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良藥不苦口!適度運動甩憂鬱

良藥不苦口!適度運動甩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只身體健康、連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如何排解低潮情緒或心中的垃圾該倒往何處,似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問題,國外研究設立「運動處方」讓你輕鬆抗壓、減壓、抗憂鬱,鬱卒不再來!「運動處方」 抗憂鬱效果佳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精神醫學部發展出一套「運動處方」的治療指引,運動能有效減少重度憂鬱症者的症狀,尤其是有氧運動,因此建議患者每週可進行3-5次,每次45-60分鐘;研究數據顯示,只要維持4週,患者病情就能獲得改善,但要達到最好的抗憂鬱效果則必須持續10-12週。研究也發現,治療高度憂鬱症的患者,採用運動方案的中輟率只有15%,相較於施以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的中輟率低很多,因此病患若能堅持運動的策略,快樂的指數將會提升、甩開憂鬱;台灣的臨床案例也證實運動能讓憂鬱症患者開心許多,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醫師表示,治療憂鬱症重要的一點是促進腦部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增加,除了藥物外,運動也能提供此物質。憂鬱症患者恐排斥 至親好友從旁協助劉嘉逸醫師說,看診時若病患情況許可,他也會多鼓勵他們去尋找自己喜歡、有興趣、可負荷的運動,無論有氧或無氧,每週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以上,只要持續4週就能看到憂鬱症狀明顯改善,但病人可能會有排斥運動的情形,這時醫師可能會視情況採取半強迫的方式或是請家屬從旁協助,提升他們運動的意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認為,輕、中、重度憂鬱症患者都有提不起勁或對事物失去興趣的情形,因此自發性運動可能是有難度的,此時必須將運動視同服藥,由身旁親友和照顧者提醒,像治療一樣去要求,一旦實行「運動處方」將對病情大有助益,國外的研究指出就算病人沒有達到運動的強度,一樣有效果,因此運動可說是一道良藥。

危「癬」重重 患者自殺機率高4成

危「癬」重重 患者自殺機率高4成#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乾癬患者常遭受到旁人異樣的眼光,因四肢關節、頭皮等常見部位的肌膚總是呈現紅色斑塊、伴隨著銀色皮屑脫落,讓病友們在工作或社交時,深感自卑,為了避免旁人看見皮膚病灶而產生誤解與排斥,總是用長褲長袖將自己包緊緊的,這是所有乾癬患者共同的心酸。患者心力交瘁 生、心裡皆備感壓力乾癬其實是先天體質和後天環境所造成,並非感染、也不會傳染他人,是一種自體免疫出問題而導致慢性發炎的皮膚病,病徵為頭皮及四肢關節及外側處呈現紅色斑塊,合併銀色皮屑脫落,容易受到旁人誤解或排斥;國外相關研究指出,乾癬病患因為疾病承受的社會壓力大,憂鬱的傾向比平常人高出39%、焦慮情形也增加31%、自殺機率更提高了44%,顯示出患者因病鬱鬱寡歡的情形、進而輕生的不再少數。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祕書長黃毓惠醫師表示,乾癬盛行率約千分之二點五,全台約有6萬名患者,病患除了承受皮膚搔癢、掉屑、疼痛等不適外,還要忍受個人形象和生活品質的降低,常使病人心力交瘁,且乾癬容易復發,也讓患者失去治療的信心;雖然乾癬難以根治,但適當的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皮膚狀況也會反映身心狀態,若是熬夜、壓力大就容易復發,所以病患更應該長期穩定的治療才能掌握病情,且現在醫藥進步,病友們只要積極配合療程,相信一定能找回人生的快樂和自信。透過病友親身分享 鼓勵積極治療社團法人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為了鼓勵乾癬患者勇於接受治療,特別舉辦「點點關懷.乾癬大使」的徵選活動,活動即日起至9月30日止,希望尋找出努力不懈、堅持治療的患者,分享他們與病共處的心聲和走出陰霾、勇於面對人生的原因,透過病友的鼓舞,讓不敢面對疾病的患者也能透過積極治療、穩定病情,而重新享受自己的人生。

