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維他命講求個別化

維他命講求個別化#疾病‧預防

營養療法有許多疾病與症狀來自於維他命的缺乏,這證實了維他命既是營養必需品,除了用來做為一般人日常保健用途之外,同時也可當做某些病況臨床應用的藥物。用維他命保養你的皮膚維他命除了在維護健康、治療疾病上扮演了「支持性療法」的重要角色外,還有一個令愛美人士趨之若騖的「美容保養」效用。市面上許多化粧品都強調其含有維他命A(強調角質更新)、C(促進膠原生成、活化肌膚、美白)、B5(保濕及滋潤)或E(抗氧化)等成分,使用後對皮膚的確會有相當程度的效果。可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塗抹含有維他命的滋養霜或乳液會改善我們的膚質?是否代表我們身體缺乏這些維他命,因此皮膚才會變差?所以如果可以改用內服的方式補充維他命,是否更能從根本來著手改善皮膚的症狀?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而面對琳瑯滿目的化粧品、保養品不知從何挑選時,傅爾電針就可以幫我們一個大忙。它可以針對個人的體質來篩選需要的維他命種類與劑量,更可以篩選適合個人的美容保養品。維他命補充一般無特殊遺傳性疾病或無過敏體質者(如高血壓、糖尿病、氣喘、鼻竇炎、自體免疫功能疾病、癌症…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平均攝取充足養分的非過敏飲食,那麼這種人對於維他命的需求是可以依照FDA所建議的標準量攝取,但是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疾病的症狀,由於現今社會環境汙染嚴重,飼養食用動物或家畜類時添加許多抗生素、荷爾蒙….等,農作物栽種使用許多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等,以及再製食品添加色素、防腐劑…等,導致人類營養普遍不均衡,各種重金屬及化學毒物大量在人體內累積,因為人體需要代謝這些毒物,消耗掉許多可以幫助代謝的維他命,造成人體內維他命的嚴重不均與缺乏。因為人們基因、體質與疾病不同,攝取食物的內容與均衡性也不同,所以缺乏的維他命也不盡相同,此時,我們補充維他命的方法也必須因人而異,就如同「老天到底要下多少雨,水庫才需要洩洪?」還記得數年前,全台灣水庫乾涸見底,大家都開著越野車在水庫底部嬉戲,全國各級官員到各種不同的廟宇向老天求雨,這兩年,颱風來之前,石門水庫因為水位過高,每每提前洩洪,容易造成水庫下游水患。每個人身體所缺乏的維他命不同,因此維他命的需求種類與劑量也會不同,如同颱風前水庫內的水量多寡不同,如果老天下的雨量,能盡如人意,則一、不會缺水,二、不會有水患。所以當我們在為患者補充維他命的種類與劑量時,(如同老天的雨量),對於維他命缺乏量大的患者而言,補充大量的維他命是必須的(既有療效又不會中毒)。如果只補充小量的維他命,對這種患者而言,即便長期補充維他命,還未必有療效(就好像水庫已經見底,每天只下一些毛毛小雨,對紓解水庫的乾涸而言是無效的)。當然,對不缺乏維他命的健康人而言,補充極小量的維他命即可。但是現代社會,誰敢說自己是「完全健康的人」。最近有許多報告顯示長期補充維他命是有害的,這個結論是「有待商榷的」?長年以來,我們使用傅爾電針針對不同品牌的維他命作測試,發現即使是名牌的維他命,對許多患者也是不適合的(可能是賦型劑、崩散劑、色素、膜衣…等,或是處方比例不適合),所以維他命的補充是「科學」也是「藝術」。因為使用錯誤品牌的維他命,所造成一些副作用全部歸罪在維他命本身,因此讓大眾對維他命有極為錯誤的認知,而造成服用維他命者的恐慌。就是這個原因,我一直在強調在「對的時間」吃「對的藥物種類」與「對的劑量」。維他命講求個別化主流醫學對於維他命的使用,多半仍停留在衛生署以性別及年齡制定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但這並非最好的規範。如同醫藥應個別化,維他命的種類、用量也需因人、因時、因症狀而異!所以在我的臨床治療中,維他命、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可說與中、西藥並重,在健康與醫療保健上各佔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營養療法施作流程一般而言,無論是主流醫學、另類醫學或營養療法用來法治療人體,或做預防醫學,必須考慮幾個因素:第一、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運作。第二、人體內是否有毒物及需要代謝掉的產物。第三、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否均衡與充足。當然,這幾種條件之間的關聯與變化,對人體健康是會有影響的。舉例來說,塑膠射出成型,首先要考慮的是第一、模具的安裝是否正確,密合度是否足夠。第二、模具內部是否有雜質存在,若有,必須清理乾淨。第三、進原料的比例、顆粒大小是否正確。前面三個條件都具備之後,塑膠射出成型才能射出品質優良的產品。我們用這麼簡單的道理,就可以清楚瞭解營養療法用來治療人體,或做預防醫學的思考模式與流程。

