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

食譜》營養師私藏「7天美味燕麥餐」降膽固醇越吃越瘦

食譜》營養師私藏「7天美味燕麥餐」降膽固醇越吃越瘦#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現代人重視健康生活及飲食,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燕麥」逐漸成為健康主食好選擇,但不少民眾認為吃燕麥「很像嚼飼料」、「沒有滋味難入口」,想要好吃與營養兼顧,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李欣容針對外食為主的朋友,設計1周7天的享「瘦」燕麥餐,幫助民眾每天都能輕鬆以燕麥取代米飯澱粉。7道簡易燕麥餐,把燕麥變好吃李欣容表示,海帶芽味噌豆腐湯再加入6湯匙燕麥片,就是一碗好吃的燕麥粥;或將燕麥、豆漿、蛋混合,加入少許韓式泡菜煎成片,一道美味的泡菜燕麥煎輕鬆上桌;低脂無糖優格加入水果、堅果及燕麥片,只要幾分鐘就能做好一道餐點。燕麥的膳食纖維高,是體重控制及需要控制血糖、血壓等慢性病民眾的方便好選擇,其保健成分主要為ß-聚葡萄糖(1種膳食纖維)。李欣容說明,市面上看到的燕麥片多數可以即食,只要加入熱水、熱湯就能食用,相較其他全榖雜糧要花時間煮熟方便許多。但燕麥片雖然方便,並不是無限制的吃。李欣容建議,每天選擇1餐以燕麥取代原本飲食中相等份量的澱粉,例如白米飯、麵條、麵包等精緻澱粉,才有機會達成健康訴求。以下7道燕麥餐製作,可搭配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達到降低血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的功效。(營養師李欣容提醒,以上組合請自行搭配一份燙青菜或生菜沙拉盒才夠均衡。圖片提供:李欣容)燕麥飲食怎麼選才能營養均衡?燕麥成為健康主食的選擇之一,但許多民眾疑惑「為什麼我早餐都吃燕麥體重還降不下來?」、「早餐吃地瓜配一瓶無糖燕麥飲,可以嗎?」、「吃燕麥片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是小雞在吃飼料,要怎麼吃比較美味呢?」李欣容指出,各種燕麥相關食品各有優點及特色,只要懂得選擇與搭配,同樣吃得健康又美味。原味燕麥片與無糖燕麥飲營養成分相當,以下列幾點優先選擇: 無另添加調味 需咀嚼 有利增加飽足感 牙口不好的長輩選擇燕麥飲則相對適合而近來,咖啡飲品興起以燕麥奶取代鮮奶調製咖啡的潮流,尤其是乳糖不耐者、素食者可以享受到拿鐵的美味。但燕麥奶的鈣質及優質蛋白質含量都比鮮奶低,若燕麥拿鐵已取代平時的鮮奶拿鐵,建議在午餐點份豆干片補充鈣質及蛋白質。若想達到體重、血脂及血糖控制效果,李欣容建議以成分為燕麥片且無添加糖、果乾、巧克力等其他調味的產品為優先並均衡搭配。部分民眾習慣以燕麥飲做為早餐,與鮮奶及豆漿相較,少了蛋白質,可以選擇有搭配豆漿的產品,例如無糖燕麥豆漿,或加顆茶葉蛋,增加優質蛋白質,均衡的一餐有利降低飢餓感及獲取足夠營養素。李欣容提醒,燕麥雖然是健康飲食好選擇,但有腎臟疾病、腸胃症狀的民眾建議事先與醫師、營養師討論是否適合食用及合適的吃法。除了燕麥之外,芋頭、紅藜、小米、黑米、糙米等也是很棒的全榖雜糧選擇,用來取代一餐的精緻澱粉量,或加入米飯裡,都是很棒的嘗試。

