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小心蕁麻疹大發作!52歲蔡小姐多年前被診斷有蕁麻疹,雖服用西藥後可緩解搔癢等不適,但停藥後換季又時常復發,經過多次檢查未找出確切過敏原,因此求助中醫,經同時服用中藥搭配西藥,加上夜間搔癢時按摩止癢穴位,幫助紅疹搔癢症狀減緩,6個月後蕁麻疹不再復發。
冬令進補小心蕁麻疹大發作!52歲蔡小姐多年前被診斷有蕁麻疹,雖服用西藥後可緩解搔癢等不適,但停藥後換季又時常復發,經過多次檢查未找出確切過敏原,因此求助中醫,經同時服用中藥搭配西藥,加上夜間搔癢時按摩止癢穴位,幫助紅疹搔癢症狀減緩,6個月後蕁麻疹不再復發。
秋天換季溫差變化劇烈,加上情緒壓力大,身上竟冒出一塊一塊的紅疹,當心慢性蕁麻疹上身!40多歲的劉小姐工作繁忙又要兼顧小孩成長,身上開始長出不明紅疹,持續發癢、發疹,當事情不順心發脾氣時會更加嚴重,直到旁人提醒最近情緒不穩定,才驚覺自身的壓力和紅疹已經影響到生活,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皮膚疾病,雖然名稱中有『乾癬』二字,但其實與一般乾癬是兩種疾病,兩者症狀差異相當大。患者發作時不僅身上會有大面積膿疱,不小心壓到更會滲出組織液,傷口也會疼痛異常,往往無法工作甚至連睡覺都在痛,反覆感染與治療也讓患者幾乎陷入憂鬱。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暨皮膚科教授鐘文宏醫師說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症狀表現除了皮膚會長紅疹、膿疱之外,更會有明顯刺痛感,大量膿疱也常有破掉的組織液滲出,對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台灣有100~200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患,女性族群較多,甚至也有剛出生的嬰兒年紀小小就必須忍受全身膿疱的折磨。鐘文宏醫師說明,6~7成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基因變異造成,除了平時就有皮膚症狀的困擾,若受到感染如感冒或特定藥物刺激到免疫系統更會誘發疾病發作,嚴重時不但會發燒、關節痠痛,如果白血球指數暴增甚至導致肺炎,還會有敗血症風險。 與IL-36基因變異有關,傳統治療效果不佳 鐘文宏醫師表示,以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主要以類固醇或A酸、免疫抑制劑為主,但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基因變異(IL-36)較有關,傳統治療方式往往效果有限,病患常面臨反覆發作的困境,有些案例甚至使用類固醇後又更嚴重,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更有剛出生的小嬰兒個案,若是長年以傳統類固醇或者A酸治療,還可能有長不高的風險。 慶幸的是,現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已有新的生物製劑治療法,能夠對發炎狀態加以控制,鐘文宏醫師說明,從臨床實驗當中能看到病患透過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相當好,有些個案可以半年到1年都不會復發。目前新型生物製劑已於7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在診斷上也會先區別是乾癬還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果是局部病兆不嚴重會先以傳統方式治療,若有大面積區塊合併發燒情況,就會評估投以最新的生物製劑藥物。 新型IL-36生物製劑幾乎能完全清除病兆 助穩定控制回歸生活正軌 鐘文宏醫師門診就有一個40幾歲的女性老師是IL-36基因變異的個案,2、3年前發作時幾乎沒有辦法上課必須請假,膿疱多時組織液滲出到衣服幾乎無法出門,晚上也因為傷口疼痛無法好好睡覺,甚至因為大腿與臀部有大片面積的膿疱坐也無法坐,反覆治療3個多月都沒有消退相當痛苦;後來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不僅膿疱傷口改善相當多幾乎可以完全清除,也很長一段沒有復發,現在控制良好。 鐘文宏醫師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不只是皮膚癢或外觀的問題,病患是會疼痛到幾乎是到憂鬱的狀態,有些病患甚至一出生就有,必須治療到8、9歲相當辛苦,他也期盼未來18歲以下也列入適應症,有機會使用新的生物製劑。鐘文宏醫師也強調,新的生物製劑治療不僅明顯改善病兆,且能有效降低復發率,有些人幾乎能完全消除病兆。全身膿疱性乾癬雖然是罕病,但其實沒有發作與常人無異,如果透過新藥能夠及早介入,對於回復正常生活與社會貢獻也有正面效益。
一位40多歲的女性護理師,長期受到慢性蕁麻疹所困擾,使用抗組織胺幾乎無效,如螞蟻鑽心的癢感,嚴重地影響她的工作與睡眠,身心備受折磨,更因想要快速止癢,甚至不惜裝上化療用的人工血管,每6小時就施打一次止癢針,雖深知此方法治標不治本,但在無藥物控制的過去,讓她別無選擇。所幸已有免疫調節劑問世,可大幅改善癢感症狀,甚至病灶可清零。
台灣位處亞熱帶,每逢夏季登革熱肆虐,加上颱風過後接連降雨,若沒有做好積水容器的清潔與預防,就容易成為病媒蚊孳生的天堂,進而導致登革熱爆發、群聚感染,出現高燒、頭痛等症狀。要特別注意的是,登革熱部分症狀竟與新冠肺炎相似,究竟登革熱症狀、前期徵兆有哪些?以下整理一文看懂。
春天換季氣溫忽冷忽熱,使臉部皮膚經常泛紅、丘疹或膿皰,過去經常被認為是單純過敏或青春痘,進一步檢查才知道是酒糟肌,皮膚科醫師指出,酒糟肌近期已正名為「玫瑰斑」,雖治療結束後穩定控制,一生中仍會因多重因素而有復發可能,建議用寫日記方式找出復發主因,對症下藥減緩反覆發作、搔癢。
30歲小芳因發燒和全身持續5天又癢又紅的疹子,住家附近診所當蕁麻疹治療無效後,轉診皮膚科醫師發現,小芳身上多處的皮疹雖像蕁麻疹,但卻多了紫斑樣變化,同時也觀察到她有甲狀腺腫大、呼吸急促和心搏過速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甲狀腺素過高及抗甲狀腺抗體,配合皮膚切片結果後,診斷為甲狀腺亢進併發的蕁麻疹性血管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