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講座/失智症法律講座

講座/失智症法律講座#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者很好騙?是大肥羊嗎?失智症如何影響您以致觸法,您知道嗎? 想知道如何才能保護家人避免被騙上當,成為二次受害者!台灣目前失智症人口逾26萬人,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失智症將成為全民未來沉重的負擔。「台灣失智症協會」致力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倡導失智症預防外,積極發展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多元的服務,如社會支持中心、家屬團體、瑞智學堂、瑞智互助家庭並設有0800-474-580免費諮詢專線,提升失智症患者全面的關懷與照顧。為維護失智者及家屬之權益,本會特辦理失智症法律講座,廣邀關心失智法律議題之朋友們共同學習。對象:失智者、家屬、法律專業者及有興趣的民眾洽詢:台灣失智症協會 楊小姐02-2598-8580 分機28,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時間: 106年6月17日(六)  下午14:00 -16:00地點:亞東醫院14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報名:http://ppt.cc/aOg3O

憂鬱症治不好 7大問題要注意!

憂鬱症治不好 7大問題要注意!#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憂鬱症毫無起色,追根究柢就因為一味採用DSM診斷標準與藥物療法。然而,由採行新型診斷法與治療方式的精神科醫生看來,患者接受治療的態度,以及醫生的診療方式,全都問題重重。1) 延遲就醫憂鬱症的特殊症狀/主要是悶悶不樂,例如「總是垂頭喪氣,快樂不起來」、「早上身體不舒服,直到晚上才恢復正常」、「睡不著」、「沒有食慾」。其實沒有生病的一般人也會有悶悶不樂的感覺,很難分辨是否是憂鬱症引發的。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出現類似症狀,稱為新型憂鬱症、現代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好發於年輕人身上。患者與親朋好友全然不知患者已罹患憂鬱症,所以延遲就醫的案例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是壓力造成的憂鬱症,越慢開始治療,等病情惡化,就越難治癒。2) 抗憂鬱藥失效/抗憂鬱藥的藥效並不是很顯著,唯有個性循規蹈矩的患者(抑鬱型憂鬱症),抗憂鬱藥才會發揮十足效果,其他類型的患者通常看不出成效。因此,正確診斷患者屬於何種憂鬱症的病況類型是很重要的,若缺少這個環節,患者只是一直在服用毫無效果的藥物。3) 憂鬱症與其他併發症/罹患憂鬱症也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有些人會引發社交恐懼症、PTSD(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統合失調症等。只依據症狀來診斷,很容易忽視這個現象。4) 誤診為憂鬱症的其他疾病/不是憂鬱症的疾病,也可能造成「看似憂鬱症的症狀」。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的患者常有憂鬱症的症狀,初期的統合失調症也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狀態,所以常被誤診為憂鬱症。特別容易被誤診的疾病包括和憂鬱症同類型(與憂鬱症同屬於情緒障礙)的雙極性情感障礙I型、II型、II型½(情緒循環障礙)。雙極性情感障礙是情緒不斷起起伏伏的疾病,經常被誤診為憂鬱症。情緒循環障礙是情緒起伏極大的疾病,此種情緒波動消耗精力而導致沮喪時(正好處於消耗性憂鬱狀態),若患者前去就診,即很容易被診斷為憂鬱症。而且除了精神科疾病,其他科的疾病也會導致憂鬱症的症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狀腺機態低下症,這種病可由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液檢查)診斷出來,必需特別小心不要將之診斷為憂鬱症。5) 引發「憂鬱症」的營養不良症/營養不良症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看似為憂鬱症。目前已知,近年來非常多的憂鬱症案例皆起因於營養不良,若缺乏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菸鹼酸、葉酸(某種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大腦功能就會出現障礙,不少人都是因此陷入憂鬱狀態。這種病的原因出在營養不良,所以只服用抗憂鬱藥卻未補充營養,是無法改善的。6) 對「休養」的誤解/「休養」是治療憂鬱症最關鍵的一環 。一般人會向公司或學校請假,在自家「休養」,遠離壓力來源(工作、學業、家事等),為低落的心靈能量充電。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原本的個性就是一板一眼,因此請假在家無所事事地度過一天,通常會產生罪惡感,覺得「大家都在工作, 只有自己休假,令人很內疚」,很多患者無論是購物或旅行,就連散步都會節制再三。因為其實不少患者周遭的親友都會說些閒言閒語,認為患者「請了病假就可以為所欲為」。多數人都認為只有待在家裡「安靜」度日才算「休養」,不過這個觀念其實大錯特錯。感冒的人這樣休養的確有效,但是罹患憂鬱症的人如此「休養」,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罹患憂鬱症最重要的就是儘早復職,打起精神找回活力。7) 忽略了精神療法/精神療法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療法,但現在的多數治療卻以藥物療法為主,精神療法似乎不受重視。醫生過度依賴藥物(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安眠藥等),忽視精神療法,導致憂鬱症的改善率與康復率低。精神療法共有以下幾種方式:‧ 支持療法:醫生理解患者的心情,與患者站在同一陣線思考,使病狀獲得改善。‧ 認知療法:讓患者自己找出什麼事情會造成「憂鬱」,思考什麼會引起「憂鬱」,再加以修正。‧ 行為療法:設定目標,使患者獲得成就感。‧ 認知行為療法:找出患者偏差的認知,修正行為。‧ 人際關係療法:若人際關係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便針對人際問題加以解決。‧ 運動療法:持續進行有助於心靈的運動,使陷入「憂鬱」的心靈振作起來。‧ 復職活動(以復職為目標的復健活動):透過「心靈復健」,提升萎靡不振的精神,以提高復職率。(本文摘自/憂鬱症營養療法:日本精神科名醫教你重整大腦與心靈/世茂出版)

