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

想養好腸道 只補益生菌不夠!搭配這7種食物才有效

想養好腸道 只補益生菌不夠!搭配這7種食物才有效#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打從出生那天開始,我們的腸道就會布滿著共生菌叢,嬰兒會由媽媽的產道及母乳獲得這些益生菌種,長大以後,我們則可以從發酵食物或額外補充益生菌,攝取這些重要的菌株。而這些益生菌則影響著我們的腸道健康,換句話說,也就影響著我們身體的免疫力。聯欣診所營養師劉語潔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很多,它除了負責將膳食纖維轉換成可被吸收利用的短鏈脂肪酸,還協助製造維生素,及調適免疫功能。每個人的腸道菌叢組合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腸道內的菌群有多種不同屬種的益生菌,分成益生菌群、中性菌群、有害菌群三種。益生菌的好處就是,可以抑制「壞菌」在腸道中的產生。如何以好菌取代壞菌?科學家發現,益生菌菌株與益生質結合,提供充分的食物給益生菌,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才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益生菌的存活數目與時間。如果是腸道健康的人,可直接攝取天然益生菌食品,如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乳酪、泡菜、味增、納豆等發酵食物;若是外食族或平日工作忙碌、壓力大者,因為較容易重複食用同類食物或吃進過多加工食品,可透過保健品適量補充益生菌保養腸胃,讓腸道好菌增加,並維持菌叢種類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補充益生菌的同時,要多攝取天然「益生質」,提供益生菌足夠的養分。「益生質」又稱益生源,或益菌生,它是益生菌的養分,培養良好的腸道環境,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在2017年的《Nature report》中定義,益生質是「不被宿主消化,但能選擇性地與宿主共生的微生物利用,因而促進宿主健康的物質」。市面上最普遍的益生質為果寡糖及菊糖,若要從天然食物攝取,可選擇不易消化的膳食纖維來補充益生質。富含益生質的食物有哪些?通常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或天然發酵食品,都含有大量的益生質,可參考以下7大類︰全穀根莖類:糙米、燕麥、紫米、藜麥、薏仁、地瓜、小麥、玉米、芋頭、山藥、馬鈴薯等。豆類: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等。蔬菜類:蘆筍、花椰菜、紅蘿蔔、地瓜葉、高麗菜等葉菜類。水果:蘋果、木瓜、香蕉等。堅果種子:杏仁、核桃、腰果、南瓜子等。海藻類:紫菜、海帶等。蕈菇類:木耳、香菇、金針菇等。膳食纖維涵蓋豐富益生質膳食纖維中富含益生質,衛福部建議每日攝取25~35克的膳食纖維。以常見的高麗菜、青江菜、小白菜、萵苣來說,每100g平均含1.4g的膳食纖維;水果如珍珠芭樂、黃金奇異果、香吉士、香蕉,每100g平均含2.5g的膳食纖維。其他含量相對高的食物還包含糙米、燕麥片、堅果、酪梨、筍等,建議每日多食用五穀雜糧,並搭配5~7份青菜及2~3份水果,就能提高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能獲取足夠的益生質唷!要維護好腸道,平常就應該多攝取益生質食物,才能與益生菌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春節後變大腹翁?DIY蔬食沙拉幫腸道大掃除