排除重金屬達到體內平衡

排除重金屬達到體內平衡#疾病‧預防

「螯合療法」主要是使用 EDTA 這種胺基酸,螯合住體內有害的重金屬如鉛、鋁、鎘、汞、砷等,使之成為安全的螯合物,經由腎臟變成無害的尿液排出體外。 現在台灣施行的螯合療法,大都運用 EDTA 這種螯合藥劑,合併適用於患者的維他命、胺基酸、礦物質、抗氧化劑、稀有元素……以靜脈注射的方式來治療疾病也就是把「螯合療法」、「營養療法」與「幹細胞理論療法」合併使用。其主要功用是螯合住體內有害的重金屬,將其排出體外,再運用營養療法補充各種充足的營養素,使體內原有的幹細胞在補充充足的營養素之後,回復再生能力,讓組織、器官恢復正常。因為補充的原料足夠,所以讓身體回復健康的狀態就更有效率。螯合療法還可以移除體內不正常存在的營養性金屬離子,有效改善新陳代謝與循環系統的功能。譬如銅和鐵雖然是人體所需的金屬離子,但銅過多時會造成「威爾森氏症」(前陣子報載新竹沿海地區的牡蠣中即含有過量的銅)而因重度地中海型貧血而長期輸血者,血中的鐵含量必然過高……。這些都是有用的金屬離子濃度過高所產生的疾病,此時也需要螯合療法來達成體內的平衡。人體內早已存在螯合劑我在還未運用 EDTA 螯合療法之前,早已開始使用維他命、胺基酸等來治療病患,我稱之為「營養療法」。但我發現,如果重金屬對人體已造成傷害,就如同齒輪中帶有沙子,此時添加再多的潤滑油都不足以減少沙子對齒輪的損傷因此必須先清除沙子,再同時使用潤滑油,才是正確的保養之道!而EDTA就扮演著清除沙子的功能,它先清除細胞裡的重金屬,再給予它們營養,對疾病的療效自然事半功倍。 而EDTA的運作機制,就是讓有機的胺基酸去結合無機的金屬,成為一個相容的物質,再排出體外。其實生物體 內原本就存有類似功能的螯合劑,譬如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就有螯合鐵的功能,讓骨髓吸收鐵之後能再製造新鮮的血紅素。而植物中的葉綠素則有螯合鎂的功能,讓植物能維持翠綠的顏色並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如今螯合療法所使用的 EDTA 屬於一種合成胺基酸,而胺基酸本來就是人體蛋白質組成的重要分子,因此透過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後是溫和且安全的。

