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睡眠不足易肥胖?醫:飢餓素會增加

睡眠不足易肥胖?醫:飢餓素會增加#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在探討肥胖的原因時,重點都放在飲食及活動量,但是近年來發現,還有一個因素與肥胖的形成有關,就是睡眠時間的長短!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表示,許多流行病學方面的統計發現,睡眠時間與體重成反比。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建議,成年人一天需要七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每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就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事情大條 擾亂荷爾蒙曾漢棋醫師說,睡眠對於維持人體能量平衡很重要,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感14-30%,同時每天約增加了64大卡的熱量攝取導致肥胖。其增加熱量之主要來自脂肪類食物,其次是碳水化合物,但是睡眠不足者,其身體熱量的消耗卻不會有明顯增加,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會造成白天疲累,減少活動量造成。臨床經驗發現,人體在睡眠不足情況下會增加飢餓感的原因,可能與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瘦體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腸泌素(GLP-1)、PYY激素以及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等幾種荷爾蒙有關。易變享樂性進食 更容易多吃熱量睡眠不足時,體內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分泌會增加,且體內「瘦體素」濃度會降低,而「飢餓素」分泌會增加,「腎上腺皮質素」則會促進食慾。曾漢棋醫師說明,瘦體素是人體能量正平衡之一種標記,它可以促進飽足感,睡眠不足時體內腸泌素GLP1荷爾蒙濃度會降低,尤其是女性,GLP-1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可以延緩胃內食物排空時間,因此會增加飽足感,而PYY也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會引起厭食感;當出現睡眠不足時,PYY分泌會減少,而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分泌,使人產生享樂性進食(例如:即使不餓,卻為了犒賞自己而多吃)。睡眠不足4-5天 體重增加0.4-0.8kg臨床實驗發現,只要4-5個晚上睡眠不足,體重就會增加0.4-0.8kg。另一個對照的研究:有651位肥胖者,睡眠品質好者,體脂肪減得比較多,同時,減重後復胖率較低。因此,曾漢棋醫師建議,良好的睡眠品質,加上正確的飲食習慣,有助肥胖者達到減重的效果,想減重的民眾千萬別為了工作或玩樂造成睡眠不足;如果長期出現睡眠障礙,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才能睡得安穩、瘦得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熱騰騰的火鍋常是民眾在入冬時節的聚餐首選,而多數民眾至吃到飽的火鍋餐廳往往為了吃回本,總是將自己的胃塞到撐不下才肯離開,忽略這樣ㄧ頓吃到飽的火鍋有高達3170大卡熱量,相當約11.3碗白飯的熱量(如附件1),已遠遠超過體重60公斤的成年靜態工作者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700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所需的熱量(約1800大卡),吃一頓就增加0.32公斤,若每週吃1次,一個冬天下來體重會增加約4.3公斤(如附件2);一頓吃到飽火鍋鈉攝取量更高達5700毫克,約為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的2.4倍!掌握6招聰明吃火鍋火鍋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鈉)、油脂及熱量(卡路里),經常食用,會導致體重過重、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甚至導致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即使偶然食用,也應注意選擇火鍋食材,才能享受親友圍爐之樂時,亦避免危害健康。此外坊間吃到飽火鍋店,經常提供高糖食品(如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除容易引起蛀牙之外,還可能增加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症候群、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6招聰明吃火鍋,讓您可以享受暖呼呼的火鍋,還能避免失了健康。第1招 拒吃到飽:建議愛吃火鍋的民眾選擇份量固定的火鍋店,並養成餐餐吃七分飽的習慣。吃到飽的火鍋常會短時間內吃下大量東西,增加腸胃道負擔外,多餘的熱量還會轉成脂肪囤積在體內。第2招 採清湯底:選擇昆布或番茄蔬菜湯,少選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熱量較高的湯底,如喝2碗(400毫升)麻辣湯底熱量高達382大卡,是清湯湯底熱量(約10大卡)的38倍之多,且鈉含量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第3招 巧搭醬料:沙茶醬、醬油、辣椒醬及豆瓣醬等醬料類,油脂及鈉含量高,應減少使用,並建議可使用天然食材如羅蔔泥、蒜、蔥及香菜搭配提味。第4招 多吃蔬食:建議多選當季天然未加工、可見食物原貌之食材,蔬菜類如茼蒿、菠菜、蘿蔔及各式菇類,熱量低又富含營養素及纖維質,更可以增加飽足感。第5招 少加工品:炸豆皮等油炸類加工火鍋料含有大量油脂,貢丸、火鍋餃則多會使用肥肉來增加口感,其脂肪及熱量皆很高。常見的加工類火鍋料中,熱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炸豆皮(358大卡/100克)、燕餃(311大卡/100克)、魚餃(275大卡/100克)、蝦餃(270大卡/100克)、貢丸(235大卡/100克) ;另外加工火鍋料為了避免在鍋中久煮失去味道,通常調味較重,鈉含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魚卵卷(825毫克/100克)、旗魚丸(710毫克/100克)、蟹味棒(692毫克/100克)、甜不辣(685毫克/100克)和魚餃(663毫克/100克)(附件3)。第6招 少吃甜點:1杯(240毫升)檸檬紅茶有86大卡,含糖量21.5克(約4.3顆方糖);1杯(240毫升)可樂有122大卡,含糖量30.5克(約6.1顆方糖);1球(60克)巧克力冰淇淋有164大卡,含糖量12.9克(2.6顆方糖);在店家無限供應下,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及吃下大量的糖,建議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既能解渴,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國民健康署提醒,在享用火鍋時,應該注意避免攝取膽固醇較高的內臟類及脂肪較高之食物(如牛肚、鴨血等);火鍋湯底因久煮,普林含量較高,應少喝湯,避免造成痛風;此外可搭配水果如芭樂,補充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並以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料,就可開心健康聚餐。而本身已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痛風等慢性病的民眾,在享受火鍋時,更應該謹慎攝取。

