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孕育「心」生命 先天性心臟病友順利懷孕

孕育「心」生命 先天性心臟病友順利懷孕#疾病‧預防

在台灣,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3,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0多名的新生兒寶寶患有心臟缺損、血管或瓣膜狹窄、血管錯位等症狀。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早年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的兒童,有機會長大成人,但多數仍存有循環生理問題需要長期照護。依據健保局2000~2006年的統計資料,台灣目前有超過11萬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其中年滿18歲以上者將近三萬人(26.1%),這群病友邁向成人期後,開始面對就業、結婚、懷孕等問題,同時仍也可能罹患成人常見的其他心臟疾病。因此先天心臟病病友之照顧需要整合性的醫療團隊,提供病患專業的醫療建議與治療,但根據台大醫院的統計資料,曾在該院接受開心手術的先天性心臟病童,約有50.9%於手術復原後並未繼續接受定期追蹤,個人健康上可能埋有不定時炸彈而不自知。台大醫院於兩年前率先成立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是國內唯一針對這類病患而成立的跨科部整合性醫療中心。中心成立後由個案管理師主動找回或經轉介的失聯病友共有297位,其中178位是完全未定期追蹤病情的病友,此類病友若未定期追蹤,可能會面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運動功能變差、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問題,若正值生育年齡之女性病友則將面對更大的懷孕生產風險。台大醫院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可以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健康照護計畫。日前一位30歲女性病友,因打算懷孕生子,前來中心接受懷孕前評估,該病友於10歲時曾接受心室中隔缺損修補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且合併有主動脈擴大及左心室出口以及動脈瓣狹窄等症狀,如果貿然懷孕可能造成畸胎及面臨多項懷孕及生產相關危險因子,醫療團隊先為病友換豬瓣膜代替原先的金屬瓣膜,術後不必再服用任何藥物,術後一年順利懷孕,目前持續接受懷孕中追蹤,中心兩年來共完成73位病友的懷孕前評估。另有一位曾在嬰兒時期接受大血管轉位顯微手術的病友,二十多年來並未接受適當追蹤,在最近突然發生心搏過速、血壓下降的情況,經急救後評估有冠狀動脈出口問題,以及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導致心肌功能下降。緊急安排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此類病友如果術後未接受追蹤,容易發生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性。台大醫院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的成立宗旨之一即是希望能夠藉由整合性的醫療服務,以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醫師為主軸,結合小兒心臟科醫師、小兒心臟外科醫師、成人心臟科醫師、婦產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心臟功能評估團隊與社工人員等,提供整合性全人醫療服務,讓患者充分的了解自己疾病的情況,提供專業的醫療建議與治療。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提供的服務有:每週二上午於兒童醫療大樓第35診設置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特別門診,除院內外轉診病患之外,病患也可以自行掛號就診,此外中心個案管理師亦積極安排連絡未能定期追蹤的病友回診,以期早期發現問題並提供及時且適切的治療,並且於必要時安排轉診復健科(運動建議及功能評估)、婦產科(高危險性妊娠及避孕評估)、基因醫學部(遺傳諮商)、心臟外科(手術評估)。在治療方式的選擇上,除了心臟外科手術之外,我們也提供侵襲性更低的經心導管手術治療,例如心房中隔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心室中隔缺損關閉器的置放,氣球導管擴張或血管內支架置放,3D立體定位高週波灼燒術治療心律不整,心臟去顫器或雙心室同步化節律器置放,短期內亦將使用經由心導管植入瓣膜的最新技術,用以治療嚴重肺動脈瓣膜逆流、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或逆流的病患。為每位患者製作個人化健康護照,內容包含疾病中英文詳細診斷及圖解說明、曾接受之特殊治療或手術、目前使用藥物與特別需要注意的狀況、日常運動以及飲食建議。不僅有助於病友了解自身疾病的狀況,在發生緊急情形或至其他醫療機構就診時可作為相關醫療人員的重要參考。對生育年齡的女性病患我們會提供詳盡的懷孕前評估,對於容易造成懷孕及生產時母親本身或胎兒風險增加的危險因素,於事前盡可能加以矯正,並且於懷孕中持續密切監測母親及胎兒的狀況。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醫療諮詢網醫療資訊網站http://www.ntuh.gov.tw/Ped/adultchd。諮詢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諮詢專線(02)2312-3456 轉 70356。