減敏治療善用除濕機

減敏治療善用除濕機#疾病‧預防

生機飲食或酵素確實是很好的輔助性療法,能夠在主流醫學或其他另類醫學不足時做很好的補充;在我思考如何給予病患最佳的診療和照顧時,也讓我有更多元的選擇。當我踏入另類醫學的領域,所有跟另類醫學有關的治療方式,我都充滿無限的好奇和興趣。至於能從中獲得什麼?在研究每一個學問之前,我從未有任何期望,只是蒙著頭鑽進去;一旦發現它是無用或不實用的,我就退出屏棄不用,僅保留在臨床上能幫助我及病患的療法。畢竟我是個臨床的、作戰的醫師,需要的是能夠擊退病魔的軍火和槍炮。生機飲食與酵素是輔助我打仗的利器,曾助我攻克許多山頭。渾身發冷的生機體驗猶記得民國八十一年秋天,我們是台灣首批組團到美國舊金山Santacruz「琉璃光養身中心」參加雷久南博士「生機飲食營」的團隊。為了正確獲知生機飲食的作用及療效,我帶著傅爾電針、能量測量儀和調整儀同行前往,並仔細關切我們所吃的食物種類、來源、烹調方式,以及身體的反應。發展生機飲食當務之急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歷經一些時日的觀察,我發現,生機飲食造成能量明顯不足的原因,其實是值得重視的,而這也是目前台灣發展生機飲食首要解決的問題:其一,葷食者突然改變飲食習慣,生機飲食絕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加上東方人「能夠產生熱量的素食」使用得比較少,譬如辛香料:咖哩、胡椒、茴香……等熱量高調味料。當我們在美國吃印度廚師烹調的料理時,並不會有冷的感覺;可是當中國廚師掌廚時,華人通常只習慣用蔥、薑,連八角或花椒都要比較特別的菜裡才看得到,因此很容易熱量不足,讓我們的能量值偏低。篩選過敏食物比較重要然而,生機飲食所強調的「全蔬果」真的對人體就是好的嗎?我認為他們忘記一個比生機飲食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篩選過敏食物!主流醫學對過敏患者,都以「減敏治療」或避免食用過敏食物為主要的醫療方法。如果一個人對蘋果過敏,無論它是否有機,都會過敏;所以如何選擇「不過敏」的食物,才是最重要的飲食原則。我曾有一位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眼球斜視的病患,每天都吃一顆最貴的日本蘋果,但排便習慣非常不好,有時便秘、有時軟便,總覺得頻有便意。後來經過「傅爾電針」的測試,改食另一種平價許多的蘋果,結果她的結論是:「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的大腸在蠕動,每天的排便順暢了,也不再有大不乾淨的感覺。」避免過敏食物的選擇法我們在篩選過敏食物時還發現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會讓某人過敏的食物,往往也是他最喜歡的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食物長期性的刺激就會造成過敏反應!因此,飲食應該要有「輪替性」,均衡地攝取,就算你今天選擇了非過敏性的食物,但你一直吃、一直吃,仍然會令身體過敏。另外就是要選擇「當季」的食物,夏天吃西瓜、冬瓜……,冬天吃蘿蔔、橘子……,當季食物符合節氣,最不需要施灑農藥或其他添加物,而價格便宜,農民也不會提前採收。減敏治療善用除濕機一般而言,過敏原檢測分為兩大類:一、食物過敏,二、塵蟎、家塵、黴菌…等造成的過敏。前者以不再食用過敏食物為治療方法,後者大都使用減敏治療。減敏治療至少需一年,甚至二、三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效果有限!坊間還有許多號稱防蟎的被套、枕頭、棉被…等,但效果並不明顯。事實上,對抗塵蟎、家塵、黴菌…,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乾燥、讓它們無法生存的空間。而讓環境乾燥最佳的家電製品就是除濕機了。在此說明除濕機的使用原則:一、一定要在沒有人的空間內使用,絕對不可以睡覺時將除濕機放在旁邊使用。二、房間內衣櫃、衣櫥、抽屜…等全部要打開,讓衣服、棉被、被套、枕頭…等均在除濕機的作用範圍內。三、第一次使用時,在每個單位環境中,每天至少八小時,連續一週;在家人上班、上學後,趁家中無人時緊閉門窗,數台除濕機可同時開啟。 傅爾電針找出過敏原主流醫學現在一般以抽血來檢查過敏原,這種檢查方法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例如,抽血檢查患者會對蘋果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患者從此不敢吃所有的蘋果,但試想,市場上蘋果品種不下二十種,外型迥異,口感相差甚大,難道這些不同品種的蘋果,都可以用同一種過敏原來判定是否會造成過敏反應嗎?如果以「傅爾電針」篩選,我們就可以找出讓患者可以食用的蘋果品種,且不會產生過敏反應。傅爾電針可以幫助篩選出正確的食物,只要把不同品種的蘋果都拿來做檢測,就能精確地獲知到底是那幾種品種的蘋果不適合了!

