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邁向精準治療時代-健保給付用藥選擇更多了

異位性皮膚炎邁向精準治療時代-健保給付用藥選擇更多了#異位性皮膚炎

仲夏大暑對全台37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猶如酷刑,天氣悶熱汗流不止,導致皮膚慢性發炎、紅斑搔癢、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但越抓越癢、越癢越抓,可能破皮滲液,造成細菌感染,必須長期用藥。 異膚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大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十歲以上異膚患者約有三成八屬於中重度,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卻因病況外顯,如皮膚脫屑、出現紅疹,以致晚上睡不好,情緒焦慮,白天精神欠佳,無法好好聽課,也常受到周圍他人異樣眼光,身心壓力大。 過去二十年傳統治療藥物對中重度異膚患者效果有限,幸而新藥研發推陳出新,繼2019年12月第一個生物製劑杜避炎( Dupilumab)有條件納入健保後,今年4月也通過健保給付第一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銳虎(Upadacitnib),很快的6月健保又給付第二款口服小分子藥物喜繽果(Abrocitinib)用以治療中重度患者,給異膚患者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的治療新選擇。 生物製劑精準鎖定發炎因子,小分子標靶藥有效緩解癢感 「十年前的異膚小朋友很可憐,可用的藥物有限,現在已有不少可改善九成病灶的新藥。新藥的用藥順從度也高,因為效果好。」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說。 他比較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療效指出,這兩種新藥的主要差別在於精準度,生物製劑是蛋白質製劑,分子量大,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體內才能發揮療效,精準鎖定造成皮膚發炎的介質,減少發炎的淋巴球反應;而新型小分子藥物可以口服吸收,作用在過度活化的發炎細胞,阻斷淋巴球的發炎路徑,一樣可以「打對病灶」。 其次,兩者產生療效的速度也有些許差別。詹智傑指出,生物製劑會把發炎路徑的連鎖反應「壓」下來,平均約2~4週可看到膚況變好;而每天服用一次的口服小分子藥大約吃一週就有大幅改善,尤其是患者最在意的癢感,口服小分子藥物在起效速度這方面略勝一籌。 在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使用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為了用藥安全需進行風險管理計畫,針對B型肝炎、C型肝炎和肺結核等慢性感染症進行監控管理,以減少因藥物作用而導致之感染控制不佳情形。 詹智傑強調,異膚病患多數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青少年,風險管理計畫提及的慢性感染症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共病比例低,對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罹病族群來說,口服小分子藥物是很安全可靠的用藥。 口服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製劑通過健保給付的最大意義在於,有更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以接受更具療效的先進治療,且醫師與病患的用藥選擇性更為多元。 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指出,醫師開藥的三大原則包括療效、安全性和病人喜好度,例如有小朋友怕打針,也有患者不喜歡每天吃藥、怕忘記,醫師會與病人和家屬溝通後,做出最適宜選擇。 她指出,生物製劑安全性高,但門診中仍有少數病患會出現眼睛紅腫發癢等結膜炎副作用,結膜炎輕者可以點眼藥水,若太嚴重就可改換口服小分子藥。她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曾自費打生物製劑,施打兩個月後眼睛紅腫,癢的難受,後來申請到健保給付,又試了一次,打了一個月,不料結膜炎仍然沒有轉好,只好換藥。 