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林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因為對自我要求高,每天一開始工作起來就會全力投入,一個上午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常常省了下來,中午小憩片刻,下午繼續埋首工作堆中,一整天下來,不僅喝水的量少,小便尿量也少,顏色都偏深黃,偶爾伴隨些微灼熱刺痛的感覺;但是一到放假日,沒有工作壓力,生活步調放慢,解尿不適的感覺也會隨之緩解,因此也就不以為意。
55歲的林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因為對自我要求高,每天一開始工作起來就會全力投入,一個上午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常常省了下來,中午小憩片刻,下午繼續埋首工作堆中,一整天下來,不僅喝水的量少,小便尿量也少,顏色都偏深黃,偶爾伴隨些微灼熱刺痛的感覺;但是一到放假日,沒有工作壓力,生活步調放慢,解尿不適的感覺也會隨之緩解,因此也就不以為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夜間多尿,可能跟腦部功能退化,影響其記憶力和心情焦慮有關?一名55歲男性高階主管,在事業巔峰之際卻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和判斷力開始變差,白天無法集中精神好好開會,一開始以為只是年紀漸長加上睡不好,於是積極運動想提升體力和專注力,卻事倍功半,甚至煩惱是否該提早退休。直到枕邊人抱怨他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打擾其睡眠,才注意到是因強烈尿意中斷睡眠多次,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即便睡前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才決定前往泌尿專科就醫,確診為夜尿症。中年後夜尿超過2次不僅難入眠,更可能生病!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表示,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全台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即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所困擾,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晚上起床尿尿2次以上即為夜尿,其中夜間尿量超過全天尿量1/3以上,即為夜間多尿患症」。因不得不中斷睡眠起床如廁,使夜尿問題成為睡眠不足和失眠的主要原因,進而延伸造成更嚴重的慢性疾病、心理健康與精神狀態問題,可謂小病易釀大禍。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不同於其他常見的下泌尿道疾病為泌尿器官出狀況,夜間多尿患者多為荷爾蒙問題,因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睡覺時尿量無法減少、尿液沒有濃縮,是一種「腦部功能出現問題」的表現,不可不重視。沒辦法控制想尿尿,恐是腦部腺體退化夜間多尿的成因包括: 腦部荷爾蒙分泌不足 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變差 慢性疾病問題 睡眠或情緒問題王弘仁表示,其中最大宗的原因來自於荷爾蒙分泌不足。通常在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減少、尿液濃縮,隨著年紀增加,腦下垂體能力會逐漸退化,一旦使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夜間尿量太多,不得不頻繁起來如廁,導致無法一夜好眠,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夜尿症是最常見的睡眠中斷原因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且不僅是影響自己也影響到他人。在生理上,提高罹患心血關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而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台灣是三高盛行率高的國家,也使得夜尿的問題更趨嚴重。男性年過50,每4人就有1人患夜尿困擾廖俊厚說明,夜間多尿與身體機能有關,「年齡」是首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盛行率達就高達4成3,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且每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來到超過60歲後,更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王弘仁強調,夜尿絕非正常現象,但屬於可控制的疾病,只要仔細判別為液體攝取量問題、疾病因素或荷爾蒙問題,進而調節荷爾蒙治療,或選擇口服的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就可減少高達5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2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在精神狀態也會有顯著的改善。