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強烈,氣候高溫潮濕,季節性的皮膚病紛紛出現,夏天不但易誘發許多皮膚病,而且還會使原來的皮膚病加重。皮膚科醫師提醒,民眾可留意以下常見的4種夏季皮膚病,注重個人衛生,就可以避免皮膚病上身。
夏日的陽光強烈,氣候高溫潮濕,季節性的皮膚病紛紛出現,夏天不但易誘發許多皮膚病,而且還會使原來的皮膚病加重。皮膚科醫師提醒,民眾可留意以下常見的4種夏季皮膚病,注重個人衛生,就可以避免皮膚病上身。
週末將迎來今年入冬首波寒流,不少民眾吃辛辣食物、喝熱湯暖和身子,不過雙頰出現紅潤時,小心可能是「紅臉症候群」上身。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指出,常見「酒糟體質」患者,碰上氣溫驟降、吃冷熱食物時,臉部會漲紅、灼熱,冒出丘疹、膿疱,可能影響美觀與社交。
近年來屢見民眾常因打完新冠疫苗或新冠確診後,因免疫力下降而面對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復發的情況。根據統計,台灣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得到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為50歲以上或有免疫力缺陷者。不過帶狀疱疹會致命嗎?後遺症神經痛可完全痊癒嗎?以下為醫師解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皮膚反映身體的狀況,如果忽然出現分布範圍不尋常且不痛不癢的紅疹,並伴隨無力症狀,那可就要當心了!身體出現不明紅疹,蹲下後又站不起來?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今年陸陸續續從門診或住院發現一些患者,身上出現不痛不癢或微痛微癢但是分布不尋常的紅疹。有些人在皮膚出現病變的同時也出現無力症狀,有些則是過了幾個月才慢慢合併出現無力症狀。這類患者無力的位置多在靠近軀幹的大肌肉群,進而無力爬樓梯或蹲下後站不起來;甚至有些人會在發病後出現喘、乾咳的情況。這些患者常常到門診或住院抽血才發現自身肌肉被破壞,造成肌肉酵素過高,且透過血清免疫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甚至肌肉切片生檢,才被診斷為皮肌炎。比紅斑性狼瘡更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合併肺部病變皮肌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相對少見的疾病,遠少於全身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的皮膚表現非常多樣化,有許多患者的紅疹看來不起眼,有些卻很有特色,像是貓熊眼位置的眼瞼紅暈,指節的變色與指甲周遭的紅疹、關節外側的皮膚潰瘍、脖子領口附近的紅疹,甚至皮下鈣化突起都有可能發生。部分患者會出現非皮膚與肌肉的特殊症狀,例如因皮肌炎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患者,會有明顯的乾咳、喘現象。甚至可能在確診皮肌炎的一、二年內發現腫瘤,令人為之色變。治療期間不憋尿、不吃生食或清潔有疑慮的食物吳建陞主任呼籲,若自己或親友發生前述狀況,可以先找醫師諮詢評估;若是皮膚先出現病變,可以先看皮膚科,皮膚科醫師對於特殊的皮疹可能伴隨內科病變時,會給予轉介的意見;如果是以肌肉無力為主的症狀,建議可向神經內科、復健科或風濕免疫科尋求協助。如果被診斷為皮肌炎,患者將接受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治療期間勿任意進補或使用偏方。另外,由於皮肌炎所需的治療時間長,為避免感染,建議患者應戴口罩且遠離咳嗽者,不憋尿、不吃生食或衛生清潔有疑慮的食物。若擔心罹癌風險,醫師也會提供適當檢查,協助釐清以避免患者過度焦慮,現今對於皮肌炎患者的風險分級,已能從血清免疫學檢查獲取一些線索,依據一些特異性的指標,可以讓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注意到可能的肺部病變與癌症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4歲陳女士是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病人,因皮膚脫屑起紅疹,手指關節腫脹、手肘變形等症狀,接受治療半年,經生物製劑順利抑制發炎,乾癬面積從原本超過百分之五十,縮小到百分之十以下,皮膚不再脫屑、關節炎也穩定未再變形,病情獲有效控制。陳女士病況穩定後自行停藥,並聽信洗澡機加精油能發揮保養皮膚效用,持續三個月天天洗精油澡,結果病灶不減反增。乾癬病人聽信「精油洗澡能保養皮膚」,連洗精油澡三個月,病灶竟變本加厲。臺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亮宏提醒,精油有其功能跟用處,但並不適用乾癬皮膚,自行停藥將使病情惡化。林亮宏表示,治療乾癬藥物愈來愈進步,像陳女士這類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病人的治療方式不少,有口服免疫調節劑、A酸等抗發炎藥物,或合併照光治療等,如果皮膚或關節沒有改善,還有生物製劑可供使用,改善乾癬症狀效果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乾癬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林主任指出,乾癬病因是因自體免疫系統處於異常狀態,病人皮膚過度清潔或使用精油等化學成分,將導致油質分泌出問題,進而引發紅疹、脫屑並產生搔癢,一旦皮膚被抓傷,會造成身體啟動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反覆攻擊皮膚甚至關節的惡性循環將擴及全身。由於乾癬表現方式大都為皮膚脫皮、皮膚破裂血跡斑斑等,因此時常導致病人心理障礙與挫折,治療通常也只著重在改善外觀。研究發現乾癬是皮膚角質不正常增生的慢性發炎疾病,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導致新陳代謝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有一少部分的病人也會同時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更需要防止關節變形的狀況。