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

樂閱讀/一顆石頭的旅行

樂閱讀/一顆石頭的旅行#心靈

一顆石頭,究竟可以告訴我們多少故事?之前因為讀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靜》這本書,認識了作者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他是一位自然野地的錄音師。在戈登過去25年的錄音經驗中,最棒的錄音地點是在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Olympic National Park)內的霍河雨林,於是他把過去一位印地安酋長送給他的一顆石頭,放在這個最精采的聲音殿堂裡,當作他所要保護自然聲境的目標,我寫信向他表達了我對他所作所為的欣賞,並且把自己在森林中錄到的天籟CD轉送給戈登。戈登開心地回信告訴我,希望我能寄給他一顆來自於臺灣的石頭,他決定將這個石頭放在他的一平方英寸寂靜的地點,讓它能感受到那份寂靜的力量,然後他會再把石頭寄回來給我。於是我把一顆在花蓮河床撿到的石頭寄到美國去,後來戈登寫信告訴我:那是一顆許願石,因為這顆石頭上有著非常獨特的線條。戈登說,按照他們當地的傳說,如果我們對著這個石頭許願,然後把它扔進水裡,我們的願望就會依照線條展開自己的旅行,最後會達成我們的心願。這顆許願石究竟會完成什麼樣的旅程?我不太記得當初是如何看中這顆石頭的,為什麼在眾多石頭間,我對它有獨特的感覺,從外觀上來看,跟大部分的石頭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吸引了我?或是,有沒有可能是石頭選上了我?就在幾天前,我又回到花蓮。為了要去尋找二子山溫泉,我們在萬榮鄉西林村的派出所辦了入山證,開始沿著溪谷展開了長長的七公里路途,這裡也是石礦開採區,除了供卡車行走的碎石路線外,四周散布的都是各種奇岩異石。我仔細端詳眼前的景致,才真正明白為何花蓮被稱為「石頭的故鄉」,這群寂靜無聲的石頭,不論是來自中央山脈的沉積岩、火成岩或變質岩,那歷經歲月累積與天地形塑的焦點,在我眼前展現著各種不同色澤與光彩的動人面貌,每一個都是獨特的藝術品。如果以線條來看,幾乎每顆都是許願石,進行著乘載著願望的旅行;如果以石語來解讀,彷彿看到了人生的縮影,有的單刀直入,有的錯綜複雜,所有的故事腳本彷彿都可以透過這些軌跡來鋪陳。我很喜歡在臺灣東部的海邊聽著海浪翻滾著卵石的聲響,那一連串的撞擊,像是某種打擊樂器所產生的旋律,隨著石頭的大小、形狀與材質的不同,所發出的頻率也有所不同,甚至有人可以從一條溪流所發出的聲音來感受它的年紀,因為一條年輕的溪流,岩石比較多稜角;一條年老的溪流,岩石比較圓厚,透過水與石頭的共振所發出的聲音,可以提供聆聽者不同的線索。這樣敏銳的聽覺辨識力是我所羨慕的。石頭曾經帶給我許多有趣的記憶,小時候我很喜歡四處尋找石頭,喜歡用石頭在地上畫畫,以前女孩們玩的跳房子,都是靠隨地撿的石頭來完成的。後來我喜歡蒐集許多小石頭,只是因為我想聽一段不同的旋律,那時候家門前巷子中有很多水泥電線桿,我注意到每根桿子上都有一排洞,有一回好奇地塞了一顆小石頭進去,居然聽到了水的回聲,而且非常悅耳,我接著又研究出來每根電線桿內的聲音都不一樣,這些小小的發現,卻帶給我大大的驚喜。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愛石頭,置身在石頭世界中,天真的芽芽卻被樸實的石頭形狀所吸引。在她眼中,錯落層疊的群聚中可以輕易看到一顆愛心,或是發現一片土司、一隻小貓咪。這條溪流清澈,許多地方都必須溯溪前進,而我們也多次駐足欣賞那些生活在水中的魚群與蝌蚪。偶爾我們也會遇上那些載著大石的卡車經過,不知道那些離開家鄉的石頭,會經歷什麼樣的旅行,它們有機會被欣賞嗎?它們有機會回家嗎?終於,那顆飄洋過海的許願石重新回到我手上,在我還沒有把它扔進河裡之前,我相信還有一些功課得繼續去完成,相信有一天,在它的帶領下,我一定能找到這條路徑,去完成這趟傳奇的生命旅程。延伸分享/二子山溫泉位於花蓮壽豐溪上游,溯溪往溫泉途中,觸目所見都是千億年累積的巧奪天工。每次颱風大雨沖刷溪床後,二子山溫泉都形成不同形態的天然溫泉游泳池,溪床的道路在每次洪水之後都會改變。大約經過七公里後,可見到溪床大石間冒出似霧的輕煙,即是二子山溫泉,它屬於沒有硫磺味的碳酸泉,溫度在攝氏40到50度左右。(本文作者/范欽慧)(摘自/沒有牆壁的教室/時報出版)

