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北海道食物中毒案 元兇泡菜我國未進口

北海道食物中毒案 元兇泡菜我國未進口#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疾管局指出,日本北海道爆發嚴重食物中毒事件,上百位民眾疑似食用遭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型污染的醃白菜後發病,並已有七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出國旅遊或商務活動,應儘量避免生食及食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食物,加強飲用水的衛生,飯前如廁後應勤洗手,杜絕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之風險。疾管局表示,日本北海道上百位民眾疑似食用札幌市「岩井食品」製造的醃白菜後集體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已造成七人死亡,多數為80歲以上安養院住民,其中僅一名為4歲女童。醃白菜經檢驗發現遭O157型大腸桿菌污染,判斷可能於製程中消毒不完全引起,該公司已全面回收於札幌市的商店街超市及旅館餐廳內販售的商品。對此,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造成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群聚食品中毒致死案之涉嫌食品─泡菜,未有輸銷我國之紀錄,請民眾勿恐慌。疾管局表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存在於牛隻的腸道中,主要是吃到被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的食物所傳染,最常因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未妥善殺菌的生牛奶或果汁所引起,亦可經由受污染之水源(如未經消毒之飲用水、游泳池水)引起。美國曾發生因漢堡烹調不當而爆發流行甚至導致死亡;另有多次的流行是由未經滅菌的牛奶所造成。歐洲地區曾於2011年5月至6月期間發生大規模O104型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大多數病例均具有德國旅遊史,經調查為食用受污染豆芽所引起。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釋放出毒素,潛伏期約2至8天,感染初期會出現腹瀉、腹部絞痛、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出血性腹瀉、腎衰竭、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等症狀。由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食因性感染之疾病,且可循糞口途徑引起人與人間之傳染,疾管局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方法,呼籲民眾出國旅遊或商務活動加強防範。疾管局建議民眾,應避免生食,並小心加熱處理食物,因此食物在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煮熟,特別是食物中心部位。此外,避免飲用未經滅菌處理之生乳或果汁;煮熟之肉品,勿再接觸到盛裝生的肉品之容器或用具;加強飲用水的衛生,如注意儲水設施、水源是否遭受污染。處理食品及用餐前,手要清洗乾淨;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或患者後,必須使用肥皂洗手。民眾回國後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及接觸史,作為醫師診治之參考,相關問題可撥打國內免付費之民眾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若話機無法撥打簡碼電話號碼,可改撥0800-001-922防疫專線。圖:造成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群聚食品中毒致死案之涉嫌食品─泡菜。(照片/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供)

預防食物中毒 遵循料理5撇步

預防食物中毒 遵循料理5撇步#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夏季,食品容易腐敗,因氣溫上升,有利各種微生物及細菌的繁殖,稍有不慎很容易就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宜蘭縣衛生局表示,宜蘭縣近年來食物中毒檢出之病原菌以腸炎弧菌居多,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次之;發生地點以餐廳及外燴為主,其次為出國旅遊、自宅烹調等。宜蘭縣衛生局特別提醒鄉親,預防食品中毒有「5撇步」,食物中毒不來找,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要低溫保存:保持低於7℃,室溫下不宜久置。宜蘭縣衛生局劉建廷局長指出,民眾如果不慎發生食品中毒,請迅速至醫院就醫,並請保留剩餘的嫌疑食品密封冷藏,及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利追查中毒原因,衛生局將啟動食品中毒機制進行相關調查,釐清原因,以保障民眾的飲食安全。