醫訊/永遠記得您──失智症新知

醫訊/永遠記得您──失智症新知#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會伴隨精神狀態不穩、情緒差,有時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缺乏外出機會也可能使精神心理狀態更加惡化,面對失智患者,家人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怎麼樣才能與之和平共處,一直是家屬難解的謎題。本次講座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蔡佳芬主講,藉由「失智症新知」的主題,帶您認識失智症,了解與之相處的方法,活動中也會介紹養生操、其他專家講座及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講座內容豐富,只要是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歡迎踴欲參加!時間:106年3月18日上午 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7號4樓)對象:已確定診斷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洽詢:王雅玲專員 02-25988580分機33/0933-510334報名簡章:https://goo.gl/zLPbDM.

油性肌猛流汗 恐為巴金森氏症

油性肌猛流汗 恐為巴金森氏症#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最近寒流來襲,老人家若出現皮膚出油、流汗過多情形要注意,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一般民眾聽到「巴金森氏症」,應該會聯想到面無表情、抖著手,肢體僵硬,踏著小碎步的老人,事實上,在未確診前也有其他許多病徵可協助判斷,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巴金森氏症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嗅覺減退、憂鬱、肢體動作大為病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張丰指出,巴金森氏症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目前研究認為,在疾病初期會開始出現嗅覺減退或喪失、便秘與腸胃蠕動異常、姿位性低血壓、皮膚出油、流汗過多等等身體不適,睡眠時常出現栩栩如生的夢,甚至出現大幅度的肢體動作,。在這個時期,有少部分病人開始會因為嚴重的情緒或睡眠障礙而求醫。部分病人會出現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病人多會描述看到具體的嬰兒、孩童或小動物,影像在一天內會重複短暫出現,時常在下午至夜晚出現,病人常會誤以為看到「魔神仔」而不敢告訴家人或醫療人員。感到焦慮不安 或發展出憂鬱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聽幻覺,也有患者懷疑配偶外遇、自己遭家人遺棄等。另外,隨著病程的演進,巴金森氏症典型的運動障礙浮現,包括: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與走路不穩,多數病人於此時期,開始會前往神經科就診,也有些病人,在發展出運動障礙症狀後,不知如何面對與接受疾病,而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或發展出嚴重的憂鬱症狀。張丰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除了一般所知的運動障礙困擾,疾病從早期常出現的情緒與睡眠障礙,中後期也會出現運動障礙後的心理適應問題,以及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種種症狀皆會大幅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增加疾病治療的困難。因此若發現身邊親友有類似的困擾,應採取關懷接納的態度,鼓勵及早轉介精神科就醫,尋求進一步的專業協助。