樂閱讀/沒有失望 就不知道希望

樂閱讀/沒有失望 就不知道希望#心靈

人都怕死,大多數人都無法平心靜氣面對,但是能夠面對死亡的人,並不是因為不知道怕,而是因為勇敢。有一位老護士,在自己癌症臨終前,主動跟護校聯絡,請他們送學生到安寧病房來觀察她的臨終、死亡過程,讓自己的死,變成最好、最生動的教材,因為老護士覺得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如果有機會親身接觸病患的死亡,親自目睹癌症末期病人等死的過程,會幫助他們未來成為好護士。「問我任何問題吧!問我快要死了,會不會害怕,問啊!」這位護士用有限的時間催促著不知如何是好的年輕護校生。老護士對於死,當然是害怕的,但是她找到讓這害怕,變成一種力量的方法。對於不懂生命的人,可能會認為「死亡」是一種失敗,因為沒有「戰勝死神」,或是「打倒病魔」。這樣說來,無論再怎麼成功的人,都將以失敗收場。但是真的是如此嗎?對我來說,不再害怕死亡,甚至超越自己的害怕,大方的讓死亡變成護校生的教具,這就是一個充滿勇氣的故事。「你覺得旅行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遭遇意外,生病,轉機誤點,人到行李未到,通關,失聯,語言不通,被騙或遇到壞人的時候沒有人可以求助,遭到搶劫、綁架、撕票……不一而足。但是想要旅行的初衷,究竟是什麼?我曾經在一個背包客的部落格留言中,看到一個我最欣賞的一個理由,這個網友留言說,他之所以旅行是為了要「體驗失敗」,因為從小到大都很順利,受到各種保護,所以長到那麼大從來沒有真正失敗過,雖然失敗時可能會失望,但是如果沒有嘗試失敗的滋味的話,就永遠不知道希望的價值。如果旅行的人,都能夠心態一轉,抱著「體驗失敗」的決心出門,那麼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人生一場,都會是一趟很棒的壯遊吧!(本文作者/褚士瑩)(摘自/比打工度假更重要的11件事/大田出版)