蘇拉颱風剛過 花蓮提醒民眾把握食品安全原則

蘇拉颱風剛過 花蓮提醒民眾把握食品安全原則#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蘇拉颱風剛過,除了帶來豐沛雨量外,也造成山區土石流災情, 位處山區的花蓮,立即動員衛生局所有稽查員人力至各災區發送消毒物資並提醒鄉親多注意餐飲衛生等,也加強餐飲業者宣導,應注意颱風豪雨導致溫度濕度變化以及電力不穩等問題影響食品衛生,預防食物污染的食品中毒發生。因災後最常發生食品不新鮮、食用受污染食品而造成食品中毒事件,花蓮縣衛生局局長徐祥明呼籲鄉親,颱風過後應多加注意飲食衛生安全,如食物經泡水而有病原菌汙染之虞者應立即丟棄,最常發生原因是因食物放置於室溫下過久,未放入冰箱中保存及飲用未完全煮開的飲用水等,為避免發生食品中毒,民眾仍需注意食物保存及加熱完全後才能食用。    花蓮縣衛生局也再度呼籲,民眾於颱風過後大家忙著清掃家園之際,飲食衛生務必落實「食品安全五要原則」:一、要清潔:調理食物前應徹底以肥皂洗淨雙手,並徹底清潔與消毒製備食物的場所及設備。二、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肉與海鮮應與其他食品分開,以避免生熟食交互污染。三、要徹底煮熟:食物要徹底煮熟後再食用,避免生食。四、要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飲水須煮沸至少1分鐘,必要時喝市售包裝水,使用新鮮的食材與乾淨的水烹調食物,並多選用可去皮或易清洗的瓜果蔬菜。五、要注意保存溫度:熟食或易腐爛之食品宜冷藏或不置於室溫下超過2小時,當冰箱失去電力時,應盡量不要打開冰箱,避免溫度升高。颱風季節已來臨,不論民眾或餐飲業者,每人多一份留意,多一分安心,提早預防風災並注意食品衛生安全措施,將可平安健康度過颱風季節。

預防食物中毒 注意6大原則

預防食物中毒 注意6大原則#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艷陽高照,連日氣溫升高,依據統計5月至10月是食品中毒案件最常發生的時間,造成食品中毒主要病因物質有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組織胺,還有化學物質,例如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虛弱、血便或膿便等,但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依個案情況不同,產生不同中毒症狀及嚴重程度,嚴重者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不可不慎。要預防食品中毒,從你我的飲食衛生習慣注意起,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避免食品中毒的6大原則: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徹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切勿直接接觸食品。2.要新鮮: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3.要清潔:食物應徹底清洗乾淨,調理及貯存場所、器具、容器均應保持清潔。4.要生熟食分開:廚房應備兩套刀和砧板,分開處理生、熟食,避免交互污染。5.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充分加熱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6.要注意保存溫度:低7℃以下可抑制細菌生長,-18℃以下不能繁殖,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

夏季慎防食物中毒 營養午餐抽檢過關

夏季慎防食物中毒 營養午餐抽檢過關#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學童的營養對成長發育很重要,為保障學童午餐衛生安全,嘉義市衛生局日前會同教育處抽檢嘉義市國中小學之生鮮蔬果、肉品及豆製食品等午餐食材抽驗,總計抽驗14件蔬果檢驗農藥殘留、10件肉品(豬肉、禽肉)檢驗磺胺劑等動物用藥殘留及6件豆製品檢驗過氧化氫、甲醛等食品添加物,結果全數合格。衛生局局長孫淑蓉表示,除將持續針對校園學童午餐食材進行稽查外,亦輔導校園食材供應業者落實源頭自主管理,包括應購買有經防檢局屠宰衛生合格或CAS認證、產銷履歷的畜禽肉、蔬果等,並向源頭廠商(如肉品市場、果菜市場或進口商)取得合格檢驗報告,及請食材供應商建立自行檢測機制、建立產品來源、流向紀錄等,及選擇具有良好信譽之商家產品購買,以確保校園學童飲食衛生安全。衛生局另提醒民眾,目前入夏酷暑高溫,微生物繁殖快,食品易腐敗變質,一旦不注意就容易發生食品中毒,故烹調及保存食物時應特別注意衛生,尤其是廚房環境設施衛生、個人衛生及食品原材料調理都要注意,食品放在42度C~65度C的室溫中超過4小時,經細菌污染就有可能發生食品中毒。因此食物的處理應以新鮮、清潔、迅速、儘快食用為原則,以防止食品中毒發生。

