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

高溫炎熱易致食物中毒!營養師:增強腸道免疫冠軍非「它」莫屬

高溫炎熱易致食物中毒!營養師:增強腸道免疫冠軍非「它」莫屬#腸躁症

隨著氣溫不斷升高,食安問題的發生也變得頻繁,日前就數次發生民眾吃冰卻集體中毒。根據食藥署統計發現,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皆是台灣食物中毒事件的常見因素。對此,專精發炎免疫營養調理的李婉萍營養師提醒,沙門氏桿菌除了會導致腹瀉、腹痛、嘔吐等,若情況嚴重更可能會造成腸出血、腎衰竭,甚至導致敗血症。因此,平時除了注意食物衛生,也要維持腸道健康、做好防護。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沙門氏桿菌會藉由被污染水源傳播,常見的有像是生肉、生乳、豆餡、雞蛋,或者蛋製品等。若症狀只是輕微腹瀉,建議可先禁食,讓腸胃至少休息4小時。清光腸胃後,再補充稀飯、白土司澱粉類的清淡食物、水分與電解質,待48小時後再開始攝取蛋白質,慢慢使腸胃道恢復健康。但如果是嚴重的集體食物中毒,就應該馬上送醫,將剩餘食品與嘔吐物送交查驗。 食物中毒恐致腸躁症 3個月反覆腸胃不適 嚴重影響生活 近期更發現到,少部分民眾因為食物中毒而產生「感染後激躁性腸道症候群」(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I-IBS)的情形,李婉萍營養師說明,最主要原因是腸道菌叢被破壞造成腸道損傷,進而導致排便習慣改變。有些人會較常出現腹痛感,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大便外觀黏膩較難成型;不少人更合併疲倦、失眠、焦慮、頭痛等問題,甚至出現微發熱狀態,由於這些症狀可能會在3個月內反覆發生,不免會影響生活。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通常輕微食物中毒在經過治療、休息都會轉好,但如果發現腸胃道問題持續發生,就可能是「感染後激躁性腸道症候群」造成。除了可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等根本方法改善,也可採用「低FODMAP(低腹敏)飲食法」,透過攝取較不易發酵、產氣的清淡食物,降低腸胃道不適情形。例如雞蛋、肉類、藜麥、燕麥、奇異果、番茄、葡萄、草莓等,就是屬於「低FODMAP飲食」可以多吃;而蘋果、洋蔥、豆類、牛奶,就被歸類在「高FODMAP食物」,較容易引起腸躁症相關症狀,有症狀時則要避免。 抗菌、抗病毒首選 營養師:維生素C提升免疫力 李婉萍營養師特別提及,奇異果除了可調整調整腸道菌種生態以外,又因升糖指數低,食用後能讓血糖變化維持穩定,還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能防衰老,促進身體組織與皮膚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奇異果又因富含奇異酵素,能助蛋白質消化,因此選擇飯後食用是幫助蛋白質吸收的良好方法,能緩解功能性腸道症狀。不僅能改善消化功能,其中豐富的纖維也讓糞便易於成型排出,適合腸胃正處恢復期的民眾。而其中富含的維生素C,更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功效和免疫調節作用,能幫助人體白細胞消滅細菌,改善免疫功能,從而預防感染,並促進腸細胞再生。 一天兩顆綠色奇異果 簡易食譜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     早餐:將綠奇異果片與肉片一起夾入吐司中,不僅吃到蛋白質也有膳食纖維。 ●     午茶:可選一顆綠奇異果、一顆黃金奇異果作為午茶,用湯匙挖取攝取簡單方便,能改善午後昏昏欲睡狀態,也替代點心的多餘熱量。 ●     通則:成年人建議每日最少進食2份水果,2顆綠奇異果等於2份水果,可列入日常補充膳食纖維的部分。 李婉萍營養師強調,除了補充好的營養素讓腸胃道培養好菌叢生態外,平時自己烹調食物也要注意處理流程,夏天盡量避免生食,盡量以食用熟食為主,且熟食料理完放置室溫超過1小時就要放入冰箱,以及料理生食(如雞蛋)一定要洗手,料理前後都要注意清潔等。她也提醒,現代人外食機會多,如果看到用餐環境清潔不佳者,更要避免前往,以避免提高感染機率。

夏天沒胃口吃剩通通丟冰箱?醫揭「隔餐飲食」恐一次吃進4種細菌

夏天沒胃口吃剩通通丟冰箱?醫揭「隔餐飲食」恐一次吃進4種細菌#腸躁症

夏天天氣悶熱,不少人都會將吃不完的食物直接放著,或者放冰箱再加熱食用,這樣等同於把壞菌吃到肚子內。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表示,「隔餐飲食」對於腸躁症、腸胃功能不佳的患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平常盡量少吃隔夜餐,多食用新鮮食物,倘若真的要吃,建議一定要完全加熱至70度以上,並且不要放太久。

