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食譜》營養師私藏「7天美味燕麥餐」降膽固醇越吃越瘦

食譜》營養師私藏「7天美味燕麥餐」降膽固醇越吃越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現代人重視健康生活及飲食,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燕麥」逐漸成為健康主食好選擇,但不少民眾認為吃燕麥「很像嚼飼料」、「沒有滋味難入口」,想要好吃與營養兼顧,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李欣容針對外食為主的朋友,設計1周7天的享「瘦」燕麥餐,幫助民眾每天都能輕鬆以燕麥取代米飯澱粉。7道簡易燕麥餐,把燕麥變好吃李欣容表示,海帶芽味噌豆腐湯再加入6湯匙燕麥片,就是一碗好吃的燕麥粥;或將燕麥、豆漿、蛋混合,加入少許韓式泡菜煎成片,一道美味的泡菜燕麥煎輕鬆上桌;低脂無糖優格加入水果、堅果及燕麥片,只要幾分鐘就能做好一道餐點。燕麥的膳食纖維高,是體重控制及需要控制血糖、血壓等慢性病民眾的方便好選擇,其保健成分主要為ß-聚葡萄糖(1種膳食纖維)。李欣容說明,市面上看到的燕麥片多數可以即食,只要加入熱水、熱湯就能食用,相較其他全榖雜糧要花時間煮熟方便許多。但燕麥片雖然方便,並不是無限制的吃。李欣容建議,每天選擇1餐以燕麥取代原本飲食中相等份量的澱粉,例如白米飯、麵條、麵包等精緻澱粉,才有機會達成健康訴求。以下7道燕麥餐製作,可搭配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達到降低血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的功效。(營養師李欣容提醒,以上組合請自行搭配一份燙青菜或生菜沙拉盒才夠均衡。圖片提供:李欣容)燕麥飲食怎麼選才能營養均衡?燕麥成為健康主食的選擇之一,但許多民眾疑惑「為什麼我早餐都吃燕麥體重還降不下來?」、「早餐吃地瓜配一瓶無糖燕麥飲,可以嗎?」、「吃燕麥片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是小雞在吃飼料,要怎麼吃比較美味呢?」李欣容指出,各種燕麥相關食品各有優點及特色,只要懂得選擇與搭配,同樣吃得健康又美味。原味燕麥片與無糖燕麥飲營養成分相當,以下列幾點優先選擇: 無另添加調味 需咀嚼 有利增加飽足感 牙口不好的長輩選擇燕麥飲則相對適合而近來,咖啡飲品興起以燕麥奶取代鮮奶調製咖啡的潮流,尤其是乳糖不耐者、素食者可以享受到拿鐵的美味。但燕麥奶的鈣質及優質蛋白質含量都比鮮奶低,若燕麥拿鐵已取代平時的鮮奶拿鐵,建議在午餐點份豆干片補充鈣質及蛋白質。若想達到體重、血脂及血糖控制效果,李欣容建議以成分為燕麥片且無添加糖、果乾、巧克力等其他調味的產品為優先並均衡搭配。部分民眾習慣以燕麥飲做為早餐,與鮮奶及豆漿相較,少了蛋白質,可以選擇有搭配豆漿的產品,例如無糖燕麥豆漿,或加顆茶葉蛋,增加優質蛋白質,均衡的一餐有利降低飢餓感及獲取足夠營養素。李欣容提醒,燕麥雖然是健康飲食好選擇,但有腎臟疾病、腸胃症狀的民眾建議事先與醫師、營養師討論是否適合食用及合適的吃法。除了燕麥之外,芋頭、紅藜、小米、黑米、糙米等也是很棒的全榖雜糧選擇,用來取代一餐的精緻澱粉量,或加入米飯裡,都是很棒的嘗試。