紅斑性狼瘡病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紅斑性狼瘡病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疾病‧預防

2009年新型流感病毒(H1N1)導致全球嚴重疫情,世界衛生組織乃建議接種新流感疫苗以預防大規模蔓延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及死亡,尤其針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慢性支氣管炎及過度肥胖等患者。除此之外,許多罹患重大傷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病友,本身因為免疫功能異常,且同時服用免疫調節劑如類固醇及化療藥物等也容易遭受感染。為預防流感病毒引起狼瘡病友嚴重併發症,全球風濕免疫專家已建議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接受每年一次季節流感疫苗。但病友們卻多擔心其身體的特殊狀況在接種後,是否會導致病情惡化或保護不足。由國防醫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三軍總醫院醫師的張德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乃深入探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接種台灣自製新型流感疫苗後,狼瘡的疾病活躍性及疫苗安全性。這項研究為全世界第一個探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人接種新流感疫苗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21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接種疫苗後可以成功製造抵抗新流感病毒抗體,且又不會導致異常自體免疫抗體增加及病情惡化。研究同時發現健康成人及狼瘡病友經過半年追蹤後,抵抗H1N1病毒保護力同時下降。此項成果已獲得國際知名期刊「疫苗」(Vaccine)接受,並即將於本月(11月)刊登。該項研究證明了疫苗對於狼瘡病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在國內施打的疫苗已包括新流感病毒,非常方便,亦可預防H1N1新型流感病毒再度肆虐,危害健康。註記:歐盟成人標準(European Committee for Proprietary Medicinal Products guidelines):血清保護率須超過70%,血清轉換率須超過40%。血清保護率:群體接種疫苗後,利用血球凝集抑制試驗(anti-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測得之血清中抗病毒抗體大於1:40的比例。血清轉換率:群體接種疫苗後,利用血球凝集抑制試驗(anti-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偵測血清中抗病毒抗體,疫苗接種後抗體比接種前增加四倍以上的比例。

文山社區足安全 臺灣阿姑報你知!

文山社區足安全 臺灣阿姑報你知!#疾病‧預防

臺北市文山區已於今(2010)年9月26日進行國際安全社區認證,為分享這個令人驚豔的成果,特由在地居民周遊女士「臺灣阿姑」,要在今日11月1日特邀請她的分身(許傑輝先生)一起告訴大家,臺北市的後花園文山區是如何打拼、努力創造一座安全健康的文山城。文山區自2007年起推動安全社區營造,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嚴玉賓主任表示,該區成功整合社區資源產、官、學、民,並由指南宮高忠信董事長擔任「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理事長,依循WHO CCCSP安全社區推動準則,並根據社區事故傷害監測及民眾問卷調查,持續推動「居家安全」、「道路交通安全」、「觀光休閒安全」、「學校安全」、「社區民眾用藥安全」及「蓄意性傷害防制」等安全促進議題,各議題推動成效顯著,有效降低該區事故傷害發生率。其中在「觀光休閒安全」議題特色發展當地特色觀光景點「指南宮」,其為避免香客拜拜時插香造成燙傷,特別將香爐改造「好特別的香爐,中間還有一圈鐵片耶,插香時真的可以不怕被燙到了」,這是在凌霄寶殿前上香的遊客常有的讚嘆聲。還有結合臺北市動物園針對全臺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生至動物園校外教學活動時,提供「動物家族愛社區,安全教育逗陣做」安全教育方案,更獲得國際評鑑委員讚賞。文山安全社區推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該社區充分的發揮凝聚力,尤其「文山是我家、安全靠大家」是每位居民都能朗朗上口的語言,更何況臺灣阿姑-周遊女士,是「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常務理事並兼任安全社區行銷組組長,她以在地居民愛社區的心,積極、熱情參與安全社區各項活動行銷推動不遺餘力,今天更邀請工作夥伴模仿天才許傑輝先生一同為文山安全社區發聲,「阿姑鬥嘴鼓」用生活化的方式,讓文山安全社區更貼近大家。*文山安全社區推動議題成果摘述表

