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避開幾個NG習慣 隔夜菜也能吃得美味安全

避開幾個NG習慣 隔夜菜也能吃得美味安全#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藝人錦雯的媽媽因節儉常吃隔夜菜,結果食物中毒送醫。惜食吃隔夜菜錯了嗎?剩菜隔天吃或帶便當是許多家庭的習慣,也是惜食的表現,但如果保存或復熱不當,可能滋生細菌造成食物中毒,在歷年的食品中毒事件中排名前三的有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張瑄筠針對常見的隔夜菜疑問一一解答,讓民眾吃得更安心。1.剩菜放入冰箱就萬無一失?張瑄筠也會在前一晚做好料理,幫家人準備便當。煮好晚飯後,她會先分裝到餐盒內,而不是餐後才把剩菜裝入。她建議煮大份量時,如滷肉、燉雞等,可先行分裝,避免菜肴沾染到口水而增加細菌污染風險。冰箱的冷藏只能抑菌,並無法滅菌,料理過的食材冷藏最多1至2天,不要超過3天,冷凍期限也頂多一個月,過期就要處理掉。2.熱食不能放冰箱?細菌滋生風險和溫度、時間控制有關,所謂「危險溫度帶」意指介於7℃~60℃,此區間適合細菌快速生長繁殖。因此,料理好菜肴放於室溫,降溫到不燙手就可放進冰箱,快速降溫到7℃以下才能有效抑制細菌滋長。食物中毒通常夏天是高峰期,建議食物沒吃完一小時內要放進冰箱,以免變質。此外,有些民眾為了方便,把食物放在電鍋中保溫,其實這樣不太好,因電鍋在保溫狀態下溫度低於60℃,如同在培養細菌,建議還是要冷藏,食用前再復熱。3.剩菜復熱到底要多熱?剩菜或隔夜菜再復熱時,中心溫度須達70℃以上,可消滅大部分病菌。如果使用微波爐可分段加熱,中途稍微翻攪,讓受熱程度均勻。無論用何種方式,復熱以一次為宜,不宜反覆加熱,才能兼顧食材美味與食的安全。4.哪些食物不宜帶便當?蔬菜含亞硝酸鹽會致癌?海鮮類最好當餐食用完畢,富含組織胺的魚種(如鮪魚、鯖魚、鰹魚等),隔天吃可能引發食物過敏。而葉菜類含亞硝酸鹽,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明會提升致癌率,在蔬菜清洗時就可清洗掉表面上的亞硝酸鹽,且葉菜類富含植化素、維生素C、E等抗氧化物,衡量得失,倒可不必太擔心亞硝酸鹽的問題。但綠色蔬菜復熱後顏色變灰黃色,口感較軟爛,不建議帶便當,可用茭白筍、玉米筍、高麗菜、蘿蔔、菇類或冷凍花椰菜等來替代。5.吃隔夜菜有吃進營養?食物中醣類、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都不會因為復熱而過度流失。先前研究指出,維生素C的確會在烹調加熱甚至保存時減少,流失的部分可由新鮮水果補足,毋需太擔心吃隔夜菜會營養不足的風險。張瑄筠提醒,保存剩菜的容器也要注意衛生,不鏽鋼與玻璃材質較安全,塑膠蓋或容器如已有刮痕,可能藏污納垢,應立即汰換;另外,盒蓋內側矽膠條環記得要清洗,若消潔不當也容易滋生黴菌和細菌,進而污染食物,對於免疫力差的人、老人或小孩,都可能引起身體不適。

連假出遊 5要2不遠離食物中毒

連假出遊 5要2不遠離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遠離食品中毒,5要2不就對了!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以及「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2不原則,可常保飲食安康。食物徹底加熱 防諾羅病毒107年造成過內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洗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多煮一會兒再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者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讓金黃色葡萄球菌孳生增殖,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者應注意個人衛生及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餐點放室溫太久 恐孳生毒素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不生飲山泉水 不吃不明動植物出外郊遊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之案例,秉持「5要2不」的原則,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夏季高溫細菌增生快 慎防食物中毒

夏季高溫細菌增生快 慎防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日是細菌最適合生長的時節,食物保存不易,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最常發生食品中毒的三個地方分別為營業場所、學校與自宅,最常發生食品中毒案件的月份為5月-9月,台灣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之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就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常見引起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1)細菌: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2)病毒:如諾羅病毒等。3)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素、黴菌毒素等。4)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預防食物中毒 7大原則要注意在食用了被細菌汙染的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腹部絞痛、上吐下瀉、虛弱甚至頭痛及發燒等症狀。低7℃以下可抑制細菌生長,-18℃以下不能繁殖,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 1)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2)購買食材不過量,避免冰箱儲存過多食品,導致冰箱冷卻效果不足而微生物滋長。3)料理食品前後應澈底洗淨雙手。4)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5)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應適當熱藏>60℃、冷藏<7℃。6)復熱應確保中心溫度>75℃,減少微生物滋生而造成食物腐敗,且勿反覆解凍和加熱。7)購買外食應選擇環境衛生優良,且值得信賴的商家,並當餐食用、隔餐勿食。

