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是現代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常見癌變之一,每當新聞報導腸癌逝世的名人消息,也讓民眾感到恐慌,擔心自己有血便會不會也有腸癌。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提醒,血便的問題相當複雜,除了定期健檢,透過觀察糞便特徵也是一種日常自我檢查。
腸癌是現代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常見癌變之一,每當新聞報導腸癌逝世的名人消息,也讓民眾感到恐慌,擔心自己有血便會不會也有腸癌。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提醒,血便的問題相當複雜,除了定期健檢,透過觀察糞便特徵也是一種日常自我檢查。
一名70幾歲老先生於1個月內數次發生腹部疼痛,合併發燒、嘔吐、腹瀉、甚至血便情況,到醫院求診發現老先生是「腸缺血」。急性腸出血由於診斷困難加上症狀不典型,延誤死亡率甚至高達8成。
腹瀉、發燒甚至血便,別誤認為腸胃炎,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作怪!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經常與腸躁症、腸胃炎甚至是痔瘡搞混,但若不積極接受治療,長期持續反覆發炎就可能惡化成大腸癌。
2歲陳姓男童與家人至海邊與牧場遊玩,曾在沙灘玩耍與牧場餵食牛羊,返家後隔日突然發燒到38.6度、連續嘔吐腹瀉合併大便有血絲、活動力下降,家長趕緊帶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就醫,因病童出現發燒脫水狀況安排住院治療,檢查確認為沙門氏桿菌感染所造成的腸胃炎,住院5天後康復出院。
一位5歲的小男孩,雖是足月出生,但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癲癇病史,過去多次因感染而住院,如肺炎、急性胃腸炎,但從1年多前開始就出現間歇性腹瀉,血便及黏液便,嚴重時1天拉10幾次,甚至有慢性腹瀉的情況,導致體重減輕、生長遲滯。就醫檢查出有困難梭菌感染,且已反復發作3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腸道就像人體內最重要的水管,正常應該保持通暢、自行蠕動功能,一旦被異物卡住造成腸阻塞,可能出現排便不順甚至無法排便、腹痛、嘔吐等,嚴重恐導致腸壞死、穿孔,危及生命!血便、腹絞痛 驚腫瘤合併腸阻塞62歲郭先生近來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伴隨腹脹、腹絞痛及解血便等情形,服用診所開立之藥物症狀卻未見改善,疼痛不適感嚴重影響生活,最後經腹部X光、電腦斷層及大腸鏡等一系列檢查,確診為大腸腫瘤合併腸阻塞。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建華指出,經抽血檢查排除肝腎功能問題後,透過腹部X光看到患者腸腔內有積氣嚴重的情形,進一步以電腦斷層檢查,最後發現是因大腸腫瘤堵塞腸腔,才導致腸道鼓脹、阻塞,且考量患者腸道嚴重腫脹,無法立即腫瘤切除手術,遂先施行內視鏡大腸支架放置術,以支架撐開腸道阻塞處疏通腸道,2周後再由外科醫師摘除腫瘤,免除裝置人工肛門之苦。傳統腸阻塞手術需裝人工肛門效果差陳建華解釋,正常情況下,腸道會自行蠕動且管腔內有足夠大的通道,使腸內容物(如食糜、糞便、腸液、水份等)順利通過;但若腸道因腸扭結、腸沾黏或受腫瘤壓迫,造成腸內容物堵塞於腸腔,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即可能發生腸阻塞,進而出現腹脹、腹絞痛、排便量減少、血便等症狀。傳統治療大腸腫瘤合併腸阻塞,為避免腸道腫脹時直接手術會因癒合不佳造成滲漏,臨床多半會先於患者腹部裝置暫時性的人工肛門減壓,約2週後才會進行開腹手術切除腫瘤。然而,病患也得經歷2次開刀,不但增加手術風險,因人工肛門產生的異味及漏便問題,往往也令患者身心衝擊。大腸裝支架 立即改善排氣排便陳建華說明,新式的內視鏡大腸支架放置術為無傷口手術,僅需從肛門伸入大腸鏡,放置大腸支架撐開腸壁狹窄處,就能有效使腸道恢復通暢,術後當日就可開始排氣、排便,解決腹脹及積便問題。待腸道消腫後,再由外科醫師切除腫瘤取出支架即可。以大腸支架放置撐開阻塞腸道,解決腹脹及積便問題。陳建華提醒,由於惡性大腸阻塞初期的症狀類似便秘或消化不良,不易察覺,若未及時處置,恐造成腸道過度擴張、脹大,引發腸穿孔、腸壞死及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應謹慎預防。呼籲民眾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伴隨腹脹、絞痛甚至血便等情形,即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爸媽對於新生兒的照顧都是戰戰兢兢,如果遇到大便有血絲更會驚慌不已。小兒科醫師表示,新生兒少部分會遇到血便狀況,首先要排除病毒性腸胃炎,再來才會考慮較常見的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若新生兒仍有血便,可嘗試兩種方式解決。喝配方奶的嬰兒,建議使用水解蛋白奶粉,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淳翔指出,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通常需臨床診斷,將懷疑的過敏原移除後,症狀改善就能確診,如果是喝配方奶的新生兒,建議使用水解蛋白奶粉,以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至於全母乳哺育的新生兒,通常限制母親蛋白質飲食後,臨床上新生兒的血便會在一至二周內消失。若症狀未改善,就需了解媽媽是否攝取到牛奶蛋白,若確定飲食中已排除牛奶蛋白,且經過兩周新生兒仍有血便症狀,媽媽飲食中的蛋和大豆蛋白則可以考慮做限制。在母乳新生兒中,會有偶爾反覆血便狀況,有時候是因為媽媽的飲食攝取到微量的誘發蛋白質,如果這樣的血便是微量且可自癒,且沒有很常見的話,建議維持現階段程度的飲食限制及保持警覺即可,不用再改變或更嚴格限制。