樂閱讀/每次比上次更好 成就最好的自己

樂閱讀/每次比上次更好 成就最好的自己#心靈

不勉強自己做到「最好」,反而追求「比較好」,這樣人和公司才有空間轉動。我有一位朋友曾經擔任過日本知名廣告公司 RECRUIT 的高階管理者。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你們公司能想出這麼多點子來?」他答道:「因為我們不勉強自己做到『最好』,反而追求『比較好』,這樣人和公司才有空間轉動。你想想看,人在等待『最好』的時候幾乎是動彈不得的吧?採取有空間的『比較好』,才會讓人有『總之先試看看』的念頭,保有這心態很重要的!」說的也是,當一個人追求完美的時候,幾乎是難以採取行動的,而且這種追求根本無邊無際,沒完沒了。但如果只是「比較好」的話,那就會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而且在行進之中還可以發覺到不少額外收穫。談戀愛這檔事不也是這樣?當你一昧追求「最佳真命天子/女」的時候,換來的只有時光無情地流逝。反之,當你選擇跟稍微有些好感的人交往時,中間可能會察覺兩人有某處不合,或是慶幸自己選擇了他/她……這點我可是很有經驗的(笑)。我們把這假設套用在工作上:如果你一昧地等待完美境界,那實現的機率可是微乎其微,即使費心費力追求也難以達成。此時,你如果換個想法,覺得另一條路說不定比較順,那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也就多了,還可藉機嘗試不少新東西。其實,我心中隨時都保持著「我想做到最好!」的心態,我也不曾覺得「哎呀,差不多就好」。重點是,當我發覺另一條路「比較好」的時候,我就會試著去走看看。要是堅持「我要等到『最好』出現才可以採取行動」的話,那根本就像守株待兔,整個人動彈不得。不斷追求BETTER 最後成了BEST我希望我的公司能創造出最完美的研習課程,而且是全日本最開心、最有用、最鼓舞人心的研習課程……可是,我如果只是空待願望實現,而不採取行動的話,那我的理想公司可能永遠開不起來,反而等到人老珠黃,自己先躺進棺材裡去了。公司成立之後,我們可是發揮神農嘗百草精神,這也不錯、那也不排斥地經歷過一次次嘗試及失敗,才建立起課表的,這其中改良過不知多少次。我的人生亦然如此。我確實曾經夢想著:「我想進入最棒的公司工作。」但是我不知道什麼才叫做「最棒」,只好先騎驢找馬追求「比較好」的目標,便在機緣之下進了吉本興業工作。這一路上,我不斷嘗試看似有趣的工作、反覆試驗哪種方法比較輕鬆,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然而每次失敗時,我都會試著尋求「比上次更好」的方法。不斷追求改良的結果,才做出了點成績來。就這樣,在不斷追求「BETTER」之中,我成了「BEST」。像是無心插柳下製作的節目拿到最高收視率、旗下藝人宮川大助.花子得到日本第一的大獎等等。在這成績的背後,存在著以「最好」為目標,然後積沙成塔的「比較好」。我只是不斷地追求這個「比較好」罷了。尤其人生哪,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存在。但是如果懂得追求「比較好」,並且付諸行動的話,永眠之前,你一定可以擁有足以自豪、大喊「這一生真是太棒了!」的人生。(本文作者/大谷由里子)(摘自/用力在關鍵處,讓你變A咖/寶鼎出版)

樂閱讀/發現真正的自己

樂閱讀/發現真正的自己#心靈

要想探尋到真正的自己,首先,就必須否定自己,否定這個「假我」。假我是指什麼呢?就是那個認為「人生僅限於此世」的自己,就是假我。比如,許多禪宗的僧侶對「禪」有錯誤的認識,認為「人的生命侷限於此世」。也有人認為「禪即是無神論、無靈魂論」,結果只顧盤腿打坐,並且有人認為鼓足氣力去生活即是釋迦的教義、佛教的全部。這些即是「假我」,它與「真我」相差甚遠,完全背離了佛陀的精神。那裡明明存在著無限擴展的世界,自己卻將自己逐漸禁錮於小小的範圍內。作繭自縛,把自己封閉於蛋殼當中,自閉於其中,對其它一切毫無所知;那即是無明的世界。因此,有人埋頭於追求無我的坐禪,其結果卻與非常要不得的地方相通。所得到的不是無我,而是無佛教、無宗教、無神論、無靈魂、無覺悟等等,一切皆無的、單純「虛無主義」的否定一切。之後,會展開怎樣的人生呢?可想而知,這樣的人生還不如沒有的好。我所說的教義並非如此;人從實在界轉生於世間,在這個世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覺,也會出現相反的思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是有著某種意義的。若問這個意義是什麼?答案就是「若不體驗非靈性的生活,就無法真正地理解靈性的生活是什麼」。透過將靈魂置於世間,置於這相對的世界,使其經歷靈性和非靈性這兩方面的體驗,以瞭解什麼是真正的靈魂自由。因此,若要知道什麼是靈,就只有寄宿於肉體。寄宿於這「布偶」的這個肉體中,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的小孔,去看世界或呼吸,唯有處於如此生活之中,才會對自由的真意有所理解。深海中的海蟹,是在其甲殼承受著數噸重的水壓下生活,而其實世間之人也在過著類似的生活。只有在水壓消失時,才能意識到本來的自己。(本文作者/大川隆法)(摘自/沉默的佛陀與釋迦的本心/九韵文化出版)