半夜遇大地震驚醒「先做3動作」專家:千萬別離開床舖

半夜遇大地震驚醒「先做3動作」專家:千萬別離開床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今(23)日凌晨1時6分起,台灣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之後接連發生高達57次餘震,相信很多人沒睡好,在睡夢中驚醒或被手機國家級警報簡訊叫醒。 ​ 遇地震記住「趴下、掩護、穩住」 消防署表示,地震發生時應立即採「趴下、掩護、穩住」3動作來避難: 地震避難3動作 1. 趴下:將頭部和身體壓低。 2. 掩護: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家具下方。 3. 穩住: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 消防署說明,當民眾躲在桌下或是牆角時,若是躲在桌子下則可握住桌腳,當桌子隨地震移動時,桌下的人也可隨著桌子移動,形成防護屏障,避免受傷;如果是躲在牆角或柱子旁邊等地方避難時,要小心家具、電器、燈具、書櫃或貨架等。 深夜大地震!睡前、睡夢中驚醒應變方式 而近年除了發生在白天的地震,消防署也在FB紛絲專頁特別提醒民眾,像這次規模6.6的大地震是在深夜發生,若地震當時是在睡夢中驚醒、身處在房間床鋪上,應如何迅速保住性命: 睡前防震準備 1. 床鋪位置要注意:不要在電視、書架或大型家具前 2. 手電筒放置在床邊 3. 床邊準備拖鞋或鞋子:以防震後誤踩物品或玻璃 4. 手機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 睡時地震應變 1. 驚醒時,請勿驚慌,不要離開床鋪 2. 翻身臉部朝下趴著,並用枕頭護住頭、頸部,保護自己 3. 維持姿勢直到搖晃停止 (睡夢中因大地震驚醒時,趕快翻身並用枕頭護住頭頸部保護自己。圖片提供:消防署FB粉絲專頁)

新生兒有黃疸怎麼辦?新手爸媽必看「預防、照護方法」

新生兒有黃疸怎麼辦?新手爸媽必看「預防、照護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新生兒往往在出生後2~3天時,皮膚會開始變黃,有時會被醫師告知是「新生兒黃疸」。聽到嬰兒有黃疸,對新手父母來說一定感到十分困惑;如果嬰兒又必須住院照光的話,更是十分緊張,到底什麼是黃疸呢?新生兒黃疸發生原因郭綜合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李儒表示,人體膽紅素的來源有75%來自老化的紅血球(血紅素),經代謝成脂溶性的間接型膽紅素後,再由肝臟代謝成直接型膽紅素後再經由腸胃系統排出。因胎兒在母體內是一個相對缺氧的狀態,紅血球數量會比成人多很多,但這個時期的紅血球壽命比較短,足月新生兒約80天,早產兒則可能更短。此外,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無法處理大量的膽紅素,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上升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因此造成新生兒黃疸。多數是輕微的症狀,但當黃疸指數過高並持久不退時,就要擔心是否有潛藏的疾病。李儒進一步解釋,根據不同成因,黃疸主要可分成2種: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2~3天後,會因為血液膽紅素上升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一般在出生後第4~5天達最高峰,第7~10天會逐漸消退,稱做生理性黃疸。一些純餵食母奶的嬰兒黃疸可長達1到2個月。病理性黃疸反過來說,如果黃疸上升太早、太快、太高(>15mg/dl)或是持續太久(>2週)就被稱為病理性黃疸。如有以下任一條件都算是病理性黃疸: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上升大於5mg/dl血清膽紅素大於15mg/dl黃疸持續時間大於2周血清直接行膽紅素大於2mg/dl或大於20%病理性黃疸成因眾多,常見的原因包含:1. 膽紅素產生過量:像是母子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造成溶血,或是遺傳性疾病如蠶豆症等。2. 膽紅素排泄不良:像是膽道阻塞、總膽管囊腫。3. 感染:如新生兒肝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等。4. 其他:頭部血腫塊、瘀血、早產兒、甲狀腺機能低下等。治療新生兒黃疸有2種方法李儒說明,當嬰兒黃疸指數超過標準時,醫師會採取照光治療,以特殊波長約430~490nm的藍色光照射,利用光線同質異構化(photoisomerization)的方式改變間接型膽紅素構造,變成水溶性的型態「光膽素」(lumirubin),可以加速從大小便中排出體外。現今醫學儀器的進步,大多數黃疸都可以在照光治療後受到控制,但仍有少數人會需要換血治療。李儒指出,當黃疸指數大於25mg/dL時,可能影響幼兒的腦部,造成核黃疸,因此當膽紅素超高或上升太快,就需要考慮換血治療。是利用新鮮血液替換嬰兒體內血液,直接交換出體內過多的膽紅素,能快速降低黃疸指數。相較於照光治療,換血治療併發症相對嚴重,因此需要更密切的監測與程序。新生兒黃疸的預防及照護李儒提醒,若新生兒黃疸超過2週,除了注意嬰兒皮膚黃疸的變化外,奶量、活力及大便顏色也是須注意的重點。當媽媽哺乳時給予充足的奶量,可以促進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的排出,但若出現以下惡化情形,恐是罹患膽道閉鎖,應立即帶嬰兒至醫院求診,請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判斷: 皮膚變黃的速度很快,延伸至胸腹部。 嬰兒活力變差、奶量減少、愛睡、嘔吐、發燒、茶色尿、灰白或黃白色大便等現象時。

