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薄影響受孕?一名39歲女性嘗試過3次人工授精,但在5週時流產,試管植入10週時卻發生胎停,她在試管療程中,雖服用西藥但子宮內膜仍僅有0.46公分;後續,經過3週的中藥、針灸療法並一併調理平時容易頭暈疲勞的狀況後,內膜厚度翻倍達0.82公分,試管植入後一次成功並順利產下一女。
衛生福利部去年底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引發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而檳榔專法草案正預告中,民團6日提出3大主張,包括專章列舉宣導等預防工作、明列經費來源推動各項防制,尤其對兒少、孕婦應全面保護,即便基於原民文化使用仍應受限。
50多歲洪小姐忙於年前打掃整理家務,不久自覺左側肩頸肌肉痠痛、無力,特別是在上舉時,感到明顯角度受限,嚴重時甚至會牽連至前臂麻木,影響日常生活,擔心會不會是中風?後續,前往北市聯醫中醫科尋求協助,經過醫師診斷後,告知應該是過量的打掃動作讓肌肉發炎腫脹,進而導致相關症狀發生,在醫護同仁悉心照顧下,症狀獲得緩解。
一名14歲女學生已施打2劑新冠疫苗,幾天前確診,居家隔離期間體溫大約37度,但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乾、頭痛、鼻塞、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未緩解,期間未服用西藥,經由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視訊門診,依照她當前病症開立處方,服用3天之後,症狀皆改善,且於第7天快篩轉陰。
天氣越來越炎熱,到底何時才可以脫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6月1日起至30日,更新可脫口罩的時機點,共開放「7大場合+1需求」例外情形時可免戴口罩,包括:開車、泡溫泉、爬山、海邊進行水上活動時等,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且若本身有相關呼吸道症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隨著女性社會經濟地位提升,職業婦女越來越多,許多人為了兼顧家庭與事業,往往是蠟燭兩頭燒。連帶晚婚、高齡懷孕的比例增加,甚至不孕症更成為許多夫妻間的頭痛難題。因此,「養卵」就成為許多想生育女性最關心的課題。華育生殖醫學中心副院長王呈瑋提醒,若想提高懷孕機率,這5大類女性朋友得格外留意。
白內障是常見的視力退化眼疾,用作治療的「人工水晶體置換術」是眼科最常見手術,不須住院即可施行。然而成功率雖高,有時卻因患者在手術後感覺「視力改善程度不如預期」而衍生爭議。
對很多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來說,做心臟血管支架手術可謂救命解方,然而卻有部分病人擔憂運動會影響手術效果,選擇在術後整日臥床不動,結果反而不利於傷口復原。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手指的關節和手腕、手肘、肩膀、膝蓋、腳踝被免疫系統攻擊而持續發炎、腫脹、疼痛。不只影響關節,體內各個器官也可能會遭到攻擊,包括眼睛、心臟、血管、腎臟、肺臟、神經等都可能受到影響。
許多爸爸媽媽都希望讓寶寶從小就有一口漂亮的好牙齒,雖然孩子6歲之後,還有一次換牙的機會,但爸爸媽媽仍不可輕忽關於寶寶牙齒的任何問題,也因此,乳牙保健對寶寶來說,相當重要。
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但應景美食熱量高,尤其對於有慢性疾病及三高患者更是一大負擔,想要享受美食又怕胖,粽子該怎麼吃才能兼顧健康呢?
糖果、飲料及甜食雖然是寶寶的最愛,但這類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可能導致寶寶情緒不穩定,甚至是易怒、過動等情形發生。兒科醫師呼籲爸爸媽媽,儘量避免讓寶寶攝取過多甜食,才能阻絕影響寶寶腦部發展的壞因子。
「與病毒共存」早已經是不可迴避的趨勢,「共存」絕非放任病毒肆虐感染,每個人都還是能在防疫措施和心理準備上,盡力做到最好,一起維持醫療量能和中重症及死亡率的下降。《優活健康網》邀請公衛專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為我們解析未來疫情趨勢,面對疫情流感化,我們能事先做到哪些準備?以下是訪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