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11歲就有脂肪肝 9招揮別米其林身材

11歲就有脂肪肝 9招揮別米其林身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1歲的小智身材圓滾滾,像個米其林寶寶,每天至少1至2杯手搖飲料,讓166公分的他,體重突破99公斤。近期家人因小智脖子及腋下的皮膚變得粗黑,懷疑可能生病了,特別到大醫院檢查,沒想到小智除確診黑色棘皮症,胰島素阻抗值、尿酸、肝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更診斷出中度脂肪肝。經亞東醫院兒少健康體位促進門診控制後,小智現在能穩定地減重,各項異常的生理數值也逐漸回復。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9年國中小學生體位趨勢表中,肥胖學童佔全體小學生14.3%,其中男生肥胖率為16.7%、女生則為11.8%;同期國中生的肥胖率佔全體18.3%,其中男生肥胖率甚至高達21.9%,幾乎每五名國中男生就有一人過胖。亞東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林裕誠指出,雖然近年來台灣兒童過重與肥胖比例攀升情形有些許趨緩,但整體兒童肥胖率還是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小時後胖 長大後八成還是胖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的小學生在長大成人後有6~7成依然肥胖;至於肥胖的中學生更高達7~8成發展為成人肥胖。林裕誠表示,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會影響成長,甚至會增加成年後的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兒童肥胖與過重原因林裕誠指出,大部分兒童肥胖都屬「單純型肥胖」,雖然遺傳疾病或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肥胖,但佔比不高。常見兒童肥胖可大致歸因如下:*飲食因素:不吃早餐、常吃外食或高熱量零食、含糖飲料攝取過多、乳製品(或鈣)攝取不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活動因素:生活較少動態活動,多以靜態活動為主,如看電視、打電腦等。*睡眠因素:相關研究指出,在2歲半至6歲間的兒童,每天睡眠不足者比睡眠充足者,肥胖機率高出2.9倍。*情緒因素:孩童本身的壓力或是家庭給予的壓力太大時,容易造成肥胖。*胎兒時期:若母體孕前肥胖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孕期營養不良、妊娠糖尿病、孕婦抽菸等,也會提高兒童肥胖機率。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 9大撇步教你怎麼做「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林裕誠呼籲,父母應以身作則,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建議以下九招可以和孩子一同執行。1.吃早餐2.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3.不喝含糖飲料4.減少高熱量飲食,例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5.減少外食6.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7.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8.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9.充足睡眠(3~5歲:10小時;6~12歲:9小時;13~18歲:8小時以上)兒少健康體位促進 幫助孩子從小遠離肥胖林裕誠指出,雖然肥胖的併發症在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出現,但往往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許多家長都是在學校健康檢查後才驚覺孩子的肝功能異常、高血壓,甚至血糖超標,但其實孩子的身體可能早已受損一段時間了。亞東醫院為改善此情況,小兒部與營養科共同開設「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促進門診」,經由飲食衛教及專業醫療的介入,協助兒童遠離肥胖。林裕誠表示,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做起,甚至從孕產期間就要注意,盡早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體位,不僅是預防也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血壓飆破300殺了小羅斯福 你不可不知的寧靜殺手

