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

大胃王不好當 狼吞虎嚥恐致死

大胃王不好當 狼吞虎嚥恐致死#腸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餐飲業者為促銷店內產品或增加人氣,常舉辦大胃王比賽來製造話題炒熱氣氛,從吞辣椒、喝啤酒、吃熱狗到牛肉麵等,民眾為獎金或是免費吃一頓,拼命進食,讓旁人看了膽戰心驚。但你知道,不論是比速度或是比食量,參加這類大胃王比賽的風險有多高嗎?由於參賽者多是沒有接受常規大食訓練的普通人,很容易發生各種危險,其中又以噎死最為常見。3年前更發生,中部某大學校內系所主辦大胃王比賽,參賽者需在最短時間內吃完2個饅頭夾蛋,得到冠軍的研究生在賽後突感覺身體不適,到廁所狂吐後昏倒送醫,急救後還是不幸死亡。阮綜合醫院超音波室張維興主任表示,吃東西狼吞虎嚥,食物容易跑到呼吸道,卡住氣管,即使送醫也難清除,呼吸道阻塞缺氧如超過1分鐘就可能昏迷,10分鐘就會心肺停止。心肺只要停止4分鐘以上,即使急救回來也會導致腦部傷害。人體短時間內如吃大量食物,會導致副交感神經興奮,心跳、血壓下降,忽然休克昏迷。偏偏比賽現場未必有足夠的急救設備,是否可以及時挽回難以預料。另外還有一些潛在健康風險,可能造成胃部功能無法正常的運作、消化不良,甚至引起急性胃炎、劇烈嘔吐、胃黏膜撕裂、食道破裂、胃出血、賁門口撕裂、胃輕癱等。不少人以為電視上的大胃王看起來吃得很輕鬆。張維興表示,大胃王比賽用的餐飲多是大量含有高油脂的食物,如熱狗、牛排及漢堡等,膽囊必須分泌大量膽汁幫助消化,膽汁分泌不足,就容易引發膽囊炎。糖尿病患者如果貿然參加大胃王比賽,更會造成血糖瞬間飆高,胰島素無法代償,引起酮酸中毒,甚而昏迷。大胃王比賽是非常專業而且危險的一種進食競賽。在日本電視節目上所看到,那些家喻戶曉的大胃王,事實上都是專業選手,平時以餐飲比賽或表演活動維生,不但食量原本就驚人,事先也都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絕對不僅是天生就很會吃,民眾千萬不要異想天開,拿自己的身體去冒險。

早春腸胃不適 當心輪狀病毒作祟

早春腸胃不適 當心輪狀病毒作祟#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季節的轉換,氣候溫差變化大,免疫力差的小孩、老人,往往無法適應。除了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其實腸胃不適也相當常見。基本上,冬季胃腸炎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由病菌或病毒所引起,一類則是非病菌性,也就是食物所引發。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胃腸炎中,以病毒肇禍最常見,又以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危害最大,其他危害較大的病毒還包括腺病毒、星狀病毒(astrovirus)。阮綜合醫院兒科于靜雯醫師解釋,所謂輪狀病毒,是一種常見於嬰幼兒的病毒性腸胃炎,輪狀病毒感染以冬天及早春的病例較多,因此也被籠統稱為「冬季腹瀉」。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一般潛伏期為二十四至七十二小時,發病初期會先出現嘔吐症狀,經過十二至二十四小時後,轉為腹瀉和發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發燒等,腹瀉通常會持續5~7天。不過,雖然感染輪狀病毒的病程相當折磨人,所幸絕少因而造成重症或死亡。家中若有小朋友應小心預防,一旦感染,家長可以多補充水分及電解液,避免小孩脫水,如果病人高燒不退、躁動不安、食慾差,則應馬上就醫。其次是諾羅病毒,也是一群會造成腸胃炎的病毒,毒性不強、致死率也低,因病毒能夠長時間在排泄物及嘔吐物中存活,具有高傳染力,有爆發大規模感染的可能。主要症狀除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部分人會有輕微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等現象。于靜雯醫師說,大部分的人感染後,抵抗力約可持續四至六個月,但因諾羅病毒有不同的基因型,感染後還是可能被不同型的病毒再感染,隨著感染次數增加,理論上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但這些保護力約在二至三年後會完全消失。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被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感染,但以嬰幼兒、免疫力差的族群及老人遭受感染的機會較大,症狀也比較嚴重。