一眼望穿一生健康,5分鐘即知身體病狀及毒素分佈

一眼望穿一生健康,5分鐘即知身體病狀及毒素分佈#疾病‧預防

台灣虹膜學起源及國際虹膜簡介1837年,在匈牙利有一位外科醫師納茲凡比撒里(Ignatz Von Peczely),在他小的時候,所飼養的貓頭鷹腿摔斷了,此時他發現貓頭鷹的眼睛虹膜下方出現了一道黑色裂痕,而隨著腿傷的復原,這道裂痕傷痕逐漸縮小,在病變周圍產生生白色區域圍繞,這件事啟發了他的靈感。1862年,他在外科病房工作,對照病人的傷勢,觀察手術前後病人的虹膜,從這些病例記錄發覺人體各部份與虹膜具相對應的關係,因此將這些經驗匯集,而描繪出人類第一張虹彩圖。1863年在瑞典的Nils Liljequist 醫師,在一次意外中肋骨斷裂,在治療時服用奎寧及碘劑藥物,過程中發現眼睛竟由藍色變成灰色及褐色斑點,由此證明了化學毒素殘留在身體,也會導致虹膜發生改變。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地區、(特別是德國),所發展研究的虹膜學,更經由臨床抽血檢驗、X光、及屍體解剖…等做為基礎與虹膜圖比對,所以不僅所繪虹膜圖更為精確,虹膜學快速地在歐洲首先萌芽發展。在二十世紀前期,虹膜學即傳到美國,但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使得美國與歐洲虹膜學交流受阻,直到戰後二十世紀後期,歐洲虹膜學譯成英文,才能繼續交流,在這段期間歐洲及美國,虹膜學都以自己的系統及語言,各自發展及研究,其相似度竟高達85%。在台灣虹膜學的發展大概有近20年左右歷史,約二十年前由美國Bernard Jensen醫師傳入台灣及亞州各地,目前台灣虹膜學大都應用在養生保健領域,應用在醫療、調理體質的卻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而本院除應用在醫療及調理體質方面,更與現代醫學檢驗及印證研究,並與最新國際虹膜學接軌。台灣的虹膜學把虹膜分成約40個區,近百個反射區,這些反射區通過神經組織與身體的各個部位相連,因此當身體發生傷害、出現疾病時,都會反射在虹膜上,它們反射了身體的功能是否正常。 就像按摩療法的理論那樣,把身體與脊椎的各個部位聯繫起來,或者是腳底按摩透過按摩刺激判斷健康與否。但是在虹膜我們能看到的訊息卻是更多。一眼望穿一生健康虹膜是透過眼睛瞳孔的變化來推斷個人的健康狀況的學問,因此只要檢查虹膜上的五大現象:坑洞、裂縫、斑塊、線條、顏色的變化,就可以分析全身各部位的健康狀況。而過去所發生的問題,重大事件,也都會記錄在虹膜上,也難怪眼睛會被視為「靈魂之窗」透過它,你可以看到過去到現在,是了解自己身體與對話的一個窗口。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容易飲食不正常、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這都是許多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實在疾病發生前就能夠開始預防了,因為身體已經出現警訊提醒你,只是你還沒發現而已,虹膜攝影就能讓你了解自己的身體,讓你能夠提早預防。什麼是虹膜檢測?眼睛是靈魂之窗,同時也是身體健康的訊息縮影。虹膜經由神經與體內各器官緊密連結,並以顏色與型態方式記錄著器官功能的各種變化如:血液循環功能、腸胃症狀、毒素分佈、自律神經狀況、免疫功能與遺傳弱點…等,都清楚顯示在虹膜上,是人體器官功能變化的見證。透過虹膜檢測可以了解全身的健康狀況與毒素分佈!虹膜檢測對與健康的幫助?疾病是漸進式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亞健康到疾病」。當身體已感覺不適時,通常是一段時間累積的結果。若真要等待檢查出病灶或生化指數異常時,就只能以治病為主!虹膜檢測能早期篩檢出先天健康缺陷並瞭解身體現在的狀態,幫助您選擇個人化的健康調理方法。檢測過程快速無痛苦,能早期發現身體的變化並預知疾病,是幫助您養生保健的好方法。虹膜檢測後的健康調理方法?積極調理生活型態:清淡飲食、多蔬果少肉類、高纖維質、慢食多咀嚼、多喝好水…等。積極調理心靈型態: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學習面對、放鬆與解壓方法…等。積極調理生理型態:選擇天然保健物、避免毒性物質、定期積極排毒治療調理體質…等。

