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冬天流感、新冠及心肌梗塞三重來襲!心血管專家:入冬前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冬天流感、新冠及心肌梗塞三重來襲!心血管專家:入冬前盡快施打流感疫苗#心肌梗塞

一名50幾歲身體硬朗的男性主管,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並且身體恢復良好,感染流感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後來竟轉變為發燒、呼吸急促,就醫治療並未好轉,最後因肺炎造成呼吸窘迫症,使用呼吸器維持三周後,仍然因敗血性休克不幸過世。 政府從11月開始實施50歲以上第二階段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目的就是減輕流感的危險性。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今年因為新冠疫情升溫,常規性的流感疫苗施打反而容易被忽略,今年一定要特別留意流感對於新冠後期的影響力。 冬天流感引起發炎反應 增加10倍心肌梗塞風險 立冬將至,冬天更是流感及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免疫保護力較弱,一旦感染流感引發心肌梗塞及中風情形,非常容易造成重症。任勗龍醫師呼籲符合政府公費標準的50歲以上民眾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根據數據顯示,一般人因感染流感會增加10倍的心肌梗塞發病風險,中風發病更達8倍。任勗龍醫師說明,流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這種發炎反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一旦病患感染流感,會增加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中風的發生率,並有相當高的致死率。」 目前流感疫苗在心血管疾病中已有非常好的效益關係,賽諾菲與研究機構合作發現:心肌梗塞後病人在72小時內施打賽諾菲流感疫苗能降低28%的心血管病變危險性,心血管造成的死亡則減少41%,更重要的是全因死亡能減少41%,可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 流感及新冠雙重打擊 照顧者也應施打疫苗阻斷傳播鍊 任勗龍醫師表示 「若同時確診流感及新冠肺炎,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將增加4.14倍,住院風險更高達2.35倍,目前正處於新冠高峰期,建議民眾最好兩種疫苗都要及早施打。」 施打流感疫苗對18歲以上的成年人因流感住院的保護力可達到41%,對流感導致重症需要插管、呼吸衰竭更可達到82%的保護效果。任勗龍醫師強調,由於今年A型流感具有較高的傳染力,青壯年民眾也須留意,若是家中有慢性病長輩或是幼童同住,或者在長照機構、托嬰機構等高風險環境工作等,即使不在公費的補助範圍,也可自費施打流感疫苗,阻斷流感傳播鍊,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保護家人健康。 提醒民眾,除了施打疫苗,平時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慢性疾病患者更要遵守少鹽、少油、少甜的飲食方針,睡眠更是重要關鍵。睡眠品質不佳是身體發炎的因素之一,對心血管疾病負擔影響更大,再搭配培養良好運動習慣,就是養好免疫力的全方位防護。 (圖/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 任勗龍醫師) MAT-TW-2201674-1.0-10/2022

心臟內科教授呼籲:流感將至,重陽節做這件事可預防心血管疾病4成死亡率

心臟內科教授呼籲:流感將至,重陽節做這件事可預防心血管疾病4成死亡率#心肌梗塞

重陽節除了關懷年老長者,更重要的還有一個疾病預防的工作就是對抗流感。流感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與死亡率不亞於新冠,其後遺症也不只有呼吸道疾病。根據統計,健康成人可能因為感染流感,造成的心肌梗塞風險有10倍之高,更會增加8倍中風發病風險1。 林口長庚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褚柏顯教授表示,流感的高危險族群與新冠肺炎相似,像是65歲以上高齡長者,有心血管病史、三高等慢性疾病,或者是肺阻塞、癌症治療,甚至是孕婦,都是要特別注意的族群。 流感不只是呼吸道疾病,也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一般人想到流感都認為應該只跟呼吸道有關,褚柏顯教授說明,事實上流感與新冠肺炎一樣,都會引起發炎反應,一開始都會像是感冒症狀,但時間久了當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就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一些本身就有慢性疾病的族群,如果又染上流感,身體負擔就更大,各種全身併發症機率也隨之提高。 政府10月1日開始實施65歲以上及高風險族群接種公費流感疫苗,目的就是杜絕流感引發的重症傷害。褚柏顯教授表示,為何接種流感疫苗如此重要,最主要原因是流感可以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且傳染力相當高,而打疫苗是有效的杜絕方式。「在統計資料上,打流感疫苗人數越多的國家,在新冠感染防護力上的表現較佳。」 賽諾菲與研究機構合作的研究報告也首度發現,心肌梗塞後病人接種流感疫苗能降低28%心血管病變風險,其中心血管死亡減少了41%,全因死亡也減少41%2。 褚柏顯教授表示「研究顯示了流感疫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證據,相當具參考價值」,他建議除了年長者與高危險族群外,家中有長輩尤其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以及有幼童,都應該要接種流感疫苗。 重陽節到來 主要照顧者更應該施打疫苗 褚柏顯教授也提醒年輕人不要忽略罹患流感的影響力,以林口長庚為例,平均林口全院區,每月至少都會碰到一個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心臟衰竭的個案,病毒感染要找到確切的病原體相當不易,只能以支持療法來處理,因此從預防面著手還是最重要。 對於預防流感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褚柏顯教授建議,除了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平時也要注意睡眠充足與飲食均衡。年長者或者是慢性疾病族群更特別提醒,有固定藥物一定要遵循醫囑服用,不可自行停藥,肥胖者要進行減重,減少並控制發炎情形。 褚柏顯教授也提醒,流感的傳播力非常強大,只要有病毒停留在手上、口鼻腔等都能夠輕易感染,家人生活在一起風險更高。建議照顧者也能透過施打疫苗、打造群體保護來阻斷傳播鍊,為全家人的流感戰力建起最完整的防護。 (圖/林口長庚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褚柏顯教授) MAT-TW-2201569-1.0-10/2022  