7成人輕忽腸胃問題 小心腸癌找上身

7成人輕忽腸胃問題 小心腸癌找上身#腸胃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100年上班族的全年度健檢結果統計,發現腸胃異常比例高達9成,且有近7成民眾檢查前未發覺不適,經過胃鏡、腸鏡檢查後才證實腸胃早已出現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腸胃問題中以腸瘜肉最需注意,發現腸瘜肉發生率在31~40歲初老族的比率已超過3成,且瘜肉即使當年切除,隔年再發現的比率也逾2成。鄭乃源院長呼籲超過30歲後即應有定期接受腸胃鏡的習慣。 腸胃異常問題不但發生率高,更是容易讓人輕忽的無聲殺手!民眾很容易輕忽腸胃道的不適,或是有症狀就自己買成藥舒緩症狀,以為不痛就沒事,長期忽視腸胃毛病,容易延誤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黃金期。31~40歲初老族每3人就有1人可能有腸瘜肉,腸瘜肉具有高度危險性,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8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 鄭乃源院長表示,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2成。就像其中一位年紀近50歲的林先生,99年進行在聯安做大腸鏡並切除腸瘜肉,100年進行健檢時,原本不想再照大腸鏡,但因聯安醫護人員深知他的家族史、生活型態及先前的檢查結果,評估他是腸瘜肉、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強烈建議他再次進行大腸鏡篩檢。健檢結果發現大腸內又發現新的瘜肉,且為「腺瘤瘜肉」,幸好即時發現並切除,否則可能演化為癌症。      鄭乃源院長特別強調,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至於定期篩檢,從30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身體質量指數)≧24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心、腎、肝出毛病 真有這些症狀?

心、腎、肝出毛病 真有這些症狀?#腸胃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段文,如下身體打來的電話,你一定要接心臟有問題時,左邊手臂會酸、麻、痛。腎臟出現問題時,說話就會出不來,就會沙啞。肝臟有問題時,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會抽筋。脾胃出現問題時,就會偏頭痛。文中提到身體出現的一些症狀可能代表著某器官出現問題,這段文字也在網路上、辦公室間引起了熱烈的迴響,許多網友都紛紛分享轉載,不過,一開始看到這段文字,大家都感到非常疑惑,肝臟和小腿、腎臟和喉嚨、脾胃跟頭其實都有一大段的距離,怎麼可能會有關連性?況且手臂痠痛、抽筋可能是運動所引起,喉嚨沙啞也可能是因為感冒或是前一天跟朋友去唱歌太High所造成,怎麼能夠認定就是哪裡有問題呢?因此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謠言,不過就有一位同事表示,既然在網路上被大家轉載分享,那麼想必應該是有人也認同這樣的說法才分享,因此有必要為大家仔細查證。有人說健康是環環相扣,身體就像是一個小工廠一樣,因此一個小小零件鬆散、一個小員工罷工都可能會造成問題、產生病痛。不過,身體的每個器官之間互相影響的情況,就一定如同網路文一般嗎?這段文字確實讓許多人畫上了一個大問號?這些症狀真的就代表器官生病嗎?優活記者決定找出真相,並訪問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中醫師等,為大家解答疑惑。對於「心臟」問題,記者訪問了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白其卉教授,目前為台北醫學大學專任教授,專長為心腦血管流行病學,白其卉教授指出,臨床上確實有極少部分心臟有問題的患者,發生左手臂酸、麻、痛的感覺,但一般人如果左手臂感覺到麻痛感,不一定是因為心臟問題所引起,不能以此為判斷依據,白教授表示,一般心臟有問題通常會直接反映在心臟上面,可能感覺胸悶、心臟疼痛、氣促等,臨床上沒有例子顯示出左手臂疼痛,就是心臟有問題的案例,因此,如果民眾有疑問,一定要到醫院透過專業儀器的檢測來判斷,以免誤判病情,得不償失。至於腎臟出問題聲音真的會沙啞嗎?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目前是公認的台大醫院腎臟科權威醫師吳寬墩表示,說話會沙啞可能是因為神經或聲帶的影響,與腎臟沒有關聯,而腎臟若出現問題,初期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不容易發現,很難判斷,當出現血尿、多尿、少尿、水腫等症狀時,都已是腎臟病較晚期了。吳醫師提醒,要避免腎臟出現問題,就要少吃速食、加工食品、高鹽、高脂、高蛋白的食物,以減少腎臟的負擔。既然腎臟出問題與聲音沙啞之間的關連性說法,完全被醫師推翻,那麼在中醫上的看法又是如何呢?於是記者找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建榮中醫師,他表示,中醫上指的「腎」並不完全是指腎臟,中醫上的「腎」表示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從年輕到老年的老化過程, 因此像是老年人的聽力減弱,屬於老化過程,就與腎衰有關,但與喉嚨、說話沙啞沒有直接關連,因此並非如同網路文所指一般。解答了一半,得到的答案都並非如網路文所指,可見屬於網路謠言的機率非常大,不過,往下看還有肝與腸胃問題,這時就有同事指出,他的家人中最近因為腸胃吸收問題變差,確實有時有偏頭痛問題,聽聞後,雖然記者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但還是秉持專業的精神,繼續為大家找尋專業的權威醫師解答這篇網路文。有肝臟、脾胃毛病真的會出現網路文所說的情形嗎?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也是前台大醫院肝膽腸胃內科總醫師林姿伶指出,除非是很嚴重的肝硬化、末期肝病等,才可能會出現小腿抽筋,一般人若是晚上小腿抽筋應是不需要太擔心,有可能是運動太劇烈引起。對於脾胃問題造成偏頭痛的說法,她說在西醫上則沒有研究,脾胃若有問題,主要還是以腸胃不舒服、腹瀉等現象為主。不過記者並沒有放棄,既然在西醫上認為脾胃方面與偏頭痛無關聯,那麼在中醫上的說法呢?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建榮中醫師再次為大家解答,他表示,中醫上所說的脾胃指的是消化系統,通常消化系統較差的人,在吸收方面也較差,營養吸收力差就容易造成貧血、血虛,因此會發生缺血性的頭痛症狀,對於這種病人,中醫治療上採取補血、補氣的做法來改善。綜觀以上專家、醫師的說法,可以發現網路文所說多不正確,脾胃毛病造成偏頭痛的說法勉強可通;因此大家不用太過杞人憂天,提醒民眾還是養成飲食均衡、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春節顧腸胃/選擇糖果點心的秘訣