二代健保修法一天沒過 民眾多一天痛苦!

二代健保修法一天沒過 民眾多一天痛苦!#疾病‧預防

對於日前(8/23)立院朝野協商,捨棄還有一週的臨時會不繼續開會,卻決定將二代健保法延至五都選後的 12 月 3、7 日再二、三讀。醫改會特召開記者會表達遺憾,並發表強烈聲明。醫改會強烈質疑完全執政、卻沒有肩膀的執政黨:為選舉考量「求全」,讓馬總統、國民黨中央多次表示「二代健保臨時會通過」的承諾,變成沒有政治責信的「芭樂票」。醫改會強烈質疑假「周全修法」之名、行「政治算計」之實的反對黨:棄健保永續經營不顧,讓原本民間團體期待「民進黨規劃、國民黨修法,二代健保快通過,藍綠皆立功」的歷史美名,淹沒於政治口水之中。朝野協商結論盡是政治選舉考量:放著還有七天的臨時會不認真協商或審查(加班費照領),竟奢望五都選舉後二天院會,剛忙完選舉的立委與政黨就能更周全的立法?!特別是今日朝野決議 70 多條初審通過條文未來不會更動,那為何這些條文不先在臨時會審查,以加快修法進度或幫助下會期留下更多時間討論爭議條文?難道是兩黨根本不想通過?!今日朝野協商結論,應驗了醫改會長期擔憂選舉、預算審查對健保法的影響。令人質疑延宕健保修法改革的立委,若不是為了擔心二代健保通過後,既得利益大受影響,靠藥價利益賺錢的、A健保不必被公開的不肖醫療經營者;就是根本不了解二代健保的重要性,讓老百姓、正直的醫界繼續忍受一代健保的不公不義。呼籲全民睜大眼睛看:十二月「如期」三讀通過後的結果,跟目前臨時會版本,有多偉大的不同。如果最後還是沒有突破性進展,甚至還是動用表決或犧牲部分改革條文,卻讓二代健保延後實施或修法後行政作業準備不及而倉卒上路,今日要求拖延健保改革的立委與團體,屆時應負起歷史責任。

自體免疫疾病病童社交能力差?長期病痛缺乏自信?!

自體免疫疾病病童社交能力差?長期病痛缺乏自信?!#疾病‧預防

幼年型自體免疫疾病的小朋友,長期對抗病痛,過程相當辛苦,需要父母、社會的關懷、支持,來呵護這些小太陽的希望。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臨床上發現,病童容易因為長期的病痛而缺乏自信,台大醫院小兒部日前針對院內的該科病友家庭進行的深度訪談發現,在疾病接受妥善治療後,約半數認為病友的人際互動情形獲得改善,同時也更為積極樂觀。為鼓勵病童參與人群,與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及輝瑞大藥廠將共同於上週(8/1)舉辦「魔法森林互動劇場夏令營」,希望藉此能讓家長與病童在活動中,增進與學習人際互動。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伯倫教授表示,約有一成的家庭反映,孩童因為藥物副作用或疾病本身,造成病童明顯不適的情形,江伯倫教授說明,藥物的副作用,的確常成為患者中斷治療的原因,近期則有一個令人遺憾的臨床案例,一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患者,原本疾病控制情形良好,但因患者對藥物副作用存有疑慮,即自行停藥,採用從網路蒐集而來的民俗療法,病情復發後,不但未及時回診,患者本身及家屬也不願配合醫囑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的嚴重結果。JIA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幼年型自體免疫疾病中人數最多,因病友發病時期正值生長期,因此治療最重要的目標在於:「關節功能的維持」、「不影響到生活品質和外觀」以及「不導致後遺症」三大重點。現行的治療藥物中,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為主,另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對於寡關節炎(oligoarthritis)有相當顯著的效果,而針對多發性關節炎(polyarthritis)及全身型關節炎(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常需要使用疾病修飾藥物(DMARDs),一般可提高到約70%-80%的控制率,如果上述的藥物治療效果均無達到治療目標,則可考慮進一步使用最新的生物製劑治療。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及治療效果,視使用劑量與病友而不盡相同,例如類固醇恐有造成小朋友骨骼結構提早密合的疑慮。楊曜旭主任指出,患者如果對於目前用藥有任何疑慮,應及時提出,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轉換藥物治療;目前藥物及血液檢測醫學發達,例如最新具突破性療效的生物製劑,抑制這些過多的細胞激素或不必要的抗體所造成的發炎反應,且具有療效精準、副作用低的特點,如患者接受傳統藥物治療發現耐受性不佳或副作用過高時,可經由專科醫師評估,申請健保給付採用anti-TNFα類生物製劑治療,可以讓病童有更妥善的治療。為瞭解病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生長狀況,一項進行三年的追蹤報告中發現,在使用生物製製治療一年後,病友可因疾病得到控制,而使小朋友的骨質可得到改善。除了藥物治療外,另外在病童心理層面的部分,江伯倫教授與楊曜旭主任同時呼籲,家長面對幼年型自體免疫疾病的孩童時,除了與醫療院所積極配合外,還要多付出關懷與愛心,讓病童提升自信的正面力量。