研究:男性不舉 心靈將受重創

研究:男性不舉 心靈將受重創#心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性若下面欲強則弱,顯現一副疲態,上戰場時總是頻頻失利,讓老婆大人甚不滿意的話,通常會透過各種方法,來重振士氣,而藍色小藥丸就可能是最佳利器,但吃下這顆威而鋼,真的能夠讓性生活就此滿意起來嗎?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指出,研究顯示吃威而鋼並不能讓男性重振雄風,因為心理的因素還是未消除,導致服藥後,並無法滿足夫妻之間的性生活。科學家檢討了40個臨床試驗的結果,以查核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對男性生活品質有何影響。這些試驗所觀察的是可以擴張血管的PDE5抑制劑類藥物,包括威而鋼在內。威而鋼雖能改善不舉 但卻未能改善性生活品質在這次研究展開前,研究人員先會詢問夫妻間的感情關係,均因勃起障礙而無法獲得性滿足,有些男性甚至產生了憂鬱的傾向。當這些男性服用威而鋼之後,雖然又可以繼續上戰場,但當試驗要結束時,他們的性生活或夫妻之間的關係並未獲得改善,而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男性的心理障礙沒有消除。專家表示,藥物雖對生理問題有幫助,仍無法排解心理障礙。用藥物解決勃起問題就能化解兩性關係問題的想法,過於簡單。快樂是非常複雜的東西,很多伴侶還需要其他治療。史派爾利物浦醫院的高許醫生說:「即使以往只出現過1次勃起問題,仍會使男性一再擔心憾事重演。」因此,研究顯示,對於有勃起障礙的男性來說,同時接受生理和心理治療,可能最為有效。 

樂閱讀/分享 比一個人獨享更快樂

樂閱讀/分享 比一個人獨享更快樂#心靈

這是某天我在家裡附近的湖邊散步時發生的事。有一位牽著小狗狗散步的老婆婆,走到我身邊,把我叫住。我:「早安。」老婆婆:「早安,這個送你。」說完後,她便伸手拿出某個東西給我;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是美金25分的硬幣。接著,她又對我說:「我很幸運地在那邊撿到這枚硬幣,所以送給你。這樣一來,你也會變幸運。看到你變幸運,我也覺得很幸運。我們兩個人都變得很幸運,不是很棒嗎?」說完後,老婆婆還向我眨眨眼。由於事出突然,我只說了聲「謝謝」後,就繼續散步了。然後,我邊走邊看著那枚硬幣,覺得心裡暖暖的。有幾個慢跑的人,從另一側跑過來,與我擦肩而過。我看著他們,心想:「啊!如果我直接把硬幣放進口袋裡,那麼老婆婆分給我的幸運,就不會繼續傳出去了。」走了50公尺後,我回頭看看剛才遇見老婆婆的地方,她仍然站在那裡。而且,她依然不斷地將25分硬幣,分給之後經過的人。咦?這不就是她剛才對我做過的事嗎?每個收下硬幣的人,都露出笑容,朝我這邊走來。「原來如此!」腦中突然浮現此想法的我,立刻衝回老婆婆身邊。我:「老婆婆,這枚硬幣還給妳。」說完後,我便將剛才老婆婆給我的硬幣還給她。老婆婆:「唉呀!你也撿到硬幣啦?」我:「不是的,我只是想把『付出時,同時也獲得回饋』這件事情告訴妳而已。托妳的福,我一定會有美好的一天,真的很謝謝妳。而且,我也明白妳想透過這枚硬幣傳達什麼訊息,請妳繼續將幸運傳遞給更多的人。」老婆婆:「『付出時,同時也獲得回饋』,我真的好幸運呢!謝謝你,衷心希望你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她笑容滿面地這麼說。不吝於分享,讓每一個人都幸福/因為我接受了老婆婆的禮物,而擁有非常幸福的感覺。然後,我將硬幣還給老婆婆,又覺得心情舒暢許多,因為我體會到付出的喜悅。所謂「付出=分享」,讓我體認到一點,就是無論你是付出或接受的那一方,都會感到很幸福。回到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妻子,妻子也替我高興地說:「這樣很好啊!聽到你所分享的故事,我也覺得自己好幸福呢!」施比受更有福,付出也是一種分享/如果你讀過這個故事之後,也覺得心裡很溫暖,不妨與身邊的朋友分享,便能將這股正向的力量傳遞下去,讓每一個人都獲得幸福。(本文作者/岩元貴久)(摘自/改變人生的29個練習/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不滿的來源

