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維特的煩惱 運動紓壓解憂鬱做公益

維特的煩惱 運動紓壓解憂鬱做公益#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少年維特的煩惱!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自02年來平均每5個青少年就有1個有憂鬱的傾向,逐年來比例無明顯下降,因此為了協助孩子解決在成長期常見的情緒困擾,今日舉辦「負仇者聯盟 進擊負向情緒的哀愁」記者會,希望鼓勵青年多運動來打擊負面情緒,並呼籲家長擔任青少年情緒線索的柯南,幫助孩子釐清成長期的負面情緒困擾。青少年情緒困擾 家長扮演陪伴協助角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青少年正值身心成長期,在環境和人際上遭遇較大的變化,卻不知如何表達,只能以大發脾氣來排解心理的不愉快,如家中孩子在言語上總是說「很煩」、「說了你也不懂」來回應,容易不耐煩就發脾氣或哭泣,但在學校卻談笑自如,此時若家長認為孩子沒禮貌而痛斥,可能錯失協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機會。青少年若發生不愉快的事件,在校時可能有其他環境刺激轉移注意力,但一旦回到家獨處,不舒服的回憶排山倒海而來,可能因此痛苦不堪,若回到家中想求助父母卻不被了解,可能因此封閉自己或因情緒沒有獲得宣洩而暴躁易怒;詹醫師表示,其實家長可在孩子說出困難後,幫助孩子釐清問題,並找出解決策略,或是轉移注意力,而運動紓壓就是很好的方法,讓青少年憂鬱程度改善。轉移注意力 靠運動紓壓做公益董氏基金透過「樂動校園活動計畫」讓青少年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幫助青少年解決憂鬱情緒困擾,在4年的努力推動下,共有14萬名以上青少年參加,且參與公益慢跑活動的同學,平均一學期能跑出250-300圈,平均每天多跑3圈,培養出運動紓壓的好習慣。不只如此,更以企業認養學校的方式,鼓勵青少年多跑步、每跑步一圈企業即捐贈1塊錢做公益,將所得用於憂鬱防治工作;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憂鬱症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表示,透過樂動校園計畫能積極養成青少年運動紓壓的習慣、解決情緒困擾,同時做公益,讓每個人都能為憂鬱症防治進一份心力。

三成以上老人感憂鬱 健康老化從飲食著手

三成以上老人感憂鬱 健康老化從飲食著手#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由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貧血、維生素B6及葉酸不足與老人的憂鬱情緒息息相關。若老人同時患有以上兩項缺乏,則會增加憂鬱情緒的風險,在以上三項均不足的狀況下,風險更高達一般正常老人的7倍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20年憂鬱症將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甚巨的重大疾病之一,而老人的憂鬱症更是常被忽略的課題。當老人憂鬱病症嚴重影響到他們日常的生活時,其所造成的家庭及社會負擔相當沉重,不容小覷。健康老化 飲食應均衡研究團隊指出,貧血及維生素B6、葉酸的臨界缺乏這些因素,可能因涉及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不足,以及腦部供氧量不足,而影響老人情緒及從事日常活動的意願。呼籲老人當均衡攝取肉類及蔬果食物,如此維生素B6和葉酸當能獲得適當的補充。健康老化要從健康飲食著手,廣泛從自然食品中攝取各類營養素,不僅是預防生理疾病,更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針對老人憂鬱的處理,千萬不可忽視飲食營養狀況不良這個可能因子,除了治療用藥以外,應同時改善飲食內容,以達事半功倍的處置效果。 

對抗癌症應該勇敢!罹癌病人自殺風險激增四倍

對抗癌症應該勇敢!罹癌病人自殺風險激增四倍#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因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的改變,導致我國罹癌人數不斷的攀升,而癌症也成了我國的十大死因之首,嚴重的威脅到國人的健康,但是,罹癌的病人,除了要與癌症對抗之外,心理上的調適,在某些時刻反而更重要,因為根據統計研究,罹癌病患的自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到四倍以上,顯現許多人不是被癌症打敗,而是被自己的害怕與憂鬱給打敗!癌症病患如憂鬱 恐對病情不利對此,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洪櫻娟醫師就指出,癌症在治療過程對癌症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兩方面均造成壓力,而癌症病人的憂鬱及焦慮症狀更經常未被診斷及治療。過度的焦慮反應或是憂鬱情緒可能導致癌症患者無法持續配合治療,因為焦慮而加重治療過程不適的反應,或影響內分泌及免疫系統,而影響癌症治療的預後。癌症患者 自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而根據統計,根據世界各國資料,不分癌症的種類或分期,約近50%的病人有著情緒障礙痛苦,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到4倍,其中以肺癌的男性病人最為危險。因此,洪櫻娟提醒,對抗癌症,除了癌症患者本身以外,患者的家屬也會有很多情緒衝擊需要調適,要對抗生死的大問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願所有的癌症患者與家屬都能跨越考驗,勇敢發揮生命的價值。