孩子愛眨眼,怎麼辦?

孩子愛眨眼,怎麼辦?#疾病‧預防

文/新竹國泰醫院 陳祐瑲 眼科主治醫師Tina是個三歲半的可愛小女孩,爸爸說她這半年來一直眨眼,有時候甚至緊閉雙眼不願意張開,之前有醫師說是過敏引起的問題,但藥點了半年卻沒有好轉 …我好不容易請Tina小妹妹打開眼睛,發現的確有些許過敏性結膜炎,但程度並不嚴重,對照Tina爸爸手上一瓶瓶愈開愈重的類固醇藥水,我眉頭一皺,直覺: 「案情並不單純 …」我請Tina爸爸到診間外面休息一下,把燈光關暗,試著向她「溫情喊話」:「Tina,妳是不是有什麼事可以跟醫生叔叔說? 妳是不是有想念什麼人?」Tina遲疑了一會兒,這時突然淚水潰堤:「我想媽媽 … 我好久沒看到媽媽 … 我要媽媽 …」原來Tina的父母半年前離異,一個三歲女娃從此離開母親,可想而知其心裡有多麼痛苦。請Tina父親進來診間後,我說:「Tina的過敏結膜炎還算輕微,你可以把手上的藥都停了,我會另外開一瓶不含類固醇的抗組織胺藥水即可。不過,要解決她眨眼的問題,解藥…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婉轉地將Tina的心聲轉告給父親,他點點頭,答應要帶Tina見母親。以上情節由陳祐瑲醫師門診真人真事改寫因為幼兒不懂得表達心理,常會運用作鬼臉、聳肩、眨眼等方式釋放壓力,造成臨床上的困擾與誤解,如果家長與大人能多花點時間試著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相信愛眨眼的小寶貝心裡一定還有更多未知的祕密。陳祐瑲醫師的叮嚀:兒童過度眨眼是很常見的毛病,可以分成幾個原因:視覺原因: 因為近視、散光、視力疲勞造成的眨眼行為,適度休息與配鏡、用藥可能可以改善。眼刺激: 包括眼過敏、角結膜炎、乾眼症等問題,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可能可以改善。兒童心理: 孩子對外在環境壓力的潛移行為、嚴重者包括妥瑞氏症。可以透過與孩子的溝發找到心理的徵結所在。當然,還是得由眼科醫師做完檢查,才能分門別類,對症治療囉!

