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嫁到台灣的40歲越南藉婦人,常感上腹悶痛,近日連續出現嘔吐情形,以為是腸胃炎而到急診求醫。但醫師檢查後發現,她的三酸甘油酯數值竟是正常值的53倍,正是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兇手,萬一再延誤治療,就可能造成器官衰竭或壞死,危及性命。
一位嫁到台灣的40歲越南藉婦人,常感上腹悶痛,近日連續出現嘔吐情形,以為是腸胃炎而到急診求醫。但醫師檢查後發現,她的三酸甘油酯數值竟是正常值的53倍,正是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兇手,萬一再延誤治療,就可能造成器官衰竭或壞死,危及性命。
「肚子好痛」或許最常見但也最籠統的一種身體不適症狀,你聽過「熱」也會導致肚子痛嗎?在中醫界有15年資歷的溫亞中醫診所所長彭溫雅,於新書《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就詳細解釋了腹痛的6種不同型態,其原由與各自的解方,讓讀者更能準確描述出自身症狀,協助醫師診斷檢查。以下為原書摘文:
66歲余姓婦人2年前開始腹部經常絞痛,有時甚至痛到無法站、坐、躺,原以為只是腸胃道消化不良,但近來更逐漸加劇難耐,至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診斷為罕見的小腸扭轉,所幸及時開刀後就恢復健康,也無後遺症。
37歲陳小姐因突發不明下腹痛、嘔吐、拉肚子到急診就醫,到院時已臉色蒼白、呼吸急促,且腹部肌肉僵硬、按壓會疼痛,經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左側骨盆腔有3公分大的硬塊合併子宮及腎臟積血,加上驗孕結果為陽性,確認為子宮外孕合併大量腹腔內出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倩今年32歲,某日與老公發生性行為後,突然下腹部劇痛不止,原本以為是進行房事時太過劇烈,忍一忍就過去了,沒想到3小時過去了,小倩的下腹痛竟轉移到兩側,腰背疼痛難耐,呼吸急促伴隨著噁心感,連走路震動都會覺得疼痛;老公趕緊將她送醫,經醫師用超音波掃描後,診斷為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合併腹內出血。 黃體囊腫,隨著月經週期而逐漸消失到底什麼是卵巢黃體?又為什麼會破掉出血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醫師賴宗炫表示,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每個月卵巢都會排卵一次,排卵後,濾泡會形成黃體,用來支持子宮內膜的成長,以利胚胎的著床,如果沒有懷孕,黃體則會約維持10~14天,最後,隨著月經週期而逐漸消失。 正常成熟的黃體直徑約為2~3公分,但某些女性容易因為體質問題,或是荷爾蒙不平衡的情況下,黃體受到刺激或出血,導致黃體持續增大,形成內部出血的黃體血腫,當血液完全吸收後,就轉變為直徑超過3公分以上的黃體囊腫。 黃體囊腫多因外力破裂,常見9大症狀黃體囊腫破裂原因,多半與過度運動與外力碰撞有關,一旦黃體囊腫破裂,若只是輕微的出血,女性可能會突然間的下腹部悶痛,甚至沒有不適感,但過一段時間後,等待出血被人體吸收(約1~3個月),腹部悶痛感則會慢慢消失。 賴宗炫提及,若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出現下腹部疼痛、悶脹、噁心、想吐、頭暈、眼花、血壓下降、昏厥,甚至休克,建議應及早就醫。 治療黃體囊腫以臥床為主,出血量大時須開刀止血一般治療措施是要求病患臥床多休息,輔以止痛消炎藥物為主,避免傷口再次破裂出血,靜待腹腔自行吸收少量的內出血。 若出血量大於250c.c.,尤其血液堆積在腹膜或骨盆腔量大時,腹部會突然間劇烈疼痛,如果沒有緊急處理,可能會出現持續性內出血、甚至有休克的生命危險,這時需要緊急開刀,將正在出血的黃體囊腫燒灼止血並切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黃體囊腫破裂不一定非得開刀治療,症狀輕微時只需藥物治療就會有成效,但若是在藥物治療後,下腹部疼痛症狀一直沒有消失,就要懷疑是其他疾病所引起,例如卵巢長腫瘤的可能性,建議進一步接受檢查。 黃體囊腫易致卵巢扭轉 嚴重可能導致不孕另一方面,黃體囊腫的病患,很容易引起併發症「卵巢扭轉」,賴宗炫指出,原因是卵巢在身體裡是浮動的,而超過5公分的黃體囊腫有一定的重量,若接觸不當外力,可能會讓卵巢根部發生扭轉;卵巢扭轉的症狀表現為持續性急性腹痛,若沒有及時開刀處理,長時間的扭轉恐會造成供應卵巢的動脈阻塞,進而促使卵巢組織壞死,而有不孕的可能性。 20~30歲女性最常發生,6種情況是高危險族群只要女性處於生育年齡,就有可能出現黃體囊腫破裂的問題,其中,又以正值20~30歲的女性最為常見,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活動量比較大,導致黃體囊腫破裂的可能性較高。賴宗炫提醒,以下是黃體囊腫破裂的高危險群: 1、性活動頻繁:性活動頻繁的女性,容易因為過度的陰道撞擊,導致黃體囊腫破裂,是臨床上黃體囊腫破裂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2、常搬重物:因為搬重物會讓腹部用力,當腹部壓力變大,很容易引起囊腫破裂。 3、喜愛激烈運動:例如跑步、跳舞、體操等運動,過於激烈動作容易引起囊腫破裂。 4、愛吃補品:進補過度時,卵巢受到的刺激較大,濾泡也會較多,黃體囊腫形成機率也較大。因此,有黃體囊腫的女性,飲食應保持清淡,過於溫補的食物則要小心攝取,像是薑母鴨、麻油雞、當歸鴨,或者加酒的料理,應適量攝取。 5、吃排卵藥物:因卵巢在排卵後才會形成黃體,因此,有固定使用排卵藥物的婦女需注意。 6、吃抗凝血藥物:比如心臟有問題的患者,必須吃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物,一旦發生黃體囊腫破裂,恐會有血流不止的狀況,使用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黃體囊腫應追蹤治療,避免破裂釀成嚴重後果統計發現,女性從月經第一天算起,黃體囊腫在第20天至第26天為最容易破裂期,因此這段期間,應避免下腹部劇烈運動;此外,若已知有黃體囊腫的女性朋友,生活上一定要留意,避免骨盆腔與下腹部受外力撞擊,進行性行為時,也要請性伴侶配合不要過於激烈。 