春節後變大腹翁?DIY蔬食沙拉幫腸道大掃除#腸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節假期多吃、少動,成為大「腹」翁、大「腹」婆了嗎?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慶祝2月22日營養師節,推出地中海式蔬食料理「巴薩米克油醋佐馬茲瑞拉起司」,方便準備又能健康吃,讓發福的朋友做腸道大掃除,一起享「瘦」健康輕盈新生活!過年體重平均胖1.7公斤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陳虹雯引用衛福部國健署曾做過的調查表示,「4成1的受訪者覺得『春節期間體重會增加』,而且體重增加幅度平均約為1.7公斤」。營養科團隊趁著營養師節,推出蔬食餐點,講求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最重要是方便準備、健康又營養。陳虹雯推薦的「巴薩米克油醋佐馬茲瑞拉起司」,屬於蔬食地中海式生菜沙拉,食材有蘿美、紅火焰和紅橡木等生菜,補充維生素C及花青素;搭配根莖類的馬鈴薯及地瓜填補膳食纖維;還有水果類的小番茄和柳丁補充的維生素A與果膠,再加上水煮蛋、馬茲瑞拉起司、橄欖油等優質蛋白質及健康油脂。「膳食纖維可讓人有飽足感,而且低熱量,有助控制進食量,促進腸道蠕動,還可幫助順暢排便,豐富的維生素及花青素可增加抗氧化能力。」不需要烹煮技巧 只需洗淨蔬菜和蒸煮陳虹雯強調,享受美食不需要昂貴食材,「巴薩米克油醋佐馬茲瑞拉起司」的食材在生鮮超市就買得到,也不需要太多烹煮技巧,只需要洗乾淨蔬菜,豪邁手撕到適合入口的大小,蒸熟或川燙切塊的地瓜、馬鈴薯,加上一顆水煮雞蛋,柳丁及番茄切片,搭配烤過的馬茲瑞拉起司,最後淋上自製油醋醬,就完成簡單清爽的健康餐。陳虹雯表示,生菜沙拉的菜色搭配,可以隨喜好變化,從營養師節開始,歡迎DIY蔬食主廚,創造屬於自己的健康餐盒,迎接蔬食健康新生活。

優酪乳眉角多 這兩個時間喝最養生

優酪乳眉角多 這兩個時間喝最養生#腸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喝優酪乳不僅能補充每日所需的乳製品攝取量,也能幫助腸道有好菌相,但許多民眾並不知道喝優酪乳有很多「眉角」,專家表示,飯後30分鐘喝效果最好。嬰兒胃腸尚在發育 不宜餵食豐原醫院小兒科醫師馬瑞杉表示,不建議家長餵1歲以下的寶寶喝優酪乳。優酪乳是由鮮乳發酵而成,其中的蛋白質分子較大,不利於1歲以下寶寶消化吸收,因其胃腸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胃黏膜屏障還不健全,胃酸、胃蛋白酶活性較低,而優酪乳的加工經過酸化過程,PH值較低,進入胃腸道後,可能破壞嬰幼兒的胃腸黏膜,影響消化吸收。嬰幼兒胃腸道的微生物菌群處於不穩定階段,可能因飲用優酪乳引起嗜酸乳桿菌群攝入過多,導致腸道中原有的微生物菌群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引發腸道疾病。飯後30分鐘至2小時效果最好針對可以喝優酪乳的民眾,馬瑞杉醫師提醒,應避免空腹時飲用,否則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易被胃酸殺死,因為空腹時胃內的酸度大,PH值大約是2,不適合乳酸菌生長,即使喝了,保健作用會也大大減弱。馬瑞杉醫師指出,喝優酪乳最好的時機,一般是飯後30分鐘到2小時,胃液被稀釋,胃內的酸鹼度較適合乳酸菌生長,因此效果較佳。但記得喝完優酪乳後,要及時刷牙,因為優酪乳中的某些菌種及酸性物質對牙齒有一定程度的損害。和香腸臘肉一起食用 恐致癌優酪乳雖可和很多食物搭配食用,但馬瑞杉醫師提醒,應避免和香腸、臘肉、熱狗等加工肉品一起食用,因為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會和優酪乳中的胺形成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優酪乳也不宜和氯黴素、紅黴素藥物等併用,因為這些藥物會殺死或破壞優酪乳中的乳酸菌而影響其效用。

1分鐘檢測 你的腸道是否健康?

