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處亞熱帶,每逢夏季登革熱肆虐,加上颱風過後接連降雨,若沒有做好積水容器的清潔與預防,就容易成為病媒蚊孳生的天堂,進而導致登革熱爆發、群聚感染,出現高燒、頭痛等症狀。要特別注意的是,登革熱部分症狀竟與新冠肺炎相似,究竟登革熱症狀、前期徵兆有哪些?以下整理一文看懂。
台灣位處亞熱帶,每逢夏季登革熱肆虐,加上颱風過後接連降雨,若沒有做好積水容器的清潔與預防,就容易成為病媒蚊孳生的天堂,進而導致登革熱爆發、群聚感染,出現高燒、頭痛等症狀。要特別注意的是,登革熱部分症狀竟與新冠肺炎相似,究竟登革熱症狀、前期徵兆有哪些?以下整理一文看懂。
春天換季氣溫忽冷忽熱,使臉部皮膚經常泛紅、丘疹或膿皰,過去經常被認為是單純過敏或青春痘,進一步檢查才知道是酒糟肌,皮膚科醫師指出,酒糟肌近期已正名為「玫瑰斑」,雖治療結束後穩定控制,一生中仍會因多重因素而有復發可能,建議用寫日記方式找出復發主因,對症下藥減緩反覆發作、搔癢。
30歲小芳因發燒和全身持續5天又癢又紅的疹子,住家附近診所當蕁麻疹治療無效後,轉診皮膚科醫師發現,小芳身上多處的皮疹雖像蕁麻疹,但卻多了紫斑樣變化,同時也觀察到她有甲狀腺腫大、呼吸急促和心搏過速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甲狀腺素過高及抗甲狀腺抗體,配合皮膚切片結果後,診斷為甲狀腺亢進併發的蕁麻疹性血管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
夏日的陽光強烈,氣候高溫潮濕,季節性的皮膚病紛紛出現,夏天不但易誘發許多皮膚病,而且還會使原來的皮膚病加重。皮膚科醫師提醒,民眾可留意以下常見的4種夏季皮膚病,注重個人衛生,就可以避免皮膚病上身。
週末將迎來今年入冬首波寒流,不少民眾吃辛辣食物、喝熱湯暖和身子,不過雙頰出現紅潤時,小心可能是「紅臉症候群」上身。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指出,常見「酒糟體質」患者,碰上氣溫驟降、吃冷熱食物時,臉部會漲紅、灼熱,冒出丘疹、膿疱,可能影響美觀與社交。
近年來屢見民眾常因打完新冠疫苗或新冠確診後,因免疫力下降而面對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復發的情況。根據統計,台灣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得到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為50歲以上或有免疫力缺陷者。不過帶狀疱疹會致命嗎?後遺症神經痛可完全痊癒嗎?以下為醫師解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皮膚反映身體的狀況,如果忽然出現分布範圍不尋常且不痛不癢的紅疹,並伴隨無力症狀,那可就要當心了!身體出現不明紅疹,蹲下後又站不起來?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今年陸陸續續從門診或住院發現一些患者,身上出現不痛不癢或微痛微癢但是分布不尋常的紅疹。有些人在皮膚出現病變的同時也出現無力症狀,有些則是過了幾個月才慢慢合併出現無力症狀。這類患者無力的位置多在靠近軀幹的大肌肉群,進而無力爬樓梯或蹲下後站不起來;甚至有些人會在發病後出現喘、乾咳的情況。這些患者常常到門診或住院抽血才發現自身肌肉被破壞,造成肌肉酵素過高,且透過血清免疫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甚至肌肉切片生檢,才被診斷為皮肌炎。比紅斑性狼瘡更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合併肺部病變皮肌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相對少見的疾病,遠少於全身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的皮膚表現非常多樣化,有許多患者的紅疹看來不起眼,有些卻很有特色,像是貓熊眼位置的眼瞼紅暈,指節的變色與指甲周遭的紅疹、關節外側的皮膚潰瘍、脖子領口附近的紅疹,甚至皮下鈣化突起都有可能發生。部分患者會出現非皮膚與肌肉的特殊症狀,例如因皮肌炎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患者,會有明顯的乾咳、喘現象。甚至可能在確診皮肌炎的一、二年內發現腫瘤,令人為之色變。治療期間不憋尿、不吃生食或清潔有疑慮的食物吳建陞主任呼籲,若自己或親友發生前述狀況,可以先找醫師諮詢評估;若是皮膚先出現病變,可以先看皮膚科,皮膚科醫師對於特殊的皮疹可能伴隨內科病變時,會給予轉介的意見;如果是以肌肉無力為主的症狀,建議可向神經內科、復健科或風濕免疫科尋求協助。如果被診斷為皮肌炎,患者將接受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治療期間勿任意進補或使用偏方。另外,由於皮肌炎所需的治療時間長,為避免感染,建議患者應戴口罩且遠離咳嗽者,不憋尿、不吃生食或衛生清潔有疑慮的食物。若擔心罹癌風險,醫師也會提供適當檢查,協助釐清以避免患者過度焦慮,現今對於皮肌炎患者的風險分級,已能從血清免疫學檢查獲取一些線索,依據一些特異性的指標,可以讓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注意到可能的肺部病變與癌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