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憂鬱症毫無起色,追根究柢就因為一味採用DSM診斷標準與藥物療法。然而,由採行新型診斷法與治療方式的精神科醫生看來,患者接受治療的態度,以及醫生的診療方式,全都問題重重。1) 延遲就醫憂鬱症的特殊症狀/主要是悶悶不樂,例如「總是垂頭喪氣,快樂不起來」、「早上身體不舒服,直到晚上才恢復正常」、「睡不著」、「沒有食慾」。其實沒有生病的一般人也會有悶悶不樂的感覺,很難分辨是否是憂鬱症引發的。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出現類似症狀,稱為新型憂鬱症、現代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好發於年輕人身上。患者與親朋好友全然不知患者已罹患憂鬱症,所以延遲就醫的案例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是壓力造成的憂鬱症,越慢開始治療,等病情惡化,就越難治癒。2) 抗憂鬱藥失效/抗憂鬱藥的藥效並不是很顯著,唯有個性循規蹈矩的患者(抑鬱型憂鬱症),抗憂鬱藥才會發揮十足效果,其他類型的患者通常看不出成效。因此,正確診斷患者屬於何種憂鬱症的病況類型是很重要的,若缺少這個環節,患者只是一直在服用毫無效果的藥物。3) 憂鬱症與其他併發症/罹患憂鬱症也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有些人會引發社交恐懼症、PTSD(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統合失調症等。只依據症狀來診斷,很容易忽視這個現象。4) 誤診為憂鬱症的其他疾病/不是憂鬱症的疾病,也可能造成「看似憂鬱症的症狀」。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的患者常有憂鬱症的症狀,初期的統合失調症也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狀態,所以常被誤診為憂鬱症。特別容易被誤診的疾病包括和憂鬱症同類型(與憂鬱症同屬於情緒障礙)的雙極性情感障礙I型、II型、II型½(情緒循環障礙)。雙極性情感障礙是情緒不斷起起伏伏的疾病,經常被誤診為憂鬱症。情緒循環障礙是情緒起伏極大的疾病,此種情緒波動消耗精力而導致沮喪時(正好處於消耗性憂鬱狀態),若患者前去就診,即很容易被診斷為憂鬱症。而且除了精神科疾病,其他科的疾病也會導致憂鬱症的症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狀腺機態低下症,這種病可由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液檢查)診斷出來,必需特別小心不要將之診斷為憂鬱症。5) 引發「憂鬱症」的營養不良症/營養不良症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看似為憂鬱症。目前已知,近年來非常多的憂鬱症案例皆起因於營養不良,若缺乏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菸鹼酸、葉酸(某種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大腦功能就會出現障礙,不少人都是因此陷入憂鬱狀態。這種病的原因出在營養不良,所以只服用抗憂鬱藥卻未補充營養,是無法改善的。6) 對「休養」的誤解/「休養」是治療憂鬱症最關鍵的一環 。一般人會向公司或學校請假,在自家「休養」,遠離壓力來源(工作、學業、家事等),為低落的心靈能量充電。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原本的個性就是一板一眼,因此請假在家無所事事地度過一天,通常會產生罪惡感,覺得「大家都在工作, 只有自己休假,令人很內疚」,很多患者無論是購物或旅行,就連散步都會節制再三。因為其實不少患者周遭的親友都會說些閒言閒語,認為患者「請了病假就可以為所欲為」。多數人都認為只有待在家裡「安靜」度日才算「休養」,不過這個觀念其實大錯特錯。感冒的人這樣休養的確有效,但是罹患憂鬱症的人如此「休養」,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罹患憂鬱症最重要的就是儘早復職,打起精神找回活力。7) 忽略了精神療法/精神療法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療法,但現在的多數治療卻以藥物療法為主,精神療法似乎不受重視。醫生過度依賴藥物(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安眠藥等),忽視精神療法,導致憂鬱症的改善率與康復率低。精神療法共有以下幾種方式:‧ 支持療法:醫生理解患者的心情,與患者站在同一陣線思考,使病狀獲得改善。‧ 認知療法:讓患者自己找出什麼事情會造成「憂鬱」,思考什麼會引起「憂鬱」,再加以修正。‧ 行為療法:設定目標,使患者獲得成就感。‧ 認知行為療法:找出患者偏差的認知,修正行為。‧ 人際關係療法:若人際關係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便針對人際問題加以解決。‧ 運動療法:持續進行有助於心靈的運動,使陷入「憂鬱」的心靈振作起來。‧ 復職活動(以復職為目標的復健活動):透過「心靈復健」,提升萎靡不振的精神,以提高復職率。(本文摘自/憂鬱症營養療法:日本精神科名醫教你重整大腦與心靈/世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