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講座/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

講座/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將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預防成為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的治療,大多只能延緩病程惡化,難以逆轉或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預估是否得到失智症。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如何從飲食調整預防失智風險呢?發生失智後飲食應注意什麼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2月27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施淑梅營養師主講「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講座中將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7年12月27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發抖恐已中晚期

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發抖恐已中晚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約4萬名巴金森患者,並且罹病人數逐年增加。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近2成巴金森病患者於青年發病,近期門診最年輕的發病案例僅18歲,顯見巴金森病並非大家過往所認知的老年病。雖然巴金森病的病名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了解疾病的人卻少之又少。巴金森病延誤治療 恐會加速失能、增加失智與憂鬱症風險根據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一份巴金森病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病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巴金森病若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更也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的風險。據統計,高達7成民眾皆將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畫上等號。吳瑞美主任表示,巴金森病與失智症雖然都屬於腦部神經性疾病,但是巴金森病的症狀是先以神經退化性、進行性動作障礙問題表現。巴金森病不只「抖」,初期症狀可分為3種: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其中約3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民眾多輕忽此問題而延誤就醫。巴金森病造成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巴金森病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若無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也將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至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巴金森病患者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逝去。其實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患者若未妥善控制,未來可能會讓自己掉入巴金森所帶來的「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的四失威脅,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症狀的徵兆。年輕型巴金森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全台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病,所有神經病變疾病中巴金森病罹病人數僅次於失智症。然而吳瑞美主任表示,「年輕型巴金森」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相較於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正值花樣年華的患者,更容易因不了解疾病而向外界隱藏、獨自承受壓力。然而及早發現疾病、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都能有機會好好與病共存。

中風失智率高3成!當心血管性失智症

中風失智率高3成!當心血管性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患家屬阿強說,爸爸中風後,他已經很努力帶爸爸去復健了,卻沒有太大起色。近來,爸爸經常會自己偷偷跑出門,怎麼說都說不聽,好幾次花了幾個小時在大街小巷奔走才將爸爸找回來。因為他是主要照顧者,又要外出工作,蠟燭兩頭燒,他也嘗試鎖門,爸爸卻還是自己開門出去。直到他在網路發文,有網友提醒他,爸爸會不會是中風後引發失智症呢?最好去檢查看看,他也懷疑:中風真的會引發失智症嗎?中風失智高3成「中風後確實可能發生血管性失智,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三成,而且中風也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提醒,如果在中風後三個月內患者的認知功能有明顯變化,可能要預防失智的可能性。中風患者發生失智的比例有多高?徐文俊說很難計算,因為每個人一生中約有20%的機率至少發生一次中風。腦中風可大可小,長庚醫院過去就分析在該院進行「腦神經高階健檢」的民眾資料時,發現竟有近兩成受檢者曾發生過沒有症狀的腦中風。血管性失智,可能是因為一次大中風引起,也可能是經由多次沒有症狀的小中風累積而發生。因為中風本身會造成腦組織壞死;就像膠片唱盤,或是電腦光碟,即使只有一個小點狀的損壞,都可能引起唱片不斷跳針、光碟卡住。哪些部位的中風容易引起失智?1) 視丘部位的中風/視丘為腦部重要神經通路經過,若中風阻斷易引起失憶。2) 角迴區/為大腦重要訊息彙整區。3) 尾核/為通往額葉指揮中心的中繼站。4) 和記憶特別有關的巴貝茲迴路。5) 在邊緣系統和後側關聯區。但並非其他部位就不重要,當腦部組織損傷到達某一臨界點時,腦部失去代償能力,或多次大大小小的中風累積而造成加成效應,使受傷的腦組織到達引起失智症的量,都可能造成失智。哪些狀況可能顯示有血管性失智?1) 通常容易合併憂鬱症。2) 容易合併步態變小、走路不穩等巴金森氏症的運動性障礙。3) 感覺患者的狀況每況愈下,病患家屬常形容「階梯式變壞」,一次比一次差。這些有助中風後認知改善1) 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2) 協助排除患者的情緒障礙。3) 平常慢慢做認知學習。徐文俊說,所幸中風的患者大多有進步的空間。過去也有統計,有些患者初期認為有認智功能損傷有失智狀況,但是復健一年後評估卻又是正常的;所以家屬要協助患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惡化的危險因子。很多中風後的失智,首先出現的不是失憶,而是情緒障礙,所以要幫助患者情緒的控制;也要像教剛在學習的孩子一樣,看小圖卡認物、讀字、讀報等等,幫助患者平常認知上的促進練習,慢慢的進步。照顧者可尋求協助徐文俊建議,家屬如果覺得患者有狀況,到醫院回診的時候可以詢問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果確診是中風後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可以諮詢醫院的個案管理師,依照患者的狀況申請重大傷病卡、殘障手冊等。現在的長照服務其實幾乎就是失智症照顧服務,透過諮詢尋求符合各別需求的醫療資源。(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防失智別靠銀杏!營養師推地中海飲食