不吃「麩質」更健康?別傻傻跟風,營養師親解「3迷思」

不吃「麩質」更健康?別傻傻跟風,營養師親解「3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近年來「無麩質飲食」的討論越來越多,民眾在進行飲食菜單的控管時也會常常聽到,但究竟麩質是什麼?對麩質過敏又會導致那些症狀呢?不吃麩質真的比較健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麩質是一種存在大麥、小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麩質食物也潛藏生活中的各式麵食、糕餅、醬料、發酵酒之中。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分解麩質蛋白,會引起過敏反應、誘發體內慢性發炎,間接感到腸胃不適症狀如: 易脹氣 拉肚子 便秘 腹瀉 腸躁症許多餐廳、麵包都主打「無麩質」,到底什麼是麩質?莊譓馨表示,近年來「無麩質飲食」討論度極高,麩質是一種存在大麥、小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可以增添食物的筋性及黏性,賦予食物豐富的口感。日常生活中含有麩質的食物幾乎無所不在,舉凡從早餐吃到的三明治、麵包、饅頭,到午晚餐的麵食、水餃、Pizza、餅乾、蛋糕,包含連調味料當中的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甚至是啤酒、威士忌、黑麥汁等發酵酒、飲料皆潛藏麩質地雷,可能正在無形中傷害腸道健康。由於麩質蛋白無法像其他蛋白一樣,在人體腸道裡完全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而是會保留由幾個胺基酸組成的小片段「多肽」,這些多肽在某些人身上會引發過敏反應,而誘發體內慢性發炎、免疫反應,讓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症狀,卻因為臨床症狀多樣容易被忽略,民眾根本不會聯想到是因為麩質過敏所引起的問題。本身對麩質沒有過敏,吃不吃麩質有什麼差異?當腸道長期在慢性發炎的狀態,易讓人感到腸胃有不適的症狀,像是易脹氣、拉肚子、便秘、腹瀉、腸躁症等,同時腸腦軸線相通也會影響大腦系統,容易誘發頭痛、疲倦、腦霧、憂慮、焦慮等症狀,甚至出現濕疹、關節痛、失眠等全身性的問題。莊譓馨建議,若想知道自己是否對麩質過敏,可透過「急慢性過敏源分析」以及「腸道功能健康評估」等相關檢查,藉由糞便以及抽血來瞭解自己的過敏原。不過,莊譓馨也提醒,並非只有對麩質過敏者需要避免麩質攝取,一般民眾也可以少吃麩質食物,因為麵粉很容易震盪血糖,提高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另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兒童也應少碰麩質,因小朋友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吃進麩質後會破壞腸道健康,過去在整合醫學門診中遇到不少自閉、生長遲緩、過動的孩子一旦開始控制麩質攝取,發現兒童在專注力、反應能力都有明顯進步。吃「無麩質」真的有比較健康嗎?莊譓馨解釋,長期不吃麩質對身體不會有壞處,反而是更健康,對血糖管控也很有幫助。若想控制麩質攝取,建議可以先從主食挑選「原型食物」先開始,因為會接觸到麩質的機會相對比較多,可以多選擇十穀飯、地瓜、馬鈴薯、南瓜、冬粉、藜麥等。民眾在買食材時可以看一下成分,如有小麥、大麥、黑麥、裸麥、麵粉等麥製品都是屬於麩質食物,另外留意蕎麥、燕麥容易被麩質污染也要多避免,即使外面許多產品都有標榜「無麩質」,但無麩質可能經再加工的過程中會變得高油、低纖維,盡量還是選原型食物比較好。莊譓馨建議,民眾若想維護腸道和大腦的健康,不妨試試看從不吃含麩質的食物開始,利用根莖類替代麥製品,可幫助身體上的小病小痛會有所正向改善。

