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

超恐怖「憋尿10大傷害」排行榜登場!醫曝「這1種」最嚴重需手術

超恐怖「憋尿10大傷害」排行榜登場!醫曝「這1種」最嚴重需手術#膀胱

你曾經「憋尿」過嗎?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憋尿的經驗,無論是工作很忙走不開、睡覺懶得起來上廁所,或是開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甚至看電影時都需要暫時憋尿,但長期憋尿恐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對此,腎臟科醫師分享「10大憋尿傷害」,建議民眾不要再憋尿,一但進入中老年,身體就會有很多狀況出現。

不只排尿不順!醫曝「這症狀」恐已是攝護腺肥大末期,嚴重須洗腎

不只排尿不順!醫曝「這症狀」恐已是攝護腺肥大末期,嚴重須洗腎#膀胱

一名80歲伯伯,在疫情趨緩後,被孝順的兒子帶出門走走,但旅途中,伯伯便不斷催促家人找廁所,下車後還來不及到洗手間就尿褲子了,回到家後更是大發雷霆,責怪家人為何要逼迫他出去玩。原來他平常就頻尿,有時還會漏尿,不出門就是怕會造成尷尬,這次在大家面前出醜,讓伯伯感覺很受傷。

下體「突一塊」磨破皮也不敢說?她就醫才知是「2大器官」掉出來

下體「突一塊」磨破皮也不敢說?她就醫才知是「2大器官」掉出來#膀胱

73歲陳女士近日常感到排尿不順,上廁所時要用力才能將尿液排出,同時感覺下體有一塊肉膨出來卡在胯下,走路時褲子摩擦到,甚至會破皮流血。家人察覺到她很常跑廁所,還總夾著腿走路,一問之下老婦才含糊地說出這些困擾,經家人陪伴到婦產科求助,檢查診斷是第四級子宮脫垂合併膀胱脫垂。

35歲以上輕熟女,每4位就有1位尿失禁!醫籲「1動作」練骨盆肌

35歲以上輕熟女,每4位就有1位尿失禁!醫籲「1動作」練骨盆肌#膀胱

許多婦女可能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偶爾會意識到尿液會不自主漏出,或一有尿意往往立刻就忍不住,對於這種症狀卻感到羞恥,而不好意思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德撝表示,根據台灣本土資料,35歲以上婦女,每4位就有1位有尿失禁困擾。儘管盛行率如此之高,但礙於隱私,就醫比例卻相對較其他疾病低很多。

舞蹈老師尿失禁困擾 透過貼布整合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舞蹈老師尿失禁困擾 透過貼布整合治療改善生活品質#膀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尿失禁的狀況,很多人都以為是上了年紀才會發生,事實上這是不分年齡與性別的病症,甚至不少年輕女性也有這樣的案例。但很多人因為羞於啟齒不敢就醫,反而延誤治療。已造成生活困擾就應就醫恩主公醫院泌尿科主任王炯珵醫師表示,門診上就有舞蹈老師因為尿失禁而影響工作,也有中年婦女因為病症而懼怕出遊。當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就應該進行治療。尿失禁有幾種類型,最常見是「應力型」,也就是如果咳嗽或打噴嚏,尿液就會從膀胱滲出造成生活困擾,這常發生在生產後、停經或者是肥胖的婦女身上。第二種是屬於「急迫性」,也就是趕不及去廁所,較常發生在長者或者是中風不方便的病患。第三種是結合上述狀況的「混合性」,第四種則是「滿溢型」,比較偏向是膀胱囤積尿液過多造成。尿失禁當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族群,就是膀胱過動症患者。病患除了有尿失禁狀況,也會伴隨頻尿、急尿、夜尿情形。外用貼布無副作用 接受度高王炯珵醫師說明,在尿失禁的治療上會先檢查是否有發炎,再以超音波來檢視膀胱的容量狀態。在藥物治療上,會透過增加尿道阻力、增加膀胱容量等口服藥物來輔助;但因為口服藥有些民眾會有口乾、便祕等副作用,目前有一種以外用貼布的方式來治療,因為方便執行加上無副作用,已是很常用的治療方式。除此之外,也會建議患者進行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療法(凱格爾運動),或者是透過踮腳尖,以及瑜伽中的「橋式」來訓練骨盆腔底肌肉更緊實。如果藥物治療無效,才會考慮肉毒桿菌膀胱注射或者是尿道吊帶懸吊術來解決。少喝水更會刺激膀胱引發尿意王炯珵醫師特別提醒,若已經有漏尿狀況,千萬不要隱諱就醫,很多人會想要藉由少喝水來暫時解決尿失禁的困擾,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思維,「少喝水會造成尿液濃稠,更會刺激膀胱而更有尿意。」針對膀胱過動症的病人,醫師會建議睡前兩小時不要喝水,但白天反而要適時飲水,藉以訓練膀胱的肌肉與容量。究竟要如何拿捏喝水量?王炯珵醫師說明,以體重來推算的話,每公斤要喝30~40c.c.的水,舉例來說,若是60公斤的人,就要喝到1800c.c.,夏天就要喝到2400c.c.。事實上,這樣的喝水量與一般人無異,只是要注意喝的時候一次100~200c.c.即可,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如此也才能維持正常代謝,也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同時更能訓練膀胱肌肉。王炯珵醫師建議,有漏尿困擾除了一定要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外,平常也要培養喝水習慣,多攝取維他命B、C等蔬果,營養素對於尿道修復也有一定效益。近年來在尿失禁的治療已相當進步,有病症不要迴避,及早發現就能解決困擾,找回生活品質。