樂閱讀/不滿的來源#心靈

感官世界不足以滿足人心。經驗到樂受時,我們隨即生起情緒化的貪執,而當那份樂受消退,又渴求再度體驗那份樂受。當我們經驗到不愉快的感受,則萌生厭惡,自然而然覺得不高興,想要擺脫那份不快的感覺,內心的平和因此再度受到干擾。當我們的感受是中庸的,不苦不樂或者不感興趣,則會生起無明(無知):漠視周遭發生的狀況,也不想去面對真相。這種貪、瞋、癡的心,本質上是不滿足。小時候你或許喜愛或渴求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你會想:「等我長大以後,我想要吃的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就應有盡有了,到時我就會很快樂!」現在,你想要的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都一應俱全了,但你還是不滿足。由於這些都無法令你滿足,所以你就決定要有一部車子、一棟房子、一部電視、一位先生或太太,你還要有幾個孩子和一份好工作,認為那樣一來,你就會快樂了。現在,這一切都應有盡有了,你的車子卻成了一個麻煩,房子是個麻煩、先生或太太是個麻煩、孩子也是個麻煩。你領悟到:「噢,這不是滿足之道。」於是,你想要找到治癒不滿足的方法。但是,現代的醫藥雖然可以減輕身體的病痛,卻永遠沒有辦法治癒不滿足與未馴服的心。在目前所知的藥物當中,沒有一種藥物能夠帶來滿足。更糟糕的是,就算登上月球,你還是沒有辦法逃避問題。不管去到哪裡,不滿足的心還是在那裡。我們不滿意自己,不滿意別人,也不滿意外面的世界。這份不滿意好比一片汪洋大海。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如實地接受自己的現狀,也不能如實地接受別人的現狀。我們但願人事物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因為我們不了解現實的本質。我們膚淺的看法、僵固的觀點和顛倒見,使得我們看不到真相──我們是何許人,我們到底如何存在。我們必須學會此一認知: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我們不應該歸咎於社會,不應該怪罪父母、伴侶,或者怪罪老闆、朋友,我們不應該怪罪其他任何人。正如我們是自己所有問題的創造者,同樣地,也要由我們自己去創造出自己的解脫、自己的歡樂。其實,達到至極大樂的解脫所需的一切,當下就蘊涵在我們的身心之內。禪修破除「滿足依於外境」的信念。禪修為不滿足的心帶來滿足,甚且粉碎「只有依靠外境,才能夠得到安樂」的看法或信念。只要你正確地了解修行的原則,並付諸實修,便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更大的滿足,讓生命更有意義。(本文作者/耶喜喇嘛)(摘自/巧克力吃完了:實用佛教心理學/法鼓文化出版)

樂閱讀/建立面對挑戰的準備

樂閱讀/建立面對挑戰的準備#心靈

你似乎總是有理由,告訴自己什麼都不必做,或是告訴自己不必做出任何改變、不必面對挑戰。因為,讓自己變得更有條理,聽起來好像要花很大的功夫。你可能會說,目前不是對的時間,因為最近實在太忙碌了、現在正是足球賽的賽季、你兒子正要從學校畢業、或是你要準備結婚等等。當你的生命中有太多時段不適合進行重大改變,那麼請問問自己, 好的時間點究竟何在;無論你的答案是否真正經過評估,或者只是一個藉口,這都會侵蝕掉你對自己能夠改變的信心。請問問自己以下這個問題,並從一至十分中給這個問題一個分數:「對於自己能成功的克服困難以及進行改變,有多大的信心?」 如果你的分數低於七分,那麼請先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處理挑戰的幾個方法。如同美國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曾說的:「無論你認為自己是否能夠成功,你都是對的。」 但是,請務必確認自己可以做得到。做到的方法很簡單,有時候,只要把自己的目標縮小一點,你就可以從「我真的對自己是否做得到感到焦慮」,進展成為「我當然做得到!」有時候,你必須縮短範圍,每一次只要維持一天,甚至一個小時就好。或者,你發現自己必須學習一項新的技能與知識,因為你正在做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先從小的目標開始,而且不必擔心必須耗費多久時間才能夠達成。這場長時間的改變競賽,通常是由願意投入時間,願意為了讓新習慣長久維持而建立必備基礎的人勝出。(本文作者/保羅.哈默納斯醫師、瑪格麗特.摩爾、約翰.漢克)(摘自/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大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