「只要發作就像吃瀉藥」腸躁症有3型:腸胃太敏感,恐狂拉到脫水⋯

「只要發作就像吃瀉藥」腸躁症有3型:腸胃太敏感,恐狂拉到脫水⋯#腸躁症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上經常久坐、三餐外食,腸躁症就成了常見的症候群,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5人中,就有1人受腸躁症困擾。許多民眾壓力大常跑廁所、肚子痛,這些反覆的腸道問題,不僅會影響生活及工作表現,也造成心理負擔。究竟腸躁症有哪些症狀呢?以下就整理出常見「6大腸躁症症狀」。

過年大吃!肚痛腹瀉、胃食道逆流⋯快看「各症狀自救法」不怕沒醫生

過年大吃!肚痛腹瀉、胃食道逆流⋯快看「各症狀自救法」不怕沒醫生#腸躁症

過年圍爐聚餐,容易大魚大肉、甜食餅乾甚至飲酒,吃太多再加上熬夜作息不正常,很容易導致腹瀉、便祕、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特別在年節醫院都休息,萬一不舒服卻找不到醫生,此時有哪些自救方法來緩解腸胃不適呢?。營養師何埻安提醒,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以下統整年節常見3大「腸胃不適症狀」及「自救緩解方法」。

壓力激出腸躁症 8成患者靠低腹敏飲食緩解

壓力激出腸躁症 8成患者靠低腹敏飲食緩解#腸躁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且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對學習及工作效率,醫療資源的耗用,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特別在419世界腸躁症日,集結醫界為腸躁症病患發聲爭取治療腸權引進新藥,也提醒病患可與營養師討論低腹敏飲食,並同時注意精神心理健康等整合性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腸躁症3大問題:病患認知低、10年無新藥引進、低腹敏飲食待推動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全球有10%人口(近7億7000萬人)為此症所苦,推估台灣盛行率約為10~20%。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教授指出,台灣醫療水準在國際間實屬先進,但在腸躁症的藥物治療卻落後歐美日等國,目前國際已有10餘種的腸躁症新藥治療,台灣卻一直遲未引進,讓病患苦於無新藥可使用的困境、醫囑性不佳,造成浪費醫療資源。盧俊良說,影響台灣腸躁症治療不佳的三大問題包括 1.患者對疾病了解不足,影響就診與治療。2. 國外新藥未引進,不能提升治療成效。3.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推廣待加強。也呼籲政府,盡快鼓勵引進並核可新藥以提升治療效果,也提醒病患除藥物治療外,可與營養師討論採用低腹敏飲食,減輕症狀有助病情改善。腸躁症影響工作生活 睡眠障礙、請假比例高出2倍以上腸躁症確切原因不明,壓力、飲食、腸道敏感異常等因素影響,主要於相關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其嚴重者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盧俊良分析,台灣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者相較,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高出2倍,因腸胃問題自工作或學校缺席的比例高出2.5倍,腸躁症患者比沒有罹患腸躁症者更常向醫師求診。      台北榮總內視鏡中心醫師王彥博觀察國際治療趨勢發現, 腸躁症的治療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低腹敏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精神心理治療四大面向;即使是對於便祕型、腹瀉型、慢性便秘不同類型的腸躁症在國際間也已經有十多種的新藥物治療,台灣完全沒有引進;目前台灣使用的藥物十多年來沒有新增,且這些傳統藥物大多都是紓解症狀,而非針對腸躁症機轉而研發,不同於新一代的藥物多根據大腸疾病最新的可能機轉研發,這類對特定機轉研發的藥物,對傳統藥品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更能達到有效的疾病控制。西式飲食與引發腸躁症關連密切 甜食、含糖飲料亦提高罹患風險根據2017年的低腹敏飲食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模式(即高脂肪、高糖飲食、鹹味小吃,如: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薯片等)與引發腸躁症症狀有最大關連。外國亦有研究更指出過量咖啡因、甜食、含糖飲料的飲食習慣提高罹患腸躁症的風險;而在低腹敏蔬果的研究上,在近期美國研究顯示,慢性便秘型患者每天食用2顆綠色奇異果,持續4周後的結果相較於每天食用黑棗或是車前草的患者,其成效相當,且在腸道運輸時間上,減少將近2成的時間。壓力與飲食常是誘發腸躁症的原因,王彥博指出,目前國際腸躁症的治療方式是以整合醫療模式進行,未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向為:低腹敏營養師、腸胃醫生及腸胃精神醫生整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治療成效。低腹敏飲食改善症狀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澳洲蒙納許大學在低腹敏飲食的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由於亞洲飲食與西方飲食習慣不同,在亞洲人的研究顯示低腹敏飲食同樣有68%患者改善腸胃症狀。經蒙納許大學通過認證的低腹敏營養師吳柏姍指出,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確實有助於緩解腸胃道不適狀況。衛教腸躁症患者選擇低腹敏食物,需要有讓患者方便易懂的工具,可查詢食物中腹敏成分多寡與可食份量,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發低腹敏飲食APP,幫助患者容易查詢低腹敏的食物,例如奇異果、草莓、鳳梨也都是經低腹敏認證的水果。然而實施低腹敏飲食需要經過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