沒避孕以為5成能中?「過●歲」20對夫妻僅1對成功

沒避孕以為5成能中?「過●歲」20對夫妻僅1對成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現代夫妻多晚婚,初婚年齡都超過30歲,但常常覺得自己還年輕身體健康,婚後多選擇先拚事業,若性功能正常更是對自己的生育能力保有信心。但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導致不孕的嚴重迷思,其實生育功能是否正常,並非受性功能完全影響,主要是與年齡和無法逆轉的時間有重要關係。備孕3年無結果,拖近40歲才求助生殖醫學37歲家庭主婦阿霞結婚已6年,婚後前2年夫妻倆覺得還年輕所以都有避孕,2年後開始積極備孕,每個月都計算排卵期,也自認性生活品質相當美滿,卻遲遲等不到懷孕好消息,更試遍保健品、診所中醫藥方,3年下來仍未有想要的結果,最後才選擇生殖醫學方法。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該夫妻在去年前往醫院就診檢查,發現老公僅剩40%精子活動力還良好,且精子數量也少於WHO標準的每毫升1,500百萬隻,使得精子與卵子順利結合的機率低,才導致懷孕無果。妻子雖卵泡數量雖狀況還可以,但醫師發現卵巢針對排卵針劑的反應不對,且胚胎在第3天之後的發展都變差了,向夫妻解釋後,建議先不植入胚胎,並作了3個月以上的卵子精子調整,再次取卵取到了25顆卵子,做成了4個等級更好的囊胚,最後殖入2個胚胎成功懷孕,這時的阿霞已是39歲。 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表示,根據調查統計,台灣夫妻因對生殖健康知識的不足,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更常在試遍偏方後,拖延到最後才選擇生殖醫學,白白錯過生育黃金年齡。備孕迷思!近5成民眾誤以為無避孕就有一半機會懷孕何信頤指出,調查發現有5成民眾認為,男女性在排卵期進行無避孕措施性行為,懷孕率超過50%。但他強調:「其實以30歲健康女性來說,每月自然懷孕率剩20%,到了40歲僅剩5%;等於30歲從5對夫妻中有1對可自然懷孕,到了40歲大幅滑落為20對夫妻中僅有1對可成功。」顯示民眾的備孕認知與實際狀況落差很大。而不孕夫妻應及早知道的生殖知識前3名為: 年齡與試管嬰兒成功率會隨年齡下滑 女性一生卵子數量固定,且品質數量亦隨年齡下滑 年齡是生育關鍵因素台灣不孕症盛行率10~15%,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張帆呼籲,備孕要用科學方法,應優先選擇生殖醫學,不應埋頭自行備孕。對於採取生殖醫學方法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張帆也舉例,試管、凍卵技術有如一間屋子的房客,即使在品質及技術上都順利,也要看子宮環境(房屋)的狀況是否良好,且依照不同年齡的子宮有不同的調適方法。他說明,其實懷孕沒有想像中簡單,需度過3大關卡:關卡1.健康成熟的卵子+健康足後的精子 卵子品質越差,發生不孕和流產機會越高 不孕原因有一半來自先生,有射精不代表生育功能正常 關卡2. 精卵在輸卵管相遇,形成受精卵 最常見的輸卵管阻塞症狀是:「沒有症狀」,必須接受檢查才會發現關卡3. 受精卵在子宮內膜著床 子宮內膜太薄不利於著床、易造成早期流產 擁有良好的胚胎發育環境相當重要張帆強調,過往因為技術與知識的限制,許多醫師只會回覆精子與卵子的狀況是否良好,使許多民眾聽到品質不好,就過度擔心或影響到受孕信心。但隨著醫學及科學環境進步,他指出「應該要給病患更進一步的交待。」其實大多數的狀況都可以調整,只要遵循醫囑調理,都能增加順利懷孕的可能。根據調查統計,35歲就是生育年齡的關鍵分水嶺,面對現今台灣夫妻初婚年齡已突破30歲的現狀,已沒有時間可拖延浪費,為助民眾盡早建立正確生殖健康知識與觀念,「育齡知識投資學」網站內含豐富生殖健康知識,與衛福部公布許可、符合人工生殖補助方案之全台93間人工生殖機構,幫助有成家求子計畫的伴侶與夫妻雙方,在育齡知識與求子備孕上更具備充足知識。

