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壓迫心臟後方,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所幸及時安排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53歲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壓迫心臟後方,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所幸及時安排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農曆春節將至,又適逢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節,民眾常常因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發燒等症狀,而到急、門診掛號求助,雖然不是致命疾病,但症狀也能讓患者不舒服好幾日,甚至需要點滴針劑治療。不過醫師提醒,除了腸胃炎會引發上述症狀,也要小心可能是危險急症的表現徵狀,例如「疝氣合併腸阻塞」就是其一。
20歲林小姐,近幾個禮拜發現右腹股溝有凸出物,偶爾會隱隱作痛,但躺下來時就會消失,站太久或用力的時候又很明顯。由於問題反覆,造成生活上的不適,更擔心是否長了腫瘤,因此到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門診就醫。經醫院初步理學檢查發現,右腹股溝疑似有一顆小雞蛋從體內往外凸,躺下去即消失的情形,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腹股溝疝氣」。
50歲陳先生平時經營小吃攤,最近注意到工作時右下腹不時會有悶痛感,一開始以為拉傷不以為意,後來卻發現右邊腹股溝位置整個鼓起來。他自覺有問題趕緊至泌尿科門診,醫師診斷發現為典型的腹股溝疝氣,也就是俗稱的「脫腸」。
63歲何先生在走路或運動時,常常感覺會有一股很強烈的下墜感,站立時更發現腹部鼠蹊部隆起會很明顯,檢查發現是疝氣復發。之前何先生已做過多次傳統疝氣手術,留下兩道6~7公分的手術傷痕,此次接受腹腔鏡疝氣手術,至今未再復發,終於解決長久困擾。
50多歲葉姓建築工半年前發現右側鼠蹊部有微微突出腫塊,只要在工作或腹部用力時,腫塊就會突出更明顯,但躺下休息又會縮回,由於沒有其他不舒服症狀,因此並未放在心上,直到近期腫塊凸起逐漸變大,還伴隨著疼痛,才趕緊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疝氣造成腸子卡住、推不回去,使腹腔有明顯疼痛情況,別再拖延就醫!一位男性罹疝氣近一年,因新冠疫情加上畏懼手術,遲遲未至醫院求診,直到日前因劇痛不適,才趕緊至急診求助,確診為「鉗頓型疝氣」。疝氣是什麼?腹腔有裂孔恐致腸壞死!衛福部台南醫院一般外科莊育權醫師表示,腹腔內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若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因為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甚至懷孕等因素造成腹內壓上升,造成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過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會形成所謂的「疝氣」。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在鼠蹊部位的腹股溝疝氣,其症狀是鼠蹊部位或是睪丸的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且此腫塊在躺下休息時便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鉗頓型疝氣」僅數小時就恐腸壞死致命而「鉗頓型疝氣」是疝氣常見的併發症,意即腸子掉入疝氣囊後卡住而回不去腹腔內。卡住後會造成腸子的血流受阻,病患會出現腸缺血並有明顯痛感,此時若繼續置之不理,只要短短數小時,腸子便可能缺血壞死。若到這個程度,病人則必須接受緊急剖腹手術將壞死的腸子切除重建,但不能同步修補疝氣,須待狀況穩定後再另行安排疝氣修補手術。部分狀況較差或是大腸壞死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接受腸造口手術(即人工肛門手術)才能保命。2天就可下床!新型手術傷口僅1.5公分加速復原莊育權說明,在進一步評估該病患狀況後,確認其腸子雖有鉗頓,但應該尚未壞死,因此選擇先將卡在外面的腸子推回腹腔,再觀察一段時間未有出現腸壞死及腹膜炎狀況,隨後則立即為病患辦理住院以及隔日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順利完成治療並出院。在治療方面,以往傳統疝氣手術則皆需開一道4到6公分傷口,因常造成沾黏而有處理上的困難。莊育權指出,目前已有新型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僅需3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1小時內就能完成手術,且術後疼痛感明顯較傳統手術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在術後2天,便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1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生活;但仍會建議術後4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莊育權也呼籲,中年以後疝氣風險增加,家中長輩若有疝氣的情況,還是要盡早到醫院就醫評估及手術治療,以免後續造成嚴重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一名體重破百的男子走進博愛醫院泌尿科門診,不僅行走困難表情也相當痛苦,當時他的雙側陰囊已經腫漲相當疼痛。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該名男子的側陰囊中充滿了疊繞的腸子,確診為雙側腹股溝疝氣。手術治療後,男子已完全改善並順利返家。 「嵌頓性疝氣」 不馬上手術有致命風險疝氣就是俗稱的「脫腸」,是當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常發生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部位。博愛醫院泌尿科醫師洪巨軒表示,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臍疝氣等;其中又以鼠蹊部的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約佔所有疝氣中的9成。腹股溝疝氣的發生與長期腹內壓過高有關,常見因素包括:常搬重物、長期便秘、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抽菸導致長期咳嗽者,或是像該名男子因體重過重、腹壁肌肉較弱等原因。洪巨軒表示,疝氣的症狀通常在站立或肚子用力時最為明顯,患部會鼓起一個軟的腫塊,躺下或放鬆時,軟組織便又自行退回位置,通常不會有疼痛感。但若腫塊處伴隨有劇烈疼痛感產生時,有可能是因過多的腸子卡在疝氣的缺口,使腸子腫脹或壞死,造成嵌頓性疝氣,這時就必須馬上手術治療,避免引發敗血症或致命風險。 新式微創傷口小、恢復快手術是目前疝氣的唯一治療方式,透過手術使用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缺口。傳統式外切手術,單邊會有約5公分傷口;而新式微創腹腔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 ,則有傷口小(三個不到1公分的傷口)、出血少,保留較多鼠蹊部筋膜與肌肉,恢復較快,術後約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等優點。該名男子因症狀較嚴重,手術中花了一些時間將脂肪與腸子推回腹腔中後成功修補疝氣缺口,術後許男也已返家回復正常作息。經過這次的經驗,男子也決定瘦身,並定期回診追蹤。要使疝氣痊癒,只能靠手術修補。洪巨軒說明,透過人工網膜修補缺口,可大幅降低疝氣復發率,術後隔天即可出院。建議有症狀的民眾絕不要拖,及早就醫診治以避免症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