炎夏預防食物中毒 徹底加熱適當存放

炎夏預防食物中毒 徹底加熱適當存放#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最近艷陽高照氣溫升高,食物容易因為溫度上升而加速腐敗,依據統計5月至10月也是食品中毒案件最常發生的時間,造成食品中毒主要病因物質有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組織胺,還有化學物質,例如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虛弱、血便或膿便等。要預防食品中毒,從你我的飲食衛生習慣注意起,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徹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切勿直接接觸食品;要新鮮: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要清潔:食物應徹底清洗乾淨,調理及貯存場所、器具、容器均應保持清潔;要生熟食分開:廚房應備兩套刀和砧板,分開處理生、熟食,避免交互污染。保存食物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充分加熱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要注意保存溫度:低7℃以下可抑制細菌生長,負18℃以下不能繁殖,建議民眾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另外食物中毒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依個案情況不同,產生不同中毒症狀及嚴重程度,嚴重者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不可不慎。

饗食天堂生菌數超標 避免生食水產

饗食天堂生菌數超標 避免生食水產#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知名餐廳饗食天堂食物中毒案件未落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日公布饗食天堂27件食品、環境檢體及23件人體檢體檢驗結果,有1件「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超出標準值4倍,另3件生魚片抽驗衛生標準不符規定。23件人體檢體病原體檢驗結果均為陰性。該局前已採樣2家分店的6件生蠔,送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檢驗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目前檢驗中,並已通知駐外單位協助調查韓國輸入生蠔類產品是否遭受污染。抽檢饗食天堂4家分店,共27件食品及環境檢體(包含1件食用冰塊、3件生蠔、7件生魚片、16件環境檢體),有4件檢驗結果不符規定,包含「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460MPN/g)、「鯛魚生魚片」、「鮭魚生魚片」、「旗魚生魚片」分別檢出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衛生標準不符規定,已通知限期改善,將擇期複抽。饗食天堂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病因性微生物超過100個,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第1項第4款食品中「染有病原菌」之規定,將處分饗食天堂6萬元罰鍰。仙人掌桿菌分布於自然界,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下痢型兩類,嘔吐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大都與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蒸煮或炒過之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最常見的污染途徑。腹瀉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冷藏不夠,保存不當,預防方法包括避免食物受到污染、烹調後儘速食用,避免長期保存,尤不可於室溫下貯存,如不立即供食,應冷藏保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易受生長環境中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污染,腸炎弧菌是一種生長在海水中的細菌,在30~37℃環境下繁殖速度很快。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廣泛,病毒顆粒非常少量(1~10個)即可致病。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及頭痛等。由於生食受污染的生鮮水產易造成食品中毒,故避免生食水產品,生鮮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勤洗手,以預防發生食品中毒。

饗食天堂食物中毒案頻傳 台中接獲民眾投訴

饗食天堂食物中毒案頻傳 台中接獲民眾投訴#食物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6月7日知名連鎖餐廳饗食天堂驚爆食物中毒後,臺中市政府衛生局也陸續在6月7日~6月12日接獲12件民眾投訴案件,投訴民眾分別表示:在今年4月24日、5月21日、6月2日~5日到這餐廳用完餐後,有吃生蠔的親友都有出現腹痛、拉肚子等現象,累積人數約26人。臺中市衛生局也立即針對食物中毒事件展開密集性稽查,衛生局也發現餐廳的天花板有灰塵、生熟食未區隔、冷藏櫃冰箱放置紙箱、抹布位區分且未保持清潔、冰箱冷藏櫃溫度控管及紀錄未落實及冷凍食材解凍方式未依規定等,已開出限期改善單,要求業者在6/15日前改善缺失,目前業者已經將疑似有問題的生蠔全面下架,改以熟食淡菜取代,衛生局表示,目前投訴案件頻傳,民眾又未在食物中毒的48小時內通報,導致人體檢體、環境檢體及留樣食材無法在第一時間採樣,衛生局將加強對此家餐廳不定期稽查,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不論在學校或外燴、餐飲場所發生食物中毒事件,醫院或民眾都應該立即向在地衛生局通報,衛生局也會立即派人前往採集人體檢體、環境檢體及留樣食材等送驗檢查,以釐清食物中毒真正原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