一夜如廁2次以上 恐潛藏4大致命疾病

一夜如廁2次以上 恐潛藏4大致命疾病#膀胱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累了一天,晚上只想一夜好眠,尿意卻頻頻襲來,睡眠被打斷,白天起床根本沒睡飽。醫師提醒,「夜尿」可能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睡眠障礙等四大疾病,年長者更要小心夜間如廁跌倒次數和死亡風險呈正相關。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達38%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夜尿是因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而這樣的情形一個晚上至少2次以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指出,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盛行率高達38.1%,且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無論男女「夜尿」都是十分普遍,卻容易被忽視而導致就醫率偏低的泌尿道症狀。夜尿可能是四大疾病的警訊:。1.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一般人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三成以上,雖然人體會自行調控荷爾蒙分泌,但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分泌的能力會逐漸退化,導致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2.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低下多半與膀胱過動症、神經性膀胱等膀胱疾病或男性攝護腺肥大息息相關。3.內科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環不好容易有水腫問題,白天沒辦法把水份回到血液循環,自然就會產生水腫,晚上睡覺時,平躺或是把腳墊高,此時腳與心臟同高,心臟這時比較容易把水份循環到腎臟,才會出現夜尿。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三大特徵,原因除了喝水量多,導致排尿量增加外,也可能是高血糖傷害到神經,導致神經無法控制膀胱,因此排尿次數比常人增加。4.睡眠障礙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夜尿跌倒次數和死亡風險呈正相關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夜間多尿如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對生理與心理造成影響,臨床上常發現許多長者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需要多次起床如廁,恐提高因精神恍惚或手腳無力跌倒的機率,對生命產生很大的威脅。此外,多次起床如廁不只對患者自身產生影響,臨床上也發現對於枕邊人的影響非常大,因多次起床如廁,影響枕邊人的睡眠品質,許多患者因而與另一半分房或分床睡,間接影響夫妻感情。睡前4小時避免喝刺激性飲料王弘仁表示,治療夜尿與夜間多尿需要多管齊下,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睡前4小時內應減少喝水與刺激性的飲品(如茶、咖啡、酒精及糖過多的水果等),並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睡覺環境也要避免太亮太冷,以免刺激尿意。目前已有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有效改善夜間多尿症狀,口服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的作用減少夜間尿液的產量,根據歐美研究顯示,可減少5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2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精神狀態與活動也會有顯著的改善。王弘仁建議,如有疑似夜尿的症狀,患者可透過排尿日誌,記載每次喝水量、排尿量、排尿間隔,按照晚上睡8小時、白天活動16小時估算,確定晚上總尿量是否大於每天總量1/3;如已確診的患者,也要長期服藥,才能擺脫夜間多尿,重拾夜夜好眠。

一夜十尿 別讓歡樂年假瞬間變了調

一夜十尿 別讓歡樂年假瞬間變了調#膀胱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5歲張先生農曆年後,即將從服務30多年的公司退休,但從去年底開始,他開始出現頻繁夜尿問題,曾經一個晚上起來十幾次,站在馬桶前許久,不是尿不出來,就是只尿了二、三滴而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漸漸交棒給年輕人了,去公司也只是等待退休,張先生卻感覺比之前還累,不斷打呵欠頻頻打盹,元旦假期出遊全變了調,住飯店時,晚上跑廁所的時間比躺在床上還多,假期過後被妻子押來看診。經檢查發現,張先生因為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即將退休引發的焦慮,進而產生夜尿問題。振興醫院泌尿部醫師楊景偉表示,夜尿指一個人在主要睡眠期間醒來去小便,發生率隨年紀增長比例越高,20至40歲發生率約兩成,60至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多尿依症狀分4種類型全日多尿為個體24小時的總排尿量超過體重(公斤)x40毫升,如一個60公斤男性每日排尿總量超過2400毫升,即診斷為全日多尿症,可能是糖尿病、尿崩症或多渴症引起。夜間多尿正常人一整天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33%以上,原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 其次身體血液於夜間時回收至腎臟而導致夜尿過多,多跟系統性慢性病有關。此外,睡前喝太多液體亦會引起夜間多尿。容量減少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而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炎,亦會造成尿急、夜尿。睡眠障礙睡眠不好的人晚上就會起床排尿,精神性原因如焦慮症或憂鬱症引起睡眠問題而產生夜尿;心理性原因如有些人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尿量只有一點點,仍必須把尿液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情緒焦慮引起。楊景偉醫師指出,夜尿患者常合併兩種以上原因,張先生就是如此,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同時又合併憂鬱症,引起睡眠障礙而產生夜尿。輕症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 嚴重需藥物或手術改善生活習慣改變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儘量少喝水,避免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藥物治療利尿劑引起的夜尿患者,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讓利尿作用時間提早於睡前完成,改善夜尿的次數;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夜尿才會改善;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對夜尿會有幫助;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手術治療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的患者需以導尿改善問題。如果有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症狀。張先生經過治療後,夜尿狀況大大改善。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