「願用所有時間陪伴他」 一位家有過動兒母親的告白

「願用所有時間陪伴他」 一位家有過動兒母親的告白#精神科

(採訪撰文/陳詩婷)(專業諮詢/馬偕精神科吳俊漢醫師)(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我的孩子多多從幼稚園開始就很好動,常常跑來跑去,坐也坐不住,原本以為是小朋友愛玩,也沒多加理會,一直到國小開始,多多開始會在課堂上打斷老師說話、容易和同學起衝突,也時常接到老師的關心電話,真的好煩惱…」單親媽媽小萍(化名)分享著6歲的多多過動症情況。經過朋友建議,帶多多到醫院評估,才發現居然罹患過動症!過動不是孩子的錯!「聽到醫師宣布的當下,簡直晴天霹靂,內心很難接受,但還是決定要辭掉工作陪伴多多治療。一開始多多很排斥治療,甚至還會大哭抱怨自己很努力了,卻還是無法專心,讓我好心疼。」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加上小萍耐心溝通,以及利用輔助器材教導多多課業,現在多多已經進步到在學校可以專心上完一堂課,並且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連班導也感到欣慰。小萍說:「除了耐心,還是耐心,自己的小孩總不能放棄,而且他也沒辦法控制自己搗蛋的狀況,我不怪老天給我這樣的考驗,看到多多的進步,我也學到很多,也希望可以花更多時間陪伴他。」小萍眼泛淚光地看著一旁寫著作業的多多,微笑著。 圖說:過動症孩童需要家長耐心陪伴你的孩子有同樣問題嗎?其實像多多這樣的狀況,一般家長或老師都會先責怪是孩子沒有用心的問題,殊不知有可能是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影響,導致沒有辦法專心。馬偕精神科吳俊漢醫師解釋,ADHD其實是一種腦部發育不夠成熟的疾病,根據台灣的研究顯示,約有7~8%的孩子有過動症狀,且最容易在升上小學後被發現,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5種症狀,就有可能有過動症的問題,建議應趁早就醫確認診斷:1)無法持續注意做事,譬如作業寫很久卻還是寫不完。2)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3)上課坐不住,喜歡東張西望或自行離座。4)容易打斷別人的話。5)容易有人際關係的衝突。 不只是課業問題 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及人際關係很常看到的是,ADHD的孩子會出現上課無法專心,課業表現不好,又與同學們處不好,導致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吳俊漢醫師接著說明,所以這些孩子在學校不被老師了解,常被標籤化或經常受到處罰,甚至會被同學霸凌等,若再加上孩子本性都有點衝動,一生起氣來便出手打架等,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信心低落及人際困難,久而久之還可能衍生出更大的問題。 圖說: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達不到大家的要求?行為+藥物治療 雙管齊下在過動症的治療上,吳俊漢醫師也分享幾種治療方式: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過動症的孩子利用單純的行為治療成效最低;單純的藥物治療排名第二;利用行為治療輔以藥物治療,孩子的進步成效最明顯。然而,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會有副作用,其實家長多慮了。吳醫師說明,的確少數孩子服用ADHD藥物可能會有胃口不佳的問題,其實只要調整劑量,並在對的時間服用藥物,一般就能克服胃口不佳的問題。此外,吳醫師也提到,若孩子平常有持續性的運動,比如慢跑、快走或登山等等,也有助於孩子的神經發展。高職男積極治療1年 成績名列前茅吳俊漢醫師就分享一位16歲的高職男生,他在幼稚園時就有過動症的狀況,上課期間常常一直打斷老師或同學的對話,也不守秩序,甚至被同學霸凌,原本成績中等的他,變得越來越不喜歡上課,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與父母的關係也變得緊張。一年前在吳醫師的積極治療,同時透過行為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他的過動狀況有逐漸獲得改善,人際與家庭關係越來越好,成績也開始名列前茅。 圖說:男學生因過動從小被排擠(圖片非當事人)因此提醒家長,一旦察覺孩子有過動症的症狀,除了盡早診斷與積極治療外,同時也呼籲,在治療過程中,家長的配合及參與尤其重要,應體認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故意的,並給予耐心及關愛,才是幫助過動兒最好的方式。

反社會人格9特徵 你有嗎?