春節顧腸胃/選擇糖果點心的秘訣#腸胃

過年期間家人親友團聚,除了圍爐大餐外,還有不少應景年節點心,在茶餘飯後讓親友一同享用。年節零食點心的熱量、油脂常是民眾擔心的負擔,但只要聰明採購、聰明吃,年節零食點心一樣可以開心享用。象徵著年年高昇,家家戶戶年節食品中,少不了甜鹹年糕、芋頭糕、蘿蔔糕等應節食物。甜鹹年糕為糯米製品,消化不好的老人小孩及病患要小心食用,或改吃非糯米的蘿蔔糕之類。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都等同於主食類,正餐時減少米、麵食物為宜。炒鹹年糕、煎甜年糕使用的油和麵糊會增加多餘糖和油,蘿蔔糕、芋頭糕沾的醬油膏,也會讓人吃入不少鹽份。花生瓜子堅果類是飯後聊天最常見的點心。堅果油脂是對健康較好的脂肪酸組成,堅果也有除了油脂之外的營養素,因此各國新的飲食建議中,提倡每日吃一些堅果、而減少一些烹調用油和動物油脂的作法。松子、南瓜子、葵瓜子、腰果是含鋅較多的堅果,鐵是以黑芝麻、花生含量較多,鈣則是以黑芝麻、杏仁果遙遙領先。葵瓜子、杏仁果和松子,富含維生素E,栗子、核桃還含了較多的β─胡蘿蔔素,堅果類也都含有不少的膳食纖維。不過堅果的含油量和熱量高,欲控制熱量者,仍應注意限量食用。此外,吃原味堅果不要選蛋酥、密汁堅果,並且在正餐中減少肉類油脂、煎炒煮炸的烹調油脂,是聰明吃的建議。此外,客廳桌上總是擺滿一大盤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年節糖果。但5至6顆花生糖、牛軋糖,就有300至400大卡的熱量,換算一位體重60公斤、輕度活動量的女性一日熱量1800大卡的需要,約佔了五分之一。聰明吃糖果點心的訣竅,在於控制食用量、選相對低熱量或有其他營養素的食物,例如、豆乾、魷魚絲、香菇乾、乾燥蔬菜水果、低糖果凍、蒟蒻乾等來替代糖果,可少些熱量攝取,直接以應景水果作為餐間點心,更是健康點心聰明首選。(以上新聞內容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