降膽固醇該怎麼吃?醫:避吃蛋、海產還有「這關鍵」

降膽固醇該怎麼吃?醫:避吃蛋、海產還有「這關鍵」#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4歲女士在健檢時,發現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mg/dl(正常110~200mg/dl)。初診檢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231mg/dl(正常<130mg/dl),3個月回診再驗為222mg/dl,詳細詢問飲食習慣發現,沒有吃蛋黃,也不敢吃海產,常常吃的是外食麵類、麵包吐司類、餅乾蛋糕類,也常吃燒餅油條類。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近來門診年輕新病人中,大學生、年輕上班族,每天都可以見半數以上已達到用藥標準,3個月飲食治療後,有回診的90%以上患者,血清膽固醇降不下來,尤其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mg/dl,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200mg/dl,這類嚴重高膽固醇血症個案越來越多,過去只有遺傳家族疾病的人才見到,現在占門診15%以上了。 不規則用藥、反式脂肪,使膽固醇降不下來膽固醇降不下來是藥無效?洪建德說,吃藥理論上不會失敗,都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成,但到處看病,加上不規則用藥,自然會覺得沒改善。以訛傳訛的網路社團內,過度強調藥物傷肝,患者聽說,或患者瀏覽誤以為吃藥副作用太大,而自己調整,所以藥物治療也失敗,等於沒有保護。 洪建德進一步說明,影響血清膽固醇高低的因素雖為「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膽固醇」3大類,但是後者力道很小。審視實證醫學、實證食品科學與調理學,開始追蹤患者注意烹調與加工用油,使用的反式脂肪油脂多才是上升膽固醇血症的主因,有跟著執行減少反式脂肪酸,血清膽固醇降低成果都很好;2015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就修正過去醫界與營養界的衛教,主張注意反式脂肪酸才是防治重點。 多數人早餐手拿者麵包,或不能、不願自己做菜,中午公司團體叫炸雞腿便當、炸排骨便當,這些人血清膽固醇有變高趨勢。店家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油炸雞腿與排骨,顧客自然吃進大量的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當然血清膽膽固醇就高。多數重症膽固醇血症不僅食物治療無效,甚至越治越高,就是禁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海產,蛋黃,五花肉等,但是放過含反式脂肪酸的酥油、乳瑪琳等,當然食療失敗。 外食用水過濾,自己煮菜最理想洪建德提到,現代人喜歡吃高溫油炸物的焦香味與酥脆的口感,只衛教油炸物要減少效果有限,除了官方已逐步禁止人造反式脂肪外,也要找到安全的油炸替代油脂,自己煮最理想,但最不容易做到。 自己開伙時,一般料理使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例如初榨橄欖油,但要避免高溫烹調,因為高溫會酸化的限制。油炸食物可考慮用豬油來中溫油炸,一週1次以下,還不至於造成飽和脂肪酸過高攝食;早餐與點心避免反式脂肪如酥油、乳瑪琳製品的攝取。 需外食者,則可考慮用一杯水洗掉外食過油,也有減少部分油脂,禮儀上看來雖不雅,更改變了料理的味道,但是有部分效果;料理的種類上儘量避免選擇油炸、勾芡的食物,以減少油脂攝取量。 

罹癌睡再久還是累 中醫教你針灸「3穴位」

罹癌睡再久還是累 中醫教你針灸「3穴位」#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的林先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過多次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然而這幾年來時常感到疲累,即使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疲累感仍然不減,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表現,因此求診中醫。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癌因性疲憊症是長時間感到疲累或筋疲力竭的感受,不會因睡眠或休息而改善,根據研究調查,有高達92%的癌症患者有疲憊的問題,在藥物治療上西醫有精神刺激藥物、類固醇藥物等。中醫則可依患者體質調配藥物以及針灸穴位。另外,非藥物處置可透過運動、營養、心理社會和認知行為層面等來改善。藥物搭配運動、飲食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指數也變穩定患者經過中醫診察後,給予補氣健脾藥物,如人參、黃耆、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也酌加調整腸胃道和體質的藥物,並針灸合谷、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平時配合規律的運動,以及高纖低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飲食。經過三個月的調養,林先生除解決疲憊問題,連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也跟著穩定下來。劉家蓁提醒,癌症患者的疲憊感,大多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來恢復,建議有癌因性疲憊的患者就醫尋求協助,並透過運動、營養的補充,來解決疲憊問題,減輕對生活帶來的衝擊。