許多中年男性忙碌於工作、家庭,容易忽略身體的異常狀況,或是對尿事難以啟齒。王弘仁提醒,因夜尿症患者常合併其他慢性病,如攝護腺肥大、腎臟病等,兩者須同時治療,因此若自我評估有多尿、夜尿症狀,及早求助專業泌尿科醫師協助是最重要且關鍵的第一步,才能有助於對症下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0多歲的王先生常感頻尿、尿急,但實際解尿尿量卻不多,且總是滴滴答答尿不乾淨,一直覺得膀胱有餘尿。晚上睡覺時,常為了解尿醒來3、4次,造成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佳,尤其外出遊玩時常常因為內急找廁所,長途旅遊更是一大折磨。後來求診中醫以中藥調理治療半年,狀況才獲明顯改善。中年男性易攝護腺肥大,留意頻尿、尿急症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千芸表示,許多男性在步入中年後,慢慢會開始出現頻尿、尿急、小便涓滴的症狀,是因為男性的攝護腺會隨著年紀漸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肥大,若肥大的部分壓迫到尿道或膀胱時,就可能出現相關的解尿症狀。攝護腺肥大初期症狀: 尿流細小 排尿慢 尿後涓滴 餘尿感增加攝護腺肥大後期症狀: 頻尿 夜尿 急尿 尿失禁 甚至無法排尿 曾千芸指出,攝護腺肥大是現代的病名,其實早在中醫的古書中就有記載,並將其歸屬於「癃閉」的範疇,「癃」是指小便量少、點滴而出;「閉」是指小便閉塞不通。依臨床所見,大致可歸納為腎虛、肝鬱、血瘀及濕熱等原因,又因為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有腎氣虧虛的狀況,因此常見以「補腎」為治療的主軸,但仍會依照患者的體質和需要做不同的調整。 中醫依體質滋腎利尿,飲食多攝取牡蠣、番茄按前述的王先生案例,想要改善攝護腺肥大,曾千芸建議,可採濟生腎氣丸、五苓散以溫陽化氣,澤瀉、車前子加強利尿的效果,不過,實際仍要以患者的情況調整用藥。同時,建議平時除了保持規律生活外,在日常習慣上需特別注意:1. 飲食上多攝取含鋅及含茄紅素的食物,如:南瓜子、牡蠣、番茄等。2. 避免烤、炸、辣及生冷的食物。3. 維持穩定喝水,養成不憋尿的好習慣。曾千芸分享,經半年的規律治療後,王先生症狀已有顯著的改善,不僅不會因夜尿影響睡眠,也敢跟家人出遊,生活上的困擾解決了大半,恢復往日的活力與快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 綜合報導)42歲婦女與丈夫從事性行為時常有不適與疼痛感,平時伴隨有頻尿且偶爾下體會散發出難聞異味,因而與丈夫發生摩擦、導致婚姻不順遂,於西醫婦產科內診時,檢查陰道中竟有一顆兩公分肌瘤從子宮頸跑出來,婦產科醫師建議開刀切除。她害怕開刀轉往中醫診所就診,經過下腹部針上艾灸與電針相互搭配,並服用中藥調理改變子宮環境,平均每星期回診一至兩次,治療期間頻尿以及下體散發異味的症狀漸漸減少,經由中醫針灸酌加中藥調理約2個月後,性交疼痛的狀況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肌瘤症狀攸關生長位置 大小並非手術決策點周宗翰中醫師說子宮肌瘤在女性非常常見,症狀通常與肌瘤所長的位置有關係。長在子宮內層,靠近子宮腔的肌瘤特別容易有出血症狀;長在子宮外側的肌瘤,症狀較少或是根本沒有任何感覺,極少數女性肌瘤會從子宮頸跑出來塞在陰道,甚至跑到陰道外面,這樣的狀況就有可能造成所謂的性交疼痛。據統計,40至50歲女性罹患良性子宮肌瘤比率最高,可達50%至77%之多,在臨床上子宮肌瘤絕不是以它的大小來決定是否需要開刀,而是以症狀決定,手術可以將其當作最後手段,其實還有許多替代性的療法性的療法可有效的減輕患者病症。 子宮環境未改善 手術切除後仍易復發周宗翰醫師表示,良性肌瘤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認為是常吃冰冷的食物造成,但是中醫講求辯證論治,在每一種病症的基礎下都要先區分寒熱,觀察此患者下體常常散發難聞氣味加上喜食烤辣炸等溫燥食物,其肌瘤是屬於子宮濕熱導致的子宮肌瘤。周宗翰醫師說中醫的強項在於改變身體的環境,子宮的環境如果讓肌瘤容易生長,不管開幾次刀都一樣會復發,臨床上復發的時間快則半年,慢則兩年,子宮就像土壤一樣,不要讓肌瘤繼續復發,應該是要改變土壤環境讓肌瘤不適合在這個環境下長大,進一步讓肌瘤慢慢自己萎縮,而不是琢磨專注在拿掉肌瘤上面,中醫針灸與中藥調理,可以改善身體的氣血循環,通調身體的水分代謝,進而使因肌瘤壓迫膀胱導致的頻尿或是其他症狀獲得減輕。 性交疼痛原因多 找對病因中醫改善周宗翰中醫師也表示性行為應該是愉悅的,不應該會疼痛,造成性交疼痛的原因很多,要一一排除與鑑別診斷,包含停經婦女因女性荷爾蒙減少而導致陰道萎縮、前戲過短導致陰道缺少潤滑液、因緊張焦慮所產生的陰道痙攣、陰道黴菌、細菌感染發炎、骨盆腔發炎、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皰疹或菜花等性病也會導致。其實只要找對病因,多數性交疼痛都可藉由中醫方式治療。常有女性的私處較脆弱,在治療期間若是擔心性行為發生時會有疼痛的現象,可將潤滑液塗在陰道內或外陰部,幫助潤滑降低因摩擦所引發的不適,或是採取「女上男下」的姿勢,由女方控制深淺與力道也有助改善疼痛。 私密處有異味 勿自行用清潔劑灌洗周宗翰醫師表示此患者治療前,私密處常有腥臭味的狀況,同樣的也是陰道的環境出了問題,陰道常常反覆的細菌感染,問題出在陰道的酸鹼值與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也有關係,陰道在正常情形下是弱酸性(PH=4.5之下),當女性自行以熱水或以肥皂、清潔液清洗私密處時,雖能因短暫刺激減低搔癢感,由於水或是清潔劑沖洗時反而會改變陰道PH值,反而造成不好的細菌或黴菌更加滋長,讓陰道感染情形更加嚴重。