雖然大部分病患出現黃體囊腫,大約1~3個月後會隨著月經週期自行消失,但應該要警惕的是,囊腫一旦破裂就會引起內出血或急腹症,所以,萬萬不可寄望於囊腫會自行消退而忽略治療,一旦檢查出有囊腫問題,一定要立即配合醫師持續追蹤治療,以免釀成嚴重的後果。 延伸閱讀:愛愛後出血是太激烈? 小心是癌警訊!醫師曝「潛藏症狀」不可輕忽避孕藥忘了吃怎麼辦? 藥師解答緊急補救處理方式(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愛愛後肚子痛?小心是黃體囊腫破裂!下腹痛、噁心想吐是前兆,醫師點名6種人最危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7歲許先生常感腹部悶痛與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在每次服用胃藥後疼痛稍有舒緩因而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表示,胃癌排名為台灣癌症10大死因中第6名,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1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亞洲胃癌3大致病因素1. 老化:研究指出,中老年人罹患胃癌發生率增加。2.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國際癌症研究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若感染恐發展成胃炎,持續惡化就會引發胃癌前兆。3. 飲食習慣不良:常常吃燒烤或醃漬物,或是新鮮蔬果攝取不足、缺乏維生素C的人,胃癌發生機率較高。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陳立宗指出,過往晚期胃癌仍以化學治療為唯一選擇,雖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突破存活期困境但隨著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陳立宗說明:「日前已正式核准免疫療法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可突破存活期不到1年的困境。」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正被廣泛使用在許多癌症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補充:「免疫藥物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有6成患者選擇免疫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且中位存活期達約14個月。」除了可讓患者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並有效延長存活期,同時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減緩免疫療法副作用不適,成胃癌治療關鍵陳明晃也提醒,患者選擇使用免疫藥物時,須注意副作用與相關器官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可能會出現噁心、睡眠後仍疲倦、呼吸困難、肌肉關節痠痛、無飢餓感、咳嗽或是腹瀉等不適症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須保持警覺,改善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成為了晚期胃癌治療順利走完療程的關鍵。「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明晃呼籲。也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而輕忽,才是積極與正確治療的不二法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疝氣造成腸子卡住、推不回去,使腹腔有明顯疼痛情況,別再拖延就醫!一位男性罹疝氣近一年,因新冠疫情加上畏懼手術,遲遲未至醫院求診,直到日前因劇痛不適,才趕緊至急診求助,確診為「鉗頓型疝氣」。疝氣是什麼?腹腔有裂孔恐致腸壞死!衛福部台南醫院一般外科莊育權醫師表示,腹腔內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若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因為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甚至懷孕等因素造成腹內壓上升,造成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過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會形成所謂的「疝氣」。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在鼠蹊部位的腹股溝疝氣,其症狀是鼠蹊部位或是睪丸的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且此腫塊在躺下休息時便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鉗頓型疝氣」僅數小時就恐腸壞死致命而「鉗頓型疝氣」是疝氣常見的併發症,意即腸子掉入疝氣囊後卡住而回不去腹腔內。卡住後會造成腸子的血流受阻,病患會出現腸缺血並有明顯痛感,此時若繼續置之不理,只要短短數小時,腸子便可能缺血壞死。