血壓飆破300殺了小羅斯福 你不可不知的寧靜殺手#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會聽到「高血壓」這個病名,即使現在高血壓的盛行率很高,但更多患者並不習慣規則控制血壓,只要一量到血壓變高,就會說「啊,剛剛可能太匆忙了」或「現在剛好比較緊張」等解釋血壓變高的情境,總認為自己「血壓高只是暫時性的」,而沒把高血壓當成是需要注意的長期狀況。今天我們就來回歸最原始的情景,了解什麼是高血壓,以及為什麼大家需要注意血壓。血壓首先,什麼是血壓呢?古代常有戰爭,想要在戰爭中打敗騎兵隊,對手會將長矛指向奔跑的馬,企圖撂倒壯碩的馬。當馬兒倒下,隨後再補上一刀,拔出後人們注意到,血整個像噴泉般往上噴的好高。這時,人們就想到:「哇!血在體內流動,是有很大的力量的。」這就是大家注意到「血壓」的開始。簡單來說,我們的血管裡有血液流動著,流動的血液對血管管壁就會產生壓力,而這個壓力就被稱為血壓。高血壓講到血壓,你可能有印象大家會講到137/86 mmHg這樣的數字,還會聽到兩個名詞「舒張壓」和「收縮壓」,究竟137代表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呢?收縮壓,就是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而舒張壓是「心臟放鬆」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因此,心臟收縮出力時,血管承受的壓力會比較大,因此收縮壓的數值是寫在前面,比較高的那個,所以137/86的血壓是指:收縮壓137毫米汞柱,後面那個數字則代表舒張壓86毫米汞柱。目前認為正常的收縮壓是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寫在一起,紀錄為120/80毫米汞柱,是目前認為健康的血壓值。若是「高血壓」,就代表著血管承受著比平常人還要來的高的壓力。過去較多的高血壓標準設定在140/90mmHg,然而現在多數共識會將高血壓的標準下修到130/80mmHg。也就是說,血壓量起來超過130/80mmHg時,就算高血壓。被誤解的高血壓通常患者偶爾到醫院測量到超過130/80mmHg的血壓後,會說:「真的嗎?我怎麼不知道?」或「可是我都沒有什麼不舒服?高血壓不是會讓人頭痛嗎?」嗯,這真的是個很常見的誤解。第一,高血壓通常不會讓人有什麼樣的症狀,如果沒有測量,很少人會知道自己血壓高。第二,頭痛雖然是可能是高血壓造成的,但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會造成頭痛,不一定是血壓高。第三,許多人都以為血壓高的時候應該出現頭痛、頭暈、肩頸痠痛等症狀,不過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通常沒什麼感覺,高血壓就像悄悄蟄伏的「寧靜殺手」,一旦出事,病人往往非死即殘。如果沒有控制血壓,會怎麼樣?多數患者剛開始被診斷為高血壓時,會傾向拒絕承認高血壓是個問題,也拒絕改變生活型態來改善血壓,因此我們最好要先問問,萬一沒有控制血壓,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嗎?想想看,所有的器官都需要血流經過才能運轉,但血流經過時若是帶有極高的壓力,那對器官是有好處的嗎?不會。就會像電壓過高會傷害電器,水壓過高會傷害管路那般,血壓過高就是會讓器官損傷,因此被忽略的高血壓會持續傷害身體各個器官,最終導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中風、視力變差、腎臟衰竭。所以若問:「為什麼需要控制血壓?」大家請務必記得,長期失控的血壓會導致身體多重器官受損,最後容易死在相關併發症。現代人才有高血壓嗎?許多人會以為「高血壓是現代醫學的騙局」,或問:「以前的人沒有高血壓嗎?」嗯,應該這麼說,以前的人也會血壓高,只是過去大家還不懂高血壓會帶來一堆問題,因此沒有控制血壓的概念。怎麼證實以前人也會血壓高呢?我們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留下的血壓變化紀錄一窺究竟。小羅斯福第二次參選總統時是54歲,血壓162/98毫米汞柱;第三次任期時血壓為188/105毫米汞柱;到了第四度參選,小羅斯福的收縮壓已經衝破200毫米汞柱大關,大約都是維持200到240毫米汞柱之間,後來突然倒下時,收縮血壓衝破300毫米汞柱,是大片的腦出血中風,昏迷兩個多小時後死亡,身亡時63歲。你可能會想:「這個血壓也太誇張了!竟然收縮壓平時都超過200毫米汞柱!身為美國總統竟然都不用控制血壓嗎?」其實,那時候的醫學觀念不一樣,大家以為高血壓是「自然的回饋機制」,身體老化後血壓就「必須」變得這麼高。因此在1940年代,許多人在40出頭血壓就極高,平時雖然沒有什麼症狀,但漸漸會因為心絞痛、心臟衰竭、中風、腎衰竭而住院,旋即喪命。小羅斯福即使是總統,仍舊走上這條因失控的高血壓而中風、器官衰竭的路。直到後來,醫學臨床發現患者在血壓降下來之後,能大幅改善血尿、頭痛等症狀,大家才漸漸明白高血壓對於心臟、肝臟、腎臟、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負面影響,才發現我們需要好好控制血壓,減少因為血管疾病死亡或傷殘的機會。預防高血壓生活中許多不健康的型態會讓人血壓變高,像是喜歡吃大魚大肉、油膩速食、或吃重鹹、醬料不停加。身體活動很少,經常久坐,或本身肥胖,血壓也會比較高。另外,抽菸、使用菸草、與過量飲酒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因此,想要預防高血壓,最好每周選個5天做運動,每天運動個30分鐘。平時採取健康飲食,盡量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少調味的新鮮原型食物,要限制鹽分和酒精的攝取量,不要抽菸,減少生活的壓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18歲以上成人47.9%有肥胖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最新一份問卷調查則顯示,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曾與醫護人員討論,調查還發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身責任的孤獨感,是有減重意願卻不主動尋求協助的主因。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訂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 Body」,希望減少對過重者的歧視與污名化,從根本了解問題,給予支持與協助。