1分鐘檢測 你的腸道是否健康?#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提到身體最繁忙的器官,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腦,還有一個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腦,那就是腸道。腸道掌管全身的營養吸收,因表面積最大,接觸最多外來細菌,使得淋巴組織也最為發達,有著人體70%至80%的免疫細胞,是人體免疫的最強關卡。腸癌、高血壓與腸道健康相關腸道雖在身體內部,對外在環境卻處於開放的狀況,任何好的、壞的都隨食物由口腔進入。腸道內部可說是身體最多細菌的地方,這些細菌訓練腸道免疫系統,當身體免疫有活力,所有病痛也會跟著遠離。現代人飲食不正常、生活步調匆忙,在這樣的狀況下,導致進食、排便時間不正常,攝取膳食纖維又不足,種種原因讓腸道越來越不健康,醫師提醒,許多疾病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如腸癌、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有慢性便祕、腸道環境惡劣的族群,應盡早保養腸道,來做個1分鐘檢測,了解自己的腸道健不健康吧!符合0項腸道很健康,你的腸道環境佳、腸蠕動也十分理想,請維持現在的生活型態,繼續保持下去。符合1~4項腸道狀況普通,勉強算健康,但建議稍微改變飲食或生活型態,才能讓腸道更健康。符合5項以上腸道不健康,腸道環境很差,壞菌數很多,腸蠕動狀況非常不好,需要馬上改善生活型態。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腸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聽到乾癬,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事實上,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馬偕醫院皮膚科醫師林揚志指出,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指甲變化是徵兆林揚志醫師表示,乾癬是因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關節、眼睛、腸道等器官,因而出現各種共病。乾癬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如指甲凹陷、早上起床時下背痛、下床或走路腳跟有壓痛感、手指關節僵硬等,甚至指尖與指節的關節會腫痛,部分患者手指看起來像香腸一樣腫腫的;部分患者肌腱附著骨頭的地方也會開始疼痛。有些患者是皮膚乾癬一段時間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些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皮膚乾癬,兩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若先出現皮膚乾癬才有關節炎,診斷上會較容易,因醫師可聯想到乾癬性關節炎。反之,若一開始先出現關節炎,皮膚尚無乾癬表現,醫師就需考慮各種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且因乾癬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需長期控制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關節變形。及早治療 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林揚志醫師解釋,目前皮膚乾癬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或口服藥、注射針劑等。乾癬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為鎮痛消炎藥;第二線則是免疫調節劑,若皆無明顯成效,會建議患者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可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避免關節變形,亦可同步預防關節、腸道相關共病。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最大的差別,在於免疫調節劑可控制疼痛,但無法完全控制關節破壞,患者會感到症狀逐漸緩和,但其實關節的破壞仍在持續;生物製劑則是施打後可有效能阻止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治療乾癬同時保護關節。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壞,手指甚至連握東西都沒有辦法。林揚志醫師回憶,曾有位職業駕駛的患者,因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未積極治療,最終手部關節變形,連握住方向盤都很困難。建議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輕忽症狀,應及早治療,降低日後失能的機會。屆時關節出現不可逆傷害,即使選用生物製劑,也無法讓受破壞的關節回復成原來的模樣。生物製劑因費用昂貴,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乾癬性關節炎須經醫師評估病況後申請使用,若患者使用後症狀有改善百分之五十以上,仍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因症狀改善就被停止使用。若僅皮膚乾癬,使用兩年後改善狀況良好,則無法繼續使用健保給付。 冬季任意進補 當心愈補愈糟糕林揚志醫師提醒,國人愛進補,每每時序入冬,麻油雞及薑母鴨各類補品皆上桌,但上述補品皆含酒類,恐刺激免疫力,使病徵加劇,其他包含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藥膳,皆不適合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食用,不過偶爾補充綜合維他命及雞湯則不在此限。最後,林揚志醫師鼓勵乾癬病友,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想能吃又能瘦!快學淨化腸道最簡單法