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高4倍!造血功能突變「這種病」恐轉急性血癌

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高4倍!造血功能突變「這種病」恐轉急性血癌#心肌梗塞

80歲的黃太太有長年運動習慣,原本身體健朗,但近年來變得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常常皮膚泛紅過敏,以為是身體老化現象。直到4年前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容積比等,各種數據都異常高,經轉診後才確診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所導致「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持續胸痛⋯心臟肌肉恐正在壞死!醫曝「這種胸痛」最致命

持續胸痛⋯心臟肌肉恐正在壞死!醫曝「這種胸痛」最致命#心肌梗塞

平日有抽菸習慣的55歲謝先生,近日因持續性胸痛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急診室。經12導程心電圖檢查,判斷為左心室側壁波段上升之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於完全阻塞的冠狀動脈實施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在70分鐘內使阻塞冠狀動脈恢復血流。

勿忽略昏倒警訊 心肌梗塞猝死有年輕化趨勢

勿忽略昏倒警訊 心肌梗塞猝死有年輕化趨勢#心肌梗塞

一位46歲竹科工程師一次在工作期間昏倒且心臟停止,所幸經過CPR救回。這位工程師沒有慢性病,也無肥胖問題,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心因性猝死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根據統計,以男性來說,高風險機率多發生在50~60歲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族群,女性4~5成的心肌梗塞則有一半是因為遺傳性的心律不整造成,多表現在頭暈,嚴重時甚至會暈倒。 「昏倒與猝死只有一線之隔」不可忽略的身體警訊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林廷澤醫師表示,不要忽略暈倒的危機,暈倒與猝死只有一線之隔。傳統的猝死危險因子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因子大同小異,如肥胖、暴飲暴食等,但根據這幾年的統計,遺傳或者甚至天氣較熱脫水,也都有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的發生。 以這個工程師的案例來說,本身沒有肥胖問題,但曾經因為心律不整而有猝死經驗,也有裝設傳統的心臟除顫器,非典型疾病原因造成的猝死已有年輕化趨勢。」 他也特別提醒民眾,如果有暈倒病史一定要就醫檢查潛在的問題,較為獨特性的心律不整會引起暈倒,甚至可能猝死。 (圖/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林廷澤醫師) 最新心臟除顫器 預防猝死降低影響生活 根據統計,猝死高峰為45~65歲,如果是血管造成的冠狀動脈嚴重問題,有1/3到院前就可能已經死亡。「針對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植入心臟除顫器是最有效的方法。」傳統心臟除顫器由於體積較大,加上需要連結電線至心臟血管,除感染機會高,有時也會因為動作太大使得導線斷掉又需要再手術。 「曾有一位中壯年男性患者戴傳統心臟除顫器健身,結果因為太過用力造成傷口裂開。」現在最新的心臟除顫器不僅體積小,且只需要安裝在腋下皮下位置,對患者生活影響大幅降低。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詹志洋主治醫師說明,安裝心臟除顫器是很複雜的流程,因此需要心臟內科與外科團隊的合作,詹志洋醫師提醒裝設去顫器的患者,只要經過三個月的傷口修復,就可以健身、游泳、運動,出國的話也要記得帶電子式醫療卡,避免過海關困擾。 兩位醫師也提醒,猝死僅幾分鐘的時間,不管天冷還是天熱都可能有風險,民眾除了要遠離三高、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如果有遺傳性高危險群,也建議提早檢查評估是否需要裝設心臟除顫器,並培養規律運動來強化心肺功能,才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的奪命危機。 (圖/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詹志洋主治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