你的胖 可能是熬夜造成!

你的胖 可能是熬夜造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營養師,我飲食真的很節制,加上規律運動,可是體重卻不減反增…」通常遇到類似的顧客,看完飲食沒有太大問題,就會懷疑睡眠出狀況!詳細詢問之下,十位顧客中九位顧客有熬夜習慣,別小看睡眠,在減重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李佳蕙營養師表示,從以上圖片可以看到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首先生長激素減少,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接著瘦體素減少及飢餓素增加,造成飢餓感上升,有些人忍不住飢餓感就會吃宵夜,而研究顯示對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更加渴望,自然容易變胖;最後褪黑激素減少,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綜合以上原因,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絕對會造成你的體重直線上升!以下簡單整理睡眠與減重的關係,別再懷疑,你的胖就是熬夜造成!教大家以下七點技巧,可以幫助睡眠:1.固定時間睡覺:生理時鐘短時間很難調整,建議可以一天提早30分鐘睡覺,如果平常兩點睡覺,可以改為一點半睡,讓自己身體逐漸適應睡覺時間。2.房間燈光昏暗:千萬不要開著燈睡覺,因為褪黑激素(melatonin)需要在昏暗的環境下才會分泌較多,而褪黑激素(melatonin)與基礎代謝率有很大的相關性。3.晚餐睡前三小時吃完:消化系統如果持續運作,容易影響睡眠,甚至阻礙睡眠品質,所以晚餐要在睡前三小時吃完,幫助食物消化完全。4.睡前30分鐘遠離3C產品:使用手機、電腦,容易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而螢幕光源會刺激交感神經,使睡意消失,最好睡前30分鐘就遠離3C產品。5.白天午睡時間勿超過30分鐘:白天午睡時間越長,晚上越晚才有睡意,建議午睡時間30分鐘,可以避免影響睡意,才能早早睡,不至於惡性循環,越睡越不飽。6.香氣助眠:睡前可以在枕頭滴幾滴薰衣草精油,薰衣草可以幫助身體放鬆、促進睡眠。7.放鬆輕音樂:如果真的很難入睡,可以選擇類似SPA館的輕音樂,一樣能夠幫助睡眠喔!減重三口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放下手機,今天起好好睡吧!半年後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孤獨比肥胖提高失智率 醫呼籲多社交

