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性胸痛、咳出血要注意了!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出現發燒、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症狀,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若採檢陰性症狀仍不減,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是「肺膿瘍」。該疾病是因為肺的組織受到細菌感染,產生肺部化膿的現象,如果不好好治療,有時會有生命危險,胸腔內科醫師呼籲,若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前往醫檢查。
持續性胸痛、咳出血要注意了!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出現發燒、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症狀,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若採檢陰性症狀仍不減,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是「肺膿瘍」。該疾病是因為肺的組織受到細菌感染,產生肺部化膿的現象,如果不好好治療,有時會有生命危險,胸腔內科醫師呼籲,若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前往醫檢查。
49歲何先生吃飯後出現心臟跳得很快,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呼吸急促的症狀,經救護車送到急診就醫,醫師表示這位病人到院時因「呼吸衰竭」插管搶救,心電圖檢查是明顯的下壁、後壁心肌梗塞,所幸經以心導管打通血管、放置支架,為病人搶回一命,目前已順利出院。
從事科技業的陳先生今年50幾歲,每年公司健檢結果都有「三高」問題,陳先生因為沒有感到特別不舒服加上工作繁忙,一直未就醫治療。直到確診新冠肺炎痊癒後,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想開始運動,卻發現運動時,一直有胸悶及呼吸困難的情形。
60歲許先生午睡時,突然出現胸痛、無法深呼吸等症狀,緊急至急診室安排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側肺部出現「氣胸」,醫院協助插上胸管將空氣引流,症狀改善後返家休養。沒想到幾天後再次出現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被送醫,同側氣胸又再次發作。
64歲的吳媽媽一直以來只有高血壓病史,前幾個月因為無法吞東西及胸痛與上腹部疼痛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主動脈剝離合併「迷走右鎖骨動脈」。醫師表示,這樣的合併發生率僅有千萬分之一,是相當罕見的案例。經歷超過9小時手術後,目前情況穩定追蹤中。
一名60歲有三高病史的男子,日前因為聲音嘶啞持續2個月沒改善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做X光檢查後,發現竟是一顆達7.7公分的大型主動脈瘤壓到返喉神經,才造成聲音嘶啞無法痊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依據媒體報導,近年「世界先進」晶圓代工廠行政副總劉啟光、藝人「小鬼」黃鴻升以及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皆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而逝世。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的死因統計,心臟相關疾病位居第2,有許多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在還沒撐到醫院就已經死亡,致死率相當高。主動脈剝離患者症狀:9成突發性劇烈胸痛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大約9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出現、劇烈疼痛且甚至會痛到冒冷汗的情況,而疼痛的位置會視血管剝離位置不同,可能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6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常見症狀如: 心跳增加 注意力不集中 活動力減少 呼吸困難若患者情況不佳,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使器官出現梗塞性缺血,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如: 休克、昏迷 周邊缺血 中風 心肌缺氧腸壞死急性主動脈剝離不處理,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黃祺耀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會依據主動脈剝離的區域而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稱為Stanford A型)時,此型的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稱為Stanford B),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黃祺耀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延誤處理,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其死亡率以每小時約1%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就如同和時間賽跑一般。想要預防主動脈剝離,黃祺耀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之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保持血管的彈性、穩定血壓。一旦有身體不適千萬不要逞強,應盡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15歲鄭同學過去曾有氣胸病史,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胸腔外科醫師考量病患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手術治療,病患術後第5天就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16~24歲男性、有家族史,好發自發性氣胸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洪嘉聰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洪嘉聰指出,自發性氣胸若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一般來說,病患因氣胸求診,醫師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選擇內視鏡開胸手術,傷口小於3公分復原更快洪嘉聰說明,傳統治療氣胸採用「開胸手術」,需在肋間劃出約10公分的切口,但因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較長,病患接受意願較低。隨著醫療進步,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3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 該名案例於手術中需同時處理雙側氣胸,病患胸腔的雙側皆會有切口,不但會增加手術的時間、雙側傷口也會增加病人疼痛不適感,延長病人的復原時間。洪嘉聰解釋,評估後採用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