幼兒「咽」害 掌握暑期黃金防治

幼兒「咽」害 掌握暑期黃金防治#疾病‧預防

WHO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統計,全球每年有10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台灣地區臨床數據也證實五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嚴重侵襲,盛行率約為9.9%~17.7%,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醫師指出,國外臨床經驗顯示接種七價接合型疫苗可降低五成鼻咽腔帶菌率,綜合評估降低幼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效果達94%,但疫苗從施打到產生保護力約需2周至1個月以上的時間,提醒家長應把握暑假黃金時機防治幼兒「咽」害,透過疫苗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鼻咽腔帶菌是造成肺炎鏈球菌傳染的關鍵原因,國外臨床發現學齡前兒童鼻咽腔帶菌比例高達六成,因五歲以下兒童本身鼻咽腔容易帶菌,當免疫力減低時,細菌就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發兒童中耳炎、敗血症、菌血症、肺炎及腦膜炎,除了容易造成自身疾病之外,也容易傳染給其他人,因此在幼稚園或托兒所等兒童聚集場所可能會因帶菌者透過飛沫傳染,增加感染肺炎鏈球菌疾病的風險。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醫師指出,台灣的臨床數據證實五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嚴重侵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兩歲以下嬰幼兒的發生率就很高,預防肺炎鏈球菌的工作最好在嬰幼兒階段就及時進行,不宜耽擱。 近年來則發現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增加的趨勢,醫師建議疫苗預防也更顯重要。根據台大醫院分析1984到2006年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童發現,自2000年後幾乎七成以上都對盤尼西林或紅黴素有抗藥性反應,不但治療成本提高,也讓小朋友染病治療時必須與抗藥性問題奮戰。因此WHO建議肺炎鏈球菌疫苗應該優先納入國家常規接種的考慮之一,目前已有超過48個國家納入幼兒常規接種疫苗中。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醫師解讀國際防治經驗,發現自常規接種七價的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後,美國五歲以下兒童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病例顯著減少、加拿大兩歲以下兒童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病例也顯著下降,可見疫苗能帶來明顯的保護效用。國外臨床研究證實,兩歲以下的幼兒施打七價接合型疫苗後,可降低約五成左右(42.3%~56.7%)疫苗型別肺炎鏈球菌的帶菌率。並因為減少幼兒間彼此傳染或被幼兒傳染的機會,而對家中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或老人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產生有效的群體免疫力。整體而言,降低幼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效果達94%,即使非施打疫苗的65歲以上族群也有65%的保護效果。美國疾病管制局也指出透過疫苗降低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每年可直接、間接預防3萬個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病例,防治成效可觀。臨床上也發現常規接種七價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兩歲以下兒童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也降低了81%,能有效解決目前抗藥性攀升的問題。面對開學後幼童群聚感染風險增加,入秋冬之後又將進入肺炎鏈球菌的好發時期,李秉穎醫師提醒,疫苗從施打到產生保護力約需2周至1個月以上的時間,不建議在流行當下才採取行動,家長應把握暑假黃金時機防治幼兒「咽」害,透過疫苗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為幼兒做好準備。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疾病‧預防