春節顧腸胃/春節飲食五原則

春節顧腸胃/春節飲食五原則#腸胃

今年的春節假期長達9天,往往造成生活作息不規律,加上親友宴會拜訪等,常常容易暴飲暴食。因此,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長假中,還是要盡量維持正常作息和飲食,並掌握包括均衡選食,適量攝食、三低一高飲食法、烹調不油炸、少吃零食及不菸不酒等五種健康飲食原則,讓大家都能健康元氣過好年。過年期間應要均衡選食、適量攝食,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應均衡攝取不偏食,並用餐掌握飲食八分飽原則,避免熱量囤積造成肥胖。此外,低糖、低油、低鹽和高纖的「三低一高飲食法」,可以讓你輕鬆避免三高和「粗腰」(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烹調方式也以清蒸、水煮、涼拌、燒、烤取代油煎和油炸,並減少鹽分、佐料的攝取,也要避免食物因重覆加熱、冷藏而變質。而春節裡常見招待客人之零食,如瓜子、花生、腰果核桃、蜜餞、麻老粩,均屬高熱量食物,容易在看電視或閒聊時吃進過多熱量,建議用新鮮水果替代。此外,與親友聚會時,應避免抽菸、喝酒,以免慢性疾病及癌症找上門。

春節顧腸胃/讓年菜清爽不油膩的祕訣

春節顧腸胃/讓年菜清爽不油膩的祕訣#腸胃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常有「高油、高鹽、低纖維」的三大缺點,尤其在過年期間常會與親友一起小酌一番,但若是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或痛風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小心。新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因為心情愉快而過量飲酒,以免造成疾病惡化。新北市衛生局說,其實要讓春節的菜餚不油膩,清鮮爽口並不難。只要遵守「低鹽、低油、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再多使用新鮮食品,少用加工食品,運用天然具有特殊氣味的食物,如九層塔、香菇、檸檬汁、香橙汁或中藥材當歸、五香、八角等來提味,減少調味品的使用,即可作出清爽又可口的菜餚。儘量選用不帶油脂的肉品之外,還要儘量選擇蒸、煮、燉、烤、滷、拌等低油烹調法。如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菜「年年有餘」,可用蒸魚代替油炸,再淋上檸檬汁或蔥薑蒜酒汁即可。傳統上,年菜為了表示豐盛,肉類常常太多,因此年菜中代表「長長久久」的長年菜,「發財好彩頭」的髮菜和菜頭(白蘿蔔)都是很好的選擇,記得多以各式蔬菜水果做為配料或墊底,飯後一道水果代替高熱量的甜點,便可以增加許多膳食纖維的攝取,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此外,衛生局指出,大家過年最愛吃的零食像開心果10顆就有320大卡、魷魚絲1包(80公克)也有230大卡,汽水、含糖茶類等清涼飲料,所含的熱量都很高,應該要少喝。雖然天然純果汁熱量也不低,喝多了仍然會發胖的,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更應注意節制。如果能夠自己泡茶最好,因無熱量和糖份又能消油解膩,是最佳選擇。衛生局提醒大家,年節期間記得注意飲食、減少零食多運動,大家都過個健康好年。

春節顧腸胃/動一動 整年腸胃都健康

春節顧腸胃/動一動 整年腸胃都健康#腸胃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大腸癌已為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民國97年有1.1萬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幸好,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把握三要原則─「多蔬果、多運動、定期篩檢」,就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因此,國健局建議民眾春節期間除了吃喝玩樂外,也可以在年後幫自己預約個潛血檢查,也預訂一整年的健康。國健局指出,食用過多的肉類,會造成腸道不易吸收,若再加上油炸或是燒烤的處理方式,腸道負擔更是沉重。因此,建議民眾在春節時期的飲食,肉類的攝取上,儘量多以白肉(魚肉、雞肉)代替紅肉(牛肉、豬肉),烹調方式以清淡或水煮方式為佳,少油炸食物。此外,記得多搭配一些蔬菜,飯後食用一些水果,讓蔬果的纖維能夠幫助腸道蠕動,保持腸道的健康。除此之外,運動可以幫助腸道蠕動,讓消化及排便更順暢,減少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就可減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致癌物的機會。在春節長達9天連續假期中,建議民眾除了聊天、看電視之外,也可以趁著連續假期,安排到戶外走走、活動活動筋骨,除了增進家人情感,還可以幫助腸道運動。研究證實,定期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因此,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要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獲得該項篩檢服務。國健局也提醒,吃過多的熱量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使男性得到大腸癌的危險性增為1.6倍、女性增為1.2倍。因此,年菜要健康吃、飲食要適量,並多吃高纖蔬菜,吃完了,也別忘了多動動,可以全家一起散步、運動,除可增進健康,還可培養家人感情。此外,也別忘了善用假期,陪同家人去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家人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