防失智別靠銀杏!營養師推地中海飲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怕到最後,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記憶一點一滴流逝的失智症,是很多人比起癌症、中風等各種重大疾病還要更害怕的病,因此當然希望可以預防失智症,但是聽說過去被認為能預防失智的銀杏好像沒有效用,那麼,還有什麼是能預防失智的呢?醫師表示:「運動是預防失智最好的方法,不要迷信某些食物或健康食品,只要『健康飲食』就能預防失智!」銀杏證實無法預防失智 不如現在起身動一動早期一直被標榜可以預防或改善失憶症狀的銀杏,已經在去年被證實對預防失智沒有幫助。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游家銘表示,銀杏早期在研究中發現具有增加末梢血液循環的作用,所以被認為可能有助腦循環,但是在大型的研究中,卻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發現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因此已被認為預防失智無效。他表示,若想要預防失智,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可以增加換氧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百誼也說,無論是動腦,或是動身體的運動都能有效預防失智症,不需要多激烈,或一次一定要做多久,只要是能帶動全身系統的血液循環的運動,都將帶來幫助,而運動時良好的情緒,更能幫助預防失智症,隨時能多活動就動。是咖啡還是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呢?至於在飲食上,到底要吃什麼才能有效預防失智呢?是咖啡?還是咖哩呢?游家銘醫師說,雖然新加坡早先曾發表研究,認為多吃咖哩的人比較不容易發生失智,但是此說法仍沒有大型的研究可以確認與支持其理論。而之前有報導提到-喝咖啡可以預防神經病變,也只顯示在預防偏頭痛與保護肝臟上。另外,在小型研究上,似乎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是巴金森氏症的病例較少,而非失智症,因此喝咖啡在預防失智的成效上,並未看到有利的證據。游家銘認為,目前失智症主要還是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有關,因為目前引起失智的原因仍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很難從食物上去建議該如何補充或治療,但是在臨床上發現,失智症患者大多脫不了有三高症狀;有些病人後來慢慢走向中風,而有些人則走向了失智。由此推測,「三高」可能會對腦部的代謝產生傷害,所以預防三高,亦能預防失智。怎麼吃防失智?「地中海型飲食」不可少邱百誼醫師表示,與其說吃什麼東西可以預防失智?倒不如從日常的飲食習慣改變開始做起,包括飲食清淡、多蔬果、少紅肉。飲食的原則,建議偏向採取「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型飲食採取的是多蔬果、少紅肉原則,青菜水果含有多種必需的維他命,而目前已知紅肉中的膽固醇和油脂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同時還會產生阿茲海默症的變性蛋白,所以地中海型飲食的原則,可以說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飲食模式。臺式食物也能吃出「地中海飲食」但說起「地中海型飲食」,大家就想起生菜沙拉、火雞胸肉、橄欖、橄欖油......在台灣這些食物並不是那麼好取得,也不太合臺灣人的胃口,該怎麼辦呢?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其實地中海型飲食不一定要完全照歐洲人的吃法,只要抓住它的大原則:1) 蔬菜要比肉跟飯加起來還多。2) 主食類只選擇粗糧,例如糙米。3) 肉類一天不超過自己一個手掌大,並且以魚類為主。4) 水果一天不超過自己兩個拳頭大。5) 不吃喝任何額外加糖的食物、飲料。6) 油脂盡量選擇冷壓,或可以聞得到堅果原有香氣的油脂,並且買小瓶裝,用完再買,不要貪買大罐的便宜,或想要「呷卡久」。7) 堅果類每天吃兩湯匙。營養師劉純君說,臺灣人怕生食蔬菜會「太冷」,蔬菜可以不必生吃,可以煮熟吃,而烹調法也不一定只能吃水煮蔬菜,畢竟我們的腦部還是需要油脂;因為我們的腦組織本身就是由很多油脂所組成,所以菜也可以用炒的,但是要稟持「少油」的原則,炒菜的時候油也不要爆太久,最好熱鍋、冷油,快速拌炒,以免讓油質變而傷身了。最後,在肉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以外,我們的土雞肉也很好,用少油脂的雞胸肉來煮,一樣美味、低脂又健康。至於這幾年的食安風暴,你是否擔心橄欖油有太多假貨呢?那麼,我們也可以用冷壓的花生油和苦茶油來涼拌,營養價值絕對不輸橄欖油的。(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失智症無法治療?中醫針灸刺激防失能