若到這個程度,病人則必須接受緊急剖腹手術將壞死的腸子切除重建,但不能同步修補疝氣,須待狀況穩定後再另行安排疝氣修補手術。部分狀況較差或是大腸壞死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接受腸造口手術(即人工肛門手術)才能保命。2天就可下床!新型手術傷口僅1.5公分加速復原莊育權說明,在進一步評估該病患狀況後,確認其腸子雖有鉗頓,但應該尚未壞死,因此選擇先將卡在外面的腸子推回腹腔,再觀察一段時間未有出現腸壞死及腹膜炎狀況,隨後則立即為病患辦理住院以及隔日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順利完成治療並出院。在治療方面,以往傳統疝氣手術則皆需開一道4到6公分傷口,因常造成沾黏而有處理上的困難。莊育權指出,目前已有新型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僅需3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1小時內就能完成手術,且術後疼痛感明顯較傳統手術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在術後2天,便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1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生活;但仍會建議術後4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莊育權也呼籲,中年以後疝氣風險增加,家中長輩若有疝氣的情況,還是要盡早到醫院就醫評估及手術治療,以免後續造成嚴重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4歲張先生平時有抽菸習慣,今年1月因心肌梗塞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出院後持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及抗凝血藥物(Coumadin)。最近因天氣變化大引起關節疼痛,至診所開立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幾天後卻出現上腹悶痛、接續黑便症狀、甚至休克,急診入住加護病房,利用胃鏡檢查後診斷為「胃潰瘍出血」。消化性胃潰瘍冬季為好發高峰,較夏天增加2成5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表示:不少疾病的好發度跟季節變化有相關,消化性潰瘍就是其中一種。除了天氣變化造成腸胃問題外,另有服用「通血路」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甚至因肺病或風濕免疫問題,而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藥之患者,更是消化性潰瘍的高危險群。陳建安指出,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包含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一般人尤其在吃飯前、後更為明顯。依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107年至109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冬季12~2月有967人,比起夏季6月~8月的770人,增加近2成5;其中1月比起7月的病人數量相差高達5成。最主要可以歸類為以下3大原因:消化性胃潰瘍「致病3大原因」1. 生理的影響:研究發現,天氣冷跟一些黏膜保護因子的減少有關,像是熱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現減少,胃黏液的厚度較薄等。另外天氣冷、氣溫驟降也會造成生理上壓力,進而增加腎上腺素(adrenaline)及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分泌,促使腸胃道血管收縮,減少腸胃道血流,這都跟潰瘍風險增加有關。2. 藥物的使用:天氣變冷,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病人增加,這些病人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的藥物;天氣驟變也常見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的急性發作,在治療上增加類固醇的使用;而關節炎發作,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類固醇等,也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甚至消化道出血的風險。3. 幽門桿菌感染:此外,很多病人除了以上2種原因,同時還合併有幽門桿菌的感染。幽門桿菌感染雖然跟天氣變化沒有什麼關係,但幽門桿菌已經證實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與胃淋巴癌的危險因子,消化性潰瘍病人若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潰瘍復發率就可從50%降到10%。陳建安補充,天氣變冷、溫度降低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外,壓力大、情緒緊繃也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機率,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甚至類固醇藥物者更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腹痛且狀況加劇,應儘速就醫積極治療,以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