腎臟差止痛藥別亂吃!醫警告:誤食「這成份」恐洗腎

腎臟差止痛藥別亂吃!醫警告:誤食「這成份」恐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電視廣告中常見止痛藥的療效宣稱,有的強調「不含消炎成分」、有的強調「有消炎才有效」,民眾疑惑到底要不要「消炎」呢?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醫師黃耀宣解答,應視自己的身體情況,再來決定是否需要消炎,因為不同類的止痛藥副作用不同。黃耀宣舉例,一名65歲曾姓男子幾個月前因持續性頭痛,吃了女兒從日本買回來的日本製止痛藥,原本想說日本藥比較好,應該不會有副作用,沒想到本身就有慢性腎臟病的曾男,斷斷續續吃了1個月後,身體開始疲倦不舒服,就醫發現腎絲球過濾率竟從原本的28%降到10%,瀕臨洗腎,才嚇到遵從醫囑換吃別種止痛藥。延伸閱讀:止痛藥吃多傷身?藥師教你搞懂「這5點」就不怕吃錯藥有腎臟病,別亂吃「含消炎成分」止痛藥若吃的止痛藥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就會影響到腎臟。黃耀宣指出,因曾男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僅吃1個月腎功能就大幅滑落,換吃別類止痛藥之後,曾男的腎絲球過濾率才慢慢回到原有數值。黃耀宣進一步表示,許多民眾習慣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或是吃外國製的止痛藥,未先徵詢醫師或藥師,以致常吃出問題,甚至演變到洗腎的地步。他解釋,常見的止痛藥可分為3大類,除了第3類是醫師處方用藥,受到嚴格控管之外,另2類可在藥局買到。: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 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消炎、非消炎成分止痛藥,代謝方式不同乙醯胺酚是非消炎止痛藥,經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阻斷疼痛傳導,緩解發燒頭痛,如普拿疼、斯斯,通常強調「不含消炎成分」,由於它會從肝臟代謝排出,因此有嚴重肝臟疾病者,應避免使用。黃耀宣補充說明,在美國含乙醯胺酚止痛藥服用過量,已經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則含有消炎成分,大多具有消炎、鎮痛、退燒等藥效,如阿斯匹靈(asprin)、布洛芬(ibuprofen)等,從肝、腎代謝,容易出現腸胃、肝及腎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會影響到腎臟。如該個案的曾男腎臟就大受影響,瀕臨洗腎,因此醫師馬上請他停吃日本製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另開乙醯胺酚止痛藥,3個月後腎絲球過濾率回到27%,才擺脫洗腎危機。 黃耀宣特別提醒,上述的3大類止痛藥,除了鴉片類止痛藥能止痛之外,另2類止痛藥也都有止痛效果,一般人只要不過量,服用後通常不會有大的副作用,很快就從身體代謝掉,若有肝腎及腸胃疾病者最好由醫師開藥,避免自行購買及服用止痛藥。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打針會暈針嗎?你知道暈針是什麼嗎?近期逢校園大規模開打流感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之際,以及先前的Covid-19新冠疫苗,在打完疫苗都會被醫護人員要求需坐下15分鐘,確認沒有問題後才能離開,這樣的做法除了預防急性藥物過敏之外,還因考量有些人會出現暈針現象。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其實暈針就是身體怕打針的生理反應,也叫做「針頭恐懼症」(needle phobia)。有人光看見針頭就暈,就算連針打在別人身上也暈,在抽血檢驗或是中醫針灸也時有所聞。