失智症無法治療?中醫針灸刺激防失能#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失智人口也跟著扶搖直上,其不僅會使記憶力衰退,更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如語言、判斷力,甚至造成個性轉變,使照顧者身心俱疲。而一提到失智,不僅只有西醫能治療,中醫對付失智症也有一套,針對失智症病患所出現的不同症狀,利用頭皮針在不同穴區對症下針,直接刺激腦部,可提升認知能力,並維持生活能力。常見失智分兩類 一旦發病仍有機會復原中西醫整合針灸特別門診楊龍駿醫師表示,失智是腦部細胞的退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壞死,進而使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各方面功能的衰退,同時也可能伴隨行為障礙、性格改變等症狀出現,隨著嚴重程度不同,不僅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起居自理能力,甚至可能連帶影響工作及人際關係。楊龍駿醫師說,失智症多為退化性失智,病程通常會逐漸惡化,一般較難判斷何時開始發病,而血管性失智症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其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但無論是退化性失智或者血管性失智症,一般人都認為失智是步入高齡的必然現象,且不可能再恢復正常,其實並非如此。針灸以頭皮針為主、耳針為輔 活化腦部細胞逆轉失智目前針對失智症治療,中西藥都無有效的治癒方式,只能延緩病程。在治療失智症上,楊龍駿醫師強調,西醫通常會給與末梢血液循環的藥物,來減緩失智症惡化,而傳統中醫除了給予中藥材,以達活血化瘀外,另外還會搭配針灸的方式進行治療;而楊龍駿醫師則不使用藥物,純以頭皮針搭配耳針治療失智症,目前已累積相當多臨床成功案例。楊龍駿醫師認為,當大腦經過適當的刺激,某些程度機能的恢復是可以被預期的,即使是壞死的細胞,透過刺激周邊正常組織仍可取代病態的細胞,而若還屬正常功能的細胞,也能透過頭皮針灸的方式,促進其活化,以預防失智症症狀繼續惡化。對症下針 中醫頭皮針安全度高楊龍駿醫師解釋,失智症是大腦退化的問題,針對腦部去刺激,可獲得快速且明顯的療效,大腦有分很多區域,各負責不同的功能,頭皮針療法是利用針灸針刺在頭皮的穴區,如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或施予智三針等,視病人的狀況選擇適合個別的療法使用,以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對於多數人擔心針灸頭部恐傷及大腦的疑慮,由於頭皮底下的頭骨相當堅硬,針刺並不會傷害到大腦組織,因此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並不用過於恐慌。中醫針灸可獲顯著改善 及早治療效果好楊龍駿醫師分享臨床經驗,通常一週治療3次,一個療程約10次結束後就能明顯改善失智症的症狀,長時間下來甚至可能達到根治的效果。他就曾收治一名7旬患有退化性失智症的老婦人,不僅情緒不穩定,總是幻想家人把她的存款藏起來,甚至也有吞嚥困難的現象,後來透過頭皮針療法搭配耳針,在治療約12次左右,婦人不僅情緒逐漸穩定,能正常溝通交談,就連飲食睡眠也都恢復正常,家人也總算鬆了一口氣。另一名血管性失智症的大學教授,不僅生活起居無法自理,就連對外界也毫無反應,但在經過頭皮針療法搭配耳針兩個療程後,目前已能和朋友談笑風生,甚至連自己開車出遊都不成問題。楊醫師提醒,當出現失智症狀時,若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此外,若還沒出現症狀者,也能透過非藥物療法的頭皮針灸,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以預防失智症來敲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性易患失智症?醫師分析出5大原因