孤獨比肥胖提高失智率 醫呼籲多社交#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經常孤單、寂寞要小心!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可能比別人高!根據國外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針對50歲以上的人口樣本進行調查,發現孤獨感可能會讓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提升40%,甚至造成早死的風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孤獨感其實也是失智症的前兆之一。當β類澱粉蛋白斑塊持續累積,會導致大腦的感知功能減退,對於社交刺激的感覺和理解力就會比較遲鈍。林新醫院擔任腦中風中心主任及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醫師表示,其實孤獨感不單單只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它是可能會影響到腦部健康的。孤獨感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發炎症狀,提高血壓,這兩者都是增加失智症機率的因子。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越容易感到孤單寂寞的人,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就可能越嚴重,更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研究證實,孤獨感其實比肥胖、抽菸還可怕!如果長輩身邊有許多親朋好友陪伴,還是會經常覺得孤單的話,也要多留意是否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多參與社交活動 減少孤獨感睡眠品質差、工作時間長、沉溺在社群媒體而很少實際面對面和他人互動,這些也都會導致孤獨感出現。擁有牢固的朋友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透過社交活動,可以增強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可塑性、延遲認知功能的下降。而且活絡的社交活動,也能激發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這個邊緣系統,幫助紓解壓力。此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重睡眠,在工作之餘也要多運動、參加社團或志工活動,盡量不要一個人宅在家發呆、滑手機,當大家找你出門時,不要再因為懶惰而拒絕!記得多參與社交活動是真的對健康有幫助的喔!

肥胖者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肥胖者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體重過重、肥胖有時候不全然是自己的問題,有時存在一些難以控制的先天或外在因素。不過也有很大部分是我們可以付出一些努力去做到的。近年來,全球肥胖盛行率20年來成長一倍,台灣地區從11.8%增加到 23.0%。雅德麗生活診所陳彥伯醫師表示,以前在手術室擔任麻醉科醫師的時候,80 kg 以上的病人不多,但近幾年真的有增加。手術內容有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也有下背痛椎間盤突出(有的情況會俗稱:骨刺)。這些都是屬於隨著年齡增加會退化常見的手術,因為是常見身體上負重的支撐點,但在體重比較重的人身上,需要手術的年齡有提前的傾向。肥胖造成慢性疾病 造成醫療負擔先進國家現在普遍面臨人口老化跟肥胖人口逐年增加的問題。老化需要長期照護人力、肥胖跟上面表格列出來的這些疾病都有相關,可以預見台灣國民健康保險的支出一定也會逐年增加。因此國家除了讓醫護同仁繼續在醫療的末端(醫院)拼命的扶傷救急(刪醫院的診察費、藥費、排檢查費用),也需要讓大家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健康,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陸陸續續都有不錯的免費刊物,比如「肥胖100問+」pdf 手冊,可供大家下載。各地區醫院也因應政府政策有推出健康指引、減重衛教等服務。腰圍與腰臀比 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在亞洲地區建議正常體重維持 BMI 在18.5 kg/m2 到 24.5 kg/m2 之間。BMI 超過 25 kg/m2 屬於過重,27 kg/m2 以上屬於肥胖族群。過往研究針對 BMI 跟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等等)之間的關聯。其實除了BMI,男生女生的腰圍(男生建議小於 90 cm,女生建議小於 80 cm)與男女生腰臀比,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的相關,甚至也是其中一個診斷的參考。這兩者會比BMI更精準點出內臟脂肪的分佈,有些族群BMI高是因為肌肉組成量大,這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就比較小。有代謝症候群的人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也常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慢性疾病共存,身體容易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在一生當中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統計上來說相較同年齡層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會分別高出3倍跟2倍。陳彥伯醫師解釋,當我們體重增加的同時,心臟需要輸送更多的血液往全身,因此全身組織的耗氧量也會增加,長久下來心臟需要增加輸出力,心臟自己會慢慢地代償變大。但是心臟變大也不是沒有極限的,到一個程度之後即使在變大也不會增加輸出力了,反而讓心臟本身冠狀動脈的循環輸送效率變差,就會進展成心衰竭,就會喘,會吸不到氣,這時候是很辛苦、很不舒服的。為生活忙碌 但最無可取代的依然是健康我們有可能在疾病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身體出狀況那天才發現...而也可能我們意識到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又因為林林總總的原因,自己後來也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但如果你重視自己的健康,體重是有機會一點一點矯正回來,維持在健康的合理範圍內。