預防食品中毒,你我皆有責

預防食品中毒,你我皆有責#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夏日將至,各類病原菌容易孳生,是食物中毒病毒的好發季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食物中毒預防勝於治療,經推動臺北市食安條例、外燴報備稽核、食藥粧網路地圖、校園除四菌等食安新政策,臺北市食品中毒通報案件逐年降低,下降幅度高達3成。2人同食同症即為食品中毒,潛伏期可長達10天不可不慎食品中毒定義為2 人攝取相同食物出現相似症狀。病因可分4大類: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及化學毒素,常見為細菌性食品中毒。每案潛伏期長短不一,例如沙門氏桿菌潛伏期最長可達10天才有症狀,難以追溯源頭。其潛伏期及檢驗結果判定須參照中央訂定之「食品中毒病因物質及原因食品判明標準」。預防食品中毒,遵守「五要原則」:1.要洗手2.要新鮮3.要生熟食分開4.要徹底加熱5.要注意保存溫度業者若不按規定投保,可罰鍰!為建立食安保全機制,落實食品業者發生食品中毒事件時之責任風險分攤,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3條規定,強制食品業者投保「產品責任保險」,最低保險金額新臺幣100萬元整,對消費者在食品消費行為上有更實質之保障。如未依規定投保產品責任保險,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3條及第47條之規定,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食品中毒經查證屬實,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及第44條規定,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食品來源與流向之追蹤(溯)系統及生產履歷,可至「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查詢。臺北市衛生局呼籲,餐飲業者應建立良好之操作衛生習慣,患者及醫療機構應保全證據,盡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

中午熱細菌活躍 冷飲久置生沙門氏菌

中午熱細菌活躍 冷飲久置生沙門氏菌#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歲張姓男童天熱愛喝冷飲,外出遊玩時喝了擱置過久的手搖杯飲料,返家後連續兩日高燒不退達39度,腹痛且糞便帶有黏液,送醫經問診且進一步糞便培養後,確診為沙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住院幾天後順利出院。高溫下食物保存不當 沙門氏菌感染風險增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潘品合表示,雖然現在已進入秋天,但氣溫有時仍偏高,依然是沙門氏桿菌感染活躍時節,尤其常見於孩童身上。炎熱的天氣會使細菌大量滋生,若孩童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就可能引發感染。感染後6至48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狀況。沙門氏菌感染與一般病毒性腸胃炎不同,沙門氏桿菌感染者的糞便可能帶有黏液或血絲。沙門氏桿菌亦會感染人類以外的動物,包括家禽、家畜、爬蟲類等,經由蒼蠅或直接接觸糞便或分泌物後傳播,接觸蛋殼或未煮熟蛋液亦可能被沙門氏桿菌感染。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沙門氏桿菌快速滋生,高溫下若食物保存不當,傳染率更高。高齡長者、幼童抵抗力弱 應特別小心大部分感染沙門氏桿菌的病人會在數天後自行痊癒,少數病人則可能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尤其高齡長者與幼童抵抗力較弱,屬高危險族群,家長需特別注意。如果病患抵抗力不足,沙門氏桿菌入侵血液後可能引發敗血症、菌血症,或感染其他部位成腦膜炎、骨髓炎、肝脾膿瘍等併發症。潘品合醫師呼籲,預防沙門氏桿菌感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勤洗手。用餐時則應盡量避免食用生食,雞蛋及肉類一定要煮熟,手搖杯等冷飲也需儘早飲用避免置放過久。如果家中兒童高燒3至4天持續不退,就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導致嚴重併發症。

誤吃毒菇上吐下瀉 一家3口全送醫

誤吃毒菇上吐下瀉 一家3口全送醫#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廖姓男子誤信測試野菇毒性的方法,差點賠上命!廖姓男子認為想要檢查菇類有沒有毒,只要利用滾水加上生米一起煮,若米沒有變色就是無毒。因此當他在住家附近發現一朵朵肥碩的野菇便摘採回家讓妻子料理。起初妻子利用滾水測毒發現米沒有變色便安心享用料理,沒想到1小時後一家三口都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讀高中的女兒上網查詢才發現可能誤食了有毒的「綠褶菇」。毒菇種類複雜 檢測、解毒方式也不同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他說毒菇種類繁雜,所含毒素也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當然也不一樣,未聽過煮白米來辨別毒菇的方法,因此呼籲民眾別單純依靠單一毒物檢測方式,最好是不要輕易採食野外植物,以免誤食而中毒。綠褶菇與雞肉絲菇相似 最常被誤食葉哲廷醫師,菇類中毒的案例當中最常見的便是誤食綠褶菇,它顏色呈白色及淺褐色,跟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常被誤食中毒。綠褶菇的菌蓋開始是半球形,之後平展,菌褶開始是白色,後來呈淡黃綠色,所以叫「綠褶」菇。「綠褶菇」的菌柄長約10-20公分,有菌環圍繞,這和雞肉絲菇不同。食用後約30分鐘至3小時,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對於綠褶菇中毒並無特定解毒劑,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中毒時如果即早就醫診治,大多可以恢復而不會留下後遺症。誤食毒菇應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診斷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由於野菇要從外觀分辨是否有毒性並不容易,建議民眾應避免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菇類,以免中毒。若誤食毒菇應盡可能地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醫師參考,以例後續診斷及治療。