根據美國研究統計,約有1成的人不願意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就是因為討厭針頭、懼怕打針。 延伸閱讀: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什麼是暈針?有哪些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暈針被歸類為與壓力有關的反應,屬於疫苗不良事件的一種。壓力會引起複雜的身心症狀,當身體把打針視為一個壓力事件,心理有所緊張不安,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戰」或「逃」反應,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甚至出現過度換氣、呼吸困難或抽筋等情形。 但在某些人身上,反而誘發副交感神經反應,嚴重程度者出現迷走神經昏厥,導致出現暈針情形,常見誘發原因如下: 心跳變慢 血壓急速下降 連帶大腦血流量不足 失去意識 有的暈針還伴隨發生前驅症狀,例如噁心、冒汗或臉色蒼白。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出現疑似暈針情形,應盡可能避免倒下時造成外傷,可嘗試坐下或平躺休息,設法緩解緊張,若症狀持續,應儘快送醫。 是暈針還是過敏性休克? 打針後瞬間失去意識,也可能是致命的過敏性休克發作。過敏性休克多半是藥物或食物引起,多半在給藥或進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發作,而暈針通常是打針完5分鐘內發作。此外,9成過敏性休克會伴隨皮膚癢疹、面部水腫或是舌頭、咽喉腫脹等,症狀還包括心跳加速、血壓急遽下降。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需要立即送醫,否則會危及生命。 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疫苗接種後,應在觀察區休息至少15分鐘,離開後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如果曾經發生疫苗過敏的人,由於發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較大,則建議至少觀察30分鐘再離開。 暈針如何預防? 想要預防暈針,可於接種前避免空腹及脫水、接種時採坐姿,或是等待時聊天聽音樂或看影片,都有助放鬆心情。然而,對於接種有負面經驗,曾經發生過昏厥、害怕打針以及有焦慮疾患病史者,均屬於接種後壓力相關反應的高風險族群。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下方法,有助減低施打疫苗的疼痛與恐懼: 1. 接種前,告知醫療人員:若是高風險族群接種,建議有親友陪同前往,事先告知接種站或醫療機構自身狀況,協助安排合宜的場地,可以有獨立隱密空間,避免等待時間過久,或直接目睹其他人接種。 2. 等待時,不要緊盯著施打者的一舉一動:找人聊其他話題,找點事做,分散注意力。 3. 接種時,做鬼臉或微笑:有研究發現,和面無表情相比,微笑和做鬼臉可以減少40%的疼痛感覺。透過牽動臉部肌肉,改善受試者對打針的體驗,減輕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4. 周遭的人別說「打針不會痛」:聽到針頭、疼痛等字眼,非但不會和緩焦慮,反而使接種者更緊張,導致肌肉緊繃,注射時反而會更痛;也不要說「這沒什麼好怕」,企圖淡化、否定他的感覺。可以這麼說:「有人感覺像被戳到,有人覺得像被掐住,每個人感受不同,但通常很快就過去了。」允許他有自己的感覺,營造支持的氛圍,接納尊重他的恐懼。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暈針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後遺症,只有對疫苗施打相關事項有正確的了解與認識,才能降低對於接種的恐懼。