樂閱讀/活動身體能有效對抗憂鬱

樂閱讀/活動身體能有效對抗憂鬱#憂鬱

當人們處在低潮狀態時,會不想活動身體,好像整個人都失去了活力。可是,積極活動身體卻能有效脫離低潮狀態。只要動動身體,心情也會跟著改變。根據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ät Bern)精神學科的齊格弗里德.福雷教授研究顯示,「憂鬱狀態」與「身體活動」具有相關性。福雷教授錄下憂鬱症患者們的日常生活,調查他們「身體活動狀況」與「脫離憂鬱狀態」的相互關係。結果發現,不太活動身體的人,其復原率為31.04%。相較於這個數字,經常活動身體的人,其復原率可高達43.74%。由此可知,只要多多活動身體,就能消除掉大半的憂鬱狀態。可是,往往人們處在低潮狀態時,都不會想活動身體。或是遇到煩惱時,感覺身體似乎也會跟著虛弱,體力變差。不是有很多心理疲憊的人,假日時都只想躲在家裡,或是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想做、哪裡也不想去嗎?其實,只要試著積極活動身體,很快就能度過低潮狀態。藉由活動身體,就能為心情帶來明顯改變。但要是持續躲著不動的話,可是會一直低潮下去的喔!所以,下次如果面臨工作困擾,或是與客戶交涉不順時,千萬不要把這種情緒帶回公司或家裡。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想要趕緊攔輛計程車,逃回公司或家裡,但這時更應該要活動身體。建議你不妨試著快走,或者跑步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往後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就先跑步去吧!(本文作者/內藤誼人)(摘自/3秒搞定!圖解職場心理全事典/商周出版)

情緒低落、倦怠 36萬學子好憂鬱!

情緒低落、倦怠 36萬學子好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月正逢畢業潮,不少學生面臨升學或找工作的壓力,而當中對自我期許或外在環境壓力也成為現代年輕人沉重的心理負擔。根據衛生署統計,18歲以上罹患憂鬱症約有30-36萬人,年輕學子因持續在高壓環境的狀態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更是持續攀升。醫師提醒家長,家中孩子若有情緒憂鬱症狀,開始出現逃避上學、失去活力等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那就可能是因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導致的「憂鬱倦怠」,嚴重恐會影響生活與學習,家長可不得不慎。多巴胺分泌不足易引起情緒沮喪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洪櫻娟醫師說明,造成憂鬱症的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精神壓力、心理或社會等因素,而人的性格與體質則是引起憂鬱症的主要原因。洪醫師解釋,憂鬱症就像是心的感冒,容易持續兩週以上會出現情緒低落、莫名哭泣、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及倦怠等症狀。事實上,憂鬱症也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進而引起情緒沮喪、負面思考、體力不濟、睡眠及胃口異常等症狀發生。憂鬱倦怠若無積極治療恐惡化憂鬱症狀洪櫻娟表示,憂鬱症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後,約有7成患者常抱怨仍有倦怠症狀,主要是因為憂鬱症症狀複雜,大部分患者接受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雖改善情緒低落問題,但憂鬱倦怠的相關症狀卻無法改善,再加上因不是外顯症狀,所以常被輕忽。事實上,憂鬱症患者在良好的控制下通常都能有正常的社交生活,若有倦怠症狀,身體則會出現如疲倦、沒有活力、虛弱等感覺,一旦活力下降,則會抗拒社交活動、上學、工作,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導致生活和人際關係經營不善,若沒有積極治療,還可能會加劇憂鬱症惡化甚至提升憂鬱症復發機率,對於倦怠症狀不得不慎。洪櫻娟呼籲民眾,憂鬱倦怠症狀有時不易被察覺,親朋好友應多留意觀察,若發現身邊的人開始出現生活習慣反差,就有可能是無法解釋的倦怠所引起,建議可先透過「疲勞相關認知及功能障礙快篩問卷」了解自我狀況,並儘速就醫諮詢。提醒民眾,憂鬱症最佳的治療方式還是需搭配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但因憂鬱倦怠症狀較為頑固,所以心理治療效果有限,因此建議若留意到自己有倦怠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是因憂鬱症引起,並針對倦怠症狀的藥物進行治療,增加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幫助改善疲勞並提升活力。