想能吃又能瘦!快學淨化腸道最簡單法#腸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能吃又能瘦」的話,關鍵還是腸道。腸道不健康,腸黏膜的情況會變糟,造成身體防禦功能受損。於是,就讓致胖因子有機可乘跑進身體裡,干擾代謝系統荷爾蒙分泌功能,因而導致肥胖。如果腸道維持良好的防禦功能,會發胖的連鎖反應機制就不容易被啟動。想提醒大家,具有調節心情功能的神經傳導物質 —— 血清素,據估計有九成是在腸道製造。來筆者診所看病的患者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只有肥胖而已,還有慢性不適等各種嚴重症狀。即便是看似與腸胃無關的症狀,首要之務依舊要先恢復腸道健康。腸道掌管六成的免疫能力,如果腸道健康,至少能確保六成的免疫能力與防禦能力。而且,只要腸道健康,掌管情緒、壓力、飲食行為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正常運作。而且,腸道和其他器官不同,腸道狀態會因改變食物而有所調整,換言之,可以透過「意志力」來改變腸道的菌叢環境。只要掌握必記重點,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處理,這真是天大的好處。那麼,來聊聊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對腸道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請想想乳製品、紅肉、小麥類的食物。這些食材的共同點就是不易消化,會對腸道造成負擔。尤其再加上吃飯速度快、喝酒、睡眠不足等因素,或是吃了「牛排+麵包」、「紅酒+起司」之類的組合餐,等於給腸胃雙重負擔,傷害力更強。吃進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會在消化道中發酵、腐敗,最後可能導致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或大腸的腸內腐敗。那麼,為了腸胃健康,應該積極攝取哪一類的食物呢?答案是膳食纖維。蔬菜攝取越多,腸胃越能活潑蠕動,讓消化吸收作業順利進行。當腸胃循環作用正常快速運轉,下次有食物蒞臨時,腸胃可以馬上就備好足夠的消化酵素。積極吃蔬菜、攝取膳食纖維,就能打造「只要食物一來,就能有效率消化吸收」的良性循環狀態。於是,就能預防腸道內有食物殘渣囤積,阻止細菌異常發酵。想強化消化功能,讓腸道隨時儲備益生菌(乳酸菌、比菲德氏菌等腸道益生菌)也是重要一環。比方說,在德國吃香腸或豬肉排時,都會附上大量的德國酸菜(高麗菜發酵食品)。德國酸菜富含植物性乳酸菌,而且其食材的高麗菜也富含膳食纖維,這是個完美組合,等於可同時攝取到乳酸菌和膳食纖維,可以預防胃部消化不良。此外,也要積極攝取維生素 D3。常聽專家呼籲「吃沙丁魚、野生鮭魚、魚肝油」、「做日光浴」,目的就是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 D3 。維生素 D3 不僅能強化鈣吸收能力,讓骨骼代謝作用正常,還能強健腸黏膜,維持腸道免疫作用正常運作。又可預防憂鬱症、癌症,也有助減肥。還能預防毒物從腸道入侵,對於提升與解毒功能有關的腸道作用助益良多。(本文摘自/難怪你瘦不下來/新自然主義)

擾人便秘不再來 還腸道健康這樣做

擾人便秘不再來 還腸道健康這樣做#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多吃青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解決便秘問題,但現代人多外食,往往攝取過量的油、鹽與熱量,加上活動量不足,不少人有便秘症狀。營養師提醒,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之餘,也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才能讓糞便俐落的通過腸道!便秘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便秘多由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較複雜,其常見症狀是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1次,且無規律、糞質乾硬,常伴有排便困難、腹脹、腹痛、大便帶血等症狀。吃蔬果通便 水分要喝得夠多人體水分攝取不足,糞便體積會變得又小又密實,在腸道過程更慢,容易變得肝硬而產生便秘症狀,當人體攝取大量的纖維時,需要水分幫助膨脹,這時腸道會接受到訊號,產生便意。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需補充35c.c.的水分,換句話說,若民眾的體重為60公斤,每日至少要喝2100c.c.以上的水分,才算達到標準。想避免便秘,可試試看以下四種方式:1) 多喝水水可以軟化糞便,利於排泄。清晨喝1杯溫開水或蜂蜜水,是便秘患者應該養成的習慣。2) 飲食清淡要禁止飲酒,遠離濃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大便乾結。3) 攝取足夠的粗糧、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細菌環境的平衡,食用後可刺激胃腸蠕動,有利於清腸和排便。4) 潤腸食物不可缺核桃仁、芝麻等堅果含油脂較多,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是很好的養生食品。防治便秘食材聰明選1) 芋頭:健脾胃,通宿便。2) 白木耳: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3) 香蕉:潤腸通便。4) 蘋果:促進排便。5) 糯米:富含膳食纖維。6) 核桃:含不飽和脂肪。7) 燕麥: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經常喝咖啡 有助預防便秘據研究報告所示,經常攝取咖啡的人比較沒有便祕問題。咖啡具有刺激腸道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這是促使腸道功能活化的原因之一。除了咖啡因之外,其他的成分也被認為有活化副交感神經的功用。此外,咖啡香氣中所含的成分可使心情放鬆,或許也與預防便祕有關。勿長期依賴瀉藥、軟便劑緩解便秘長期持續有便秘問題,輕則誘發痔瘡、肛裂,甚至脫肛,若本身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解便時過於用力,可能會引發心臟病、腦血管意外。再者,長期便秘代表體內廢物、毒素無法順利排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相對較高。健康小叮嚀:千萬不要養成依賴瀉藥、軟便劑的壞習慣。