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只會併發截肢風險,也會引發難忍的神經性疼痛。神經性疼痛是日日夜夜、不斷延續的頑痛,也可能以灼熱、抽痛、觸電感呈現。現有治療神經性疼痛之藥物,嗎啡有可能導致藥物成癮,含卡巴氮平成份藥物,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副作用及併發症較大。台灣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是神經性疼痛的患者。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外,帶狀疱疹發作後,每三人也會有一人出現神經性疼痛;這種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疼痛卻因「痛得要命,卻死不了」,再加上以往又缺乏有效又安全的治療藥物,很少受到關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患者。前陣子引發媒體關注,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的卡巴氮平成份(Carbamazepine)老藥,以及止痛用的嗎啡,臨床上也可以用於神經性疼痛的疼痛控制,但因副作用及併發症大,對醫師及患者來說,都得面臨相當大的用藥風險。糖尿病神經性疼痛 像萬蟻鑽動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一。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其實會引發難忍的疼痛,讓糖尿病患者「痛不欲生」。林口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羅榮昇醫師說,「神經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差異性相當大,剛開始可能先以腳底麻木來呈現,當麻木感從腳底逐漸向上延伸到腳踝、小腿、膝蓋時,手也開始會有麻木感。有些患者會表示:有灼熱感、脹脹的、不斷抽痛、一直被電到、不斷被雷打到、如萬蟻鑽動的感覺,也有些患者,會痛到連被摸一下,風吹過來,都覺得無法忍受」。有些患者會痛到了無生趣,甚至,想一死了之,也因常必須跑急診室打嗎啡止痛,而被誤認是「藥癮」者,蒙受不白之冤。羅醫師指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良,都有關係、好發於四肢的末端。一般來說,糖尿病病程愈久,發生神經性疼痛的機會愈大」。「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與A-delta fibers(A-delta型神經纖維)、C fibers(C 型神經纖維)這二個掌管疼痛傳遞的小神經病變有關,而且因為疼痛的訊息太強、太頻繁,也會導致神經元的接受器被激化,產生更多的接受器,導致有中樞神經敏感化的現象。舉例來說:一般人,在疼痛上的傳遞,像是羊腸小徑,對疼痛的感覺閾值很高,不會因小小的變化,就感覺到疼痛,但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因為中樞神經的接受器變多,變得異常敏感,疼痛的傳遞,就有如高速公路,又快又猛烈,像最近氣溫很高,這種天氣的變化,一般正常人,只是覺得「好熱、好熱」,但就有可能讓有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痛得更厲害,甚至痛到吃不好、睡不著,連穿鞋子、踩在地上,都有困難」。臨床上,如何診斷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羅醫指出,「除了問診及填寫疼痛問卷外,我們也可以利用一根小牙籤來戳皮膚,若是正常人,戳個幾十下,都不會有問題,但若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只要連戳十下,都會覺得愈來愈痛,而且痛到無法忍耐」。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有如鬼附身另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疼痛,則是好發於帶狀疱疹患者。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與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般人,在水痘痊癒後,病毒就會像間諜一樣,潛伏在人體內,伺機而動,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出來作亂,再引發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痛的疼痛有二種,包括急性期的疼痛,約會持續一個月左右,這在治療上,並不困難,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帶狀疱疹的皮膚潰瘍,都痊癒之後,疼痛還會持續日日夜夜、不分晝夜的痛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有些患者會形容,好像患部的深處,被很緊的繩索勒得很緊、如影隨形,有如鬼附身,也有些患者會覺得患部像是不間斷地被雷打到、電擊,有些女性患者會痛到完全不能碰,連內衣都沒辦法穿,甚至,連被自己的乳房碰觸到,都無法忍受。孫醫師也表示:「患者常主訴,痛到死不了,卻是活活受罪,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是年長者僅次於憂鬱症、罹癌的第三大自殺主因。可見得,這種日夜的疼痛有多令人困擾,常常有患人吃鎮痛消炎藥,吃到胃腸出血、腎衰竭,若動用到嗎啡類的止痛藥,不但易有便秘、嘔吐的副作用,長遠下來也會導致免疫功能衰退」。神經性疼痛,為何是難解習題?不論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旦衍生中樞敏感化後,造成神經性疼痛患者疼痛的主因,就不再是發炎引起的疼痛,因此,才會使得鎮痛止痛劑的效果愈來愈差,治療的重點,必須針對中樞神經敏感作治療,如:動用到嗎啡止痛,或是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減緩中樞神經敏感。問題是這些治療,並非沒有令人擔心的副作用,嗎啡易有便秘、藥物成癮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也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而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核准作為癲癇用藥),因亞洲人帶有HLA-B 1502基因型的比例較高,萬一併發高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不只傷身,因也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不只病人自己要負擔風險,醫師同樣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孫醫師提到臨床上的案例:「一個不到四十歲的男性年輕糖尿病患者,因胰臟發炎,導致血糖值高達700、800mg/dl,引發糖尿病神經性疼痛,常因痛到無法忍受,必須跑急診止痛,而被誤會是藥癮者,他自己也覺得很冤枉,轉診到台大後,目前主要是使用口服嗎啡來控制緩解疼痛,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樣的病患,難道沒有更安全、更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選擇嗎?」。兩位醫師均表示:目前在台灣用於抗憂鬱的duloxetine以及抗癲癇的pregabalin,在歐美皆已核准作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之治療用藥,兩者均較無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疑慮;當考量患者之生活品質,以及不用隱忍老藥的副作用威脅時,這些藥品會是較理想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