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預防失智症 多運動

預防失智症 多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配合國際失智症日,署立基隆醫院舉辦「記憶九九團圓久久」健走活動。呼籲記憶對人的生活有很重要的功能,要生活有品質即要預防失智症。署立基隆醫院王文彥院長說,預防失智症除了飲食控制之外,最好的措施就是運動,要活就要動。家中若有老人家出現近期記憶衰退,且有明顯的記憶力衰退症狀,即可至醫院進行失智症篩檢。藉由藥物、飲食及運動控制失智症。基隆醫院舉辦健走活動,邀請社區好朋友一同走出戶外享受陽光,藉此宣導要活就要動、運動預防失智的觀念。民眾攜老扶幼一同自基隆醫院出發,繞行既定的田寮河路線進行健走,基隆醫院也在田寮河畔設置闖關關卡,民眾沿途完成7個健康問題諮詢關卡即可參加抽獎活動。除了鼓勵全家扶老攜幼一起走出戶外,注重健康及體能外,並藉由健康及有趣的闖關活動來宣導加強推廣菸害、個人衛生、用藥安全及減碳等相關議題,期讓大家一起更健康。今年的活動藉由復健科及營養室規劃的肢體運動講座及中秋節飲食指導,也希望大家能過一個記憶九九、平安圓滿的中秋佳節。

每天走路30分鐘 落實健康運動生活化

每天走路30分鐘 落實健康運動生活化#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沒有時間運動,也無法隨便運動,要運動,既要找場地,又要揪同伴,還要協調家人時間,才能決定運動長度,種種因素考量完,最後的決定就是,放假時運動吧!等到假期到了,又想先睡飽了再說,運動的意志力,就這樣一層層變得稀薄,唯一可行可持續的運動方法,就是讓「走路」運動生活化,即日常行事,做一些設定安排,就可以享受「走路」運動。基隆市暖暖區衛生所提供民眾「落實健康走路運動」的方法如下:找一個步行來回30分鐘可抵達的早餐店,步行30分鐘,暖和筋骨,甦醒大腦,然後再開始吃早餐,用餐後再乘(騎)車去上班。提早二個捷運站或公車站下車,一個站步行約15分鐘,每日有來回各30分鐘的步行量,至少就有一個小時的規律運動,一個月下來,能得到塑形下半身的效果,也能緩和血壓參加每週固定的運動社團,能發起自組社團也不錯,一群人一起運動,有團隊的的熱情與動力,在激發牽引你,更容易因堅定的參與,達到5至10年的運動記錄,如基隆市暖暖區的暖曦健走隊,每週一、三、五上午7點30分從暖暖福興宮出發,走到西勢水庫後欣賞美麗的風景吸收天然的芬多精後再折返回福興宮。當然,所有期待的健康效果,隨著不斷地堅持,健康也就隨之而來。

拿出毅力來 打擊體內脂肪肥肉

拿出毅力來 打擊體內脂肪肥肉#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男要帥,女要美,如要顧及身材的苗條維持健美的體態,除要多多運動之外,還要節制口腹之慾,才能順利達陣!為響應國健局提倡的「臺灣101 躍動健康」健康體重管理計畫,童綜合醫院舉辦「揪團健康減重活動」,由院長室的許弘毅副院長與童瑞文副院長帶頭相邀院內同仁與民眾揪團一起減重,希望能讓大家都能健康美麗。童綜合醫院許弘毅副院長表示,減重方式除了控制三餐,不吃油炸食物、澱粉類、不喝珍奶等,避免高熱量食物嚴格的控制口慾,每日再搭配運動方式,大量消耗熱量,燃燒脂肪才能達到瘦身效果。 而29歲,身高153公分體重59公斤的楊小姐,從小身材就屬圓胖,但長輩常說胖就是福氣,因此並不自覺胖有什麼不好。但出社會之後,卻被同事譏為「年紀輕輕的穿著像歐巴桑」,更被前男友嫌棄因為太胖而不敢帶出門,所以開始下定決心進行減重計畫。楊小姐說,從去年的10月開始減重,經過八個月的努力,減下了13公斤,現在46公斤,成為一位身材勻稱的正妹,充滿著自信,走到哪都被稱讚,終擺脫被譏笑的陰影。 楊小姐表示,為了瘦身,幾乎不碰澱粉類與不喝飲料,早餐喝無糖豆漿,午餐以生菜沙拉為主,晚上過6點不食,每天使用跑步機消耗300卡路里,瘦下來後身體變得更健康。往年健檢報告都是體重過重,今年終於擺脫這個名詞了。瘦身後,還交到新男友,桃花更旺且容易被搭訕,同事的評價也大大的改觀,現在不再給人感覺是歐巴桑,而是超級正妹。 