8成民眾認為減重是自身責任 不會尋求醫師協助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相較於體重正常者,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世衛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政府持續推動「提高認知、鼓勵倡議、完善政策、資源分享」,希望透過政策、支持性環境和完備照護策略等,提高大家對體重管理的認知,並願意接受和尊重每個人,一起擁有健康體位。全台超過350萬人有肥胖症,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超重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表示,根據2019年國外一份大型研究顯示,高達81%有肥胖問題者認為減重是自身的責任,因此不會主動尋求醫師協助。調查也發現,醫病雙方的認知有很大落差,65%民眾希望醫師可與他們討論減重問題,但僅29%醫師認為民眾對體重管理感興趣。醫護協助找到最適合減重方式 比單打獨鬥更有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表示,為了解醫師、民眾對減重態度的認知,該學會也針對875位民眾及224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與醫護討論;33%民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己的責任,另有28%表示,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花錢減重。此外,有超過6成的醫師願意幫患者訂定務實的目標,協助改善體重問題。楊宜青表示,多數民眾認為管理體重是自己的責任,或擔心被歧視標籤化,因而不想對外求助,其實文獻證實,若有專業醫療協助介入,根據身心狀況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台灣肥胖醫學會提出「診間停看聽」簡單三步驟,期盼打造友善的看診環境,藉由醫療專業人員主動關懷及患者不害羞地開口,讓體重控制不再孤單。

新年動起來!讓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健身房

新年動起來!讓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健身房#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完聖誕節和三天元旦連假,接下來還有農曆新年,假期固然美好,可以好好休息、出遊或與家人聚餐,但最令人不想面對的恐怕就是假期過後體重上升,冬天氣溫低特別想吃火鍋、油炸等高熱量食物,若再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熱量就可能囤積體內,造成肥胖。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淑君建議將運動融入生活中,訂定運動計畫,並規劃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消耗多餘的熱量,別讓自己成為年後肥胖的成員。設定運動計畫不用很遠大 分成較小或較易做到的步驟進行職能治療師王炫文表示,訂定運動計畫其實不困難,依據自主管理的原則,透過把目標分成較小或較易做到的步驟或任務,來完成每周行動計畫。首先想一個當周想做且可完成的事情,接下來回答以下問題:做什麼(具體行為)?做多少(時間、距離、量)?何時做(一天中哪個時段、一周哪幾天)?多常做(每周做多少天)?最後問自己有沒有7成以上的信心。以制定運動計畫來說明,例如下班後搭乘捷運,要提早一個捷運站下車並走路回家,步行約15分鐘,一周做三天,有7成以上的信心。所以設定運動計畫的任務不用很遠大,重要是可行且可持續的計畫。職能治療師李劼建議,適度參與慢跑運動,對身體健康有三大好處,一為經常慢跑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身體堆積的多餘脂肪;二為進行慢跑是釋放壓力的方法之一,可調節心理健康;三為要想完成長程慢跑,需要培養強大的心理意志力。當然,運動不限於跑步或戶外活動,建議八個適合於室內活動之動作,包含開合跳、原地高抬腿、深蹲、側躺抬腿、平板支撐、半卷腹、牆壁天使、向後繞肩,每天執行三至四回合,每回合做10~15次,每回合中間休息45秒至1分鐘。不要剛開始就做難度太大的動作 任何動作訓練以舒服為主像現在1月份天氣寒冷,應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3分鐘左右的熱身,運動結束後進行伸展運動,再緩慢停止運動。運動強度要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剛開始就做難度太大的動作,任何動作訓練以做到舒服為主。冬天乾燥容易流失水分,所以運動後一定要多補充水分。2020年全球面對新冠肺炎威脅,除了身體傷害、生活型態改變、工作穩定度影響,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精神心理上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維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運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2021新的一年,開始訂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畫,循序漸進方式讓運動融入生活,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是運動強身的舞台,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吧!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5歲的陳先生,平日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息正常,一個月前發現右乳頭有小硬塊而到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當時診斷可能只是良性脂肪瘤,因此未在意。