林主任提醒乾癬病人,不要自行停藥,不可過度清潔讓皮膚損傷,建議用清水或一般中性的清潔液、肥皂洗滌,進行皮膚保養即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8歲年輕男性,半年多前背上開始出現不痛不癢的凸起紅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一般的濕疹,於是自行抹藥膏,但紅疹卻時好時壞,後來竟然越長越多。就醫經背部皮膚切片檢查,竟是罕見的表皮性B細胞淋巴癌,接受化學治療後,背部紅疹已大幅改善,並持續追蹤治療中。淋巴癌患者 多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會摸到腫大淋巴結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楊鎰聰表示,台灣1年大約有2千至3千多個新診斷的淋巴癌個案,大多數的淋巴癌都是源自於淋巴結內的不正常淋巴球細胞癌化所致。這類患者多數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會摸到腫大的淋巴結,但1/3左右個案卻是來自淋巴結外實體器官中的淋巴組織癌化所致,常見的有胃部、腸道、肝臟、脾臟、腦部等器官。像案例中皮膚性的淋巴癌個案實屬罕見。皮膚出現反覆、長久不消紅疹要小心楊鎰聰醫師提醒,皮膚性淋巴癌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皮膚疾病,而被當作一般皮膚問題處理。皮膚上若有一些不尋常反覆出現、長久不消、甚至惡化的紅疹,一定要特別留意。若除了紅疹還合併其他症狀,如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甚至有摸到其他硬塊,一定要迅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高雄市30多歲男性,上個月28日起出現發燒、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至就醫,因症狀持續且出現肌肉痠痛,檢驗後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3型。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近一個月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等國家最多。尤其泰國、柬埔寨、寮國、斯里蘭卡登革熱疫情升溫,其中泰國今年累計病例數約2萬2千例,較去年同期增加逾48%。感染初期常見皮膚長紅疹 可與感冒區別安南醫院感染科主任蔡孟憲說明,登革熱潛伏期約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典型感染症狀包括突發性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皮膚出疹等現象,皮膚出紅疹在感染初期常出現,可用來和一般感冒分別。雖然感染登革熱的患者大部份可痊癒,但在患者生病不舒服,常留下難以抹滅的痛苦記憶,也帶給國家社會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若患者發病後第3至5天,不幸出現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情形,須注意是否為登革熱重症。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雨後積極整頓環境 避免孳生病媒蚊暑假期間是出國旅遊旺季,鄰近的東南亞國家更是國人常去的旅遊所在。若在當地不幸感染而尚未發病,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及接觸史。蔡孟憲主任提醒,大量降雨後,環境積水容器易助長病媒蚊孳生,民眾應落實戶內、外環境整頓、巡查及孳生源清除。民眾應作好防蚊準備,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居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房舍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小D第一次吃燕麥米粉四小時之後,我發現她臉上和胸前都起了紅疹子。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食物過敏」,於是馬上打電話給小D的兒科醫生。醫生聽完我的描述後,說這不是「食物過敏」, 而是「食物不耐受」。食物過敏出現症狀較快、較嚴重這是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食物過敏」的特點是症狀比較嚴重,而且出現症狀的速度比較快。「食物過敏」會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作,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通常在進食後一小時內就會出現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一旦確診寶寶是食物過敏,一定需要嚴格忌口,不能再吃致敏食物。而「食物不耐受」沒有那麼嚴重,它的特點是症狀比較緩和,而且出現症狀的速度比較慢。「食物不耐受」通常只影響消化功能(比如出現腹瀉等),或出現皮膚問題(比如出疹子),而且是在進食幾小時以後才緩慢出現症狀。引起「食物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腸道缺乏某種酶。寶寶腸胃更成熟後 食物不耐受症會消失根據醫生的分析,小D的情況是「食物不耐受」而非「食物過敏」。小D的兒科醫生建議先別吃燕麥米粉,過幾天後再重新引入。因為寶寶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腸胃每天都在不斷地成熟,所以只需要幾天時間,不耐受症就會消失。在停了燕麥米粉大概四天以後,我重新又給小D食用。第一、二天減量,經過觀察,發現小D沒有問題,第三天就增加為正常的量,之後小D沒有再因為吃燕麥米粉而出過疹子。區分清楚「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客觀對待忌口這件事。「不耐受」是正常的身體應激反應,對導致「不耐受」的食物不用「判死刑」,可以暫時停掉,過幾天後再繼續嘗試。(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