醫生親證有效 瘦身也能吃飽的飲食法

醫生親證有效 瘦身也能吃飽的飲食法#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基本上,就是用超級限醣切換體質,再用迷你限醣以及標準限醣來維持。當然,也可以持續超級限醣直到減到目標體重。只不過限醣飲食的次數與減重效果因人而異,有些人單靠迷你限醣就能減輕體重,也有人適合標準限醣,甚至有少數人就算做了超級限醣也瘦不下來。這些人有遺傳性不易瘦體質,這種時候就需要再做些別的,我們之後會提出說明。肉、魚類、油炸類、快炒類隨你吃!輕鬆打造易瘦‧燃脂體質!不需忌口、不需計算卡路里、不需運動、不需禁酒、沒有食量限制。「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已經獲得醫學證實,不但效果好,也是既安全又健康的飲食法。享受美食同時亦能達到瘦身效果,是飽食年代中有減重需求者的福音。正因為不需忍耐忌口,所以才能持久。藉由最適合人體的飲食,找回最自然的健康美麗。依據臨床數據顯示,1.實行第一週,體重可減輕2~3公斤。2.最快三天,幫你切換至燃脂體質。3.半年到一年內,恢復至標準體重。此外,還有改善代謝症候群症狀、讓血流暢通、膚質髮質變好、增強自癒力、抗老、減輕過敏性疾病症狀、避免減肥憂鬱症發生等意想不到的效果。肥胖與肥胖荷爾蒙以及醣類絕對有關,限醣飲食確實可以減重,即使效果因人而異。但減少醣類攝取以及肥胖荷爾蒙就能有減重效果,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所以不管採行的是迷你限醣或者標準限醣,請一定要試試限醣飲食法,你的身體一定能感受得到效果。總整理1.卡路里神話是騙人的。2.控制卡路里,不如少吃醣類更容易減重。3.攝取醣類血糖會增加,促進身體分泌肥胖荷爾蒙──胰島素。4.所謂限醣飲食,是不吃主食,只吃配菜。5.只要避免吃薯類、部分蔬菜以及吃起來有甜味的食品就對了。6.限醣飲食有標準型、超級型、迷你型三種。7.迷你限醣是三餐中的晚餐不吃醣類,所以可以輕易嘗試。6.超級限醣是三餐都不能碰醣類,效果最好。7.最好的做法是靠超級限醣變成易瘦體質,再藉由標準限醣或迷你限醣維持體重。8.三種限醣類型都有效,不同處只在於減重速度。9.有不到一成的人身上帶有節儉基因,屬於不易瘦體質。10.超級限醣兩週後,體重卻沒有動靜,可能是帶有節儉基因。11.有節儉基因的人除了超級限醣外,還要減少兩成食量。(本文摘自/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商周出版)

切胃保命?搶救病態性肥胖男大作戰

切胃保命?搶救病態性肥胖男大作戰#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對許多肥胖者而言,控制飲食並不容易,更別說吃對食物、維持健康。體重168公斤且BMI值高達55.4的34歲蕭姓男子,患有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胖,連走路和坐著都會喘,至醫院尋求減重治療,檢查結果發現心臟功能不及正常人的一半,接受「縮胃手術」後逐漸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肥胖者死亡率 是正常體重者2倍將壓力或情緒發洩在飲食上面,暴飲暴食的結果,會讓胃越撐越大,當BMI超過35,就屬於病態性肥胖,根據統計,肥胖者平均死亡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以上,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的風險最高。病態性肥胖 從不當飲食習慣開始蕭姓男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胖,由於平日喜歡吃學校的營養午餐,所以每餐都吃得很多,直到高中一年級時的體重已破百,晚餐常吃二大碗公的肉燥飯,半夜還會買炸雞當消夜吃,經常吃泡麵之外,剩下的泡麵湯還會再加飯繼續吃完,平日幾乎都不喝白開水,把飲料當水喝,早餐吃豬頭皮飯。大林慈濟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治療中心主任尹文耀醫師說,以蕭先生的情況,因心功能不佳而導致麻醉風險提高,根本無法立即做縮胃手術,包括手術前必須做的胃鏡、食道、核磁共振等檢查都因心功能差而無法做,因此會診新陳代謝科醫師及營養師協助,積極控制飲食及配合運動,四個月的時間體重已成功降至146公斤,且心功能恢復到60,終於在今年3月順利接受縮胃手術,手術時利用腹腔鏡進行胃袖狀切除約三分之二的胃,縮小到開始只能裝三、四十C.C的容量,後續再慢慢增加。縮胃手術後仍需配合運動與飲食控制經過縮胃手術五個月後,蕭先生搭配「有氧塑身運動」及「飲食控制」,目前體重降至114公斤。在「減重病友會」中,尹文耀醫師鼓勵所有移植及減重的病友,靠著團隊力量勇敢地去面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問題,持續做運動,忍耐、堅持、放鬆,休息完繼續往前走,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毅力。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