反社會人格9特徵 你有嗎?#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北捷運震驚社會的喋血事件,讓民眾人人自危,精神科醫師指出,有反社會性人格的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可以藉由做一件駭人的大事,來擁有無法獲得的力量,但也提醒並不是所有暴力行為者都有反社會性人格。因此當遇到反社會性人格暴力行為時的黃金定律,不要顯得神情非常慌亂,要用嚴肅堅定的語氣說「手放下」或「坐下來」。面對肢體暴力  冷靜、觀察為首要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精神科陳逸群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暴力行為都是反社會性人格,大多數的暴力行為是毒品或酒精使用後的反應,當面對這一類型暴力行為的因應之道是:冷靜、觀察、在腦中打轉如何化險為夷。醫師也提到,反社會性人格有9種特徵,若符合9種特徵中之3項,即有反社會性人格之特質:1)從15歲前,就開始違反校規,或因犯法行為遭到逮捕。2)用說謊、化名、或詐欺等方式,讓自己獲益,或感到樂趣。3)個性較為衝動,做事欠缺計畫。4)性情易怒,常常訴諸暴力或鬥狠。5)常常無視於他人安危。6)欠缺責任感,常常無法善盡工作職責,或維護信譽。7)常被形容成無感、不會痛悔、自責。8)在偷竊、傷害之後,通常採取合理化解釋的方式。9)沒有幻覺、妄想、或躁鬱症。陳逸群醫師也呼籲,暴力行為發生過後,害怕是一定會有的,焦慮也是正常的。有些人可能會逃避、冷淡或害怕向親友訴說的現象,此時若能尋求正常的傾訴管道,例如向心理醫師、輔導老師、或親友求助,讓情緒達到紓解、擺脫鬱悶,就不會只是放粗話、撂狠話、說氣話。

署南醫院菜園豐收 精神病友開心收成

署南醫院菜園豐收 精神病友開心收成#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衛生署台南醫院長李伯璋為提供精神科學員們友善的醫療環境,於1月初精神科病房後方開闢開心農場,並承蒙牙醫師吳培填提供菜籽及黃魩女士的栽種技術指導下經過一個多月的耕種,精神科的菜園收成了!綠油油的蔬菜看起來新鮮可口,職能老師每天帶著日間留院學員們一起澆水、捉蟲、施肥、拔草等辛勤照顧。在這一個多月的日子裡,學員們每天探視、照顧這些蔬菜,過程中培養細心、責任心、愛心和耐心,看見由小小種子成長為綠油油的蔬菜,學員們都很有成就感,並見識到生命的奇妙,也在過程中了解生命的自然法則,學習把握當下和珍惜生命。台南醫院精神科代理主任張訓誠表示透過規律而重複的移栽、鋤草動作,轉移因精神症狀所引起的幻聽、妄想等正性症狀,並可加強精神科學員專注力及持續度;透過分組澆水的活動設計,學員們都很積極主動的每天準備好澆水用具,並在排定時間準時集合,間接加強其人際互動機會,改善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社交退縮及情感淡默等負性症狀。李伯璋表示,看著精神科學員們臉上的表情更加的豐富,讓他相信這樣的改變對醫院及病友是正確的,希望透過復健治療活動,讓這群精障者重新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綠地及藍天。李伯璋更強調,台南醫院會持續加強醫療專業,提升整體的服務品質,以真性情、同理心,積極服務台南市民,照護市民一輩子健康。(圖片來源:台南醫院提供)

逢佳節沒親可思?春節壓力症候群找上「一個人」

逢佳節沒親可思?春節壓力症候群找上「一個人」#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常聽到「每逢佳節倍思親」,多數的華人總期待農曆年節的到來可全家團圓,但對某一些已經習慣一個人過生活的人,過年反而對他們是人際一大考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仁邦表示,過年前的精神科門診中,已開始出現「春節壓力症候群」的個案,這些個案預期於春節期間所遇到的人際關係壓力或失落感,包括傳統婆媳問題,也包括常被大家族親戚以工作與婚姻拿來做比較的晚輩,與剛離婚的單身貴族,這些病患若於關係壓力中調適不良,輕者會有焦慮與失眠症狀,重者則會有憂鬱情緒與相關身體症狀。王仁邦說,門診中最常遇到的是傳統婆媳壓力,婆媳因彼此習慣不同並隱忍自己的不適應與壓力,往往可能讓當事人產生一些情緒問題。另外,門診中還發現另一類個案就是單身未婚貴族,這些個案回到大家族中,最大壓力來源就是自己的工作成就與單身狀態,被大家族親戚品頭論足。王仁邦指出,這些患者較輕微者有焦慮與失眠症狀,較嚴重者則會有心悸、胸悶、手抖、手麻等身體與憂鬱症狀,有些原本就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每逢過年帶來的無形壓力,情緒就會容易受到影響,造成病情復發。他認為,年假過後一兩周大多數患者就會痊癒,但若原本就有焦慮或憂鬱疾病的患者,建議要繼續治療並注意自己的病情變化,好好的與固定醫師討論是否加強治療。民眾如果真的因為春節前太過擔心到天天都睡不著,有預期性的焦慮甚至憂鬱症狀,並產生相關身體症狀,建議還是提前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