台灣老化快 老年失智、憂鬱成隱憂

台灣老化快 老年失智、憂鬱成隱憂#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台灣在1993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7.3%,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20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更已經超過總人口10%,預估於2017年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17%,屆時台灣將成為老齡社會。台灣老化速快歐美三~四倍台灣老化速率過快,幾乎是歐美先進國家的3、4倍,這意味著民眾、社會及國家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及準備來應付這個巨大的改變,其中老齡社會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即是老年精神疾病。老年精神疾病 失智、憂鬱盛行行政院衛生署臺南醫院表示,老年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診斷有失智症、憂鬱症、譫妄,依據國內外有關老人精神科住院病患的分析結果,其中失智症及憂鬱症分別佔盛行率的一、二名。衛生署臺南醫院顏嘉男醫師指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是認知功能下降及記憶力減退,而憂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憂鬱低落,兩者核心症狀雖然不同,但是卻有許多相似的症狀表現,如表情平板、喜樂不能、注意及記憶力不佳、退縮、睡眠障礙、食慾不佳等。老人精神疾患已是現今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而釐清老年失智及老年憂鬱的關係,及早發現、及早診斷,給予適當醫療照顧,更是全民未來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長輩越來越宅? 恐是罹患老年憂鬱症

長輩越來越宅? 恐是罹患老年憂鬱症#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陳爺爺原本是工廠的小主管,個性溫和拘謹,退休之後幾乎都待在家中,卻越來越不出門,也越來越少到公園散步聊天,最近幾個月更是足不出戶,太太好幾次想要安排戶外的活動,陳爺爺都說沒必要,而且反過來要求太太待在家中,稍有不順心就會發脾氣。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楊名樞醫師表示,老人家不想出門,或時常有身體病痛,不一定只是純粹的正常老化現象,這很可能是老年人憂鬱症的前兆。高齡化社會 老人憂鬱症狀嚴重台灣已逐步邁向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佔了總人口的10%,亦即每10個人裡面就有一個老年人;而老年人有憂鬱症狀的比例高達20%,也就是說,每5個老人就有1個老人有憂鬱症狀。沒有說出來 病症往往被忽視楊名樞指出,老年人的憂鬱症狀時常被忽略,因為有個特徵是「較少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憂鬱情緒」,老人家們常常心裡面已經很難過了,就是沒有說出口來讓身邊的人知道,因此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要對老年人的憂鬱症狀有所認識。楊名樞列出,老年憂鬱症可能有以下幾種呈現方式:一、用台語「鬱悶」、「心肝頭不輕鬆」等說法來表達二、焦慮不安、神經緊張、不耐煩、煩躁、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三、無法獨處,過於依賴家人四、用身體上的不舒服來表達憂鬱的情緒,例如抱怨全身不適、胸悶、身體多處酸痛五、認知功能退化,會忘東忘西、思考變慢若有症狀 應儘速就醫檢查楊名樞呼籲,如果家中長輩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前往醫院就診,由醫師來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治療,如果已出現了典型的憂鬱症狀,如:憂鬱情緒、對生活事物失去興趣、活動力下降、食慾變差、失眠、全身倦怠、負面悲觀的想法、想死的念頭等,那更是刻不容緩,越早就醫越好。

樂閱讀/睡覺前先趕走負面資訊吧!