腸道影響心理健康!多吃蔬果來改善

腸道影響心理健康!多吃蔬果來改善#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除了影響生理健康,也影響心理健康!根據歷年身體快樂指數調查指出,順暢力與愉悅力呈現正相關,順暢力越好(天天排便、沒有便秘或腹瀉困擾、也沒有消化不良或脹氣等腸胃不適問題者),愉悅力越好(自認注意力集中、思路清晰、對生活感到快樂與滿足、比較不容易感到不耐煩)。反之,順暢力差的愉悅力也差。腸道環境不利益生菌生長 會增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調查超過3200餘份問卷中,有近8成民眾表示自己常常容易感到不耐煩,僅不到4成對生活感到滿足或快樂;近6成民眾常有腸胃不適的問題,約4成民眾有腹瀉或便秘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吃不到3份蔬菜或2份水果者皆達86%。而歷年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結果也指出,蔬果攝取不足是民眾身心不快樂的原因之一。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人體共生菌99%居住在腸道,數量高達數百兆,腸胃道功能會經由腸道-大腦的「腦腸軸線」與大腦相互影響。國內外多篇研究指出,腸道菌種好壞會影響身心狀況,當腸道環境不利益生菌生長時,會增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研究顯示菌落改變會影響情緒,包括慢性疲勞症候群、心理壓力程度及心理狀態,這些症狀在腸道菌落改善後明顯好轉。奇異果、木瓜含酵素 幫助分解食物如何改善腸道菌落來影響「好心腸」?陳志道主任提醒,腸道環境是重要的基礎,富含水溶性纖維的水果如奇異果,已證實可以幫助建立腸道益菌生長環境。國人往往忽視水果在維護腸胃健康的重要,嗜吃肉類的國人更應該要多攝取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例如奇異果所含的水果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其他像是富含木瓜酵素的木瓜也是不錯的選擇。董氏基金會尤營養師宣文表示,蔬果對於身體健康維護無庸置疑,對於正面情緒提升的幫助也漸漸獲得許多實證。如2018年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發表研究指出,多吃蔬果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2013年英國健康心理學期刊研究結果也發現,當受試者比平日攝取的水果份量多出0.11份、蔬菜份量多出0.15份時,情緒較正面,而且好心情還可延續到隔天。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 特別是富含水溶性纖維腸道同時影響生理健康與心理情緒!特別是外食族群較不易主動攝取水果,造成攝取量偏低。董氏基金會特別提醒,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建議可選擇含較多蔬果的餐點,或是自備水果取代不健康的零食,讓身心更健康、更快樂。尤其建議選擇富含水溶性纖維的蔬果如柑橘類、莓果類、芭樂、木瓜、奇異果、香蕉、木耳、波菜、胡蘿蔔、海帶、菇類、花椰菜等,水溶性纖維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調整腸道機能,幫助腸道營造利於益菌生長的環境,可降低負面情緒,改善焦慮與類似憂鬱行為,打造正能量體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