居家抗疫膽固醇失控 醫教你「3招」避心肌梗塞

居家抗疫膽固醇失控 醫教你「3招」避心肌梗塞#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說,「這類患者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說,「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患者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周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文章授權提供/ 照護線上)

預防中風不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

預防中風不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早餐都吃中式還是西式呢?哪些NG組合會影響血管健康?從腦中風的兩大分類可以看出端倪。營養師表示,「出血型腦中風」和「血管栓塞型腦中風」絕對不只是膽固醇的問題,還有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及所有調味料。少吃高鹽、加工製品和奶茶常見的燒餅油條,每份含有約45cc油脂和近2公克鹽分,若天天吃,膽固醇指數與血壓漸漸飆高!營養師陳扆洵指出,出血型腦中風主因就是血壓控制不佳,飲食中的鹽分與調味料多寡影響最直接;其次為天氣寒冷、溫差大、高壓力、過度疲勞、情緒起伏過大及飲酒過量等,若是坐冷氣房辦公的小資族,室內外溫差導致血管異常收縮,外食又NG就很傷「腦」筋。西式早餐搭配熱狗、火腿、培根等高鹽又加工的再製品,脂肪含量也比較高,陳扆洵營養師建議少吃。另外簡單方便的包子、蘿蔔糕、蛋餅等,則屬於黃燈區,建議偶爾吃即可;早餐飲料可以選無糖紅茶、無糖豆漿、無糖優酪乳或低脂鮮奶,若需要提神可以選美式咖啡、拿鐵,至於奶精為基底的傳統奶茶,也是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要盡量避免。攝取4種食物 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近年多名名人因腦中風驟逝,陳扆洵認為除了先天基因缺陷,臨床上多數中風患者是因慢性病、生活習慣病(如三高、代謝症候群)引起,多是不好的飲食習慣累積而成。想降低風險,多數人會聯想到少吃高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海鮮,其實改善飽和脂肪酸、鹽分攝取超標、改掉NG飲食,可先避開危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進一步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含鎂食物/豆類、全穀類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堅果等。含鉀食物/深色蔬菜芹菜、空心菜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時記得少加醬料。含鈣食物/牛奶、豆腐當身體缺乏鈣質時,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相對穩定血壓。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山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攝取。想要保護腦血管健康,明天起將NG早餐改成不加油條的紫米飯糰,或是不抹沙拉醬、蔬菜加倍的總匯三明治吧!

中秋烤肉膽固醇不爆表 油脂是關鍵

中秋烤肉膽固醇不爆表 油脂是關鍵#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既定印象中,民眾普遍認為雞蛋和海鮮,都屬於膽固醇高的食材而不敢食用,但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海鮮雖然膽固醇比肉類高,但經計算後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相較於五花肉來得更健康。營養師打破迷思 海鮮優於五花肉中秋節即將來臨,團聚時少不了烤肉、月餅、柚子各種美食,陳麗如營養師打破民眾對破解油脂及膽固醇迷思,指出海鮮類膽固醇比雖肉類高1至2倍,但是所含的飽和脂肪卻很低,經計算得出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呼籲民眾本身若無尿酸或高膽固醇等疾病,選擇海鮮當烤肉料理,遠比五花肉要好的多。食材可挑選含肥肉較少的食物,因為牛、豬等動物性奶油都會讓膽固醇升高,建議烤肉時避免將油脂滴在木炭上,因為冒出的煙致癌性高;而在挑選月餅類糕點時,100克的綠豆椪升膽固醇指數才7.24,但同大小的蛋黃酥升膽固醇指數卻高達40.98,其中選用的油是關鍵,若是以芥花油或橄欖油取代豬油來製作蛋黃酥,則升膽固醇指數就會降低。一顆蛋黃酥大約等於一碗白飯的熱量,如食用蛋黃酥,當日應減少澱粉及油脂攝取,以免熱量超標。柚子恐影響藥效 心血管患者留意油脂是不可或缺的食物類型,臨床上曾有家長過度限制小孩攝取油脂,造成孩子不明原因起疹子,後來查出是欠缺油脂內所含必需脂肪酸。油並不可怕,如何使用及分配才是要務。平日料理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菜籽油,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奶油、白油、烤酥油等及其製品。陳麗如營養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時食用柚子與部分藥物將影響藥效,在吃柚子或葡萄柚同時,要特別注意服用的藥物是否有禁忌食物。

