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

燒燙傷恐使皮膚感染病菌 嚴重可危及性命

燒燙傷恐使皮膚感染病菌 嚴重可危及性命#細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奇美醫學中心為提供雲嘉南地區燒燙傷病人有專業的燒燙傷照護,於1986年設置燙傷中心,做為不幸遭受燒燙傷病人的堅強醫療後盾,而且秉持著只收住皮膚完整性受損需接受保護隔離的病人,以保障病人能及時獲得最佳的專業照護。化學性燒傷是指一物質的化學結構接觸皮膚表面,產生熱或蛋白質變性導致組織壞死,造成表皮、甚至是肌肉骨骼的損傷。急救原則以大量水沖洗,讓化學品濃度降低,避免細胞持續脫水及蛋白質變性;目前臨床上極需以中和液治療的只有氫氟酸、酚類及磷的灼傷。皮膚為人體保護細菌及化學物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受傷面積愈大,感染機率愈高,間接造成對病人生命的威脅,所以需要有良好的照護環境,提供必要的保護隔離措施。燙傷發生常源自於意外,在燒燙傷預防宣導及公安的要求下,發生率及衍生的嚴重程度已逐年改善。(圖片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耳洞勿打軟骨! 感染嚴重耳朵恐變形

耳洞勿打軟骨! 感染嚴重耳朵恐變形#細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現今許多年輕人愛穿耳洞,提醒民眾打耳洞千萬要慎選專業人士!宜蘭一名14歲少女在夜市打耳洞,不料,竟然穿在耳軟骨上,一週後耳洞發紅疼痛、明顯腫脹與發膿,經就醫才知道感染了細菌性軟骨膜炎。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展瑋表示,穿耳洞時,最好不要穿在耳朵軟骨上,因此位置缺乏血管構造,循環較差,一旦感染不易控制。張展瑋指出,傳統耳洞大多穿在耳垂的軟組織,即使細菌汙染,頂多也只是輕微局部發炎,若將耳洞穿在耳軟骨上的比例增加,感染風險大增,嚴重者會導致耳軟骨壞死、耳朵外觀變形。張展瑋提醒民眾,穿耳洞時,應注意衛生、器材要徹底消毒,更要避免穿在耳朵軟骨上,穿完耳洞後,傷口要注意清潔,避免碰水,如果有疼痛化膿的狀況,趕快就醫。

足部遭樹葉刺傷 婦人破傷風感染死亡

足部遭樹葉刺傷 婦人破傷風感染死亡#細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發布今年首例破傷風通報死亡個案,為南部一名75歲女性,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病史,血糖控制不佳。於農曆年前打掃自家庭院時足部遭椰子樹葉刺傷,隔日到診所就醫,接受抗生素與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一劑,一週後傷口因感染惡化而紅腫,且出現吞嚥困難、頸部僵硬及脊椎痙攣向後彎曲等症狀,至醫院就醫診斷為破傷風,隨即轉診至醫學中心入住加護病房,雖經醫護人員救治,在家屬要求下選擇自動出院,不幸於次日往生。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潛伏期約3至21天,主要是破傷風桿菌透過汙染的傷口侵入血液所引起。常見的初期症狀為腹部僵硬及肌肉痙攣,典型的破傷風痙攣現象為沿著脊骨的肌肉痙攣,身體不由自主地向後彎曲,呈現半圓形的弓狀,躺下時僅頭和腳著地,並伴隨強烈的肌肉收縮疼痛,嚴重者可能死亡。依疾管局資料顯示,每年通報破傷風病例數約為10餘例,近十年來死亡病例僅5例,目前政府提供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幼兒免費接種含破傷風在內之五合一疫苗及小學入學前接種含減量破傷風之混合疫苗,接種後可維持保護力10年以上,民眾如有需要可每隔10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 疾管局提醒民眾,平時清理家園或工作時,民眾若發現傷口有被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或被生鏽的器具割傷,應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師傷口污染情形。除傷口妥善處理外,由醫師評估相關疫苗接種史及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決定是否追加破傷風類毒素,或應合併使用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劇烈運動引起盲腸炎?醫:應是細菌感染