新藥健保給付有條件 需要提醒的是,健保署雖於2019年12月將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但一開始僅限於重度異膚患者。當時給付條件是,患者須先經照光治療3個月,使用兩種口服免疫調節劑各3個月,加上評估異膚發病面積與紅腫、苔蘚化嚴重程度的EASI評分達20分以上者,期限一年,條件相當嚴格。健保署統計,2020年治療異膚生物製劑的健保申報金額為1389萬元,使用人數79人;2021年增至9606萬元,使用人數317人,估計每人每年藥費約在17.6萬元至30.3萬元之間。 也因健保給付生物製劑設下高門檻,得到給付的病人不多,之後在醫學會和病友協會積極倡議下,健保署終於放寬給付條件。自2022年8月起,從原本適用18歲以上的重度患者,放寬至12歲以上的中度和重度病患,造福更多病友。 今年納入健保的兩款口服小分子藥物,給付條件和生物製劑一樣,仍須先經過三個月照光治療、使用兩種免疫調節劑,EASI分數等於和大於16分以上者,若症狀仍未改善,經過申請,健保才會給付新藥。 「健保給付口服新藥的意義,除了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療效。」詹智傑指出,臨床經驗上EASI分數在16分左右不算太嚴,麻煩的是很多病人都達不到前兩者要求,因為年輕病人要上課、工作,小孩子更要父母陪,很難做到每週來醫院照光兩次;而免疫調節劑的療效頂多只能改善五成症狀,對中重度病人來說,「未達需求被滿足的程度」。 詹智傑有位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從小喜歡游泳運動,但只要下水到游泳池就會被投以嫌棄的眼光,多年來他只能到沒有人的偏遠海邊游泳。在使用新藥後症狀明顯改善,膚況穩定至今。睽違十年他第一次可以如常人般在泳池下體會涼快的水波,回診時心情雀躍地對詹醫師說,他的「人生改變了」。 有不少病人轉診來找詹智傑醫師,他說其實之前其他醫院醫師的治療方案是正確的,但可能因為門診病人太多,沒有時間跟病人好好說明治療計畫,尤其在急性發作期,當皮膚化膿時,必須用強效藥「滅火」,同時先處理細菌感染的問題,接著才能專注治療長期皮膚發炎的問題,所以需要按部就班,逐漸將皮膚發炎改善,進入長期穩定控制的平穩期;可惜有不少病人可能覺得這星期他的症狀都沒有改善,覺得治療無效就不再來了。 治療沒有達標,不妨考慮換藥或加藥 「臨床上有所謂的達標治療(treat to target ),也就是先設定好治療目標,在一段時間內若沒有達標,不說病人不滿意,醫師也應該要積極考慮換藥或加藥。」詹智傑舉例,病人的皮膚炎嚴重度EASI分數若原是20分,醫師評估後希望在三個月內降到10分以下,若沒有在時間內達標,就要調整治療方案。 「醫病關係是緣分,病人要對治療計畫有信心才會配合治療。」詹智傑強調,尤其是初診病況比較嚴重的病人,醫師務必與病人和家屬溝通清楚未來的治療方案,減少因為對於治療時程的錯誤期待,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而錯失了最有效的長期控制機會。 今夏特別酷熱,異膚病人如何抗暑? 炎炎夏日,一般人都擔心中暑,異膚病人如何抗暑?許仲瑤醫師說,有皮膚病的人排汗功能都不好,因為汗腺無法正常調節,容易刺激皮膚引發癢感。此外,不少醫學研究指出,汗水中的糖分也會讓皮膚發癢,和糖尿病人容易皮膚癢的病因類似,因為汗水中的糖分會讓已經受損的皮膚屏障功能,恢復得更慢。她觀察有些異膚病人本來症狀已經穩定,卻在夏天突然皮膚搔癢發作,但只要好好控制血糖,症狀就緩和了;尤其夏天高溫,很多人會喝冰涼飲料解渴,但含糖飲料容易讓血糖升高,異膚病人還是要少吃甜食,控制血糖。 其次,流汗後可以用濕毛巾擦乾,讓皮膚降溫。許仲瑤指出,很多病人因為夏天熱就不擦乳液,其實異膚病人的排汗功能受損,皮膚很容易乾,還是要勤快地擦乳液,可選擇清爽舒適的牌子,現在市面上也有不少異膚病人專用乳液。 但如果病人的搔癢發作嚴重,必須靠藥物控制,則可以考慮止癢起效快的小分子藥物,快速壓制癢感並恢復生活品質,後續再透過平日的飲食、皮膚保養長期穩定控制病情,度過炎炎夏日。 與醫師討論更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在新藥研發與日俱進的今天,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個人化精準治療時代,中重度異膚患者要善用健保給付新藥的政策,與醫師好好討論病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異膚患者的肌膚恢復往日光彩指日可待。 (本文由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看影音:https://youtu.be/FGA-DWeyiX0