淚眼汪汪的小嬰兒

淚眼汪汪的小嬰兒#疾病‧預防

文/新竹國泰醫院 陳祐瑲 眼科主治醫師瑞瑞剛滿一歲,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嬰,媽媽抱著他來到診間,說沒兩句就眼眶泛紅:「之前的醫生說瑞瑞得了先天性鼻淚管阻塞,一定要到大醫院進行全身麻醉,動手術才會好!」我安慰道:「妳先別難過,其實瑞瑞的情形的確需要處理,但只是個小處置,只要用淚管通條把阻塞的地方通過去就會好了,只是嬰兒很難配合,為了安全起見,一般都以全身麻醉處理 …」媽媽眼睛愈紅、哭嚷道:「我不要瑞瑞全身麻醉啦!醫生你用局部麻醉幫他處理不行嗎?」我點點頭,答應為他試一試。隔週瑞瑞回到門診,症狀仍未因使用藥水而改善,於是請小兒科幫忙灌藥讓瑞瑞睡著,之後再抱進來診間準備通淚管。我先幫瑞瑞的鼻淚管表面打上一些局部麻醉藥,這時瑞瑞醒過來嚎啕大哭,顧不得三七二十一,在兩位護士小姐的壓制下,我用最快的動作幫瑞瑞打通淚管,當生理食鹽水順暢地流過鼻淚管,我總算喘了口大氣,之後瑞瑞的溢淚症狀果然就治癒了,我也看到瑞瑞媽滿意的微笑 …。陳祐瑲醫師的叮嚀:因鼻淚管結構發育時程,剛出身的嬰兒常有溢淚的情形,多數會隨後改善,但仍有約百分之三的嬰兒罹有先天性的鼻淚管阻塞,還好九成以上都會在一歲以前自然痊癒。若你的寶寶溢淚症狀未見改善,就應該在一歲以前接受淚管通條治療,95%的機率可因此治癒。在接受治療前,可先自行按摩鼻淚管,八成患者會自癒。若寶寶鼻淚管出現紅腫發膿症狀,則可能因鼻淚管炎而引發深層眼部感染,須立即帶給眼科醫師治療。雖然多數嬰兒處置可能需要全身麻醉,但有經驗的眼科醫師亦可以鎮靜安眠加上局部麻醉進行淚管通條治療,宜經過醫師的專業評估及討論以決定治療方式。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疾病‧預防