劇烈運動引起盲腸炎?醫:應是細菌感染#細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有些長輩會告誡孩子,不要在飯後就跑來跑去,或是做激烈運動,否則食物的碎粒會掉到闌尾裡。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醫師湯雅涵表示,根據醫學研究,引發盲腸炎的主因並不是運動所引起的。通常是盲腸腸道屈曲、腫脹及受阻塞,造成盲腸阻塞的東西包括果核、糞石、寄生蟲等等都有可能,如果此時再加上細菌侵染,可能會引發盲腸炎,雖盲腸炎不是一種傳染病或遺傳病,但是常常突然的發生並出現劇烈疼痛,讓許多人手足無措。湯雅涵醫師表示,一般急性盲腸炎比慢性來得快速及嚴重。通常先是心窩處或肚臍周圍模糊痛,逐漸往右下腹轉移;其次是觸摸腹部引起的腹肌收縮、腹肌筋縮僵硬、反彈性壓痛。此外,更可能產生噁心、疲倦、便祕或偶腹瀉等症狀。盲腸炎的發生病程可以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不等,通常以病程發生快慢來區分為急性與慢性,而急性盲腸炎通常症狀會比慢性來得嚴重,也較具威脅性。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闌尾發炎、阻塞而出現腹痛的情況。急性盲腸炎拖久,可能因為沒有處理導致膿瘍、甚至穿孔。若是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闌尾穿孔、膿瘍、傷口感染、敗血症、腹膜炎等併發症,甚至會導致死亡。傳統上以剖腹開刀切除為治療方式,近來醫界開始運用腹腔鏡手術來處理急性盲腸炎,因具有疤痕小、恢復快的優點,逐漸被病人接受。湯雅涵表示,基本上要補充液體、電解質及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術後感染率。對盲腸穿孔導致膿瘍者,有人主張立即開刀,有人主張先用「經皮電腦斷層指引引流術」,四到六周後視情況再進一步手術。

心臟瓣膜只剩兩瓣還感染 人工瓣膜撿回一命

心臟瓣膜只剩兩瓣還感染 人工瓣膜撿回一命#細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心臟問題攸關性命!一名61歲潘女士因反覆高燒就醫,經臺中慈濟醫院檢查發現竟是心臟細菌感染,手術過程中更驚見潘女士心臟瓣膜先天異常缺了一瓣,剩下的兩瓣又遭細菌感染,並侵蝕主動脈,造成血管壁僅存一層薄膜,所幸緊急換上人工瓣膜,讓潘女士撿回一條命。潘女士表示,半年前的一個夜裡,忽冷忽熱的發起高燒,次日看內科,被診斷為感冒,但重覆發燒卻接連幾天困擾著她,家人陪著四處求診仍未能改善,於是到臺中慈濟醫院進一步檢查,驗血結果出爐,發現感染指數很高,進一步確認心臟有三個地方遭細菌感染,面積最大達1.6公分,心臟外科余榮敏主任建議開刀換心臟人工瓣膜及修補主動脈。心臟外科余榮敏主任表示,他在手術過程中赫然發現潘女士先天性缺了一個瓣膜,剩下的兩個瓣膜都被細菌感染,並侵蝕到心臟主動脈開口處,只剩下一層薄膜,等於正常人心臟的三個瓣膜,潘女士的全都損壞,實在太危險!而基於病患安全起見,余主任先修復被侵蝕的主動脈,再換心臟人工瓣膜,手術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另外,在術後三天,心臟內科蔡川忠協助裝了心律節律器,加上打了六周抗生素,完全殺死細菌以免復發,前後住院四十六天;潘女士說,大病一場感受到「病苦最苦」,未來要以有用的身體做更多利益眾生的事。(圖/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提供)