除了中藥調理外,民眾也可以自行使用水稀釋天然檸檬汁,比例檸檬汁與水約為1:4來坐浴改變陰道的環境,原則上以沒有刺激感為主,也可多做骨盆運動,下腹部的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子宮的血液循環,對於肌瘤的治療也有幫助。 周宗翰醫師說,改善子宮與陰道的疾病,中醫最主要還是以改變的環境,還有增強自身的免疫機能,使陰道的防禦功能增加為主,飲食方面也可以喝點低糖或是減糖的優酪乳、天然的蔓越莓預防感染,還有避開一些較涼性的食物如瓜類(西瓜、哈密瓜等)、白菜、白蘿蔔等,涼性食物會阻礙子宮的血液循環,導致氣血循環不暢而產生子宮肌瘤或是子宮內膜異位等病變。如果一旦白帶色變成黃綠色、或是有搔癢等感染症狀,則應連帶避食辛辣烤炸等刺激性食物,並尋求醫師協助。 (文章授權提供 / 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0多歲的小玉日前在電影院觀賞電影時,因頻頻起身上廁所遭後方民眾抱怨,近期頻尿症狀愈來愈嚴重,不但無法看完一場電影,連晚上也沒法好好睡覺,一夜要跑好幾次廁所,讓她不堪其擾!原以為頻尿是膀胱發炎造成的,但去泌尿科檢查後並無發現異狀,後續輾轉到婦產科就診,才發現原來子宮長了一顆5公分、約棒球大小的子宮肌瘤,壓迫到膀胱引起頻尿問題。經過手術治療終於告別頻尿困擾,現在即便整天外出活動也自在無負擔。 肌瘤壓迫直腸排便困難 壓迫泌尿系統引起頻尿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表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婦科腫瘤,雖然多數肌瘤為良性,但仍會因肌瘤大小及生長位置引起身體不適,除了常見的經血過多、子宮不正常出血、經痛及性交疼痛等症狀,許多患者會因肌瘤壓迫到直腸導致排便困難,或壓迫到泌尿系統引起頻尿問題。即便肌瘤只有4~5公分大小,但只要生長的位置靠近上述器官,會引起相關壓迫症狀產生,但臨床上常發現患者誤以為是膀胱發炎或單純排便不順而延誤治療,提醒女性患者只要出現相關症狀,就應該提高警覺。 無創手術以超音波熱能消融肌瘤 不需動刀留疤鍾國騰說明,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式,隨著醫學的進步發展出不必開刀的無創海扶刀治療,相較傳統的開刀手術容易在腹部留下傷口或疤痕,讓許多女性患者卻步;海扶刀治療則是將體外超音波熱能聚焦於子宮肌瘤處,達到消融肌瘤的目的,因過程不必動刀,術後也不會在腹部留下傷口,患者隔天即能恢復正常生活。治療前會搭配核磁共振檢查,能清楚分辨軟組織病灶,幫助海扶刀精準對焦並消融,因此降低了子宮肌瘤的復發率,是治療子宮肌瘤的新選擇,對患者也是一大福音。 鍾國騰提醒,子宮肌瘤雖然是常見的良性腫瘤,但患者若輕忽或延誤治療時,肌瘤愈長愈大就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但影響身心健康,也可能因為身體不適經常請假,影響職場工作表現。因此呼籲女性若有疑似肌瘤症狀時,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找回沒有負擔的快樂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斷斷續續出現血尿,由於不會痛就沒在意。但今年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也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下才就醫。經檢查發現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所幸沒有局部淋巴結侵犯或遠端轉移,蕭先生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根據2018年國健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患者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此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以膀胱鏡檢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唯一臨床表現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醫師指出,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患者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1歲業務員陳小姐,工作之餘熱愛重訓及慢跑。這一年來她常常感到頻尿、伴隨下腹疼痛,起初自行在藥局買藥服用,感覺症狀似有好轉;但是隨著發作越來越頻繁,更苦於腰痠背痛、甚至性趣全失。陳小姐困擾不已,經就醫詳細診查後,發現是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女性追求健美 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者漸增常頻尿、下腹痛,小心可能骨盆底肌肉發炎了!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造成女性下腹痛與頻尿的原因很多,包括膀胱發炎、骨盆腔發炎、便秘、間質性膀胱炎、膀胱過動症和內膜異位症等,其中一半以上伴隨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問題。