防中風別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

防中風別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早餐都吃中式還是西式呢?哪些NG組合會影響血管健康?從腦中風的兩大分類可以看出端倪。營養師表示,「出血型腦中風」和「血管栓塞型腦中風」絕對不只是膽固醇的問題,還有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及所有調味料。少吃高鹽、加工製品和奶茶常見的燒餅油條,每份含有約45cc油脂和近2公克鹽分,若天天吃,膽固醇指數與血壓漸漸飆高!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陳扆洵指出,出血型腦中風主因就是血壓控制不佳,飲食中的鹽分與調味料多寡影響最直接;其次為天氣寒冷、溫差大、高壓力、過度疲勞、情緒起伏過大及飲酒過量等,若是坐冷氣房辦公的小資族,室內外溫差導致血管異常收縮,外食又NG就很傷「腦」筋。西式早餐搭配熱狗、火腿、培根等高鹽又加工的再製品,脂肪含量也比較高,陳扆洵營養師建議少吃。另外簡單方便的包子、蘿蔔糕、蛋餅等,則屬於黃燈區,建議偶爾吃即可;早餐飲料可以選無糖紅茶、無糖豆漿、無糖優酪乳或低脂鮮奶,若需要提神可以選美式咖啡、拿鐵,至於奶精為基底的傳統奶茶,也是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要盡量避免。攝取4種食物 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為什麼吃早餐這麼挑剔呢?近日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驟逝,陳扆洵營養師認為除了先天基因缺陷,臨床上多數中風患者是因慢性病、生活習慣病(如三高、代謝症候群)引起,多是不好的飲食習慣累積而成。想降低風險,多數人會聯想到少吃「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海鮮,其實改善飽和脂肪酸、鹽分攝取超標、改掉NG飲食,可先避開危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進一步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含鎂食物/豆類、全穀類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堅果等。含鉀食物/深色蔬菜芹菜、空心菜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時記得少加醬料。含鈣食物/牛奶、豆腐當身體缺乏鈣質時,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相對穩定血壓。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山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多攝取。想要保護腦血管健康,明天起將NG早餐改成不加油條的紫米飯糰,或是不抹沙拉醬、蔬菜加倍的總匯三明治吧!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80歲的李婆婆回診時跟醫師炫耀「現在我的健康『脂數』都很正常吧!」,但其實在一年半前她因心肌梗塞走訪了二次鬼門關,從此她才開始認真用藥控制。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後,醫師已處方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來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期間數值控制在88mg/dL,不料,卻在服藥後的二年內發生了第二次的心肌梗塞,這次成功救回李婆婆性命後,除口服用藥外,同時再搭配PCSK9抑制劑,才成功讓她的壞膽固醇降至25mg/dL,目前「脂數」控制良好且對治療生活品質也感到相當滿意。最新治療指引 你的膽固醇應落在哪個「脂」南?收治該名案例的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李婆婆透過服藥治療確仍然無法獲得控制,根據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指引,這類極高風險族群已服用最高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並於兩年內發生第二次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指數降於40mg/dL以下,因此,後續搭配PCSK9抑制劑治療,才成功讓李婆婆的壞膽固醇指數下降至25mg/dL。林柏霖醫師說明,依據風險性來分類,每個族群各有不同的「脂」南,若是一般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控制低於100mg/dL;若是高風險患者,如高血壓患者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低於70mg/dL;極高風險族群,也就是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的患者,就建議應該要低於55mg/dL。膽固醇與你「心心相連」 應積極控制林柏霖醫師解釋,多數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膽固醇指數,但當壞膽固醇控制未達標時,便會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台灣107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位於第2和第4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並積極控制自己的膽固醇指數,才能確保心血管健康。對此,林柏霖醫師呼籲,可以透過抽血了解自己的膽固醇指數,篩檢後若無需治療僅需每兩至三年透過健康檢查來檢視膽固醇指數即可;但若檢查後發現壞膽固醇數值比較高的患者,則先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數值,約三至六個月後再抽血追蹤;若確診需要治療的患者,就必須配合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