女性易患失智症?醫師分析出5大原因#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張阿嬤,曾長達10幾年照顧罹患失智症的爸爸,擁有對失智症的病識感。今年驚覺自己在走去熟悉的菜市場路上,竟感到陌生,一開始家人都以為阿嬤只是最近太累;沒想到半年後,家人發現阿嬤每天跳針重複問孫子讀國小幾年級,常常忘記東西放在哪,家人驚覺不對勁帶阿嬤就醫,才發現真的出大問題。失智男性易懷疑另一半外遇 失智女性有被害妄想症張阿嬤與家人警覺早,門診接受認知功能評估後,確診為輕微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利用阿茲海默症藥物可有效延緩病情,服藥一段時間後減少問相同問題,也不再常迷路,恢復生活功能。除了藥物治療,家人更帶阿嬤參加瑞智學堂,多與人互動,避免功能退化。醫師建議家人讓張阿嬤自己買菜或做簡單家事,降低生活功能退化的速度。現在張阿嬤3個月回診一次,以藥物治療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表示,失智症患者如果沒有及早就醫治療,病程來到中期或後期,甚至會出現行為障礙,容易憂鬱、躁鬱及幻想。最常見的是至少20%男性失智族群,會懷疑另一半出軌外遇;女性失智族群則會幻想有人要來偷東西或被害妄想症。女性罹患失智症比例偏高 有5大原因症狀最嚴重恐怕會導致記憶力喪失和行為脫序,再加上罹患失智症的老年人跌倒比例,是一般老年人的2倍。如果因為跌倒導致長期臥床,容易造成肺炎及其他感染。林志豪醫師分析失智症男女比例約是2:3,其中女性罹患失智症比例偏高,共有5大原因:1) 女性平均壽命較長壽/失智症罹患率為65歲過後,每多5歲就會增加1倍的風險,女性罹患率因此較高。2) 女性荷爾蒙影響/女性停經後缺少雌激素的作用,較容易罹患失智症。3) 本身基因/目前「ApoE4基因」是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ApoE4基因會造成類澱粉蛋白堆積在腦細胞裡面,其中女性風險較高。4) 年輕教育程度/老一輩女性族群如果教育程度不高,知能存款較少,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5) 憂鬱症及睡眠障礙/臨床研究顯示,患有憂鬱症或睡眠障礙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其中女性罹患憂鬱症機率較男性高1倍。多蔬果少紅肉 地中海飲食可預防失智症烏日林新醫院營養科主任姜秋月表示,目前飲食是預防失智症的第一步。依據各國對失智症的醫學研究發現,抗氧化營養素可預防與延緩失智症。其中最佳飲食預防方式即是地中海飲食,可多攝取蔬菜、水果、未精緻穀類、豆類;適量魚肉、乳製品及家禽類;紅肉則應少量攝取,並避免甜食、人造奶油、過度烹煮及燒烤、油炸之食物。另外也可攝取優質的油脂ω−3高的脂肪酸(EPA、DHA),如鯖魚、秋刀魚、鮭魚、堅果類、亞麻籽等。除了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發生,呼籲民眾更該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同時減少危險因子,若有出現記憶力喪失、重複問相同問題、忘記正確日期及情緒或人格改變等相關症狀,建議可至神經內科門診,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及早治療,遠離失智!

出門迷路、忘帶鑰匙 恐失智症前兆

出門迷路、忘帶鑰匙 恐失智症前兆#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忘記剛講的事情、出現迷路、出門忘記帶鑰匙及隨身物品,別只當初老症狀,恐怕是失智症前兆!75歲的李老先生身體硬朗,平常生活自己打理。某天要到雜貨店買菸,騎摩托車從家中出發去5分鐘路程的雜貨店,沒想到找不到雜貨店。巡邏員警發現攔下詢問才發現他已經迷路,加上騎車時間較久有輕微脫水,聯絡家屬後將李老先生帶回家中。老年化社會 忘東忘西別只當初老症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壽命延長,許多健康的高齡長者都能維持自我生活能力。神經退化疾病也因生命延長越來越盛行,初老症狀如「剛講的事情馬上忘記、時常講過去的事情」、出門忘記帶鑰匙、忘了隨身物品等。近年來時常有媒體報導,許多迷路長者不知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甚至有遺憾事件發生。這些長者很可能是因為罹患失智症,導致走失。人因為有完整認路功能 人因為有完整認路功能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煒斌表示,認路的功能屬於人類高等認知功能其中之一。人因為有完整認路功能,人因為有完整認路功能,就算到了不熟悉的地方,也能夠發展出找路的策略,找到正確方向並到達目的地。重要腦部認路構造包括海馬迴、後頂葉、後扣帶回皮質等,這些構造協助人類建立空間概念,讓我們能夠辨識合宜路標,了解起點與目標的距離,選擇合適的路徑,最後準確到達目的地。201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為發現人類腦部定位系統的科學家約翰歐基夫、梅─布瑞特.莫瑟與愛德華.莫瑟。迷路導致長者、家屬、社會三方負擔洪煒斌醫師說明,失智症的長者由於腦部神經細胞死亡,造成認路構造的腦迴萎縮,因而在認路功能產生缺陷,導致無法正確的辨識路標、無法準確判斷距離遠近,因而造成迷路。迷路對長者當下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會造成生理上的負荷,如脫水、跌倒、車禍、失溫等,若沒有及時發現,嚴重時有生命危險。家屬則有強烈心理壓力、照護負荷;社會則付出許多社會成本,需要透過各種管道來協助尋找走失長者。失智症2招預做準備 降低走失率洪煒斌醫師說明,建構一個友善失智症的社會實為刻不容緩。目前大多數民眾都已經對失智症有初步了解,我們可以開始讓民眾知道某些特殊認知行為症狀很可能也是失智症的早期表現。提升大眾認知,才能夠幫助更多早期失智症的長者。提早給予這些早期失智症的長者預防性的治療介入,安排認知功能復健,才能有效延緩退化:1)家屬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幫忙準備聯繫的卡片、愛心手鍊、GPS個人定位器等。2)社區守望相助,商家或是民眾發現有疑似走失的社區長輩,可以盡早通知家屬並給予合適協助,防止後續遺憾事件發生。