文/台灣整合醫學赫尼曼診所 莊婕荺 音樂治療師「我家有個自閉兒…我該怎麼辦?」這是每次我去演講,家長哭著問我的話。2006回台對自閉症兒童開始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台灣家長的恐慌、多半是從不知所措到自以為是。應台灣整合醫學中心之邀演講也發現,有些積極的家長會找出很多的方法,甚至親自參予研究,其實家庭為養育與教育孩子最重要之生長環境之一,也是在促進家庭成員生理、心理、情感和社會之啟蒙的地方,所以也因此家庭成員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態度、養育教育、親子互動,都可能會影響早期療育的效果。所以家長願意積極參予,是比起不管、不問、不關心的家長好,但太過積極有時會發生先入為主或自以為是的觀念,到頭來孩子便成了實驗品,耽誤了孩子的治療黃金時期,也是令人扼腕。其實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佔著極重大的角色,學習哪一種治療,家長的互動與動機非常重要。另一方消極的家長則是無助的看著治療師,什麼也不願意嘗試,讓孩子未能及時有療癒的機會,甚至有些家庭的長者,還認為不要浪費在這些孩子身上,更讓人痛心。可以發現的是,就是自閉症兒童語言的表達比一般同年齡的還要不順暢,也常常不懂得語意的運用,可是歌唱確很清楚,也應証了:在2004年美國大學期刊發表一個實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實驗的方式是測驗受試者對語句的理解力,特別找來17位患有自閉症以及對照組17位正常人,同時並來觀察受試者腦部活動的情形。大腦處理語言的有兩個區域,維尼克區(Wernicke's area)負責處理的是一個句子當中,個別單字的意義,而布羅卡區(Broca's area)負責的是對句子的理解,語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不只是這兩個腦區的各自運作:聯結這一前一後語言處理區域被稱做拱型神經束(arcuate fasciculus)的神經元纖維,一旦阻塞,單字就不法連結成句子。而這個測式發現了自閉症患者在大腦維尼克區的活動較布羅卡區來得活躍。我就懷疑是不是自閉症的兒童其拱型神經束有阻塞,於是我決定用,以對位式組織的音樂,再加上音量比一般還要大聲一點,用以共振的效果,來疏通,卻有驚人的發現,我發現當他們聽完,言語的表達,卻是直接爾且完整的,那是不加思考的!到底要學甚麼治療?問題一:孩童語言遲緩,學繪畫治療好嗎?針對我對自閉兒學習與音樂治療課程:包含了音樂與統合,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行為矯正,音樂與互動,音樂與歌唱,並從中找出孩童的特點,加強學習。案例一:D童4歲,中度,語言發展遲緩,情緒不穩。母親很積極參予許多課程,幾乎將所有所學的新課程運用到孩童身上,也不管課程是否適合孩子。在我輔導治療當中我發現孩子可以藉音樂和繪畫溝通,而且有很高的天份,立刻與家長分享。孰料家長立刻排了繪畫課程,結果是我們的原本找到的孩子的溝通,無法進行。4歲孩童的專注力只有10~20分鐘,學畫的時間太長,當然效果不佳。6歲以前的孩童握筆與專心度還不很完整,音樂療法中的音樂與繪畫要的是他將聽到的感受以繪畫輕鬆表現出來,所以他們的畫,是為了觀察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以及當他們聽到快、慢、旋律、或斷奏時,從畫裡的表現,進而瞭解他們想表達的語言。並非花長時間,教導技巧,如果孩子到後來只是無聊的拿畫筆來玩,就失去意義。問題二:只要有新治療就去嘗試好嗎?孩子喜歡就好,對嗎?通常我會建議家長先試一陣子,觀察孩子的進步與未來幫助性,並與老師商量是否適合學習,當然這不是依據孩子的喜好,因為確定學習後,必須要有長期計畫,直到孩子到國中階段,情緒與人格建立完成。自閉兒很怕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要與人建立關係也需要時間,我遇到很多家長來學一期,孩子與老師才剛熟悉,也沒跟老師溝通是否適合,就立刻決定再換種不同的治療,最後孩子不知所措,沒有一件事可以完成,缺乏成就感後又回到自己的世界。案例二:E童:10歲,重度,3歲就開始參加各項治療,排毒、騎馬、物理治療、統合治療…等,只要碰到挫折,家長就再找新的療法,結果孩子只好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學習,也無法靜下來。 問題三:自閉兒有固執的行為,特別是數字,所以不要給他看到數字對嗎?老生常談自閉症兒童的問題不是在智力障礙,而是情緒障礙,情緒的來源是來自不安全感。若數字是他們的長項,就要以此長項再加強,很多有名的科學家都有自閉傾向,無法在校學習,只好在家學習,如果家長讓孩子適性發展反而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台灣有些自稱是自閉兒的專家,居然掩蓋了自閉兒的強項,要家長打亂他們。案例三:F童6歲,中度,從4歲開始就學習,母親屬於積極參與型,當孩子很規矩的排列任何事物,母親卻一要他弄亂次序,孩子喜歡數字,母親卻不要他看數字,弄亂一切規矩的事務結果孩子排列,一直被否決,脾氣變得暴躁,無法安靜,弄亂一切規矩的事物,原本可以學習與教導的變得無法進行。問題四:哪種是最好的治療?沒有何謂最好的治療,哪些治療適合你的孩子,就不要輕言放棄,就算遇到瓶頸也要鼓勵學習,如果課程的安排是全方位的,老師也去有愛心耐心,課程也是針對孩子,那就是好的學習治療,我認為家長也要成長,但是治療還是要交由專業,畢竟各司其職才能讓孩子受到完善而非混亂的學習。 案例四:D童12歲,重度,情緒不穩,學習遇瓶頸時會用撞頭發洩情緒,從未學過任何療法。2006開始學音樂治療,情緒穩定,即沒再發生撞頭問題,學習十分快樂,順利畢業,進入國中,不但如此,慣性的發音,與不定期抽蓄,也漸漸解除,自信心越來越強,學習越來越快樂。家長的態度,是完全信任老師,雖然中間也曾質疑音樂治療方法?不過經過老師解釋與規劃,不曾間斷,現在已經會兩手彈鋼琴。問題五:音樂治療只對自閉症的兒童有效嗎?A:很多人都會很好奇音樂治療的功效,我在德國與台灣做了很多的研究,我發現早期療育的兒童對音樂與樂器是充滿好奇,有一個自閉孩子在2歲半時,被醫師判斷為無語言表達能力,上一年的音樂治療課後,在回醫院檢查後,確定為語言能力為8歲,我們很高興他如此的成長,甚至有些孩子,我們繼續追蹤,有些孩子可以從特殊班到資優班,我們相信音樂治療對自閉兒童有驚人的效果。有時單獨的物理治療不見的會輔助他們在短期內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藉著音樂以及音樂的互動,去激發孩童內心潛在的音樂律動去幫助自我的的實現,會比自己單調的練習更有效。但是只有對自閉兒有效嗎?在國內我做了很多的個案,成果很驚人是我我感到欣慰的。例如:有個很嚴重的腦性麻痺兒童,她的手腳是無法正確的輔助的,所以我用音樂的啟發讓他想要演奏樂器,他拿起小銅把要對準敲擊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可是當他對準敲上的那一刻,我和他的父母都感動的哭了,十次的課程,總算讓他能準確的碰上,對一般的人也許輕而易舉,可是對腦麻的兒童是要費盡全身的力量才能做得到的,這孩子已經三歲了,三歲以前他根本不知道雙手握準東西對準是如何的感覺,十次的音樂治療我們作到了!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疾病‧預防