好懶惰!台灣學生僅兩成二規律運動

好懶惰!台灣學生僅兩成二規律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的學生愈來愈懶惰了!根據教育部統計:學生規律運動的比例只有22%;1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天運動的時間只有19分鐘;顯示台灣學生沒有規律生活的習慣。有鑒於此,教育部推動健康體能333;不過新竹市府教育處表示,期望突破教育部健康體能333,首創達成每週運動4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的計畫目標。根據教育部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新竹市10-18歲學童體適能四項檢測,由98學年度的41.82%居全國各縣市6名,99學年度42.87%居各縣市第5名,100學年度更成長至44.91%,躍居各縣市第1名。教育處表示,新竹市試辦課後運動班計畫,希望藉由放學後的1小時運動時間,增加學生運動頻率及次數,進而養成喜好運動及終身運動的好習慣。

學生壓力大 多運動可紓壓

學生壓力大 多運動可紓壓#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藝人小鬼也愛運動!董氏基金會和維他露基金會共同舉辦「樂動少年養成計劃」,並邀請黃鴻升(小鬼)代言此活動;活動9月13日開跑,於全台12所高中職推廣運動紓壓,目的為了讓青少年能夠養成運動習慣,紓解平時壓力,不讓憂鬱變成病。董氏基金會於1999年、2002年、2010年及2011年針對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壓力源前三名為「課業、考試成績不佳」、「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人際關係」,經過10年時間,課業仍是現在青少年主要的壓力來源。另多項研究指出,定期運動對緩解憂鬱情緒及紓解壓力有效。吳佑佑醫師表示,青少年面臨課業壓力,時常會出現胸悶、頭痛、沒有耐心、脾氣差容易與父母和師長們起衝突,若不解決時常會出現惡性循環。因此她提醒青少年們可以多運動,除了有紓解壓力的好處外,更可以分泌腦內啡、正腎上腺素等激素,提高注意力、記憶力。吳佑佑解釋,配帶計步器更能激發運動動機,就像小時候都會玩的電子寵物,帶在身上與他互動,就會長大。而「樂動少年養成計劃」高三加強班的計步器累積步數競賽,讓青少年配戴計步器計算累積步數,將更增加學生們想運動的動機。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自2010年起在全國高中職推廣樂動少年養成計劃,至今已三階段,很多的青少年因此建立了運動紓壓習慣,而第四階段全新企劃,特別針對高三同學,設計樂動高三加強班推廣活動。姚思遠強調,家長除了注意念書狀況外,更需要注意孩子們的心理壓力,並教導他們如何紓解,鼓勵他們多運動 。

規律運動聰明吃 遠離慢性病根源

規律運動聰明吃 遠離慢性病根源#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在人普遍運動量不足,「代謝症候群」成為21世紀慢性病最重要的疾病根源,與糖尿病、腦中風等都有關,其中肥胖是主要的徵兆。造成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原因與現代人生活、飲食型態的改變有很大的關連,這些變化,導致肥胖者日漸增多;腰圍過大的腹部肥胖,代表著內臟脂肪堆積過多,進而造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聚集。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20歲以上成人,下面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1項的稱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若符合3項(含)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分別是:腰圍粗: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高血壓: 收縮血壓 ≧ 130 mmHg舒張血壓 ≧ 85 mmHg、高血糖: 空腹血糖 ≧100 mg/dl、高血脂: ≧150 mg/dl、高密度膽固醇: 男性 <40 mg/dl ;女性 <50 mg/dl。若未滿三項也需注意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 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提醒民眾,預防代謝症候群4大原則包括:健康飲食聰明吃、不偏食,飲食6大類(五穀根莖類3~6碗、蔬菜3碟、蛋豆魚肉4份、水果2個、奶類1~2杯、油脂2至3匙)要均衡攝取;維持健康體位、保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拒絕菸、酒的誘惑。有了健康飲食知識加上規律的運動還要積極實踐健康生活化,才能讓家人吃出健康動出活力,遠離新陳代謝症候群。