「假性失智」怎麼分?關鍵在切分時間

「假性失智」怎麼分?關鍵在切分時間#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在序章曾略為提及,「假性失智」的症狀其實是憂鬱症引起的,但在現實狀況中,憂鬱症老人仍然經常被誤診為失智症。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憂鬱症患者通常都對周圍發生的事不甚關心,注意力也變得散漫,這會讓年輕患者身上少見的「記憶障礙」症狀,在憂鬱症老人身上變得更為明顯。要是再加上原本會做的事突然忘了該怎麼做,或是精神活力顯著衰退、提不起勁,身邊的人往往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啊,是老年痴呆了」。如果事先不知道「有些病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就很容易讓本來可以用藥物治好的疾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事實上,在我診治的病人中,也有「之前被診斷為失智症,其實並不是」的患者。詳情後續會再說明,但如果沒有人發現老人家得的是憂鬱症,還一直被當成是失智症,憂鬱的症狀可能會逐漸惡化、進而變得更難治療。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另外,相較於年輕的憂鬱症患者,憂鬱症老人更常見的狀況是慢慢惡化,因此也更容易被誤認為「該不會是老人痴呆了?」。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經常發生的症狀,就是「被害妄想」。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一般而言,憂鬱症患者經常會說出「大家都討厭我」之類的話,憂鬱症老人更是會反覆述說旁人聽來完全是「想太多」的抱怨或不滿。各種充滿被害妄想的言論,也是他們經常被誤認為失智的重要原因。有時候,可能是太害怕自己被拋棄,憂鬱症老人也會進而產生懷疑配偶出軌的「嫉妒妄想」或「迫害妄想」,由於失智症也會出現這種狀況,的確很難分辨。在這裡希望大家記得的是,失智症很少出現症狀急速惡化的情形,因為這是一種老化現象,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發病。如果狀況急速惡化——特別是突然劇變,比起罹患失智症,通常更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所致。但就像先前所述,比起年輕患者,憂鬱症老人的症狀發展更為和緩,因此有時還是可能被誤診。話雖如此,「假性失智」通常能清楚劃定出「是從○月左右開始變得奇怪」的分界線,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多半也比較短;失智症一般則很難確認是從「何時開始發生的」,從發病到就醫的期間也拉得長。此外,出現「假性失智」症狀的人,有不少在年輕或中壯年時曾罹患憂鬱症,他們通常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而自發性地到醫院求診。相對於此,失智症患者絕大部分對自己的能力衰退是缺乏自覺的。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就如本節一開始所說的,「假性失智」是由憂鬱症引起,因此使用SSRI類抗鬱劑就可以改善症狀(雖然並非所有憂鬱症都能以藥物改善,但也能以用藥有效與否,來確認是否為假性失智)。不過,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有些人在服用醫生所開立、用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愛憶欣」時,也會因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ACh)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提高而改善心情低落、失去活力的狀況,這時就有些麻煩,因為它對假性失智的患者也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大多數時候,只要使用少量抗憂鬱藥物,就能明顯改善假性失智意欲低下的症狀,得以迅速好轉,也因此才讓人發現「啊,原來是憂鬱症」。(本文摘自/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仲間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