這是個什麼議題?!"健康檢查"若不能"檢查健康",那還能叫做"健康檢查"嗎?但的確發生過一些實際的案例:花了幾千幾萬元的健康檢查,才報告沒什麼大問題,三個月、半年不到竟然被診斷出長了肺癌,肝癌……等重病。今天所謂的健康報告才顯示全部正常,明天受檢人可能就拿刀、用槍殺了老闆,傷了配偶──現在所謂的健康檢查是不含心理健康的!才恭喜紅光滿面的受檢人健康檢查報告無任何異常,一出門電梯壞了,要爬樓梯,走不到三、四層樓就心跳過速、上氣接不了下氣、臉色發白、四肢軟弱無力、頭昏眼花──現在一般所謂健康檢查是不大能檢查出體力、體能狀況的!許多惱人的症狀或不適,如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集中、情緒不穩定、視力糢糊、聽力變差、心悸、胸悶、氣短、胃口不好、消化不良、便秘、手腳易冷、發麻、關節痠痛、人每天有氣無力……,往往健康檢查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當代講求實證的西方主流醫學一定得等到身心功能的失常嚴重累積到相當的程度,才能用科學的方法顯示不健康或診斷出疾病。所以為什麼大部分健康檢查不一定能檢查健康,因為當今所謂的健康檢查大多是以診斷"疾病"的標準來瞭解"健康"。當健檢報告都正常時,我們固然也該恭喜受檢人:當下用疾病的標準來衡量,您目前沒有疾病的現象!──但不見得代表您當下是健康的!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個健康與疾病的拔河史。剛出生時理應是比較健康的,過了二、三十歲健康的最巔峰,開始老邁力衰朝疾病發展,除意外喪生外,生命終結時必是病得最重而無健康可言之時。人,為何由健康發展為疾病?我們該怎麼“早期評估健康”而非“後期診斷疾病”?!在同類毒物學(Homeotoxicicology)認為疾病的形成,源於體內毒素的累積,由細胞外累積到細胞內。人體號稱有60兆以上的細胞,地球70%為水,人體也約70%為液體,這60兆細胞就浸泡在體液裡。就像人浸泡在游泳池裡,若游泳池的水是24小時不停的過濾、換水,浸泡久一點也沒事,若一天只過濾或換一小時的水、或一週一小時、一個月一小時、或者從不換水,變成一池臭水、死水,再健康的身體泡在這種水裡,久了,先不舒服,最後必生病不可!當細胞久泡在偏酸、缺氧、自由基多、毒素多的體液環境裡,人就開始不像以前一樣精神抖擻了:早上依然準時醒,可是四肢酸累,賴床!上了公共汽車,坐不到兩站就睡著了,可是到了晚上全家人都上床睡覺了,我卻睡不著!人,年紀不大,看起來也沒病容滿面,但爬個三、四層樓梯,就上氣不接下氣、臉色蒼白、胸悶頭暈……,自己覺得今不如昔。但是去找講求證據的西醫看病:沒貧血,心電圖、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全正常!在主流醫學的角度,您是沒病的,主訴多一些的,可能還被認為有點精神官能症,身心病的傾向!因為人身上細胞本身還是好的,但浸泡的水是臭的。要等到泡久了,細胞膜在充滿毒素、病態的體液中久泡到膜的完整性、過濾性改變,體液內的毒素進到細胞裡,細胞裡的成份大量異常的釋放、外漏到體液進而血液中,這時西醫從血液生化檢驗報告中才有可能看到異常的證據,才開始會對您不適的主訴更當一回事!但肝指數是升高了,是脂肪肝?是肝炎?是肝硬化?是肝癌?有時一系列抽血、超音波、核子醫學等檢測還是不一定能確知及診斷病因,甚至醫師還會建議肝臟穿刺:由病理切片來取得更多的證據好確定病因。因為講求實證的西醫,要有足夠的證據才能下診斷,有了明確的診斷,才能對症治療。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絕對是正確而負責的!問題是: 癌症細胞由一個長到幾千萬個聚集在一起可能也不過0.1立方公分大,但現代影像醫學科技能檢測得出來的腫瘤可能要大到0.5立方公分以上才比較明確。也就是說等到被當前西醫明確診斷出是腫瘤時,很可能這個腫瘤在我們體內已長了三年、五年甚至七年──還能叫做早期發現疾病嗎?當然能否早期檢查健康,就更有可議的空間了!所以當今大部分所謂的“健康檢查”因採用的是疾病的標準,所以較正確的說法應是“疾病檢查”!不太適合說是“健康檢查” ,以免誤導受檢人。那,應該接受什麼樣的“健康檢查”?當今一般的健康檢查(實為疾病檢查)固然亦有其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健康(症狀)的評估──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健康變化:胖了?瘦了?沒胃口?排便不順了?睡不大好了?體力差了?腦子不大管用了?……。其次,許多比較靈敏,但仍有待西醫深入瞭解與實證的一些健康評估方法,如:中醫的穴位經絡檢測、舌診……,自然醫學的高倍活血顯像檢測、虹膜檢測……,功能醫學的先進生化指標檢測……,生物能信息醫學的肌(動)力檢測、電子穴位檢測(EAV)、量子醫學檢測……等,有些花費不多,但對評估健康卻頗有助益的方法則可供參考!現在,定下心來,既不求人,也不要大花費,先由自己的食、衣、住、行,身心與環境和諧的狀況……,一一檢討,來為自己做個最早期、最靈敏、最便宜的“健康檢查”吧!