父母別太宅!陪孩子動一動能增進感情

父母別太宅!陪孩子動一動能增進感情#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做父母的你,常常抱怨孩子老是待在電腦前,「宅」在家裡不出門嗎?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宅在家,那自己也該以身作則,增加自己的活動量才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活動量和父母的活動量有顯著的關聯性,若想要增加孩子的活動量,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如此一來還能增進親子情感。這項研究被發表在七月號的《身體活動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中。董氏基金會指出,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猶太健康醫院醫學助理教授Kristen Holm主持,此研究方案囊括了八十三個家庭,目的是協助年齡介於七到十四歲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控制體重。這項方案鼓勵父母和孩子透過每天走路超過兩千步來增加運動量,整個過程皆以計步器追蹤。結果發現,當某些日子母親們走路達到或超過兩千步時,孩子們平均走路超過兩千一百一十七步;當母親沒有達到目標時,孩子則僅多走一千一百七十五步。而在方案開始後,先前活動量較低的孩子反而走得比先前活動量較高的孩子來得多。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父親和孩子之間,這項研究證實了當父母的活動量增加,孩子的活動力也變強,且這樣的影響在週末更是明顯。    而國內的學者也認為,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動,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情感!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長董旭英建議,父母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孩子多運動,不如就陪他一起,運動不管對我們的身體或心理都會有幫助。不管是慢跑或游泳,親子共同設定一個目標讓兩人一起達成,甚至鼓勵孩子去超越自己,那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其實就是增進親子間情感的好方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則指出,諸多研究證實運動會幫助產生好心情。而董氏基金會在2011年進行的「台灣五大都市國、高中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得知,當受訪學生的父母常運動者,受訪學生有運動習慣的比例高於沒有運動習慣者,這也呼應了上述的研究。此外,發現有17.3%的國高中生會因情緒不佳而運動,運動後有84.2%覺得心情會變好,也証實運動會產生腦內啡,幫助人們產生愉悅感。

運動後疼痛別輕忽 當心是肩峰夾擠症

運動後疼痛別輕忽 當心是肩峰夾擠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老張與朋友去體育館打羽球健身,幾次回來右肩略有痠痛,認為是運動後的疲勞而不以為意,但漸漸的疼痛感越來越厲害,甚至右肩已經無法舉高,以為自己五十肩發作了趕緊就醫,經復健科醫師診斷才曉得,原來罹患的是「肩峰夾擠症候群」,安排接受醫院物理治療後逐漸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醫師林政宜說,肩峰夾擠症候群是指經過肩峰下方通道的肌腱及滑囊組織,因通道空間變小,摩擦到肩峰頂部,進而造成發炎與疼痛。初期症狀包括手臂接近肩關節處的痠痛感,尤其在手臂舉高時更明顯,手臂向後置放時會有緊繃及痠痛感等,痛點一般在手臂前側,有時甚至會傳到手肘或手腕,後期症狀就會比較像五十肩,在許多肩關節活動面向都會有緊繃感,更嚴重也有可能真正變成肩關節囊炎,也就是五十肩。治療方面,初期目標主要以減緩疼痛為主,可利用冰敷、電療、深層熱療等減低發炎及促進受傷組織癒合,局部注射消炎藥物也是很好的選擇,等疼痛及發炎降低後,在醫師或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進階的關節活動角度訓練及肌肉力量訓練,恢復正確的肌肉動作模式,避免將來夾擠狀況發生,方能防範於未然,繼續享受運動樂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