樂閱讀/睡覺前先趕走負面資訊吧!#憂鬱

我們睡著之後,之所以會作美夢或幸福的夢,想必是因為正在整理、重現記憶的大腦,正從正面的觀點進行那些工作。舉例來說,小時候任誰應該都有過「成為足球選手」、「成為醫生」或「成為溫柔的護理師」的願望吧。大腦會將這種正面的想法好好地收納在記憶的儲藏庫。睡著的時候,大腦甚至會翻出陳年的舊記憶,進行組合及重現的工作。因此,我想給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那就是──在睡前徹底地排除負面的資訊。這種情況下的睡前大約是從30分鐘左右開始。到了睡前30分鐘,要從腦中完全斷絕悲傷、生氣、嫉妒等情緒,一心只想著快樂的事情。最糟的是這個時段跟家人吵架。如果那一天,對於和朋友或情人吵架的事耿耿於懷,不妨毫不猶豫地傳一封和好的簡訊向對方道歉。如果馬上收到回信,看到對方說「不,我也有錯」,那就太棒了!最好也要避免看推理劇或懸疑劇等恐怖的電視節目。如果是看到美好的結局,心情愉快也就罷了,但若是在看到美好的結局之前就睡著可就麻煩了,明明不需承擔,但最終卻會變成負面的資訊!如果白天被上司罵,懊悔、難過的心情遲遲沒有消失的話,要試圖轉換心情,像是聽喜歡的音樂(這種時候,建議你戴上耳機,阻斷其他聽覺資訊),或是看溫暖人心的書。也可以上網看看喜歡的藝人或運動選手的部落格,隨性地在推特上紓發心情,或者在Facebook上跟朋友聊個天也很有效。或許乾脆回到小時候,看看迪士尼的影片也不錯。拾回赤子之心,是趕走不愉快的最佳方法。(本文作者/高島徹治)(摘自/不熬夜,不死背,睡前1分鐘驚人學習法/時報出版)

老年人65歲後聽力漸退 嚴重恐致憂鬱症!

老年人65歲後聽力漸退 嚴重恐致憂鬱症!#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喂喂喂!你在說什麼?大聲點!聽不到」,民眾家中的長輩是否有年紀越大聽力就越不好的現象呢?根據統計顯示,百分之九十九的六十五歲老人,都有嚴重程度不一的聽力問題,也就是只要年齡來到了六十五歲的關卡,民眾的聽力就會逐漸退化,而內政部統計,台灣老年人口占比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十一,因此,老年聽力問題,應該受到民眾的重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奕輝指出,在老年人聽力障礙中,老年性重聽為主要原因。他解釋,老年性重聽是聽覺系統因衰老而產生的聽覺障礙,是一個複雜的疾病且受多重因素影響,聽損特徵包括,雙側、對稱性、漸近性聽力喪失,尤其以高頻部份較嚴重,因此如鳥鳴聲、電話鈴聲等高頻率聲音會特別聽不清楚。而老年性重聽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甚鉅,可能影響如下,因聽覺能力變差,進而加深對自我能力衰老退化的感受,自信心可能受影響。聽不懂旁人在說什麼,不容易與他人互動,融入家庭或其他團體活動因而產生困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進而造成社交能力退縮,將自我隔離,可能造成性格孤僻、暴燥或憂鬱症。這些心理層面的問題產生後,可能會進一步再影響生理機能加快退化,國外有些研究甚至指出聽損與老年癡呆症之間的相關連性。所以,老年人聽力如不好,將會對生活品質產生許多的影響,因此,預防老年人聽力退化不可不受到民眾的重視。李奕輝提供預防聽力退化的方法,避免曝露於噪音環境,如無法避免可使用防護用具(如耳塞、耳罩),並減少曝露時間。有耳部不適(如突發性聽力喪失、耳鳴、暈眩、耳悶或耳痛)時,應求助耳鼻喉科醫師診斷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因某些藥物具有耳毒性,可能適得其反。生活規律、飲食均衡,國外有一些研究指出,抗氧化物質可減少噪音對內耳的傷害,進而保護聽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