診斷上除了檢查排除其他下腹痛原因外,藉由內診測試疼痛節點來診斷骨盆肌肉筋膜炎。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常見的症狀為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嚴重時影響生活品質、人際交往、夫妻關係及工作表現。張雲筑指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是因為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造成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的結果。門診觀察,近年來許多女性為了追求健康而投入慢跑、重訓或深蹲等運動,因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造成骨盆底肌肉慢性發炎的情形有漸漸增加。愛翹腳的女性 也要此症找上門愛翹腳的女性注意,小心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找上門!張雲筑提到,若習慣以半蹲姿勢排尿、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曾有過生產撕裂傷等,也可能因骨盆底肌肉筋膜組織受損、發炎而失去應有的彈性,導致功能異常與不適。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治療,首先要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暫停包括凱格爾運動在內等訓練;可用熱敷、泡澡放鬆肌肉,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經醫師安排磁波椅電刺激治療或會陰部雷射治療;一方面降低疼痛神經的過度敏感,一方面促進血管新生、新陳代謝以及肌肉放鬆。張雲筑提醒,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女性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尋找醫師檢查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0歲的蔡小姐事美甲工作數年,透過她的巧手,客人的指甲總能煥然一新、變得粉彩晶亮,她參加全國性指甲彩繪比賽,也屢獲大獎。但蔡小姐半年來總是覺得一直想尿尿,一天上廁所次數高達20至30次,晚上也要起來4、5次。就連幫客人彩繪時,也頻頻向客人說對不起,暫時離開去廁所。雖然想憋尿,但陣陣下腹痙攣疼痛感不停襲來,直到尿液排出才會舒緩些。頻尿的症狀,工作被打斷、晚上失眠,下班也只敢待在家裡,讓蔡小姐好困擾!會陰部疼痛影響性生活甚鉅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陳建升主任表示,經過詳細問診及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於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黏膜有多處出血點與破皮的現象,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蔡小姐接受口服藥物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後,頻尿與下腹悶痛的情形漸漸改善,上班不再為頻尿困擾,下班之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晚上睡眠也改善了。間質性膀胱炎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疾病,好發於30~40歲間女性,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急尿、下腹部漲痛或是會陰部疼痛,尤其在憋尿時,疼痛感特別明顯,排尿後痛感則會減輕。長期下來,這些症狀除了造成身體不適,對於情緒精神,甚至性生活方面影響甚鉅,病患往往會合併焦慮與憂鬱症狀。膀胱黏膜破損 尿液滲入刺激膀胱壁間質性膀胱炎並不像泌尿道感染一樣,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它的成因一般認為,是由於膀胱黏膜層的破損,尿液物質滲入膀胱壁刺激之後,產生症狀,在膀胱鏡檢查時會有獨特的表徵,如多處出血點與黏膜潰瘍破皮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與膀胱過動症的表現也很像,都是以頻尿為主,但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在膀胱漲尿時會有下腹的疼痛感,而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則無。患者少吃柑橘類水果、辛辣刺激食物陳建升醫師指出,間質性膀胱炎治療以恢復膀胱黏膜的完整性為目標,治療採玻尿酸的膀胱灌注或口服藥物為主,此外,也可以灌注肝素或以肉毒桿菌施打、內視鏡膀胱水擴張,或膀胱黏膜潰瘍切除手術對某些患者也有幫助。建議患者避免吃含鉀離子或柑橘類水果、煎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濃茶、酒及碳酸飲料,要有耐心持續接受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才能讓膀胱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