有器官就有癌 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

有器官就有癌 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膀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所組成,負責尿液的產生、運送、儲存與排泄的重要機制。然而,泌尿系統就像一個悶葫蘆,過去不太容易知道是否發生病變,如今超音波影像學檢查非常普遍,因而可以即時被診斷出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器官,就有癌?――泌尿系統相關腫瘤泌尿系統是一個空腔,附著於上的黏膜就是所謂的「尿路上皮」,尿路上皮的下方有一層「肌肉層」,肌肉層外面則是「臟壁層」。其中,臟壁層是很薄很薄的組織,肌肉層可以想成一堵強壯厚實的城牆,假使罹患了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通常是從城牆最內層的黏膜長出來,如果只在黏膜裡面生長,還沒有長到肌肉層,就叫作「非侵犯性的尿路上皮癌」;如果侵犯到肌肉層,就叫作「侵犯性的尿路上皮癌」。一旦侵犯到了肌肉層,正因為臟壁層實在太薄了,臟壁層幾乎沒有阻隔腫瘤突破的能力,癌細胞一旦進逼,很容易突破臟壁層,造成擴散的風險。人體裡面總共有三十七兆個細胞,怎麼可能都不出錯?若是裡面不小心有了差錯,又很幸運地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身體檢查系統稽核的話,就有可能變成癌細胞。如果再次發生變化,進而侵犯到其他器官的話,確確實實就成了一顆癌細胞了。請大家務必記得一個大原則:「只要有器官,就會長成腫瘤,差別只是發生機率的高低!」為了避免一時疏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關於泌尿道腫瘤,我們可以從以下可能症狀,作一些簡單的自我覺察:◆ 疼痛關於泌尿腫瘤,最常發生的症狀是疼痛。一旦腫瘤細胞壓迫或發炎,甚至造成出血,可能讓人感到疼痛,因此有時疼痛也是腫瘤早期的徵兆。◆ 血尿因為很多泌尿系統的癌症,都是從尿路上皮的黏膜生長出來,自然會接觸到尿液,就有可能透過尿液的沖刷,進而造成出血。因此,一旦發現有血尿的狀況,就需要進一步做詳細檢查,檢查血尿是否由癌症所造成?通常癌症造成的血尿,病人都不太會感到疼痛,幾乎都是沒有症狀,只單純呈現出血尿而已。如果病人只有血尿,而不感到疼痛,罹患癌症的機會就跟著提高;如果伴隨著疼痛或是其他症狀,癌症機率就會相對減低。但是,不管是否有伴隨症狀,患有血尿都應該進一步詳細檢查。◆ 腫塊除了血尿以外,最要擔心的就是腫塊。若是癌細胞數量夠多,就會長成腫塊,從解剖學來看多半長在較為深層的位置,我們不一定摸得到腫塊。所謂腫塊指的是在器官上鼓起的東西,其中分為良性和惡性。有時候像是手上的一顆痣,也是一個腫塊,只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屬於「良性瘤」,就沒有健康上的疑慮;有些腫塊則是「惡性瘤」,就可能產生身體的危害。除此之外,假使腫塊壓迫到旁邊的器官,或是產生出血、發炎,可能造成疼痛,就有機會發現這個潛在的危險。◆ 下泌尿道症候群下泌尿道症候群,更是泌尿系統經常發生的毛病,亦即所謂的頻尿、急尿等相應症狀,通常和腫瘤並沒有太大關係。不過,臨床上有少部分膀胱癌患者只會產生此類症候群,但是,卻完全沒有血尿的情況。由於下泌尿道症候群會對日常造成相當明顯的困擾,因此,病人通常會就醫,自然就會被發現,所以問題也不大。一般而言,一旦身體有任何症狀都應該密切留意,千萬不可輕忽。不過,也無須過度擔心,只要透過就醫檢查,進一步確認是哪裡出了毛病,趕緊治療處理即可。我常常對患者說:「檢查有問題,就來處理問題;檢查沒事,那就放心過生活,不要過度憂慮!」總之,對於自己身體的狀況,做到「關心而不擔心」,這樣才是最為適切的方式!(本文摘自/泌壺裡的癌變/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