哺餵母乳的媽媽,限制攝取蛋白質飲食如果新生兒仍反覆有血便,張淳翔提出兩點建議:1.可將母乳改成水解配方奶,尤其是母親對飲食限制感到困擾,或其他原因如要回歸職場等想停止母乳哺餵。2.繼續使用母乳,如果只是輕微的疾病表現(沒有其他腸胃不適、哭鬧、生長遲滯等狀況),且媽媽願意繼續母乳哺餵,並維持限制蛋白飲食,這樣做法並沒有很完整的研究,但對新生兒的傷害目前認為是較低的。研究顯示,27名母親選擇自身飲食只限制牛奶攝取,而非全面限制蛋白質,經持續追蹤,這些寶寶在6個月大時都已無血便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歲的簡小姐是位職業婦女,不僅天天加班,回家也一刻不得閒,在公事家事兩頭燒情況下,壓力經常瀕臨表邊緣,近一個月,還突然肚子拉個不停,原以為一般的腸胃炎,但自行服用藥不僅無效,還惡化出現血便,體重爆瘦五公斤,這才在家人的督促下就醫,確診罹患「克隆氏症」,並申請重大傷病卡。血便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壓力是惡化因子小港醫院胃腸內科謝孟書醫師指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介於20到40歲間,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近十年來,國內發生率逐年上升,且不同於一般腸道發炎,會導致持續性腹瀉達四個星期以上,如腸道黏膜發炎受損出血,還會引起血便症狀,一旦久拉、血便,當心腸炎拉警報。謝孟書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已知可能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有關,如現代人抽菸、高糖高鹽高熱量飲食及高壓力等也可能是誘發因子,一旦免疫系統與外界的細菌、病毒失去平衡時,則可能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臨床上就曾收治因課業壓力沉重、工作高壓、家事壓力大的學生、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等患者,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免疫力失衡的狀況。礙於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有些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而延後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排毒,往往耗費多時才得以確診。星火足以燎原 腸炎失控蔓延全身謝孟書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以控制腸道發炎及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理想目標,現有藥物選擇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根據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治療方式。其中,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可能讓免疫力下降,以達到疾病控制效果,如類固醇雖效果明顯,但患者擔心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月亮臉、水牛肩及水桶腰,也容易提高高血壓、血糖風險或睡眠障礙,因此,急性期治療過後,也可能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長期控制病情。生物製劑是目前研究證實對腸道潰瘍癒合有效的藥物,且副作用也比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少,長期治療可改善腸道發炎狀況,讓腸道功能恢復,越早使用,長期來看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約有三成患者有「腸道外症狀」,以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等共病最為常見,若能持續穩定控制疾病,減少反覆復發,就能減低腸道外症狀的風險。從「腸」計議 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發炎性腸道疾病現階段無法治癒,必須長期追蹤控制,因此最忌「自療」,臨床上不少患者誤以為腹瀉次數減少,即代表病情好轉,自行中斷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反而導致反覆復發讓治療更加棘手。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觀念及目標,除了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更要持續治療發炎的腸道,追求腸道黏膜癒合,也就是在內視鏡下,腸道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發炎。因此,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適時反應切身感受,提供醫師參考,並轉換心態將疾病當成慢性病長期治療,如此才能與之共存。另外,在生活上,也提醒患者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或處於高壓緊張狀態。飲食方面可選擇偏向地中海飲食法,多吃蔬果與優質蛋白質,減少攝取漢堡、牛排、起司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出門在外,也可提早做好準備,以便應急,如隨身攜帶衛生紙、濕紙巾、替換衣褲等,萬一有狀況時,可以取用更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