良藥不苦口!適度運動甩憂鬱

良藥不苦口!適度運動甩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只身體健康、連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如何排解低潮情緒或心中的垃圾該倒往何處,似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問題,國外研究設立「運動處方」讓你輕鬆抗壓、減壓、抗憂鬱,鬱卒不再來!「運動處方」 抗憂鬱效果佳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精神醫學部發展出一套「運動處方」的治療指引,運動能有效減少重度憂鬱症者的症狀,尤其是有氧運動,因此建議患者每週可進行3-5次,每次45-60分鐘;研究數據顯示,只要維持4週,患者病情就能獲得改善,但要達到最好的抗憂鬱效果則必須持續10-12週。研究也發現,治療高度憂鬱症的患者,採用運動方案的中輟率只有15%,相較於施以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的中輟率低很多,因此病患若能堅持運動的策略,快樂的指數將會提升、甩開憂鬱;台灣的臨床案例也證實運動能讓憂鬱症患者開心許多,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醫師表示,治療憂鬱症重要的一點是促進腦部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增加,除了藥物外,運動也能提供此物質。憂鬱症患者恐排斥 至親好友從旁協助劉嘉逸醫師說,看診時若病患情況許可,他也會多鼓勵他們去尋找自己喜歡、有興趣、可負荷的運動,無論有氧或無氧,每週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以上,只要持續4週就能看到憂鬱症狀明顯改善,但病人可能會有排斥運動的情形,這時醫師可能會視情況採取半強迫的方式或是請家屬從旁協助,提升他們運動的意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認為,輕、中、重度憂鬱症患者都有提不起勁或對事物失去興趣的情形,因此自發性運動可能是有難度的,此時必須將運動視同服藥,由身旁親友和照顧者提醒,像治療一樣去要求,一旦實行「運動處方」將對病情大有助益,國外的研究指出就算病人沒有達到運動的強度,一樣有效果,因此運動可說是一道良藥。

危「癬」重重 患者自殺機率高4成

危「癬」重重 患者自殺機率高4成#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乾癬患者常遭受到旁人異樣的眼光,因四肢關節、頭皮等常見部位的肌膚總是呈現紅色斑塊、伴隨著銀色皮屑脫落,讓病友們在工作或社交時,深感自卑,為了避免旁人看見皮膚病灶而產生誤解與排斥,總是用長褲長袖將自己包緊緊的,這是所有乾癬患者共同的心酸。患者心力交瘁 生、心裡皆備感壓力乾癬其實是先天體質和後天環境所造成,並非感染、也不會傳染他人,是一種自體免疫出問題而導致慢性發炎的皮膚病,病徵為頭皮及四肢關節及外側處呈現紅色斑塊,合併銀色皮屑脫落,容易受到旁人誤解或排斥;國外相關研究指出,乾癬病患因為疾病承受的社會壓力大,憂鬱的傾向比平常人高出39%、焦慮情形也增加31%、自殺機率更提高了44%,顯示出患者因病鬱鬱寡歡的情形、進而輕生的不再少數。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祕書長黃毓惠醫師表示,乾癬盛行率約千分之二點五,全台約有6萬名患者,病患除了承受皮膚搔癢、掉屑、疼痛等不適外,還要忍受個人形象和生活品質的降低,常使病人心力交瘁,且乾癬容易復發,也讓患者失去治療的信心;雖然乾癬難以根治,但適當的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皮膚狀況也會反映身心狀態,若是熬夜、壓力大就容易復發,所以病患更應該長期穩定的治療才能掌握病情,且現在醫藥進步,病友們只要積極配合療程,相信一定能找回人生的快樂和自信。透過病友親身分享 鼓勵積極治療社團法人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為了鼓勵乾癬患者勇於接受治療,特別舉辦「點點關懷.乾癬大使」的徵選活動,活動即日起至9月30日止,希望尋找出努力不懈、堅持治療的患者,分享他們與病共處的心聲和走出陰霾、勇於面對人生的原因,透過病友的鼓舞,讓不敢面對疾病的患者也能透過積極治療、穩定病情,而重新享受自己的人生。