別在情緒泥沼中 惹得灰頭土臉

別在情緒泥沼中 惹得灰頭土臉#疾病‧預防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社會服務課 劉倍卿社區護理師忙碌的護理工作,每天需面對許多突發狀況,在忙碌之下往往忘記臉上的笑容,或有些負面的情緒,造成病患對護理人員的不滿及不信任,調整自己當下的情緒,站在病人的立場傾聽病人的需求,發自內心的了解與體貼,往往是贏得對方信任的關鍵。換個角度想想,當自己是病人時,也希望自己是被受尊重且有妥善的醫療照顧。我們有時也會認為,人不應該有情緒,情緒化是不好的,所以不願承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便壓抑心中的情緒,但壓抑的結果,卻往往得到反效果;不僅別人會認為你不近人情,甚至因情緒無適當的疏導,一旦如洪水爆發,就是各種疾病找上門的時候。也許有許多人,認為所謂的「EQ很高」,是擅於忍耐,遇見事情沒有脾氣、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也會一味忍氣吞聲;會面對他人不合請託時,卻不敢說不…,這些絕非真正的EQ高,情緒管理的重點,並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濫好人,而是在合宜的界線中,轉化自我情緒,讓事情的結果不因情緒牽引而掉入泥沼。此外,我們不但要常常自我提醒別在情緒泥沼中惹的灰頭土臉;更要經常轉移心思,多觀看一些正面積極、充滿美好的人事物,擴大我們的視野;當我們的世界充滿美麗景象時,許多消極、負念、惱人的想法,自然會從我們心中一掃而散。說話本身是一種藝術,如果我們能常以正面的思考模式來說話,自然而然就能掌握這門藝術的訣竅,是自己與對方在情緒上的應對,不致出現火冒三丈、動輒得咎,這些難以收拾的局面。事實上,每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立刻反射出現的十之八九都是負面的情緒,但如果透過不斷的練習常讓自己的心境處在平靜安穩之中,調整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暴躁生氣、沮喪不安等負面情緒就不會成為我們的第一反應,如此一來,也就不容易受到情緒左右,反而知道如何在情緒泉池中悠游自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