控制血壓血糖、避感染 維持糖尿病患腎功能

控制血壓血糖、避感染 維持糖尿病患腎功能#細菌感染

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發生心臟血管疾病是正常人的2至4倍;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在洗腎病人中則有20至25%為糖尿病患者。而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新光醫院腎臟科呂至剛醫師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糖尿病患進行的相關腎病變研究發現,糖尿病病人罹患微量蛋白尿的盛行率為27.4﹪,意即平均每4位糖尿病患便有1位會發生初期糖尿病腎病變,依此推估台灣應該有超過五十萬名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這些人都存在惡化為尿毒症的風險。呂至剛醫師說,臺灣的尿毒症(末期腎臟衰竭)發生率全世界第一,目前有將近六萬名因為尿毒症正接受定期洗腎治療的病患,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07年統計資料,台灣尿毒症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416人,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288人。尿毒症的新病人中,45%是糖尿病患者,可見防治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性。呂至剛醫師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目前並沒有絕對有效的預防方法,雖然尿毒症的陰影會帶給病人極大的壓力,但是只要遵照下列要點積極面對,很多病人都可以長期維持穩定的腎臟功能:1. 按照醫師處方,定時服藥。2. 不吃任何其它藥物,若需要營養補充劑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服用。3. 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及尿酸數值於正常範圍內。4. 戒除抽菸及喝酒習慣。5. 多喝水、多運動、維持正常飲食及營養攝取。6. 注意保暖、建立良好衛生習慣、少去人群擁擠的地方,避免細菌感染。

衛生棉條細菌好毒! 英15歲女生「中毒性休克」險喪命

衛生棉條細菌好毒! 英15歲女生「中毒性休克」險喪命#細菌感染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一名15歲女生因使用衛生棉條超過4小時未更換,棉條上的細菌從陰道入侵體內造成「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TSS)昏迷,差點喪命。主治醫師表示,中毒性休克其實相當罕見,是一種由細菌、病毒感染造成的嚴重疾病,過去曾發生在外傷、燒傷和動物咬傷的患者身上,這名女生疑似被衛生棉條上滋生的細菌感染,這種情況的發生率幾乎只有百萬分之一。

菊花受傷要注意 化膿恐致命!

菊花受傷要注意 化膿恐致命!#細菌感染

46歲男性因左腹壁疼痛、腫脹2、3天而至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竟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所幸經醫師緊急安排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後,病人已復原出院。46歲的張先生因肛門膿瘍接受兩次手術,三、四天前發現左大腿上段有紅腫現象,張先生不理會,但隔了兩天,左下腹部竟然也出現紅腫並伴有疼痛,張先生趕緊至台中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初步的理學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左腹壁有紅腫及壓痛,觸診時左腹部溫度亦較高,在經詢問病史後高度懷疑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會診一般外科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張先生的確是罹患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於是馬上安排手術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術後張先生復原良好。急診孫宏舜醫師表示,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細菌感染」,是一種由細菌入侵皮下組織和筋膜引起的急性壞死性軟組織感染。臨床上較少見,但發病急,進展快,破壞力強,病死率高,會造成嚴重的殘疾。臨床表現為沿深淺筋膜播散的感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引起皮下組織、皮膚和筋膜壞死。可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以四肢為多見,尤其是下肢。嚴重時受感染部位的內部組織完全暴露在體外,壞死部分形成凹陷,若不妥善處其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三。早期症狀為皮膚紅腫、發熱、變硬,腫脹呈紫紅色片狀,邊界不清,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有些會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蜂窩組織炎。中期時,感染局部變得更加鮮紅,皮膚顏色逐漸發紫、發黑,由於血管栓塞和血管被破壞而導致含血性液體水皰和大皰逐漸增多,疼痛和腫脹加劇,全身症狀變得嚴重。病情末期,表現為持續高熱,白血球明顯升高,有明顯的毒血症,低血壓、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休克、反應遲鈍或意識喪失、酸中毒和多器官衰竭(如腎)。血管硬化阻塞的結果導致皮膚出現乾性壞疽和表皮分離,出現壞死黑色焦痂,類似三度燒傷。當中毒症狀逐漸加重時,多數病人因敗血症或休克而死亡。該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腎病、肥胖、免疫低下、營養不良、年邁、靜脈注射毒品等。其他包括酗酒、吸煙、高血壓、AIDS、肝腎功能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慢性皮膚潰瘍等。手術如剖宮產、子宮切除術、小切口輸卵管切除術、腹腔鏡、不全流產常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的誘因。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清創,迅速切除壞死組織,同時對腫脹組織給予多次廣泛切開達深筋膜並充分敞開引流,必要時進行多次擴創。同時聯合應用大劑量敏感抗生素。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糾正休克及多器官損傷、抗凝劑、免疫球蛋白、高壓氧、營養支持療法、傷口修復以及擇期行植皮術等。延伸閱讀「壞死性筋膜炎分為兩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1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