別再抓呀抓呀抓!小孩異位性皮膚炎怎辦?兒科醫教「這樣做」才是正解

別再抓呀抓呀抓!小孩異位性皮膚炎怎辦?兒科醫教「這樣做」才是正解#異位性皮膚炎

稚嫩的皮膚上布滿新舊傷痕,讓人看了好心疼!一名1歲多男童,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搔癢難耐,不只抓破皮流血,甚至引發傷口發炎流膿、細菌感染的情況,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與生活作息。小兒科醫師指出,搔癢帶來的不適、無法充分休息導致疲勞,總總因素讓幼童情緒頻頻失控,連帶讓照顧的家長也心力交瘁。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午後談心室,異起創造幸福!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午後談心室,異起創造幸福!#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與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等,都屬於免疫力失衡、第二型發炎反應活動過強導致的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症狀包括嚴重搔癢、紅斑、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發病時奇癢難耐,有病友甚至用「癢到骨頭裡」來形容,而且越是搔抓,癢感越發嚴重,若反覆搔抓破皮滲液,長期下來易造成皮膚苔癬化,變得又厚又硬。 在台灣,每年約有37萬人因異位性皮膚炎就醫,且8成發生在6歲以前的幼童時期,其中約一半病人會持續至成年。異膚長期反覆發作,不僅會增加焦慮憂鬱、傷口感染甚至需住院治療的風險;就連家人的生活,包括睡眠、經濟與人際關係也都會面臨巨大壓力。 專家表示,近年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大有進展,透過精準治療能有效改善中重度異膚。對此,專家呼籲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不要放棄,只要充分與醫師溝通,配合醫囑,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對策,快速、安全且持續地控制發炎,找回正常好膚質和自在人生。 為了讓更多中重度異膚病友接受到正確衛教觀念及治療新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將在7月15日週六下午2點20分至下午4點,於高雄長庚醫院永慶質子治療中心2F多功能會議室,舉辦免費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午後談心室講座」,邀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李志宏醫師、曾涵琪醫師於現場分享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對策及日常照護,歡迎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與照顧者報名參加。 異起創造幸福 我的未來不是夢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午後談心室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2KQeedvwxkw6fFvW7