近日因硬塊變大且有壓迫感,轉往另間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硬塊雖只有1公分但密度高且邊緣不規則,疑似惡性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為罕見的男性乳癌。醫師進行全乳房切除及腋下淋巴結清除後,發現竟是有轉移到淋巴的第三期乳癌,因此後續安排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男性脂肪組織較少 癌細胞容易轉移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表示,多數人認為只有女性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雖然男性發生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所以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包含: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為:1.家族有乳癌遺傳基因、2.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3.抽菸、4.罹患肝功能疾病、5.飲酒過量、6.肥胖。像陳先生無不良嗜好且作息正常卻罹患乳癌,實屬少見。有家族史等高危族群 應定期自我檢查馮啟彥提醒,男性尤其是乳癌高風險族群者,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平日裡應該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並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一旦出現乳癌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斷治療,才不致延誤病情。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推測是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用3C的時間變長,導致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坐超過8小時 死亡風險增加58%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6年發表於《Lancet刺胳針》整合16篇、超過10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58%;2014年發表於《國立癌症研究雜誌》的研究顯示,久坐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4%、子宮內膜癌32%、肺癌21%;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報告指出,許多強力證據顯示,久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許惠玉亦指出,久坐不動腰圍及腹部脂肪會明顯增加,根據2019年美國疾管署預防慢性疾病期刊,每天久坐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機率更大!而腹部脂肪已被證實是導致全身性炎症,造成慢性病的原因。近期更有許多研究發現,久坐不動亦會影響大腦健康,更容易失智。美國波士頓大學2015年在美國心臟協會公布,針對1271名40歲成年人追蹤調查20年,結果經過腦部MRI和認知測驗後發現,不愛運動的人到60歲時,大腦的體積較小、測驗的結果也較差。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大腦的健康。肥胖、腹部脂肪特別多的人 失智機率大許惠玉表示,更糟的是,腹部肥胖和大腦的不良影響更會形成惡性循環!根據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45~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一項危險因子,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腦容量較小,未來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大。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增加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家張育愷教授指出,經常做運動的人,其腦部組織密度更大、結構更健康,例如與失智症相關,掌管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及主導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運動都可增加這些腦區的活化和連結,使功能更佳。董氏基金會呼籲,避免久坐不動,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突破年齡限制。

影響兒童健康3關鍵 空氣飲食及3C