吃完便當狂拉 世大運便當無中毒疑慮

吃完便當狂拉 世大運便當無中毒疑慮#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網球選手張凱貞與世大運網球競賽總經理張思敏服用世大運便當後,出現輕微腹瀉情形,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主辦單位提供的便當,經工作人員微波後食用,該時段同時有提供給香港、葡萄牙、泰國、紐西蘭等選手,並未有人發生不適症狀。網球競賽總經理吃完便當腹瀉4次世大運網球競賽總經理張思敏,23日自己只取1個便當,次日便向醫療組反映出現輕微腹瀉4次,後自行痊癒。根據我國食物中毒定義「兩人或兩人以上攝取相同食品發生相似症狀」才可列為食物中毒。且查世大運「選手系統」登錄訂餐資料,8月25日臺北網球中心(Taipei Tennis Center)共計提供153個選手午餐盒,有5種口味:分別為歐洲餐盒48個、亞洲餐盒32個、清真友善餐盒24個、素食餐盒13個及簡易餐盒36個。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此2案獨立案件雖不符食品中毒通報定義,無人就醫、無個別就診紀錄,但正逢賽事期間,仍以高規格檢驗選手餐留樣便當及場館外訂餐盒滷雞腿便當,檢驗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沙門氏桿菌等食品中毒菌,檢驗報告預計於9月1日出爐。遵守4大原則才能確保食品安全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為確保食品安全、預防食品中毒發生,不論自行烹煮或外訂餐盒,都需特別注意餐飲場所的衛生狀況,避免生食,且食材充分煮熟,便當製備起3小時內食用完畢,並確實遵守「清潔」、「迅速」、「加熱或冷藏」、「避免疏忽」4大原則,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沙拉、涼麵當主食 5教戰守則防中毒!

沙拉、涼麵當主食 5教戰守則防中毒!#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到來,飯後來杯飲料或冰涼飲品解熱。也有人喜歡選擇沙拉、涼麵等涼冷食品作為主食,由於夏季高溫容易食物變質導致細菌滋生,也較易發生食物中毒。高溫潮濕 細菌繁殖速度加快根據衛福部歷年食品中毒事件統計資料發現,5-10月是食品或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的高峰期,高溫潮濕環境,致使細菌繁殖速度加快,稍為保存不慎,食品也較易腐壞。加上民眾喜歡攝取涼冷食物,更容易增加進食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劉珮芬表示,為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在食品或食物的保存上更需要留意溫度及保存條件的控制。現提供5項夏季食物保存教戰守則:1) 避開食物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最適合在50~60℃溫度區間快速生長。食材或食品的調理與保存應特別注意溫度控制,熱食恆熱、冷食恆冷。 63℃加熱30分鐘或72℃加熱15分鐘,維持食品中心溫度65℃以上。冷藏5℃以下可抑制病原菌生長;冷凍-18℃以下病原菌無法繁殖。2) 遵守2-4小時法則/烹煮好的食物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應盡快食用,若已超過4小時,建議食用前需充分加熱或直接丟棄。另外,記得食物保存時間也是預防的關鍵之一:●  米食類食物/放置陰涼處,保存期限約1週~3個月。●  根莖類/應儲存於陰涼處或冰箱底層。●  魚、肉類/應適量分裝後放置冷藏或冷凍,魚肉類冷藏時間為1~2天,冷凍時間為1~2個月、雞蛋擦拭乾淨冷藏15天。●  黃豆類製品/豆干冷藏約3天,傳統豆腐冷藏約5~7天,盒裝豆腐冷藏約30~45天。 3) 甜湯保鮮期不超過3天/自己DIY煮熟的湯品如綠豆、紅豆、薏仁、愛玉或仙草等及豆漿放置冰箱冷藏約保存2-3天。另外,瓜果、蔬菜為3~5天、綠葉蔬菜冷藏5天;乳品類冷藏5~10天食用完畢。 4) 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冷藏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5) 維持良好衛生環境/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調理食物前應徹底洗淨雙手、穿戴手套及口罩,避免因飛沫、手部不乾淨或傷口,造成食品或食材的污染,產生食物中毒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