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壽命延長,80歲以上的老人中,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想擁有健康又長壽的晚年生活,延緩大腦的退化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營養師提醒,日常可利用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來保養大腦,不僅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甚至避免罹患失智。
平均壽命延長,80歲以上的老人中,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想擁有健康又長壽的晚年生活,延緩大腦的退化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營養師提醒,日常可利用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來保養大腦,不僅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甚至避免罹患失智。
台語歌后詹雅雯、本土戲劇女主角方岑都在人生的精華階段發現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2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不少名人都深受其苦,可見其盛行率之高。由於病症會帶來顫抖、肢體僵直和行動遲緩,很多人更因此封閉社交,嚴重影響生活。
談到「維生素D」許多人大概直覺聯想到對骨質疏鬆有幫助、能促進腦部健康,但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團隊最新研究指出,長期補充維生素D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反而會加劇大腦病變,對失智症患者也增加了死亡風險。大大顛覆了大眾的既定印象。
69歲郭女士某日與友人聚餐,突然重複數10次「今天是幾號?我為什麼會在這邊?」,經診斷為暫時性失憶症,合併大腦皮質萎縮及陳舊性腦缺氧病變,開始服用藥物再搭配4週共20次的高壓氧治療,才逐漸好轉。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醫師牛柯琪提醒三高患者、有腦中風及巴金森氏症家族史的人,必須特別留意腦病變。
不少人對於退休,懷有「鄉村夢」,認為生活步調緩慢輕鬆,較適合養老養病。但英國權威家庭醫生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在著作《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中卻表示,失智、失能的患者住在鄉下,反而會有許多不便,遠離了就醫資源,也會影響到心理發展,在做決定前應該謹慎評估。以下為原書摘文:
照顧失智失能的至親,伴隨著日積月累的不滿、失落、疲憊,再有責任感的照顧者,也總有崩潰的時候。法國老年醫學科醫師史蒂芬妮・馬爾尚(Stéphanie Marchand)在《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書中,同理照護者,面對撐不下去的時候,放下壓力、及時求助,不用急於思考未來,好好休息才能重整生活步調。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照顧失智失能患者,一個家庭中往往至少有1人必須額外付出心力,10年近百件「照顧殺人」的數據,反映的現實是:照護者身心與患者同樣飽受煎熬。 法國老年醫學科醫師史蒂芬妮・馬爾尚(Stéphanie Marchand)著作《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中,解析照護者生活節奏被打擾的憤怒,陪伴讀者找出原因、化解衝突並認清極限。以下為原書摘文:
關於失智症,究竟吃藥比較好,還是有其他療法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疾病對生活的衝擊?英國權威家庭醫生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在著作《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中分享,藥物治療的效果反而短暫,而且非立即見效,但根據身心狀況,採用適合的非藥物治療,調整影響身心的行為與作息,能有效延緩退化。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