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薄影響受孕?一名39歲女性嘗試過3次人工授精,但在5週時流產,試管植入10週時卻發生胎停,她在試管療程中,雖服用西藥但子宮內膜仍僅有0.46公分;後續,經過3週的中藥、針灸療法並一併調理平時容易頭暈疲勞的狀況後,內膜厚度翻倍達0.82公分,試管植入後一次成功並順利產下一女。
衛生福利部去年底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引發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而檳榔專法草案正預告中,民團6日提出3大主張,包括專章列舉宣導等預防工作、明列經費來源推動各項防制,尤其對兒少、孕婦應全面保護,即便基於原民文化使用仍應受限。
50多歲洪小姐忙於年前打掃整理家務,不久自覺左側肩頸肌肉痠痛、無力,特別是在上舉時,感到明顯角度受限,嚴重時甚至會牽連至前臂麻木,影響日常生活,擔心會不會是中風?後續,前往北市聯醫中醫科尋求協助,經過醫師診斷後,告知應該是過量的打掃動作讓肌肉發炎腫脹,進而導致相關症狀發生,在醫護同仁悉心照顧下,症狀獲得緩解。
台灣每日的新冠肺炎確診數仍相當高,人人都有染疫的可能,也有不少患者開始擔心被感染之後,相當擔心後遺症發生。而各國陸續有研究指出,康復的患者在感染數月之後可能出現疲倦、咳嗽、肌肉無力、睡眠障礙、憂鬱及腦霧等後遺症。
你有慢性壓力嗎?現代人面臨資訊爆炸的時代,常常生活步調緊湊,一被打亂就讓身心感到焦慮壓力,隨之出現頭痛、便秘、胸悶、憂鬱等症狀,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醫師提醒,生活中有適當壓力不是壞事,但過多的壓力不僅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不可不慎,民眾可透過2種壓力自我檢測法,和以下壓力排解的練習,幫助身心重新取得平衡。
83歲蔡先生本身有腦中風及巴金森氏症病史,平時雖意識清醒但已經臥床多年。日前卻因呼吸困難及意識不清被送至急診,就醫時已呈現休克及低血氧狀態,胸部X光檢查顯示有嚴重肺炎,因此送至加護病房治療。
隨著台灣新冠疫情延燒,民眾一出現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就提心吊膽,但即使快篩,結果也可能出現偽陰性。耳鼻喉科醫師就提醒,有呼吸道症狀,除了新冠肺炎還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但到底是感染新冠還是罹患慢性鼻竇炎?以下「11種症狀比較」希望幫助民眾自我判斷,避免延誤治療而增加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隨著確診持續增多,許多人居家隔離需要仰賴親友幫忙送餐照顧。但也對確診者造成不小的壓力,擔心因為自己讓摯愛的家人也感染病毒。
非侵襲性感染症如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其中「中耳炎」發生率及復發率更是偏高,治療過程不但讓寶寶受苦,中耳炎帶來的後遺症更會影響寶寶未來語言發展,是父母需要特別小心的的問題。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大眾逐漸意識到肺纖維化的危險性,但除了肺炎後遺症與成因不明之特發性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外,小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其中又以「硬皮病」患者高達75%會併發肺纖維化(SSc-ILD)風險。
每到端午節,許多家庭會自製甜口味的鹼粽,雖然現在已不用具有毒性的硼酸,但製作過程中還是會用到以碳酸鈉、碳酸鉀、氫氧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鹼水、鹼粉。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至翔提醒,這類鹼水是強鹼,通常無色無味,要是用一般寶特瓶裝,很容易被不知情的家人誤喝,民眾必須當心,了解後續處置辦法。
過去幾個月以來,台灣COVID-19確診個案愈來愈多,老人與幼童仍舊是這一波高風險關注的重點,從每日中重症與死亡的個案來看,60歲以上老人,以及沒有打滿3劑疫苗的個案,還是佔中重症案例當中最大比例。
小綠的汗腺相當發達,尤其到了炎熱的夏天,只要走出戶外買便當,即使才短短的幾分鐘,揮汗如雨下之外,汗流浹背讓整件衣服都濕透了,當他再度進入辦公室之後,強力的冷氣雖然把衣服吹乾了,但這個時候,難聞的汗臭味也就出現了,尤其是在密閉的空間內,味道特別明顯,這樣的情況經常讓他覺得很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