影響兒童健康3關鍵 空氣飲食及3C#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許多父母還停留在「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醫師指出,青少年肥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機率到成年還是胖,兒童時期過重會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風險。英國保誠人壽長期關注兒童保護議題,除與家扶基金會合作,扶助弱勢家庭兒童,日前更首次發布「兒童健康白皮書」,希望透過白皮書的分析報告,讓政府及社會大眾更關心兒童健康問題。保誠人壽攜手北醫大數據中心 跨界籲重視兒童身心發展保誠人壽行銷長楊繼平表示,兒童是我們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未來需要建構在身、心、靈各方面都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誠經過不同研究發現,影響兒童成長最重要且最基本的就是「健康」,因此今年率先倡議兒童健康與保障議題,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研究父母對家中兒童使用3C的習慣及影響,並發表相關議題探討。觀察到父母對兒童健康最關切的問題,包括3C成癮、肥胖及過敏等,為探究其影響因素,保誠人壽攜手北醫大數據研究中心,透過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國內兒童就診資料統計分析,輔以近年的國內外文獻研究,並邀請學者專家及醫師顧問跨專業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針對父母最關切的三大問題探究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彙整發表「兒童健康白皮書」。食育計畫助弱勢兒少 認識食物對身體的影響白皮書指出,影響兒童健康發展的三大關鍵包括:1.居住環境空氣品質,從皮膚病、呼吸系統問題、視力到學習專注力都可能會受到影響;2.飲食習慣,錯誤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兒童肥胖,進而引起血脂血糖異常、高血壓、代謝症候群或其他疾病;3.使用3C產品習慣,不當或過度使用,影響兒童的健康不僅只有近視,甚至會擴及睡眠品質、學習專注力及肥胖等問題。因應兒童健康議題,保誠人壽也與家扶規劃別具意義的「食育計畫」,邀請營養師帶領家扶的孩子們,透過教學及實務採買操作,讓孩子們認識食物對身體各方面的影響,從挑選食物開始,教育孩子「食」的健康。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2020年,一場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世界,對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截至7月份的統計,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100萬人,死亡人數也超過50萬人,威脅還在持續進行當中,但你知道肥胖會大幅提高冠狀病毒肺炎死亡率嗎?伴隨心臟病或糖尿病 染疫風險更高在英國對近1萬7000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研究中,肥胖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其死亡風險比非肥胖者高33%。另一項研究也發現,肥胖者死於COVID-19的風險增加一倍。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還有跟肥胖有關的其他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和第2型糖尿病,則患病風險甚至會更高。鑑於全球肥胖比率很高,世界肥胖聯合會說,感染冠狀病毒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美國、義大利和中國的早期研究也顯示,這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為什麼肥胖有高風險?1.體重越重,身體的脂肪就越多,那麼身體就越不健康,肺活量也就越低,意味著要使氧氣進入血液和身體周邊需要更大的努力。這也會影響心臟和血液流動,循環系統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在冠狀病毒等感染期間,會有嚴重的影響。最終肥胖的身體由於缺少進入主要器官的氧氣而變得更容易衰竭。這就是為什麼重症加護病房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更需要呼吸幫助和腎功能支持的原因之一。2.科學家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稱為ACE2的酶,是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在脂肪組織中該分子的含量較高,這可能是他們感染肺炎高風險的原因之一。3.肥胖者的身體免疫反應並不那麼好,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差,是由於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驅動的炎症侵入了我們的脂肪組織。 它們干擾我們的細胞對感染的反應。導致「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一種威脅生命的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從而引起炎症和嚴重傷害。健康不二法門:均衡飲食、定期運動肥胖通常也伴隨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心臟或肺功能不佳,腎功能不良或第2型糖尿病,所以要如何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均衡飲食,緩慢進食,避免導致飲食過量的情況並且定期運動。(文章授權提供/何信緯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