,最好到醫院檢查,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他解釋,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二十歲到三十歲青年,男性罹病機率比女性高三倍,病因至今不明。主要症狀是下背痛、臀部中央或下方的骨盆疼痛,早起時感到僵硬、清晨和半夜特別痛,而且一痛往往超過三十分鐘,必須經過適當運動才能減輕痛楚。而僵直性脊椎炎的典型症狀,例如晨僵感、下背痛等,常常會被解讀為運動傷害、跌打損傷,導致病人延誤就醫時機,病情嚴重者的脊椎縫隙甚至會出現沾黏現象,導致全身僵硬不能動猶如「木頭人」,更增加了脊椎骨折風險。 有些患者往往在關節已受到不可逆的傷害,如脊椎無法彎曲伸展,成為竹竿人或嚴重駝背,才被確診。低頭族又罹有脊椎炎 恐更嚴重  孫俊明特別說,尤其時下年輕人,喜歡使用智慧型手機,長時間當「低頭族」,若又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加上姿勢不良、彎腰駝背,不知不覺中可能導致病情加重,讓關節脊椎骨提早變形沾黏,到時想抬頭挺胸也抬不起來。若是從事需要彎腰駝背的工作,也會使關節脊椎骨提早變形。 因此,孫俊明提醒民眾,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不想失能,第一步就是找對醫生積極治療,第二步則是要多做運動。許多腰痠背痛問題休息過後就會舒緩,但僵直性脊椎炎剛好相反,怕痛不敢動,只會越來越痛。運動可以幫助病患減輕疼痛,增加脊椎活動空間,避免關節沾黏、僵直惡化,建議是可做將脊椎以及背部往後伸展的動作。在治療上,目前最新的抗腫瘤壞死因子,可抑制與發炎有關的細胞激素釋放,減少關節組織發炎和疼痛。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中,只有10~15%會嚴重到行動不便,六到七成病人都可以有效控制,千萬別放棄治療。 

破除懷孕迷思 可信度見仁見智

破除懷孕迷思 可信度見仁見智#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什麼!懷孕期間可以喝酒、喝咖啡、染髮跟做自己喜歡的運動?一本備受爭議的新書指出,禁止上述行為其實只是一種母性迷思?自己的一套!懷孕可飲酒、喝咖啡這本書的作者艾蜜莉‧歐斯特(Emily Oster)反駁一些懷孕期間該注意的「古老撇步」,提倡孕期中應該實施更輕鬆的生活方式、無須太過壓抑,如可以喝酒、喝咖啡和染髮等,當然這些觀點引起廣大爭議;在書中,她認為一天一杯酒,是適宜且健康的,當然酌量的咖啡也不會影響胎兒,且孕期中增重速度過慢是比過快來得令人擔憂,總總陳述都顛覆傳統的想像。艾蜜莉是一名經濟學家,對於懷孕有她自己的觀點,並引用各式資料來佐證,重新寫了一套「懷孕準則」,她認為目前有關懷孕的食物限制已經過時,如酒精並不會影響胎兒智力的發育和行為;並說明她提供的「新標準」要不要相信取決於個人,並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歐斯特女士在三年前懷孕,當時她被醫師建議要戒掉咖啡,一連串強迫式的要求(準則),讓她不開心也非常受挫。強迫式的要求 其實是母性迷思?於是她查閱許多有關食用咖啡的資料,發現根本都是錯誤的,於是她拒絕聽從,持續適量飲用咖啡,而另一項是關於飲酒的限制,她看過文獻後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認為孕期前3個月、一週1-2杯酒是適當的;最後還發現染髮和運動也是可行的,但僅有一項必須避免就是園藝活動,因為會增加接觸泥土中寄生蟲的風險,而孕婦若感染寄生蟲,會傳染給胎兒而影響健康,所以必須注意。但她的相關論點其實不受青睞及信服,衛生署發言人表示,孕期飲酒可能導致胎兒酒精症候群(foetal alcohol syndrome)或影響胎兒出生時的體重,他們的建議還是希望孕婦能避免酒精,至於其他說法可能還是要依造個人情形和專業醫師討論後,才能得知。

神奇?尿失禁20年 1週可治癒?

神奇?尿失禁20年 1週可治癒?#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啊!輕輕一動褲子就濕了!這可不是女性生理期,忍耐幾天就能結束的,女性長期尿失禁的困擾比生理期還討厭,更令人感到尷尬,漏尿問題伴隨而來的臭味更是讓生、心理備受煎熬,醫生表示婦女尿失禁的治療已達國際水準,病患不要再害怕就醫而讓自己吃苦了。怕開刀 尿失禁大抵有三種 藥物也能治療 臨床上,一名60歲的張姓女子長期有頻尿、尿失禁、夜尿等症狀,因害怕開刀忍了20年,因日前看到可經由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的新聞,才提起勇氣前往豐原醫院婦產科求診,透過張崑敏醫師的詳細問診和解尿日記瞭解病因後,透過藥物和簡單運動,不到一週的時間已逐漸痊癒。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造成尿失禁的種類有許多種,並不是每類型都必須開刀,常見的「膀胱過動症」及「混合型尿失禁」使用藥物治療和保守療法就能明顯改善;僅有「壓力型尿失禁」才需經由手術治療,叮嚀民眾不要因為擔心要手術或認為這是老化現象而拒絕就醫,其實只要透過專業泌尿科醫師檢查和治療,就能輕鬆解決困擾。冤枉路 疾病困擾求助醫師是上策張女士表示,尿失禁已困擾20年,當初是害怕要開刀才會不敢就醫,不但影響正常的社交活動、連生活、睡眠品質也不佳,前往醫院求診後,醫師確診為「膀胱過動症」,只需透過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膀胱訓練和簡單的骨盆運動,就讓20年的老毛病不到一週時間快痊癒,她後悔為何不及早就醫。「膀胱過動症」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症狀是急尿感、合併急迫性尿失禁、頻尿和夜尿等情形;醫師表示,目前治療尿失禁的技術已和歐美並駕齊驅,大多利用微創手術就能完成治療,不僅傷口小、術後不適也少、復原時間快,可大大減輕民眾的困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