樂閱讀/活動身體能有效對抗憂鬱

樂閱讀/活動身體能有效對抗憂鬱#憂鬱

當人們處在低潮狀態時,會不想活動身體,好像整個人都失去了活力。可是,積極活動身體卻能有效脫離低潮狀態。只要動動身體,心情也會跟著改變。根據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ät Bern)精神學科的齊格弗里德.福雷教授研究顯示,「憂鬱狀態」與「身體活動」具有相關性。福雷教授錄下憂鬱症患者們的日常生活,調查他們「身體活動狀況」與「脫離憂鬱狀態」的相互關係。結果發現,不太活動身體的人,其復原率為31.04%。相較於這個數字,經常活動身體的人,其復原率可高達43.74%。由此可知,只要多多活動身體,就能消除掉大半的憂鬱狀態。可是,往往人們處在低潮狀態時,都不會想活動身體。或是遇到煩惱時,感覺身體似乎也會跟著虛弱,體力變差。不是有很多心理疲憊的人,假日時都只想躲在家裡,或是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想做、哪裡也不想去嗎?其實,只要試著積極活動身體,很快就能度過低潮狀態。藉由活動身體,就能為心情帶來明顯改變。但要是持續躲著不動的話,可是會一直低潮下去的喔!所以,下次如果面臨工作困擾,或是與客戶交涉不順時,千萬不要把這種情緒帶回公司或家裡。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想要趕緊攔輛計程車,逃回公司或家裡,但這時更應該要活動身體。建議你不妨試著快走,或者跑步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往後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就先跑步去吧!(本文作者/內藤誼人)(摘自/3秒搞定!圖解職場心理全事典/商周出版)

情緒低落、倦怠 36萬學子好憂鬱!

情緒低落、倦怠 36萬學子好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月正逢畢業潮,不少學生面臨升學或找工作的壓力,而當中對自我期許或外在環境壓力也成為現代年輕人沉重的心理負擔。根據衛生署統計,18歲以上罹患憂鬱症約有30-36萬人,年輕學子因持續在高壓環境的狀態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更是持續攀升。醫師提醒家長,家中孩子若有情緒憂鬱症狀,開始出現逃避上學、失去活力等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那就可能是因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導致的「憂鬱倦怠」,嚴重恐會影響生活與學習,家長可不得不慎。多巴胺分泌不足易引起情緒沮喪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洪櫻娟醫師說明,造成憂鬱症的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精神壓力、心理或社會等因素,而人的性格與體質則是引起憂鬱症的主要原因。洪醫師解釋,憂鬱症就像是心的感冒,容易持續兩週以上會出現情緒低落、莫名哭泣、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及倦怠等症狀。事實上,憂鬱症也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進而引起情緒沮喪、負面思考、體力不濟、睡眠及胃口異常等症狀發生。憂鬱倦怠若無積極治療恐惡化憂鬱症狀洪櫻娟表示,憂鬱症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後,約有7成患者常抱怨仍有倦怠症狀,主要是因為憂鬱症症狀複雜,大部分患者接受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雖改善情緒低落問題,但憂鬱倦怠的相關症狀卻無法改善,再加上因不是外顯症狀,所以常被輕忽。事實上,憂鬱症患者在良好的控制下通常都能有正常的社交生活,若有倦怠症狀,身體則會出現如疲倦、沒有活力、虛弱等感覺,一旦活力下降,則會抗拒社交活動、上學、工作,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導致生活和人際關係經營不善,若沒有積極治療,還可能會加劇憂鬱症惡化甚至提升憂鬱症復發機率,對於倦怠症狀不得不慎。洪櫻娟呼籲民眾,憂鬱倦怠症狀有時不易被察覺,親朋好友應多留意觀察,若發現身邊的人開始出現生活習慣反差,就有可能是無法解釋的倦怠所引起,建議可先透過「疲勞相關認知及功能障礙快篩問卷」了解自我狀況,並儘速就醫諮詢。提醒民眾,憂鬱症最佳的治療方式還是需搭配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但因憂鬱倦怠症狀較為頑固,所以心理治療效果有限,因此建議若留意到自己有倦怠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是因憂鬱症引起,並針對倦怠症狀的藥物進行治療,增加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幫助改善疲勞並提升活力。

台灣老化快 老年失智、憂鬱成隱憂

台灣老化快 老年失智、憂鬱成隱憂#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台灣在1993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7.3%,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20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更已經超過總人口10%,預估於2017年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17%,屆時台灣將成為老齡社會。台灣老化速快歐美三~四倍台灣老化速率過快,幾乎是歐美先進國家的3、4倍,這意味著民眾、社會及國家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及準備來應付這個巨大的改變,其中老齡社會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即是老年精神疾病。老年精神疾病 失智、憂鬱盛行行政院衛生署臺南醫院表示,老年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診斷有失智症、憂鬱症、譫妄,依據國內外有關老人精神科住院病患的分析結果,其中失智症及憂鬱症分別佔盛行率的一、二名。衛生署臺南醫院顏嘉男醫師指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是認知功能下降及記憶力減退,而憂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憂鬱低落,兩者核心症狀雖然不同,但是卻有許多相似的症狀表現,如表情平板、喜樂不能、注意及記憶力不佳、退縮、睡眠障礙、食慾不佳等。老人精神疾患已是現今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而釐清老年失智及老年憂鬱的關係,及早發現、及早診斷,給予適當醫療照顧,更是全民未來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