護心血管「葉酸」怎麼吃?看「2張表」營養師幫你算好

護心血管「葉酸」怎麼吃?看「2張表」營養師幫你算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日常飲食中需注重多吃天然蔬果,不僅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其中的葉酸更能保護心血管。營養師特別提醒,通常都認為貧血患者和孕婦需要補充葉酸,然而研究發現,中老年人加對葉酸的補充,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缺乏葉酸會危害心血管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李貞慧表示,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是生成核酸相當重要的維生素,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在於幫助身體中蛋白質及氨基酸的利用;在製造紅血球功能中,也和維生素B12相輔相成。而葉酸、維生素B12同為體內同半胱胺酸代謝過程之輔助因子,若體內長期缺乏葉酸、維生素B12,同胱胺酸就會在血液中停留較久的時間,則會導致高同半胱胺酸血症,對血管會造成極大傷害,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使得腦中風與心肌梗塞之風險增加;而且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李貞慧指出,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為一種少量存在於血液中的氨基酸,是一種身體的代謝產物,亦是一種氧化劑,在血液中會侵犯動脈內皮細胞,血清濃度升高導致高同半胱胺酸血症,能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刺激平滑肌增生,促進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數黏附性新增,最終造成冠狀動脈管徑變窄、血栓形成和閉塞,因而引發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葉酸是所有人都必須注意攝取的營養素。李貞慧提醒,民眾需注意葉酸攝取量,並不是因為需擔心葉酸不足而影響到蛋白質的利用,而是加葉酸的攝取,可降低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護心善選天然蔬果來補足葉酸成年人葉酸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400微克(μg),富含葉酸食物來源包括綠葉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豆科食物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民眾攝取葉酸主要食物來源為蔬菜類,其次為水果類,而綜合維他命相關營養補充劑之補充亦是增加葉酸攝取量之方法。為提供民眾具體之膳食葉酸攝取,李貞慧建議民眾,每日可選擇不同葉酸含量之蔬菜類5份、水果類2份,多選擇各式蔬菜,尤其是葉酸含量高的蔬菜。蔬菜類每份可食生重100公克,煮熟後約為標準碗半碗至8分滿碗(約葉菜類半碗、菇類6至7分滿碗、花椰菜8分滿碗),依葉酸含量由多至少,依序為深綠色蔬菜、淺綠色蔬菜、瓜類及菇類;水果類則以木瓜、香瓜、柳丁等含量較高。詳請見以下分類量表。表1:蔬菜類葉酸含量分析(若無註明者,每份可食生重為100公克。圖片提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表2:水果類葉酸含量分析(水果份數及購買量,請參見《台灣常見食品營養圖鑑》。圖片提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 

陰莖增大別注射凡士林!醫:其實有「更安全填充物」

陰莖增大別注射凡士林!醫:其實有「更安全填充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5歲移工阿賓,5年前在菲律賓時聽信友人分享,可在包皮下注射凡士林讓陰莖增大,雖剛開始的確有尺寸明顯增大效果並增其自信,但近來副作用也開始出現,除注射部位開始逐漸變硬增厚之外,亦時不時發生嚴重疼痛,最後不得不前往醫院急診求助。陰莖增大竟注射凡士林害腫脹潰瘍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董聖雍表示,此個案的陰莖前端由於注射物阻塞,使包皮嚴重腫大,同時還有發紅及硬塊情況。病患表示非常後悔當年誤信朋友建議,且最近注射物的硬塊位置還會逐漸位移及擴散,疼痛也越來越嚴重已影響日常生活。醫師與病人討論後,決定施行手術將異物及發炎組織切除,所幸感染狀況不嚴重仍可保住陰莖,但後續仍可能有包皮長度不足與陰莖慢性纖維化等後遺症,需回診追蹤觀察。董聖雍說明,東南亞國家有不少年輕男性與個案情況相同,採取自行在下體注射凡士林希望陰莖增大,台灣則是較流行以入珠方式增粗陰莖。但其實外來異物很可能會造成陰莖發炎及慢性纖維化,進而發生疼痛及潰瘍,更嚴重時會化膿壞疽,甚至惡化成壞死性筋膜炎。若產生嚴重併發症,除了需要反覆清創及植皮外,也可能影響未來陰莖正常功能,若引發嚴重感染,更可能危及生命。陰莖整型有美國認證更安全填充物對於陰莖增大有需求的男性,董聖雍指出目前也有安全可靠的填充物,可供手術時選擇使用。例如脫細胞真皮,它是取自人體的一種真皮組織,經過徹底殺菌及抗排斥處理後做成填充材料,已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上市,目前廣泛使用於整型醫學領域數10年。陰莖增大手術會在陰莖製造小的切口,將此種脫細胞真皮植入,可以和身體血管組織穩固融合,可保持自然均勻美觀外,也不會有排斥反應,對於有相關需求的男性朋友來說,脫細胞真皮陰莖增大手術是可以考慮的選項。董聖雍呼籲,其實大多數國人男性陰莖勃起後的長度大小,都已足夠行房使用,故不需刻意追求尺寸數據,性愛技巧才是讓伴侶滿足更重要的關鍵。而部分男性因生長發育等因素導致陰莖較短小,或陰莖大小嚴重影響到自信心,建議可尋求專業泌尿科醫師諮詢,切勿道聽塗說自行施打外來填充物,以免性福得不償失。