異膚傳統治療導致肥胖又傷肝腎 醫盼健保加速給付生物製劑

異膚傳統治療導致肥胖又傷肝腎 醫盼健保加速給付生物製劑#異位性皮膚炎

「異」起守護!罹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小云(化名),臉部皮膚嚴重紅腫破皮,遭受同學與老師排擠,造成封閉性格;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的效果有限,長期更導致嚴重發胖、11歲體重超過60公斤、肝腎功能變差等副作用,忍痛完成照光療程仍與健保生物製劑無緣,讓心疼孩子的媽媽絕望不已,家人也因異膚而陷入爭吵之中。對此,兒科醫師呼籲政府多給異膚兒童多一些關懷,參考國際治療趨勢,別讓像小云一樣的中重度異膚孩童承受不必要的照光之苦,加速生物製劑健保給付,不但幫助孩子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快樂且健康地成長,也有助凝聚家人情感,一同對抗異膚。 台灣1/10兒童罹患異膚 皮疹持續2個月快就醫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呂克桓理事長,同時也是中山醫學大學董事,他表示台灣平均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中山附醫臨床研究更發現6-8歲兒童中的異膚盛行率逼近3成,這是一種會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以嚴重搔癢、乾燥、紅斑丘疹與苔癬化為主要症狀,當嬰幼兒皮疹症狀反覆發作且持續2個月以上,應盡快赴醫檢查,遵從醫囑根據疾病嚴重程度,持續做好基礎保養與規律治療。 安全性?有效性?嬰幼兒異膚治療難上加難 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嬰幼兒與兒童正值生理發育與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治療不但要早,還要兼顧安全性與有效性。雖然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等傳統治療有助降低發炎,但效果相對有限且長期使用有副作用的疑慮,需謹慎評估。 呂克桓理事長補充,中重度異膚孩童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有影響發育、皮膚變薄萎縮、胃口變大導致肥胖、水牛肩、月亮臉,甚至引發白內障、骨頭壞死、出血等副作用的隱憂;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恐有肝腎功能損傷的風險,需定期監測;就連餵藥,寶寶也總是抗拒、全部吐光光,讓家長束手無策。而照光治療,因每週需2次到醫院照光、影響上學、皮膚容易敏感、長期安全性未知且可能出現皮膚癌化風險,國內治療指引不建議12歲以下兒童使用。 中重度異膚共病多 穩控疾病把握6歲前黃金時期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易晉主任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大部分患者會在3至5歲之後逐漸好轉,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會隨年齡增長而越發嚴重,演變為中重度異膚。 假如青春期仍控制不佳,不但病友本身長期飽受嚴重搔癢之苦,社交關係與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容易步入「異膚—食物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竇炎」的過敏進行曲,併發睡眠障礙、憂鬱、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的風險升高,家人的睡眠品質、日常工作與經濟負擔也會跟著打折扣。因此蔡易晉主任強調,治療應把握6歲上小學前的黃金治療時機。 孩子發育不能等!醫界籲生物製劑加速給付中重度異膚兒童 如何突破治療瓶頸,幫助中重度異膚兒童長期安全穩控疾病呢?王志堯理事長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目前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突破中重度異膚嬰幼兒的治療瓶頸,精準鎖定引發乾癢與發炎的細胞激素,安全性高,且搔癢與發炎症狀改善顯著。前述異膚兒童「小云」就是在自費生物製劑的幫助下找回健康光滑的皮膚,不但重拾信心與笑容,家人關係變得更緊密,姐姐也不再討厭妹妹,學會體諒,甚至選讀醫學系,專攻過敏免疫相關疾病。 小孩子的未來發育不能等!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莊競程委員特別出席今(29)日活動,表達對於孩童異位性皮膚炎的關切。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與醫師也同聲感謝政府,看到中重度異膚病友的苦與痛,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對象已逐步從成人放寬至12歲以上青少年,同時希望政府能再給兒童族群多一點關注,以醫學證據與國際治療趨勢為主要依據,別讓孩子承受不必要的照光之苦,重視傳統用藥的副作用風險,加速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的時程,幫助中重度異膚孩童早日穩控異膚,擁有快樂童年、健康的人格與身體。

頭痛、流鼻水、腹痛⋯竟不是中暑?中醫揭「冷氣病」按3穴位可改善

頭痛、流鼻水、腹痛⋯竟不是中暑?中醫揭「冷氣病」按3穴位可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6歲李小弟有異位性皮膚炎、鼻子過敏的症狀,因此到醫院中醫部門診治療,治療後原已相當穩定,數月未再發作。近日回診時,媽媽表示李小弟最近皮膚又開始搔癢,醫師詢問後發現是因為天氣炎熱,回家又狂吹冷氣,在外寒內熱的刺激下,導致皮膚問題再次復發,後續診斷為俗稱的「冷氣病」。

他癢到像「萬隻螞蟻」爬上身!醫揭異膚新藥:3大症狀幾乎「清零」

他癢到像「萬隻螞蟻」爬上身!醫揭異膚新藥:3大症狀幾乎「清零」#異位性皮膚炎

26歲的賴同學出生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病灶有8~9成皮膚紅疹、脫皮屑,屬重度異位性皮膚病患,甚至曾誤信偏方「喝蛇湯」反致症狀加重,皮膚到骨頭像是有上萬隻以上螞蟻在爬!醫師指出,以往傳統治療僅3~4成症狀可改善,患者使用新藥更面臨自費挑戰,所幸今年4月起新藥納入健保,嘉惠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

5歲童小腿「滿江紅」以為是蚊子咬⋯擴散全身才知異位性皮膚炎

5歲童小腿「滿江紅」以為是蚊子咬⋯擴散全身才知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照護難題多。一位5歲個案2年前從公園返家,小腿開始出現細細紅點,起初以為是蚊蟲叮咬,沒想到病灶漸漸擴及四肢與全身,到處求醫才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急性嚴重時更併發汗皰疹,身上與手指滿是傷口,在過去3年防疫期間,更是全幼稚園唯一無法使用酒精的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