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2歲新冠肺炎確診男性個案,因為呼吸喘先到外院求治,高血壓病史的他被發現為心包膜積液,且症狀持續惡化,遂轉送至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經心臟外科醫師進一步判斷病人為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有立即手術治療的急迫性。
一名52歲新冠肺炎確診男性個案,因為呼吸喘先到外院求治,高血壓病史的他被發現為心包膜積液,且症狀持續惡化,遂轉送至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經心臟外科醫師進一步判斷病人為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有立即手術治療的急迫性。
膽固醇過高就不健康嗎?膽固醇大致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體內的含量高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時,血液中的膽固醇會超出細胞所需的量,此時過多的膽固醇會聚集於血管壁上,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台北市聯合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麗珊建議,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維持在70毫克/分升以下。
近年在演藝圈就有不少由於心因性猝死的案例,例如藝人高以翔、黃鴻升等人,發生速度之快令親友震驚又難以接受。為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在至親身上,衝擊日常生活,我們能事先做些什麼?《訂製你的無病生活》一書中說明,各種心因性猝死,在事前其實都能透過監測工具,觀察心律變化,提前治療並預防。以下為原書摘文:
對很多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來說,做心臟血管支架手術可謂救命解方,然而卻有部分病人擔憂運動會影響手術效果,選擇在術後整日臥床不動,結果反而不利於傷口復原。
王先生是糖尿病的舊病人,這次間隔了很久一段時間,才終於來回診,不僅說話時有點喘、有氣無力,更表示自己日前突發心肌梗塞,前天才剛出院。心臟科醫師提醒他,糖尿病患很容易心肌梗塞,且恢復後,再度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也很高,應特別注意。
台中市66歲男子工作時突然休克倒地,送到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台中慈濟醫院團隊判斷為突發心肌梗塞緊急放置支架,穩住生命徵象後採用低溫療法醫治,5天後甦醒,意識清楚能夠對答。
心血管疾病長年佔據國人10大死因之一,要避免三高慢性病就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而高血脂患者最常出現問題就是「膽固醇過高」,然而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又不能完全沒有,因此到底該怎麼控制,食物又該怎麼吃,就要特別留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最近都覺得胃不太舒服。」50多歲的廖先生說,因為幾個月前在工作中突然感到胸痛,緊急送急診發現是心肌梗塞,於是立刻做心導管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並置放支架,出院後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排便是什麼顏色?」醫師警覺地問。「前幾天排便好像有點黑。」廖先生說。發生心肌梗塞後,患者必須接受1年的標準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也就是合併使用2種藥理機轉不同的抗血小板藥物,以達到降低血栓形成的機會。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何建德表示,其中一項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比較容易造成腸胃道潰瘍,比較輕度是讓患者感到腹痛、腸胃道不適,比較嚴重就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而解出黑便。「形成血栓與出血的風險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何建德說,「治療期間必須定期追蹤,若有出血或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便要適時調整藥物。」心肌梗塞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1年,有助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何建德提醒,若感到不適,應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造成心肌梗塞復發。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男性、家族史等,相對而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抽菸、缺乏運動等則屬於可以調控之危險因子。何建德指出,如果沒有積極控制危險因子,身體各處的血管便容易產生動脈粥狀硬化,而漸漸狹窄,甚至阻塞。過多的膽固醇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引起發炎反應,形成血管斑塊,使動脈管徑變窄,何建德解釋,當血管斑塊破裂時,血小板會活化並聚集在破損的地方、形成血栓,逐漸擴大的血栓可能阻斷血流,當血栓阻斷心臟的冠狀動脈即造成心肌梗塞、阻斷腦部血管則會造成腦中風。缺氧的心肌細胞、腦細胞可能在短時間內壞死,而導致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性命。「動脈粥狀硬化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所以很容易被輕忽。很多患者的第1個症狀發生之時就是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何建德強調,「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使動脈粥狀硬化變得更嚴重,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也必須主動檢查、積極治療,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搶救心臟,同時預防再復發!當冠狀動脈阻塞,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痛、胸悶、頭暈、喘不過氣,胸口好像被重物壓住,胸痛可能往下巴、手臂延伸。出現症狀時,務必在第一時間就醫,分秒必爭!確定是心肌梗塞後,首先要嘗試恢復冠狀動脈之血液循環,何建德說,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狀況,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或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越快恢復血流,才有機會減少心肌壞死。暢通血管恢復血流之後,危機尚未解除,因為冠狀血管可能再次阻塞,所以需要接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形成。急性冠心症與冠狀動脈血栓有相當程度關聯,抗血栓藥物的使用為標準治療之建議,何建德表示,架設心臟支架的患者應於術後持續6個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急性冠心病患者則應持續至少1年,有助降低再次發生心血管病的機會。當患者轉換為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後,若在服用阿斯匹靈一段時間後出現胃潰瘍、出血、解黑便等問題,請與醫師討論,可調整為較無腸胃道副作用的藥物,千萬不要擅自停藥。除了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之外,心肌梗塞常會導致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致命併發症,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規則服藥。心血管疾病日常保養重點膽固醇是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因子,大家要透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將膽固醇控制達標,何建德說,低密度膽固醇(所謂的壞膽固醇)的控制標準會依照每個人的狀況來調整,一般民眾的壞膽固醇應該控制在130 mg/dL以下;具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建議控制在100 mg/gL以下;若有心血管疾病更要控制到70 mg/dL,甚至55 mg/dL以下。「很多人在治療一段時間,膽固醇達標後,就會想要停藥,」何建德說,「停藥並非不行,但是高血脂就像糖尿病,並不是單純由飲食減少攝取即能保證達到良好控制,遺傳或所謂體質的影響絕不容忽視。因此,不管是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目的都是把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所以無論是生活方式調整、飲食控制、還是藥物治療,都建議在血脂達到理想控制之下仍繼續維持。」日常生活中,請把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達標,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避免高脂飲食、鹽分攝取要適量,何建德鼓勵,維持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也要戒菸、戒酒,盡量減少危險因子,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惡化。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