換季快用「免疫3關鍵」擺脫過敏!醫:少1個都不行

換季快用「免疫3關鍵」擺脫過敏!醫:少1個都不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春天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正是過敏好發季節,許多爸媽比照往年全副武裝,備妥空氣清淨機、防蟎寢具組和除濕機,孩子的噴嚏聲卻仍未間斷。兒科專科醫師歐淑娟表示,氣候不穩定,加上室內、外溫差的刺激下,容易造成免疫細胞的過度活躍,產生打噴嚏、流鼻水等呼吸道過敏問題。歐淑娟指出,過敏與免疫細胞調節有關,體內TH1、TH2免疫細胞維持著翹翹板般的平衡,過敏兒體內TH2免疫細胞活性較強,當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頻繁地產生過敏症狀。她提醒,想要抵抗過敏,除了遠離過敏原外,可以適當的補充益生菌或優酪乳,尤其是含LP、LGG、NCFM菌等特殊菌種成分,可輔助調整過敏體質,減少過敏反應發生。孩子學習、人際不佳,醫:恐與過敏難脫鉤!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備受父母關注,但家長卻不一定能意識到孩子表現異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歐淑娟表示,過敏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僅止於症狀帶來的不適感,若孩子在學習、睡眠、人際交往等3個層面退步,可能都與過敏息息相關。根據調查指出,超過5成家長認為孩子有睡眠品質差的困擾。國際研究也佐證,高達6成以上過敏學童因鼻塞導致睡眠品質不佳,且與同年齡層健康的孩子相比,過敏兒對參與活動的偏好度更顯著降低5~20%,且較難融入同儕;此外,近1/3敏兒因有過敏症狀而不敢主動靠近同學們,顯示過敏已確實對孩子的人際發展受到影響。擺脫過敏日常,把握免疫平衡3關鍵歐淑娟說明,面對換季天氣變化大、易潮濕,可以透過除濕機輔助,降低室內溼度,或是定期清掃降低塵螨、黴菌等過敏原的暴露。但考量孩子無法永遠待在家長保護好的環境中,因此日常調整免疫細胞平衡很重要。欲強化免疫平衡,以下關鍵缺一不可。關鍵1:抗敏飲食基礎餐,菜多益菌也要多根據調查,不到1成家長透過飲食控制為孩子改善過敏。歐淑娟提醒,過量的肉類、脂肪會造成壞菌的增生,使體內環境惡化,不利於益菌生存。建議家長可以關注孩子飲食中肉類、脂肪、蔬菜的比例。除飲食均衡外,可以搭配特定菌種的優酪乳,平衡免疫細胞活性,降低過敏對身體產生的影響。關鍵2:拒絕熬夜適度減壓,打造抗敏正循環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可能讓體內環境變差,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歐淑娟提醒,過敏情況一旦加重,更可能進一步影響到睡眠品質,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日常生活須保持規律作息!關鍵3:抗敏不中斷,達成益菌平衡可預防歐淑娟解釋,根據調查,近7成過敏者曾為降低鼻子過敏發作頻率而採取抗敏行動,卻僅有3成持續抗敏。免疫系統的平衡無法立即改變,唯有透過持續的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正常生活作息,適量補充益生菌,才能打造好體質,避免過敏原趁虛而入。而這項數據可能也顯示了台灣目前仍有許多民眾,還未了解在生活中其實就有很多可以輕鬆、便利補充好菌的食品。部分益生菌有平衡免疫細胞活性的效果,如LP、NCFM、LGG等菌種,適時補充含有這些好菌的優酪乳,有助於回復身體正常免疫走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